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設計心理學》 作者:Donald Arthur Norman 譯者:梅瓊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聯想到國內的互聯網產品幾乎沒有什么設計學權威力作,設計師必讀經典,別再用設計的錯誤懲罰我們自己。 中秋節,蘋果iOS 7正式推出。我第一時間將iPhone和iPad均升級到了iOS 7。毫不夸張的說,iOS 7又是一個經典之作,超越了市面上的其他智能手機系統。至于那些將系統換個顏色、形狀抑或主題的“ROM”與iOS 7相比,簡單就不堪入目。再聯想到國內的互聯網產品幾乎沒有什么經典,處處充滿挑戰用戶之處,就連微信這一個所謂“最牛產品經理”張小龍打造出的產品,也充滿不少荒唐的設計。例如朋友圈發文字的“彩蛋”,自作聰明得讓人哭笑不得。 這讓我想起了蘋果一個部門副總裁寫的《設計心理學》。這是寫于80年代末期的工業設計學的經典之作。這本書作者唐納德諾曼,全球聞名的認知心理學家。他不僅是美國西北大學計算機科學、心理學和認識知科的教授,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哥分校的名譽教授,同時還是尼爾森·諾曼集團的聯合創辦人和靈魂人物,蘋果公司先進技術組的副總裁和一家遠程教育公司的管理者。諾曼的跨界背景和對工業設計的獨到感悟,賦予了本書雄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從日常生活用品常見的設計現象,例如水龍頭、自動門、電話機、電燈開關和鍵盤等典型案例入手,生動翔實地分析了產品設計背后的思路,謬誤存在的可能原因,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任天堂等經典產品的設計漏洞也穿插其中。更為重要的是,諾曼在案例分析之外,給我們帶來了人類認知心理學、人腦思考的規律, 以及他們與設計的關系。最終提出了一系列設計原則、設計建議等方法學層面的結論。“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論可以指引設計師們向前,給世界更完美的產品。 本書以下幾個觀念讓我尤為印象深刻: “不是你的錯”:你使用某種物品遇到麻煩,那不是你的錯,而是設計出了問題。有太多產品的設計會讓我們覺得挫敗、沮喪甚至自責。 “dont make me think”:這也是設計學的經典理論。不過本書強調的則是,就算讓我思考,但別超出我的預期;就算超出我預期,別讓我犯錯;就算我操作錯誤,也可以挽回。 “設計人員為何誤入歧途”:美觀第一,設計人員不是典型用戶(嬰幼兒產品),設計人員的客戶未必是產品的用戶(企業軟件)、選擇性注意、設計過程復雜性(這被很多互聯網產品經理當借口)、為特殊人群設計,設計誘惑??戳诉@個就知道為什么,我們周圍總有無數怪異的設計了。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性是:很多產品根本就沒有經過設計。 這本書已出版20多年,已經有多個版本推出。其理論在工業設計界堪稱經典,但工業設計早已成為一個龐大的學科。甚至有人說中國的工業設計理論已經超過它了。不過,互聯網界的設計似乎還落后太多。據我了解,很多傳統行業的設計師、平面設計師去優秀互聯網公司做產品設計,都具有很強的專業優勢。中國互聯網界專業門檻最低實際綜合門檻又最高的職業“產品經理”,他們對這些理論均滾瓜爛熟,但優秀完美的互聯網產品,依然少見。打開一部智能機或訪問一個網站,違背設計心理學的功能處處可見?!爸袊ヂ摼W用戶是小白”成了他們不努力好好干的借口。 如果看了《設計心理學》就知道,我敢得出上述結論的理論支撐在哪里了。 買書時請擦亮眼睛,這本書有許多同名書籍存在。本書姊妹篇《情感化設計》,諾曼補充了產品設計的三個階段,提到情緒對產品用戶的影響。也值得一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