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的密碼》曾經被搬上大銀幕,它就是一部關于解讀密碼的懸疑杰作。作為職場人士,我們當然不需有解讀達·芬奇的密碼那樣高超的技巧,但解讀職場“暗語”的基本能力還是必須形成的。這既是我們情商能力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我們邁向更高職場平臺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暗語一:夸贊你?其實是提醒你
西西前年從武漢科技大學畢業(yè),隨即進入了全球500強的日化企業(yè)。入職后,她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年終考核時,其業(yè)務量遙遙領先同一批入職的大學生。常常受到上司的贊譽:“你的個人表現(xiàn)很突出。”難得領導欣賞自己,西西自然欣喜不已,對工作更是一絲不茍。有時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毫不猶豫就包下了一個組的工作。
一年以后,部門主管調離到其他崗位,西西心想:升職的機會到了。然而,左等右等,卻撲了一場空:領導并沒有考慮她,而是提拔了一位能力明顯低于她的同事。
西西對此感到很不解,便找上司理論。誰知上司卻很坦誠地告訴她:“這個職位需要的是善于與團隊合作的人,而你過于在乎自己的個人表現(xiàn)!”西西這才意識到,上司過去“稱贊”她個人表現(xiàn)突出,實則是在暗示她要注意團隊合作,最終她與這次升職失之交臂。
如何識別和處理此類暗語
“一個聰明的下屬在上司第一次說出這種話時,就應該意識到這是對自己的提醒!”痛定思痛后,西西格外留意上司的一言一行,漸漸學會體味上司的言外之意。一次上司出差前說:“一切都交給你了!”但是西西在談業(yè)務時,仍然沒有擅作主張,用長途電話與上司溝通請示,最終做成了一筆大業(yè)務,上司也由此被公司嘉獎。
點評:要識別別人所說的話是正話還是反話,是暗語還是明語,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了解說話者一貫以來的表述方式與表述習慣,從中去捕捉其語言表達中是否存在暗語。西西的老板顯然是婉轉型的,懂得老板的表達習慣,就要多長個耳朵,聽出弦外音。
“暗語”二:征詢你?其實讓你表態(tài)
周傲剛跳槽至一家餐飲公司擔任市場部副經理,公司的老板很器重他。老板是一個平易近人的人,平時也喜歡與員工們打成一片,他對周傲的努力與成績很是認可,多次在公司中公開表達對周傲的贊賞,這讓他很有知恩圖報之心。
在一次公司舉辦的全國性渠道商會議上,有渠道商向阿光的老板提出希望公司追加市場推廣費用,加大電視廣告宣傳的投放,這樣才能協(xié)助渠道商推進市場銷售。老板聽完此話靜默了幾秒鐘,說:“你的意見我贊同。加大市場投放是好事,但我們內部可能要再探討探討。”接著,老板轉頭問周傲的意見。周傲當時就順著經銷商的意思將加大廣告投放的好處介紹了一番。
識別暗語 設身處地不可少
當他說完之后,下面不少經銷商就附和起來,大聲嚷嚷說今年市場不好做,如果公司不加大廣告投放,他們就沒辦法完成銷售任務。在經銷商的壓力之下,公司老板不得不當眾許諾第一季度追加廣告投放費用100萬元。
經銷商會議后,老板黑著臉將周傲訓斥了半個多小時,說周傲沒有聽懂他的意思,反而逆他的意。這時他才明白,剛才在大會上,老板剛才所謂的“贊同”是虛話,他的真實意思卻是反對。他是希望他聽懂他的“暗語”,替他出面回絕經銷商這種不切實際的要求。
點評:語言表述的真正意義除了看內容之外,與表述者所處的語境與角度同樣密切相關。同樣一句話,其實質的意義可能由于說話者所處語境不同而有天壤之別。老板的立場,是安撫下屬,爭取最大利益。設身處地動腦筋,就會少犯錯。
“暗語”三: 給你意見?其實是否定
職場暗語不僅出現(xiàn)在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的交流也流行“打暗語”。
付菁菁在一家公司市場部做企劃,上周,她終于做了一份自認為極富創(chuàng)意的企劃案,在開會向領導匯報前熱情地和同事做了交流。“看起來很有意思,或許你可以詢問一下別人的看法。”
