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再婚的風險更大 許多人將再婚看作是一個和他們從一開始就應該選擇的伴侶過上幸福生活的嶄新契機。然而研究數據表明再婚或晚婚更有可能以離婚告終。緣何如此呢?
首先,再婚夫婦常常懷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他們彼此相愛,卻無法理解這樣一個事實,即再婚只是替代了之前由于離婚、背棄和死亡等原因而失去的伴侶,卻無法使家庭恢復到初婚時的狀態。再婚反而會帶來一系列他們不曾料到的問題,諸如親子關系的傾向性,未盡到教育子女的責任以及不同家庭文化的重組等等。
心理學家帕特里夏.帕布諾曾在其著名的再婚體系結構模型中提到再婚的5大核心挑戰,以上只是其中的三個方面。再婚家庭的本質任務是拋開過去對于一個真正的家庭——即傳統的初婚家庭應該如何經營的設想,轉而自覺地制定規劃、設計并建立一個全然不同的新型家庭體系,從而滿足他們的特別需求。
其次,夫妻雙方的互動交流對于再婚夫婦來說也同樣重要。當碰到男性十分關注有關孩子行為舉止的敏感問題時,這一點尤為關鍵。夫妻雙方對于另一方曾經歷過重大變化和離別的孩子能否給予尊重和關愛?抑或繼父母面對孩子明顯的敵意會采取憤怒以及毆打的方式嗎? 例如,作為一個繼母,應該對丈夫說“你女兒來我們家做客的時候從不向我問好,更不正眼看我,這讓我感到很受傷”,而不是說“每次你那些討厭的女兒過來就當我是空氣似的,直接從我面前走過,她們這么沒教養,你卻只是站在那兒!”前者傳遞的是一種“我”的信息,能夠開啟一段有效的關于如何處理問題的討論;而后者所傳遞的“你”的信息一味指責對方的不是,很容易引起爭執。 再婚問題最棘手之處常常在于對孩子的訓導,大量研究提供了清晰的解決之道。繼父母的角色和保姆、阿姨差不多,這些人熟悉家里的規矩,例如:作業沒做完就不能看電視。她/他監管孩子的行為并上報給其父母,但只有其父母能懲罰孩子(懲罰的方式也應當遵循規矩)。然而,絕大多數情況下,繼父母都認為要想得到繼子女的尊重,就應該親自對其進行懲罰。 再婚已經成為一個全國性的“隱疾”。只有對其中特殊的挑戰暢所欲言,才能降低這些再婚家庭的離婚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