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記輯注
佚
名 撰
孫琪華 輯注
●目錄
益 州
蜀郡
成都縣(今成都市區(qū)):——武都山精
文翁
老子
武擔山 相如宅
廣漢郡
雒縣(郡治,在今廣漢縣北):——三蜀
伍城縣(今中江縣城關(guān)鎮(zhèn)):——七里坂 真武山
晉康郡
江源縣(郡治,今崇州市舊懷遠鎮(zhèn)):——張陵 三皇
汶山郡
都安縣(郡治,今都江堰市灌口鎮(zhèn)):——青城縣 三石人
犍為郡
安陽縣(今榮縣城關(guān)鎮(zhèn)):——竹王廟
武陽縣(今彭山縣東北舊江口):——武陽
南安縣(今樂山市):——石人
梓潼郡
涪縣(今綿陽市東岸):——石新婦
沈黎獠郡
沈黎郡(今漢源縣北九襄鎮(zhèn)):——沈黎太守
沈黎郡 漢置
嚴道縣(今雅安市區(qū)):——嚴道 邛竹
牂柯郡 漢置
且蘭(今貴州德江縣西):——夜郎國
其 他
益州風俗 鱉靈
法聚寺僧 扶留木
●《蜀記》輯注
益 州
蜀郡
成都縣:(今成都市區(qū))
武都山精:“武都山精化為女子,美而艷。蜀王納為妃。不習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作東平之歌以悅之。無幾,物故。王乃遣五丁于武都擔土為冢,蓋地數(shù)畝,高七尺,上有一石,圓五寸,徑五尺,瑩澈,號曰石鏡。王見悲悼,遂作曳邪之歌,龍歸之曲。今都內(nèi)及毗橋側(cè)有一折石長丈許,云是五丁擔土擔也。”
《寰宇記》卷七十二,華陽縣,“武擔山在府西北一百二十步,一名武都山。”引《蜀記》。
《蜀中廣記》卷三,成都府三,北門之勝引同。
按:《蜀王本紀》亦稱《蜀記》,觀《藝文類聚》卷七十,服飾部下,“鏡”,所引者標明為《蜀王本紀》,然與以上所引,文句大異,足徵《寰宇記》所據(jù),非《蜀王本紀》,當是李膺或任豫之文。此條《寰宇記》卷七十二,在“龍歸之曲”句下,尚有“今都內(nèi)及毗橋側(cè),有一折石,長丈許,云是五丁擔土擔也。”之說,而《蜀中廣記》卷三,在“龍歸”句下,則引“《路史》曰:‘開明妃墓今五擔山也,有石闕,石鏡’。”等敘述。因此以為李膺所書,應(yīng)終止于“龍歸之曲”,以下皆后人所補述。暫輯入。備考。關(guān)于五擔山事跡見下條注。至折石與石闕,據(jù)《華陽國志?蜀志》:“成都縣內(nèi)有一方折石,圍可六尺,長三丈許,去城北六十里曰毗橋,亦有一折石,亦如之,長老傳言,五丁擔土擔也。公孫述時,五擔石折。”據(jù)上《寰宇記》云是宋時即兩石已折,以后更不見記載。
文翁:“文翁在蜀日,常言:‘少力田,方聚柴為陂未就,夜有百十野豬,載土著柴中,比曉塘成,稻常倍收。’又常言欲斷一大樹,指斷處,去地一丈八尺,祝曰:‘吾得二千石斧,當著此處。’因擲之,正著欲砍處。”
《蜀中廣記》卷五十九《方物記》引《蜀記》。
按:《漢書?文翁傳》:“文翁廬江舒人也,少好學,通春秋,以郡縣吏察舉,景帝(劉啟,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1年)末,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見蜀地僻陋,有蠻夷風,文翁欲誘進之,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材者張叔等十余人,親自飭歷,遣詣京師受業(yè)博士…又修起學宮于成都市中”…后“高者以補郡縣吏,次為孝弟力田…”。據(jù)以上文翁是一循吏兼教育家,也作躬耕之事,但決非術(shù)士,此條應(yīng)是后人因敬重而加以渲染。
老子:“老子西渡函谷關(guān),為關(guān)令尹喜著《道德經(jīng)》。臨別謂曰:‘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尋吾。’及期喜往,果見于大官李氏之家。授喜玉冊金文,名之曰‘文始’。”
《蜀中廣記》卷七十一,《神仙記》第一,引《蜀記》。
