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不僅是建立在人性基礎上的一種倫理道德觀,同時也是一種思想方法。作為具有具體內容的儒家倫理道德觀——“中庸”由孔子首創,再經過后來的儒家,特別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實發展,終于成為一套儒家的處世規范。但如果單純從“中庸”的概念上看,“中庸”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說正是從前人有關“中”的思想發展演變而來的。 “中”在先秦古籍中常見的字義有三,一指中間、中等、兩者之間;二指適宜、合適、合乎一定的標準,用作動詞;三指人心、內心,即人的內在精神。如今很多人之所以會把“中庸”理解為折中主義或調和主義,就是僅僅把“中庸”的“中”字簡單地理解為“中”的第一種含義,故而造成對“中庸”的屈解,其實,“中庸”的“中”與上述三種含義都有關系,只有把這三方面的意思貫通了理解,才能弄清“中庸”的完整含義。 “中庸”里的“中”首先是“適宜、合適、合乎一定的標準”的動詞含義。在儒家典籍中,如:“孔子曰:‘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指乎’”,《孟子盡心下》這里的“中”就是適宜、符合的意思,《禮記·中庸》說圣人“從容中道”,《大戴禮記·保傅》說:“化與心成,故中道者性”,所有這些“中道”都是中于道,合于道的意思,和折中調和、中間道路,沒有直接聯系。那么,儒家的“中道”究意是指“中”什么“道”呢?這個“道”就是“禮”,儒家所謂的“中庸”應該首先指的是適宜,符合“禮”的行為,“庸”在這里做用、講,“中庸”的含義就是使自己的行為為適宜、符合實用。也就是符合“禮”。在《禮記·仲尼燕居》中:“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道……子貢越庸而對曰:敢問將何以為此中者也?子曰:禮禮,夫禮所以制中也?!庇纱丝梢娍鬃铀^“中”是以“禮”的要求為標準的。 隨著“中禮”的深入,“中庸”又有了進一步的含義。如《中庸》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在這里“中”就已常常用業指人的內心世界,如《禮記·樂記》所謂“情動于中,故形于聲”,《左傳》中所謂“信不由中,質無益也”,在《中庸》所以用“中”本指含而未發的喜怒哀樂之情是為了說明:禮是道德準則,是根源于人的含而未發的內心的。 由此一來,“中”就把內外貫通起來了,一方面“中”是內在的指人內心的某種狀態,也即含而未發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又是外在的,也即表現于外部行為上的“中道”,合于禮,內心的“中”是行為“中道”的前提,而行為的“中道”則是內心之“中”的結果。 《中庸》一文的主要內容正是通過反復強調這種內外的關系本闡明中庸之道的,《中庸》中說:“忠恕違道不遠”,“忠”也就是要存養省察內心之“中”,“恕”則是要長而為解在道德行為的“中道”,《中庸》認為道德修養首先要從人所不見的“慎獨”工夫做起,“內省不疚,無惡于志”,達到內心的“誠”即含而未發的“中”,由此出發,就能“微之顯”,“暗然而彰”,漸漸外化為行動上的“中道”。內心的“中”與外部行為的“中道”統一,《中庸》稱之為“合內外之道”,“致中和”不僅能使君臣父子各處其位,而且可以參天地之造化,使天地萬物各得其所。這就是“中”的大功用,所以叫做“中庸”。 當然,“中庸”的“中”還有中間、中等的意思,如“執兩用中”的“中”,儒家通常反對走極端,在對立的兩極這間尋求比較適中的解決方案,既不要“過”也不要“不及”,既不要太“進”也不要太“退”,既要“尊賢”又要“容眾”,既要“致廣大”又要“極精微”,可以“樂”但不能“淫”,可以“哀”但不能“傷”,可以“怨”但不能“怒”,這些都是在兩個極端之間尋求適中的方法。 但,這樣一種適中之所以被采用,不是因為它處于兩極的中間,而是因為它合于內心之“中”和外在之“道”的標準,雖然處于兩極之間的選擇通常是比較正確的,但絕不能說凡是處于兩極之間的選擇都是正確的,正確與否不是由其中間性決定,而且由是否“中道”來決定的。 總的來說,所謂“中庸”,就是要以人的內在要求(人性、本心)為出發點和根本價值依據,在外部環境(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的環境)中尋求“中道”,也就是使內在要求,在現有的外在環境與條件下,得到最適宜的、最恰當的、無過與不及的表達與實現。這也就是《中庸》所謂“致中和”、“合內外之道”。如果人們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處地這樣做,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p> 而綜觀儒家思想的理論框架,可以理解為三個向度: 首先是“禮”??