比她入職早兩年的師兄的這句話,讓付菁菁看到了希望,她又興奮地去問別的同事,沒想到,另一個人給出的也是同一句話,付菁菁讀出的意思是,大家都對她予以肯定。
破解法 找真正和你交心的人交流
誰知,等到領導來開會時,領導給出的卻是質疑的目光和敷衍的笑容。她感到很困惑,找到其他部門一個交心的同事溝通,同事告訴她:“別人說這句話是不想打擊你的積極性,你還真去挨個問別人的看法?”同事建議她考慮重新做一份企劃案,而不是聽別人的意見去與人討論,這只會讓自己出丑。
點評:有時同事之間的交流,礙于面子或同事關系的考量,同樣會使用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暗語。最好的辦法,是找真正和你交心的人交流,或者向你無利益沖突的前輩討教,低調行事,并與同行業(yè)的其他公司優(yōu)秀者多溝通。
二、聽懂職場“暗語”
這些職場暗語雖然不能將一個勤奮工作的新人排擠出單位,但若是聽不懂這些,你卻會感到相當難受。
■新人表現(xiàn)
“獨立工作能力強” 被夸還是被“罵”?
●王小川,銷售員公司開會的時候每個同事都在“表揚”我,說我“獨立工作能力強”、“眼光長遠”、“具有極佳的口才”,可部門經理在會后卻把我叫到了他的辦公室,臉色很難看,問我是不是經常擅作主張,和同事合作不好。我覺得很委屈,他怎么能這樣說我呢?剛才開會的時候同事們對我的評價還很好,到經理這兒,怎么一下就全變了。我一下從熱鬧興奮的狀態(tài)跌入冰窖。
“這需要時間” 同意還是“拒絕”?
●陳久,文員開始我并不懂得辦公室中的暗語,所以耽誤了不少事,有時候以為和別人商量好了怎么合作,可跟同事要結果的時候人家卻很不以為然地說弄不出來。到最后,手忙腳亂的反而是我,領導還會怪到我頭上,后來我才明白,好多看似答應我的話其實都是在婉轉地拒絕我的想法,比如,“我想想”、“這需要時間”、“我不確定這樣是不是能夠實行”等等。
■案例分析
●林景新,資深公共關系專家,宣亞國際公關廣州分公司顧問
兩種方法聽懂弦外之音
職場暗語和職場潛規(guī)?一樣,都是企業(yè)文化的一部分,它們不會被訴諸文字,也不會被公開告知。這是一套在特定企業(yè)制度、企業(yè)文化、領導者意志影響下,無意識中形成的一套似是而非的語言系統(tǒng),如何識別這些暗語、如何讀懂同事所表達的弦外之音,對任何一個職場人士來說都是必須經歷的。
案例中的職場新人并沒有真正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而要識別職場暗語,可以從下面兩個角度入手:
理解說話者的語境與立場
語言表述的真正意義除了看內容之外,與表述者所處的語境也密切相關。同樣一句話,其實質意義可能由于說話者所處語境不同而有著天壤之別。員工做了錯事,上司批評他可能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一是將他叫到自己辦公室,語氣嚴厲地批評一頓,然后再鼓勵幾句;二是在公司大會上或當著其他員工面,表面語言溫和,其實暗含批評。毫無疑問,第一種方式的意思表達是直接,屬于明語表達。
而后一種方式則是暗語,領導者為顧全受批評者的面子,將批評言辭的尖利包裝在鼓勵之詞中,目的卻是希望受批評者聽出其言外之意,并予以改正。
察言觀色,了解不同的表達方式
職場暗語作為一種非正規(guī)的表達方式,不是所有人都習慣通過它去傳達信息,所以,同樣的信息,不同的人就有很大表達差異:有些人對喜怒哀樂從不掩飾,有些人則習慣以不動聲色來掩藏自己的情緒,有些人則喜歡反過來表達情感———所以,要識別別人所說的話是正話還是反話,是暗語還是明語,重要的一點就是了解說話者一貫以來的表述方式與表述習慣,從中去捕捉其語言表達中是否存在暗語。
同樣,在日常溝通中,哪一些語言表述屬于暗語或者存在雙重意義,識別者一定要考慮到言說者敘說時所處的語境,以及言說者當下所處的立場,這些都是正確鑒別信息的關鍵因素。
難怪很多剛剛走出校門的職場新人會苦不堪言,因為那些從課本里習得的心直口快、有一說一、仗義執(zhí)言,在辦公室的江湖中都顯得那么輕率突兀,透著骨子里的不成熟。他們也苦惱啊:“為什么工作之后,人就會變得如此不真誠?”