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老子者,楚苦縣歷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之吏也。”孔子問禮于老子,以為“其猶龍耶。”老子離周至關(guān)(或謂函谷關(guān),或謂散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要老子為其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按老子本一著名玄學家,被道家尊為始祖后,遂被編出許多神話。
武擔山:“蜀王開明妃死,遣五丁擔土為冢而成。以是得名。”
《益部談資》卷上,“武擔山在藩司右西。”引《蜀記》。
“山精化為女子,蜀王納為妃,不習水土而死,王遣五丁于武都山,擔土為冢。”
《元豐九域志》卷七,成都府武擔山一名武都山下引《蜀記》。
按:武擔山在成都舊城內(nèi)西北角,北較場的東南角,為一高約二十余米,長約百余米,寬三、四十米的土丘。成都地勢平坦,不應(yīng)有丘,此高聳之土阜,當為墓冢無疑,且其土質(zhì)與成都土質(zhì)不同,記載中謂“遣五丁之武都擔土為妃作冢。”“武都”,《蜀中名勝記》、《方輿紀要》等書謂系指綿竹縣北三十里之武都山(紫巖山)與相符合。又據(jù)羅泌《路史》載,“梁武陵王肖紀曾發(fā)掘得玉石棺,中有美女如生,掩之而建寺其上。”可見此土丘所傳故事雖荒唐,亦有其部分可資研究處。石鏡,又名蜀鏡《太平寰宇記》云:“厚五寸,徑五尺,瑩澈可鑒。”此石圓形光潔。半埋土中,似為人工琢磨之墓石。后經(jīng)掘出,系一象腰鼓形之大石,因僅露頂部于地面,呈圓形,故被稱為“鏡”。抗日戰(zhàn)爭時期,蔣政權(quán)軍官學校改武擔山街為洛陽路,復建暸望臺于山頂,石鏡為塔基所埋,不復能見。(此條李思純有遺稿存本館)
相如宅:“相如宅在市橋西,即文君當爐滌器處。”
《寰宇記》卷七十二,華陽縣“相如宅在州西四里。”引《蜀記》。
相如宅見李膺《益州記》同條注。文君未曾在成都當爐,見琴臺條注。又本條謂“相如宅在市橋西。”《寰宇記》卷七十二引《益部耆舊傳》又謂“宅在少城中笮橋下。”
注:按吾師蒙文通教授著《成都二江考——附論大城、少城、七橋、十八門》謂:《華陽國志?蜀志》云:“西南石牛門曰市橋。”《括地志》謂“大江一名笮橋水。”大江即流江,是笮橋在流江上,出石牛門渡郫江為市橋,“郫江名市橋江。”《寰宇記》云:“笮橋去州西四里,市橋在州西四里,足證市、笮二橋同在一地,分架郫江、流江之上。”相如宅當在二江之間,市、笮二橋所在鄰近,故或謂在市橋西,或謂在笮橋下。參李膺《益州記》同條注。
廣漢郡
雒縣:(郡治,在今廣漢縣北)
三蜀:“益州謂之三蜀,廣漢即其一也。”
《寰宇記》卷七十三,漢州引《蜀記》。
注:《華陽國志?蜀志》:“益州以蜀郡、廣漢、犍為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俊義,一州稱望。”因此三郡原為蜀國及秦蜀郡之地,故稱“三蜀”。左思《蜀都賦》:“三蜀之豪,時來時往。”“蜀郡,州治,西漢時益州治廣漢郡雒縣,公孫述據(jù)成都自兼西州牧,治成都。東漢復治雒縣。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劉焉為益州刺史,徙治綿竹。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徙治成都,蜀漢、晉因之。劉禪,及晉以后,轄縣六,即成都、郫、繁、廣都、臨邛、江原。廣漢郡,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屬縣八即什邡、雒、綿竹、廣漢、郪、新都、五城、德陽。犍為郡,孝武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時治鄨(縣名,在今貴州遵義市,后屬牂柯郡),縣十二,即僰道、江陽、武陽、南安、資中、符、牛鞞、南廣、漢陽、郁鄔、朱提、堂瑯。(均見常志)
伍城縣 (今中江縣城關(guān)鎮(zhèn))
七里坂:“長三里一名羊腸坂,屈曲壁立難昇。”
《輿地紀勝》卷一百五十四潼川府景物下引《蜀記》,條文前有“在中江縣十里”句。
真武山:“周回三里,六屈三起,因名,山出龍骨。”
