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顧伯華的醫案

     學中醫書館 2013-10-12

    案一、蛇頭疔案

        曹×,男,21歲。

        初診:1984年9月17日。

        主訴:右手中指蛇頭疔癥起半月,曾在外院作局部切開術三次,慶大霉素肌注,并拔除指甲。X線攝片示:右手中指軟組織炎癥波及骨質,以藥線探查瘡口,有骨破壞的粗糙感,并有稀薄黑污膿液自瘡口溢出,西醫診為膿性指頭炎合并指骨髓炎。

        診查:手指腫脹疼痛,苔黃膩、質紅,脈弦滑。

        辨證:癥屬疔毒火盛,蘊郁日久,致損筋蝕骨,俗名蛇頭疔。

        治法:治擬清熱消腫解毒,并需待死骨脫落后方能收口。

        內服方:紫花地丁30g  野菊花6g  半枝蓮15g  銀花9g  連翹9g  草河車9g  生地15g  伸筋草9g  絲瓜絡6g  角針9g  生甘草3g

        外治方:二寶丹藥線引流,外敷金黃膏。7帖。

        二診:經藥線引流后,膿液排出暢達,手指腫痛減輕。X線攝片示:右中指遠節指骨可見骨質破壞,基底部可見骨折片。苔薄潤,舌尖紅,脈濡數(84次/分),再擬清解托毒。

        內服方:紫花地丁30g  野菊花6g  半枝蓮15g  赤芍9g  忍冬藤15g  丹皮9g  草河車9g  生地15g  伸筋草9g  絲瓜絡6g  皂角針9g  生甘草3g

        外治方:以紋式鉗自瘡口處鉗出末節指骨死骨,骨體如蟲蝕狀蛀空。外敷紅油膏、九一丹。

        1周后瘡口痊愈而出院。

        按:顧氏認為:蛇頭疔七至十日最易損筋蝕骨。這是因為疔毒火盛,外不得清泄,則內可損筋蝕骨。參考現代人體解剖,手指末節為封閉結構,一旦為炎癥侵襲,腫脹壓迫營養指骨的血管,引起指骨缺血壞死。說明顧氏經驗是有科學依據的。亦提示我們在治療該疾時應及早控制炎癥和注意切開引流以避免指骨的破壞。

        案二、委中毒案

        陸××,男,11歲。

        初診:1963年11月15日。

        主訴:兩周前左腳背不慎被瀝青燙傷瘀阻,數日后患處又被竹竿打傷,于次日左(月國)guo窩感覺疼痛,步履不便,并日漸加重,于入院前3天驟發高熱,持續不退。

        診查:癥見患處(火欣)xin紅腫脹,灼熱疼痛難忍,范圍約11×6cm,按之中軟應指,頭面軀干皮膚出現風團樣塊物,伴有口干欲飲,便燥溲短。苔黃,脈數。

        辨證:火邪熱毒外侵,郁于肌膚,復因外傷,以致經絡被阻,營衛失和,血凝毒滯而成癰腫。故《內經》有“營氣不從,逆于肉里,乃成癰腫”之說。由于熱毒交蒸,入于營血,故見遍身皮膚疹塊累累。

        治法:治當切開引流,使毒邪得以外泄,內服涼血清熱解毒之劑。

        處方:銀花9g  赤芍9g  丹皮6g  連翹15g  地丁15g  生山梔9g  制大黃9g  生甘草4.5g  川牛膝9g

        入院當日,給以切開排膿,流出稠膿100ml。二寶丹藥線引流,金黃膏蓋貼,外以墊棉包緊,防止袋膿。

        復診:內服涼血清熱解毒之品,局部疼痛減輕,腫脹縮小,皮疹塊亦消失,體溫降到38℃以下。考慮到患兒體弱,又有咳嗽,故應用土霉素250mg,日4次,服2天。此后,體溫正常。中藥改為和營清熱解毒之品。后期并囑患者病足功能鍛煉。痊愈出院。

        按:委中毒生在膝后(月國)guo中,有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者,因濕熱瘀滯,或足跟凍瘡、皺裂碰破后,不潔之物侵入而引起。初起紅腫疼痛,步履艱難,惡寒發熱。舌苔黃膩,脈象浮數。易自潰,收口亦易。治宜內服萆(艸解)xie化毒湯加忍冬藤、茯苓;外敷玉露膏。慢性者,由傷筋瘀滯,或寒濕阻絡而成。初起皮色如常,腫硬疼痛,腳屈難伸,寒熱不揚。苔多薄白,脈或帶數。潰膿后收口較慢。傷筋瘀滯者,宜內服活血散瘀湯;寒濕阻絡者,活血散瘀湯去大黃、瓜蔞,加獨活、蒼術、牛膝;外敷沖和膏,摻以紅靈丹。大半有消退之希望,如2周后不消者,即欲成膿,宜內服和營托毒之劑,藥用當歸、赤芍、丹參、防己、牛膝、穿山甲、皂角針、乳香、忍冬藤、茯苓(約服3周至1個月)。按之中軟者,乃膿已成熟,可以切開排膿。潰后,用紙線蘸九黃丹嵌入瘡口內,外蓋沖和膏。膿凈,停用紙線,摻九一丹收口。

