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市11:得意樓書場位于邑廟北首。前身稱春風得意樓,為茶樓書場。早茶、午、晚演唱評彈,創于清代,相傳清咸豐年間蘇州光裕社四大名家:馬如飛、姚士章、趙湘洲、王石泉都曾到此獻藝。民國初,在茶樓背面另辟書場。民國之初,當年不少名人如黃金榮、杜月笙等均為該書場常客。民國25年,彈詞名家夏荷生來此,聽眾蜂涌,200個座席竟擠足400多人。民國26年后,日軍進市區,因得意樓坐莊聽客多而仍能繼續維持。民國30年遷至豫園路270弄4號,書場設在二樓。1961年停業。 1999年,春風得意樓在方浜中路、舊校場路口重建。

南市12:老西門冠生園食品公司原名冠生園,民國7年由粵籍商人冼冠生始創于南市九畝地(現大境路處),民國12年組建股份有限公司,民國20年在老西門開設冠生園第四支店。1986年四支店與中華食品店合并,改名為冠生園南號(復興東路中華路口)。1988年擴建為老西門冠生園食品公司。冠生園奉行“真工實料、童叟無欺”的經營信條,自產自銷廣式糕點、糖果、餅干、蜜餞。
南市13: 老西門街市,東至曹家街,西到西藏南路,,南抵蓬萊路,北達方浜路。老西門原名儀鳳門,旁有水門一座,肇嘉浜、周涇、陸家浜等匯流于此。原來商鋪甚少,居民購物須駕船過橋,較為不便。1912年拆城填河,兩側開設店鋪,遂成商業區雛形。后隨華界與租界、東門至西門電車通車,此處成為邑城與租界之間的陸上交通樞紐,商業漸趨興旺,一批特色名店如張興記絲線店、老同盛南貨店、大富貴酒樓、永和祥棉布店、老大房茶食店、冠生園食品店、西門子鐘表店等開張營業。解放后,商業網點布局經過不斷調整,地處六叉路口的老西門鬧市周圍,享有盛譽的大店、名店林立,如上海市第八百貨商店、上海喬家柵、冠生園食品公司、老同盛南北貨總號、全泰服裝公司、菊花美發廳、勤鳳縫紉用品商店等。

南市14:湖心亭茶樓是上海現存最古老的茶樓,位于豫園景區荷花池的中央,兩端連著九曲橋。湖心亭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鳧水亭舊址上重建的,由大布商祝韞輝等人集資建造。直到道光年間,湖心亭還是專供經營青藍大布的商賈們聚會商議的場所。清咸豐五年(1855年)以后,湖心亭開始改為茶樓,取名“也是軒”。清末,“也是軒”由商人劉慎康接盤,改名為“宛在軒”。湖心亭整幢建筑為全木結構,且不用一根鐵釘,木材連接處都用竹楔鉚住,二百余年來沒有重建過。矗立湖心的是李平書(上海城廂內外自治公所總董)銅像。

南市15:梅溪小學,校址蓬萊路128號。前身為正蒙書院,清光緒四年(1878年)由張煥綸創辦。光緒八年易名為梅溪書院。是全國第一所由國人自辦的新式小學。光緒二十八年改稱梅溪學堂。光緒二十九年改官立高等小學。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市立初等小學,改稱上海市立梅溪小學。民國35年改為上海市第四區中心國民學校。1950年改稱蓬萊區第一中心小學,1956年稱蓬萊路第一小學。1984年建造新校舍,恢復梅溪小學原名。“梅溪”校友遍布國內外,胡適曾于光緒三十年在此就讀。

南市16:老同盛南北貨總號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開設于邑城儀鳳門(今老西門)內,后遷方斜路97號。解放前,老同盛以品種多、花色齊著稱,常年供應天津紅棗、河北核桃、龍口粉絲、莆田桂圓、寧波長面、金華火腿等各地土特產品。解放后,老同盛繼承發揚百年老店的傳統特色,保留寧波長面等特色商品;堅持加工整理,分檔定價的供應方法;恢復虎頭包、方包等禮品包裝和南北貨果盤制作。冬令季節,設立代客敲核桃、聘請老中醫坐堂咨詢等服務項目。

南市17:上海醫科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原名西門婦孺醫院,又稱瑪格麗特?韋廉遜醫院(Margaret Williamson Hospital),俗稱“紅房子醫院”,系美國女公會教士羅司耐德在西門外方斜路創建,清光緒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1885年6月3日)開業。這是上海第一所婦孺醫院,也是第一家女子主辦的醫院。專治婦孺疾病,尤致力于產科。抗戰期間醫院遷至徐家匯路1083號,抗戰勝利后遷回。1951年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接辦,隸屬上海第一醫學院,將原有內外科劃出,并將原中國紅十字會第一醫院婦產科、中山醫院婦產科并入,組成婦產科專科性教學醫院。

南市18:敬業中學,校址尚文路73號、學前街135號(分部)。前身申江書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是上海歷史最久的學校之一。1949年市軍管會接管,1959年列為市重點中學。建校以來,校長多為當時著名人士。清代有狀元陸增祥和思想家馮桂芬等,現代有烈士林鈞及陶百川等。1949年接管后,陳云濤任校長,翌年,翁曙冠繼任校長。學校堅持教書育人的辦學方向,素以嚴謹、扎實、高質量著稱。喬石、薛駒抗戰期間曾在此就讀,從事革命活動。

南市19:小南門鐘樓,位于中華路581號。 1910年建成,它塔高6層,高約35米,鋼鐵結構,是當時上海最高點,用于在遇到火警時鳴鐘報警,是一座瞭望臺和火警鐘樓。圍繞著塔樓的是當時上海消防局的營房以及“上海救火聯合會”的平房。1907年,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總董李平書等人倡議成立“上海救火聯合會”,上海知縣李超瓊撥出小南門內舊糧倉廢址2.5畝地用于建救火聯合會總部。三年后,救火聯合會在這里建造了瞭望臺暨火警鐘樓。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上海革命領導人陳其美等決定起義響應。11月3日,在中部同盟會、光復會上海支部共同領導下,以小南門救火聯合會鐘樓鐘聲為信號,上海商團各部、敢死隊等聚集南市,宣布上海起義。小南門鐘樓既是辛亥革命時上海起義的信號樓,也是上海迄今僅存的近代消防建筑。

南市20:老城隍廟市場的形成,與老城隍廟、豫園的發展變化密切相關。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城隍廟香火鼎盛,節會性的臨時廟市向固定市場演變,商賈沿園徑開店設鋪,形成商街10余條。及至清末,箋扇、玉器、眼鏡、書攤、畫像等店鋪星羅棋布,形成熱鬧市場。清末民初(1907~1914年),城廂內外總工程局發起填福佑浜、方浜為路。至民國9年場內有商店135家,攤販眾多,道路堵塞。民國15年,被焚毀的城隍廟大殿重新建成,成立邑廟董事會,管理城隍廟及市場,商業益發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