《輿地紀勝》卷一百五十四潼川府景物下引《蜀記》,條文前云在中江縣東二里。
按:中江縣本漢郪縣地,三國蜀置五城縣,南朝宋曰伍城縣,齊梁因之,隋改玄武,宋改曰中江。
晉康郡
江源縣:(郡治,今崇州市舊懷遠鎮(zhèn))
張陵:“張陵避瘧丘社中,得咒鬼之術(shù),自造道書,以誑百姓。為大蛇所吞,弟子恥之,云白日升天。陵子衡為系師,衡子魯為嗣師,以祖妖法惑亂天下。”
《廣弘明集》卷九,第十頁周甄鸞《孝道編?觀音侍老七》引《蜀記》。
“張陵被蛇噉絕,云白日升天。”
《廣弘明集》卷九,第十八頁,周甄鸞《笑道編?老子作佛十八》引《蜀記》。
注:《三國志?魏志?張魯傳》:“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號米賊。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魯據(jù)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據(jù)巴漢垂三十年。”
三皇:“凡有二十四治,而陽平一治最為大者,今道士上章及奏福厭,皆稱陽平,重其本故也。以上清為洞主,靈寶為洞真,三皇為洞神,故曰三皇。”
《廣弘明集》卷八,第二十二頁,釋道安《二教編?明典真?zhèn)问罚缽堲斠妒裼洝贰?/p>
按:所謂“三皇”,是指道家所尊奉的三位類似神圣的祖師,亦即“老君一氣化三清”的三位道教中的“天尊”。各道教都將他們塑供在正殿(或稱“三清殿”)。“治”是道教的教區(qū)。陽平,地名,在彭州市。
汶山郡
都安縣:(郡治,今都江堰市灌口鎮(zhèn))
青城縣:“青城縣,因山得名。山上有黃帝授道壇。”
《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六,州郡部劍南道蜀州,引《蜀記》。
按:北周時清城縣在今都江堰市東南。唐改為青城,元省,故治在舊灌縣(今都江堰市)西四十里。(見《地名大辭典》)又《蜀中廣記》卷六引《周地圖記》云:“武帝(宇文邕,時間公元566年——578年)改齊基(縣)為青城縣,因山名也。《志》云:廢青城在今縣(灌縣)西四十里。此所謂的”黃帝“,是道家所尊奉的”三皇“。
三石人:“秦時蜀守李冰,作三石人于白沙郵,立水中以壓水災(zāi)。刻字為約曰:‘水竭不至腳,盛不至腰。’”
《輿地紀勝》卷一百五十一,永康軍(今都江堰灌口鎮(zhèn))景物下,三石人引《蜀記》。
注:此條與《水經(jīng)注》所引《益州記》文極相似,雖皆無作者姓名,但李膺《益州記》作李膺《蜀記》者已數(shù)見,其他(如任豫書)兼有兩名者尚少,故此條可與前輯在都江堰市與松潘縣諸條(輯自《水經(jīng)注》者)相映證,今暫置于此。
“李永(冰)為作三石人在青城縣北,立于水中,以壓水災(zāi)。”
《寰宇記》卷七十三,青城縣引《蜀記》。
注:《蜀中廣記》卷六引《古今集記》曰:“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鎮(zhèn)湔江,五石犀以壓水怪,鑿離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十數(shù)州縣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冰能因其舊跡而疏廣之。”《水經(jīng)注》卷三十三:“江水又逕汶川道,汶出徼外岷山西玉輪坂下而南行,又東逕其縣而東注于大江,又有湔水入焉,水出綿道,亦曰綿夷(虒)縣之玉壘山。呂忱云:‘一曰半浣水也’下注江。”注按《漢志》:“蜀郡有綿虒縣。”注云有“玉壘山湔水所出,東南至江陽入江。”綿虒縣,故治在今四川汶川縣西。江陽,即今四川瀘縣治。玉壘山在今理縣東南新保關(guān)。但山脈甚長,見玉壘山條。
犍為郡
安陽縣:(今榮縣城關(guān)鎮(zhèn))
竹王廟:“昔有女人于溪浣紗,有大竹流入而觸之,因有孕。后生一子,自立為王,因以竹為姓。漢武帝使唐蒙伐牂柯,斬竹王。因有此故,故土人不忘其本,立竹王廟,歲必祀之。不爾,為人患。”
《寰宇記》卷八十五,榮州旭川縣(今榮縣城關(guān)鎮(zhèn))竹王廟引《蜀記》。
《蜀中廣記》卷十一榮縣引同,只“有大竹”作“流水上”,無“入而”、“因”、“以竹為姓”、前“因”及“因有此故、故”等字。
