有國家必然有國主,國主在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謂,曾叫過:王、君、皇、帝等等,今兒咱就說說這些字。 尹: ![]() ![]() ![]()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尹”的字形是一只手執著表示權利的杖,本意是治理。《說文》:“尹,治也。”《尚書》:“尹而多方。”古代許多官名由此而來,如:府尹;京兆尹;尹氏(官名。掌管冊命臣工之事);尹寺(宦官);尹長(官長)等。“君”字也由此而來。 君: ![]() ![]() ![]()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君”字由“尹”、“口”組成:“尹”表示治事。“口”表示發號施令,合起來的意思是:發號施令,治理國家。本義是“君主”。《尚書》:“奄有四海,為天下君。”《春秋繁露》:“君也者,掌令者也。”后來又引申了,尊貴者稱為君,《說文》:“君,尊也。” 王: ![]() ![]() ![]()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王”字最早的字形是一把大斧,上面是斧柄,下面是寬刃。這就是實力和權威的象征,所以古代最高統治者稱為“王”。《六書故》:“王,有天下曰王。帝與王一也。” 主: ![]() ![]() 小篆 “主”為“炷”的本字,意思是“燈芯”。上古時火種非常寶貴,往往由一族之長保管,因此也用“主”指領袖人物。后來引申為“君主”、“主人”等義。 皇: ![]() ![]() ![]() 金文 小篆 “皇”是“煌”的本字。字的下部原是燈座;上部三豎畫表示燈光。小篆上部訛變為“自”,隸書再變為“白”,遂不好理解。《詩經》:“朱芾斯皇。”毛傳:“皇,猶煌煌也。”引申為“大”、“帝王”。《說文》:“皇,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王者,三皇大君也。” 帝: ![]() ![]() ![]()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帝”原是“禘”的本字。“禘”是古代的一種隆重的對上天或宗廟的祭祀儀式。甲骨卜辭有“帝于岳”、“帝下乙”等記載。字形像架幾段木材作為祭臺的樣子。后來多假借為帝王的“帝”字。“帝”,本義宇宙的主宰,相當于今天所說的“老天爺”。《字匯》:“帝,上帝,天之神也。”《說文》:“帝,王天下之號也。” 據說,在上古時期有三皇五帝,三皇五帝到底是誰?七說八不一,有多種說法。到了秦始皇將兩個字聯起來,為自己起了個新名稱:“皇帝”,而且叫:“始皇帝”,以求能萬世。 朕: ![]() ![]() ![]()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朕,甲骨文是兩只手拿著一根尖棍子在“舟”旁修補船縫。本義是“縫隙”,如《周禮》:“視其朕”。后來“舟”訛變為“月”。字義也常用作“我”。《說文》:“朕,我也。”秦以前,部分尊卑都稱“朕”,從秦始皇始,專用為皇帝自稱。 無論是“王”、“尹”、“君”手中都有一個表示權利的杖,這個權力來自于誰?也就是說,這個權杖誰給的?殷商說“君權神授”,周說“君權天授”,后來所有的君主在下命令(稱“圣旨”)時都會說:“奉天承運”,以此表示代天行事。那么,天為什么授他?而不授予別人?因為他是上天的兒子(還是嫡長子),所以君主都稱“天子”。于是乎,掌權的合法性確立了。接踵而來的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一莫非就莫非了2000多年,直至帝制被推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