        此癥開刀宜直開,要在委中下切開,切口宜大些,使流膿爽快而容易痊愈。委中中空如袋形,膿水易于下袋,如見有袋膿情況,必須在切口下面袋膿之處,墊棉花兩層,用3寸闊的紗布繃扎,再加小枕頭墊平,不使膿水下流,則膿水易凈,收口亦快。

    本病如經過較長時間而收口者,則病足往往因筋失所養而一時不能伸動。對此,顧氏常讓病人在完全收口后的10余天的,坐在靠背椅上,用病足踏滾放置地上的竹筒或玻璃瓶,初起滾動半小時,以后加至1小時,每日2、3次,運動幅度逐日加大。快者1月,慢者2月,則病足運動功能可以復原。

        案三、子癰案

        邵××,男,38歲。

        初診:1975年6月25日。

        主訴:一周前全身關節酸楚,怕冷發熱,右側睪丸下墜脹痛,上及腹股溝部,右側腰部也疼痛,活動不利,曾到×門診部外科診治,診斷為急性睪丸炎,注射青、鏈霉素后發熱略退,但局部紅腫疼痛加重,腰部不能直立,大便5日未解。

        診查:證見右側陰囊紅腫光亮,壓之疼痛,睪丸、副睪、精索皆腫大,右腰背有叩擊痛。白細胞總數10800/mm3,中性84%。尿常規:紅細胞1~2,白細胞7~9。苔黃膩,根厚,脈弦滑數。

        辨證:證屬肝膽實火、濕熱下注腎囊而成。

        治法:擬當歸龍薈丸加減。

        處方:龍膽草9g  當歸9g  黃柏12g  焦山梔12g  生大黃9g(后下)  木香9g 

    金鈴子9g  荔枝核12g  蒼術9g  粉萆(艸解)xie30g

        黃連片5片,日3次,3帖。

        外用方:金黃膏摻十香散外敷。另加用陰囊托,腰部熱敷,每日2次。

        二診:6月28日。藥后日大便2次,陰囊腫脹疼痛已減,腰痛已止,活動自如,胃納轉香,發熱也退。苔黃膩漸化,脈弦細帶數。再擬前法出入。

        處方:龍膽草4.5g  黃芩9g  黃柏9g  黑山梔12g  土茯苓30g  蒲公英30g  當歸9g  橘葉核各6g  金鈴子9g

        外用方:措施同前。4帖。

        三診:7月2日。陰囊腫脹全退,惟睪丸、副睪仍稍腫大,略有壓痛。苔、脈正常。擬和營清熱,解其余毒。

        處方:當歸9g  赤芍12g  牛膝9g  漢防己12g  黃柏9g  忍冬藤30g  生地12g  留行子12g  生米仁12g

        另方:小金片3瓶,日3次,每次4片。4帖。

        1975年7月10日隨訪,病已痊愈。

        按:急性睪丸丸炎,中醫叫“子癰”,病由濕熱下主厥陰之絡,以致氣血凝結而成。用龍膽瀉肝丸清利濕熱,瀉肝膽實火,方是正法。此病例實火重,大便結,所以取當歸龍薈丸之意,藥后便解熱退。余留睪丸腫大,加活血散結之品很快收功。

        案四、流注案

        王××,女,16歲。

        初診:1974年4月23日。

        主訴:一周前,左手中指因勞動時裂傷繼發感染,三天后右足內踝處紅腫疼痛,四天后左足背紅腫疼痛,伴有高熱(39~39.5℃),曾用中西藥物治療,但病情加重。檢查:兩腹股溝可觸及蠶豆大小淋巴結4~5枚,有壓痛。右腰背和左臀部各有再塊腫物,范圍7×8cm,不紅略腫有壓痛。左足從趾到足背、足底均紅腫灼熱,明顯壓痛。右跟踝內側漫腫,邊界不清,(火欣)xin紅灼熱疼痛。左手中指末節有1×0.5cm因外傷感染后的結痂。白細胞8800/mm3,中性72%。西醫診斷為多發性肌肉膿腫(毒血癥)。