竹王祠:“昔有女人于溪浣紗,有大竹流而觸之,因有孕。生子,自立為王,以竹為姓。漢使唐蒙伐牂柯,斬竹王。土人因之立祠。”
《元豐九域志》卷七,榮州引《蜀記》。
注:《水經(jīng)注?江水》:“溫水出牂柯夜郎縣,故夜郎侯國也。唐蒙發(fā)西南夷開以為縣。”“鬰水即夜郎豚水也。漢武帝時,有竹王興于豚水。”《華陽國志?南中志》:“有竹王者興于豚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濱,有三節(jié)大竹流入女子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yǎng),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按豚水即今北盤江,在古夜郎國境內(nèi)。《后漢書》謂竹王即夜郎侯。《寰宇記》卷八十五榮州《禹貢》:“梁州之域,古夜郎之國。漢武開西邊道為南安縣地,屬犍為郡。齊于此立安陽縣。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榮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置旭川,明為榮縣(今榮縣城關(guān)鎮(zhèn))。”關(guān)于竹王故事,應(yīng)是夜郎的傳說,大概是古時以竹為圖騰的編撰。參夜郎國注。
武陽縣:(今彭山縣東北舊江口)
武陽:“秦惠王使張儀,司馬錯伐蜀,蜀王開明拒之,不利,退至武陽見獲。”
《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六,州郡部十二,眉州引《蜀記》。
按:武陽,今彭山縣雙江鄉(xiāng)。《華陽國志?蜀志》:“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敗績,王遁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張儀”,戰(zhàn)國時著名縱橫家,時為秦相,《史記》有傳。“司馬錯”,秦國名將,在惠王、武王、昭王三朝帶兵長達三、四十年,司馬遷說他平蜀后,“因而守之”,是長期鎮(zhèn)蜀地者。“開明”,是繼杜宇(望帝)后稱帝的蜀王,傳說其名曰鱉靈。《華陽國志?蜀志》:“開明立,號曰叢帝”,“凡王蜀十二世。”“武陽”,在今彭山縣東北。
南安縣:(今樂山市)
石人:“昔諸葛亮南征蠻中,十里刻一石人,今黎嶲路尚有存者。”
《輿地紀勝》卷一百四十六,成都府路嘉定府,景物上,石人引《蜀記》。《寰宇記》卷七十四,嘉州犍為縣,《蜀中廣記》卷十一,嘉定州犍為縣(在今犍為縣城關(guān)鎮(zhèn))引同。
按:犍為縣,《元和郡縣志》:“本南安縣(今樂山市)地,北周于此置沉犀郡(故址在南齊已荒的南安縣地),并立武陽縣(在今犍為縣城關(guān)鎮(zhèn)東岸),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郡以縣屬戎州,又改武陽為犍為縣,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割屬嘉州。”查漢南安縣在今樂山市,南齊亦然,宋升嘉州為嘉定府亦在樂山縣,故置于此。《寰宇記》卷七十四:“本漢犍為郡,因山為名,治僰道在今宜賓縣西南。后漢移理武陽,在今彭山縣東。后周保定三年(公元963年)于沉犀山下置沉犀州。”《益州地理志》云:“昔有犀牛渡江至此而沉(或謂李冰于此沉(石)犀牛以壓水怪),故以為名。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沉犀郡,于大鹿山下置犍為縣,舊在武陽故城,后屬戎州。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隷嘉州。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獠叛移于江西岸,縣南臨大江,在今犍為縣城關(guān)鎮(zhèn)東岸。“黎嶲道”或系指黎州(今漢源)至越嶲(今攀枝花東南)道上?