明明是被取消了年終獎,卻要裝得毫不介意:“公司渡過難關最重要”;自己點燈熬油做出的創(chuàng)意被上司改得面目全非,也得咬著牙微笑,牙縫中擠出幾個字:“果然是不一樣啊”;看不慣身邊同事的某些做派,但又礙于情面,天天搜腸刮肚地沒話找話,擺出一副“姐妹淘”的親密模樣;原本早已經銀根吃緊,每次飯桌上還要豪爽地搶著買單,寧肯自己回家天天吃糠咽菜、泡方便面,也得在領導同事面前賺足面子……
這樣口是心非的職場故事,換了誰都能一抓一大把,罄竹難書。
仔細想想這件事其實挺玄妙的,因為它需要你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審時度勢地準確判斷出說話人在某一情境下的真實用意——有點兒像高考語文試卷中的閱讀理解,好不容易讀完了文章,ABCD四個選項卻說得曖昧晦澀,無論你選了哪個,都還是覺得心里沒底。
考試題答錯了,后果大不了就是得不到分數(shù);可身處職場,你手里的籌碼全都是真金白銀,還要搭上將來的前途,會錯了意,搞不好下個月的房貸都沒了著落。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可以在校園里大大咧咧不管不顧,到了職場卻要小心翼翼地夾著尾巴做人。
于是,美劇《LietoMe》在小白領之間廣泛流傳,因為它似乎能從心理學角度給我們提供一個可以實際操作的“解題思路”。劇中很多識別謊言的技巧,被粉絲們整理出來,在網上瘋狂傳播。比如——雙臂抱在胸前或者單邊聳肩,表示對自己說的話沒有信心;說話時下巴上揚,表示憤怒;輕皺鼻子表示不屑;單手掩面或者把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一側嘴角緊閉上揚表示輕蔑;明知故問的時候會微微挑眉;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表現(xiàn),當人們說謊時,這樣可以使自己安心……
一下子掌握了這么多“測謊秘笈”,免不了要拿出來理論結合實際:鄰桌的小美nv沖你微笑,你瞪著眼睛觀察她眼角有沒有起皺紋,因為秘笈里說了,皺紋代表著發(fā)自內心的喜悅;你抱怨本月銷售計劃很難完成,同伴一邊點頭附和著 “我也是”一邊用手揉鼻子,哈,男人想要隱瞞事情的時候鼻子會癢;下屬向你匯報昨天的行蹤,等他滔滔不絕講了一大通之后,你淡淡地拋出一句“現(xiàn)在按時間順序從后往前再說一遍”。
謊言被瞬間揭穿。可是,那又怎樣呢?
其實,大部分的謊言是出于禮貌的應對,或者避免尷尬、迎合對方的意圖。比如:“你這樣穿一點兒也不胖啊”、“改天找你吃飯”、“我今天不能來了,我病了”、“我給你打過電話,但打不通”、“我今晚玩得非常開心,之后再跟你聯(lián)絡”等等。
職場專家告訴我們,當一個人開始言不由衷、口不對心的時候,并不簡單地意味著他的人品出了問題。事實上,由于某些人無法對紛繁復雜的人際壓力進行有效處理,因此只能通過諸如“模糊價值觀”、“人云亦云”、“掩蓋部分事實”的方式來消除內心的不安和彷徨,尋求一種簡單的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