        診查:流注多處,腫塊(火欣)xin紅灼熱疼痛,伴有高熱,大便不暢,小溲短赤,咽干唇燥。苔薄,舌紅,脈細數。

        治法:仍有毒勢內陷之慮,急擬清熱解毒為主。

        處方:生地30g  赤芍9g  銀花9g  黃芩9g  紫地丁30g  蒲公英30g  半枝蓮15g  大黃9g  車前子12g  生甘草4.5g

        靜脈滴注葡萄糖溶液加四季青(鈉鹽)注射液30ml。

        外敷:金黃膏。

        二診:5月2日。1周后發熱已退至37.5℃,多處腫塊已退,僅有輕度壓痛。苔黃膩,舌質紅,脈細數。擬和營清熱,化濕通絡。

        處方:當歸9g  赤芍15g  丹參9g  生地30g  地丁草30g  四季青30g  制蒼術9g 

    黃柏9g  虎杖15g  忍冬藤15g  絲瓜絡4.5g  新消片3g(分吞)

        三診:5月13日。肌肉深部膿腫基本全退,惟(足庶)趾關節尚酸痛,余腫未退,活動不利。苔薄,脈平。擬祛風清熱,利濕通絡,獨活寄生湯加減。

        處方:獨活9g  桑寄生12g  川牛膝12g  虎杖15g  土茯苓30g  漢防己12g  忍冬藤15g  當歸9g  赤芍15g  粉萆(艸解)xie15g

        服藥1周后痊愈。

        按:多發性肌肉膿腫,屬中醫“流注”范圍。發無定處,隨處可生。初起漫腫無頭,皮色不變,凝結日長,可化膿潰破。有暑濕、濕痰、余毒、瘀血等數種,總由外邪侵入,內未能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毛,行于營衛之間,阻于肌肉之內,邪毒結滯不散,氣血凝滯不通,導致膿腫形成。若治療及時,先清熱解毒,后和營通絡,每多可消散而不致潰膿。

        案五、風濕入絡案

        胡××,男,22歲。

        初診:1973年10月17日。

        主訴:右足背腫脹疼痛1年多,曾在×醫院皮膚科診斷為“變態反應性脈管炎”。經常關節酸痛,小腿有紫紅色結節,有時腹痛便溏。

        診查:血沉、抗“O”均偏高。苔薄潤,脈濡。

        辨證:脾胃虛弱,風濕入絡,氣血運行不暢。

        治法:擬兼顧健脾益氣,和營祛風通絡。

        處方:獨活9g  桑寄生9g  左秦艽9g  黨參12g  焦白術9g  淮山藥9g  川桂枝9g 

    京赤芍15g  雞血藤15g  制川烏9g

        二診:1974年1月11日。斷續服中藥2個多月,腹痛便溏已愈;皮損消退,有時發淺靜脈炎;足趾發冷,有時青紫,走路有間歇性破行。超聲波印象:左下肢足背動脈減弱,右下肢足背動脈搏動消失。疑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擬溫經通絡,和營活血。

        處方:當歸9g  赤芍15g  澤蘭9g  杜紅花9g  川桂枝9g  制川烏9g  威靈仙12g  左秦艽9g  虎杖15g  仙靈脾12g  新消片3g(分吞)

        三診:6月4日。堅持服前方藥加減近6個月,間歇性跛行大為好轉,可走1里多路,但足趾仍時有麻木刺痛。淺靜脈炎不發。超聲波檢查已好轉。再擬前法出入。

        處方:當歸9g  赤芍15g  杜紅花9g  左秦艽9g  虎杖15g  土茯苓30g  蛇舌草30g   生山楂15g  防己12g  野赤豆18g  川桂枝9g

        處用:紅靈酒擦足背至小腿。

        四診:1975年11月11日。去年診后已回外地工作,斷續服上方藥。原走路僅能堅持10分鐘,目前可連續走3個小時以上。足背動脈搏動正常,靜脈炎、結節未再發生。血沉、抗“O”正常。超聲波復查已基本正常。建議前方藥間斷服用,天曖可停。

        按:本病例早期是變態反應性脈管炎,后因動脈閉塞而用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治法。堅持內服活血藥,使足背動脈搏動恢復正常,在臨床中已有數例。從前認為閉塞性脈管炎只能通過建立側枝循環來改善血液供應,原來的動脈不會再通,但顧氏的幾例病案證明,部分病人閉塞的動脈仍可使之暢通。