梓潼郡
涪縣:(今綿陽市東岸)
石新婦:“昔有人遠征,妻送至此,大泣不忍歸,因化為石。至今郡人祠之。”
《寰宇記》卷八十三,綿州巴西縣(今綿陽市)。“石新婦在劍閣上”引《蜀記》。
“昔有人遠征,妻送至此,因化為石。”
《元豐九域志》卷七,綿州引《蜀記》。
按:巴西縣,系漢涪縣,南齊因之,西魏更名巴西。
沈黎獠郡
沈黎郡:(今漢源縣北九襄鎮(zhèn))
沈黎太守:“漢武元鼎十一年(若從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推,應(yīng)是公元前107年)分蜀郡西部邛笮為沈黎郡,十四年罷。”
《宋書》卷三十八,州郡土四,沈黎太守。
按:元鼎興僅六年,次年即改號元封,云十一年,非也。沈黎郡郡治,在今漢源縣北九襄鎮(zhèn)。“太守”,官名,秦設(shè)郡守,管一郡政事,漢景帝時更名太守。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沈黎”郡名。《華陽國志?蜀志》:“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蜀南部邛都為越嶲郡,西部笮都為沈黎郡。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罷沈黎,置兩部都尉,一治旄牛主外羌,一治青衣,主漢民。”非合邛笮為一也,下注,邛都,部族名,中心區(qū)域,在今西昌。笮都,部族名為旄牛羌之一部,主要分布在今漢源、石棉、冕寧、鹽源、鹽邊等地。《后漢書?邛笮都夷傳》:“至天漢四年(沈黎郡)并蜀,為西部置兩都尉,一居旄牛,主羌外夷,一居青衣,主漢人。”蜀郡西部都尉至東漢時改為蜀郡屬國,轄青衣(今蘆山),嚴道(今榮經(jīng)),徙(今天全東),旄牛(今漢源南)四縣。
沈黎郡
漢置
嚴道縣:(今雅安市區(qū))
嚴道:“秦滅楚,徙楚嚴王之族于此,故謂之嚴道。”
《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六,州郡部十二,雅州引《蜀記》。
按:嚴道在今雅州市城關(guān)鎮(zhèn)。嚴王即莊王,東漢避明帝劉莊諱改,《蜀記》襲而未予更正。至于所謂“徙莊王之族”,實則楚國早已分封其貴族于今榮經(jīng)一帶,且兼轄今昆明各址。非秦滅楚后方徙。詳見蒙文通教授所寫《古巴蜀古史論述》,及徐中舒教授《論巴蜀文化》。
邛竹:“漢張騫奉使尋河源,得高節(jié)竹,植于邛山,號曰邛竹。今緣山皆是,可以為杖。”
《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六,州郡部十二,邛州引《蜀記》。
按:張騫尋河源所到之“邛山”,應(yīng)是“邛崍山”,在今榮經(jīng)縣西,不在今邛崍縣,置于邛州有誤。邛崍山一作邛崍,亦曰邛僰今名大關(guān)山,在四川榮經(jīng)縣西,本作邛笮,故邛人笮人分界處。
牂柯郡 漢置
且蘭:(今貴州德江縣西)
夜郎國:“古夜郎國傳為:一女人浣紗,有竹浮下而中啼聲,取而視之,則孩也。及長,呼為夜郎。封竹溪王。”
《蜀中廣記》卷十一,嘉州引《蜀記》。
按:夜郎國在貴州,《輿地廣記》:“漢武帝開夜郎置犍為郡治故且蘭地。”