鬃拥闹蔚缽娬{“正名”,要求做到“名正言順”,各司其職,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這就是說:“用禮制來約束之,犯錯誤的人就少了?!?孔子又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必然造成治理體制的紊亂。子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以“禮”為核心理念,用禮制、禮樂追求組織體制的合理化。激發人們的邏輯判斷的潛在能力,讓人們能夠自覺地從理智上求真。其要旨是追求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的規律性,以富于人文精神,合乎人性的禮制和禮樂來規范組織秩序;用禮制約束人,用禮樂營造敬業、敬人的組織氛圍。 其次是“義”。 以“義”為核心理念,用義、恕追求利益獲取的正當化。激發人們的價值判斷的潛在能力,讓人們能夠自覺地在意志上向善??鬃诱f:“惠則足以使人?!边@是說利益和好處能夠驅動人去做事。孔子還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睂娴恼孀饔檬浅浞挚隙ǖ?。并非一概排斥利益。而且如《論語》所說:“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符合道義的貧窮和不符合道義的富貴同樣都是可恥的事。但是孔子明確地指出:“放于利而行,多怨。”就是說:放任一味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因此才有必要區別追求正當利益和唯利是圖:“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強調“見利思義”,取正當利益,而遠不正當的利益。教導人們實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做到: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不正當利益損害別人的利益,自己不愿意別人這樣做,自己也就不應該這樣做。這就是“義”所表達的價值觀?!傲x”本作“義”,《說文》曰:義,己之威義也。古者威儀字作義。今仁義字用之。鄭司農注:今時所謂謂義為誼。義,善也。從羊者,與善美同意?!吨杏埂穭t曰:“義”者,宜也?!傲x”就是受道德制約而有度的“利”,這樣獲取的利才是善的。對此,孟子發揮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王何必言利。”是著重指出組織內唯利是圖,必然使組織陷入危險的境地。因此必須以有約束的“利”,也就是“義”來替代毫無約束的“利”。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確立“用正當的方法獲取利益”的價值觀來規范組織的利益機制,使組織能夠持續發展。 最后是“和”。以“和”為核心理念,用忠、信、孝、悌追求組織的和諧。激發人們的審美判斷的潛在能力,讓人們能夠自覺地依情感而愛美??鬃诱f:“禮之用,和為貴”。組織能夠依靠禮制、禮樂達到和諧。和諧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這是以真求美,反過來美也能達真,人們的追求“和”的審美情趣有助于引導組織趨向于和諧,趨向于“和而不同”的理想狀態。為促使人際和諧,孔子還具體提出忠、信、孝、悌的審美標準,用以促使人際關系達到完美的境界。《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人與人之間,能相敬且盡心,關系必然和諧,是一種盡善盡美的人際關系。《說文解字》:“信,誠也,從人言”?!罢\”即真實無妄。《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笨鬃诱f:“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辈徽\不信,虛假不真,自欺欺人,人際相處也就難以和諧?!墩f文解字》:“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子女能善事父母,繼承父母,關系必然和諧,是一種盡善盡美的人倫關系。悌,從心,從弟;本義作“善兄弟”解,見《說文許箸》。悌,敬愛兄長之誼。因此,以忠、信、孝、悌的之美達人和,是實現組織協同的現實途徑,也是人們追求的幸福生活本質。 總之,儒家思想及中庸之道既是一種倫理學說,同時也代表了一種思想方法,強調內心之“中”與外在之“節”的準確契合,以達到“和”的大功用;而“中”的基本原則是適度,無過不及,恰到好處。追求中常之道,內外協調,保持平衡,不走極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