且蘭縣:漢南夷且蘭國,武帝滅之,置故且蘭縣,晉改曰且蘭,梁以后入于蠻。今貴州平越縣治。《漢書?地理志》:“夜郎故縣乃屬牂柯郡(在今貴州德江縣西)。”是嘉州犍為郡,非夜郎故地。后世徒見嘉州名犍為郡,又領(lǐng)犍為縣,遂以之為夜郎國,實誤。有關(guān)犍為郡演變經(jīng)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開西南夷所置,初治鼈(今貴州遵義縣西)。元光五年(公元前128年),移治南廣縣(今云南東北鹽津縣西)。昭帝元始元年(公元前85年),始治僰道縣(今宜賓市)。王莽改郡名西順,領(lǐng)縣十二,其中南廣、朱提、存馬、堂瑯四縣,在今云南省東北。漢陽縣在今貴州西。在今四川省境有七縣:僰道縣、江陽縣(今瀘州市)、武陽縣(今彭山縣東北雙江鄉(xiāng))、南安縣(今樂山市)、資中縣(今資陽城關(guān)鎮(zhèn))、符縣(今合江縣城關(guān)鎮(zhèn))、牛鞞縣(今簡陽城關(guān)鎮(zhèn)絳河北)。
其 他
益州風俗:“剛悍生其方,風謠尚其文。”
《寰宇記》卷七十二,劍南西道一,益州風俗,引《蜀記》。
《漢書》云:“人食稻魚,俗不愁苦,而輕易淫泆,然地沃人驕,奢侈頗異,人情物態(tài),別是一方。”
鱉靈:“鱉靈于楚死,尸乃沂流上,到汶山下,忽復更生。乃見望帝,望帝立以為相。時巫山壅江,蜀民多遭洪水,靈乃鑿巫山,開三峽口,蜀江陸處。后鱉靈為刺史,號曰西州皇帝。以功高,禪位與靈,號開明氏。”
《太平廣記》卷三百七十四,第二九六七頁引《蜀記》。
注:《華陽國志?蜀志》:“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務(wù)農(nóng),一曰杜主…七國稱王,杜宇稱帝…會有水災(zāi),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讓之義,遂禪位于開明。”《御覽》卷八百八十八引《蜀王本記》:“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壘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陸處。”又,《水經(jīng)注?江水》:“江水又東別為沱,開明之所鑿也。”以上俱謂開明決玉壘以除水害。
按:“玉壘”山名,《漢志》蜀郡綿虒縣:“玉壘山,湔水(今灌縣白沙河)所出。”白沙河發(fā)源于都江堰,則開明決玉壘,是鑿都江堰寶瓶口分岷江為沱水。而《水經(jīng)注?江水》又謂:“時巫山峽而蜀水不流,帝使鱉靈鑿巫峽通水,蜀得陸處。”與《蜀記》合,其說不一,有謂開明鑿巫峽,是附會其說。
法聚寺僧:“法聚寺內(nèi)有僧,先在房,至夜,忽謂門人曰:‘外有數(shù)萬人,頭戴帽,向貧道(僧)乞救命。’急開門出看,十余人擔蠡子,因贖放生。”
《太平廣記》卷四百六十七,第三八五三頁引《蜀記》。
注:“蠡子”,蟲名。又“蠡”與螺通,螺,蚌類。
扶留木:“扶留木,根大如箸,又似柳。根有蛤名古賁,生水中。燒以為灰曰牡蠣粉。先以檳榔著口中,又取扶留藤一寸,古賁灰少許,同嚼,除胸中惡氣。”
《蜀中廣記》卷六十四,方物記六食肴引《蜀記》。
“扶留”,藤。《文選》左思《蜀都賦》:“石航水松,東風扶留。”
注:“扶留,藤也。緣木而生,味辛可食。”“蛤”一種有介殼的軟體動物,蚌類。《國語?晉》卷九“雀入海為蛤”“牡蠣”軟體動物,簡稱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