        案六、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案

        例一  王××,男,45歲。

        初診:1974年3月25日。

        主訴:1958年冬季在×地工作時,兩足曾凍傷,以后即局部隱痛,寒冷時加重。1962年開始間歇性跛行,足趾發紫、發冷、蒼白,有肢端動脈痙攣現象,雖經數次治療,癥狀仍逐漸加重。1965年冬,左足第2、3、4趾已先后潰爛。近半年來疼痛劇烈,常全夜不能入睡,抱足而坐。

    ×醫院擬行高位截肢術,病員不同意,故特來我院中藥治療。

        診查:兩下肢肌肉萎縮,皮膚溫度明顯減低,汗毛脫落,趾甲變厚,足背動脈搏動消失,脛后動脈和(月國)guo動脈搏動也減弱。左足第2、3、4趾端潰爛,膿水較多,腫脹漫延前足背,周圍皮色暗紅。左手食指不能伸屈,指端呈干性壞死,兩側橈動脈搏動減弱。白細胞13500/立方毫米,中性88%。膿液涂片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綠膿桿菌生長。西醫診斷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壞死期)。

        治療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4年3月25日~1974年5月9日):脫疽已壞死,瘡面膿水淋漓,臭穢不堪,疼痛劇烈,夜不能眠。苔薄,舌紅。僅右手橈動脈搏動微弱,呈細數(88次/分)。

        辨證:寒濕郁久化熱,已成火毒,經絡阻塞,氣血凝滯。

        治法:先擬養陰清熱,和營活血。

        處方:玄參12g  生地30g  銀花9g  四季青30g  蛇舌草30g  川牛膝12g  當歸12g   赤芍15g  杜紅花9g  野赤豆18g  虎杖15  生山楂15g

        外用方:慶大霉素溶液浸泡患處后,再敷紅油膏摻九一丹。

        第二階段(1974年5月10日~1974年6月30日):脈管炎健康組織與壞死處分界明顯,腐肉尚未全脫,疼痛大減未止。再擬前法出入。

        處方:生地15g  當歸12g  赤芍15g  杜紅花9g  野赤豆18g  川牛膝12g 

    粉萆(艸解)xie15g  生甘草6g

        第三階段(1974年7月日起治療三個月):脈管炎瘡面腐肉大部分已脫,膿水極少,疼痛也止,肉芽新鮮。苔薄潤,脈濡細。病久氣血兩虧,擬加調補之品。

        處方:生黃芪12g  潞黨參12g  全當歸9g  赤芍15g  杜紅花9g  生地30g  玄參12g  蛇舌草30g  忍冬藤30g  生甘草6g

        外用方:紅油膏、九一丹。

        共經六個月治療,瘡面收斂痊愈。病員在院內功能鍛煉時可自動步行一里路,后出院。

        案七、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案

        施××,男,36歲。

        主訴:1951年起右小腿皮色紫暗起紅筋(靜脈炎)而疼痛。1953年接受交感神經切除術治療,術后覺右足發冷發麻。1957年施行雙側腎上腺切除術治療,術后兩下肢麻木發冷。至1962年4月。左大趾潰破;同年10月,右第二趾破潰。曾經注射硫酸鎂等,未效。

        診查:右二趾瘡口大小約0.5×1.5cm2,膿水又多,足背動脈搏動消失,足背皮膚色紫,痛不可觸。膿液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動脈造影:股動脈下段阻塞,周圍有廣泛側支循環建立。

        治療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右第二趾破潰,膿水又多,疼痛厲害。患者發冷,皮膚蒼白,足背青紫。苔白膩,脈沉細。

        辨證:證屬寒濕外侵,陽氣不能下達,經絡阻塞不通,氣血運行失暢。

        治法:擬溫陽利濕,和營通絡。

        處方:川桂枝  熟附片  威靈仙  野桑枝  漢防己  野赤豆  當歸尾  京赤芍  杜紅花  桃仁  川牛膝

        外用方:紅油膏、九一丹、紅靈酒揉擦患處以上皮膚,并用推拿、耳針止痛。

        第二階段:服上方藥一周,疼痛時輕時劇,瘡面腐爛,膿水增多,右足紫紅。苔白膩轉黃,脈弦細而數。寒濕郁久,有化熱之象。當和營清熱利濕,方用四妙勇安湯加減。

        處方:銀花  當歸  玄參  甘草  川黃柏  生地  澤蘭葉  粉萆(艸解)xie  赤苓

        疼痛夜眠不安,加五味子、延胡索、炒棗仁。

        作趾骨截除術后,引起足底繼發性膿腫,身熱(曾達39℃),口渴欲飲,疼痛,便干溲赤。苔黃膩,脈數。上方加紫地丁、川黃連、黃芩、山梔等。膿腫經切開引流后,外用藥同上。

        第三階段:瘡面膿腐已盡,新肌漸生,足背顏色紅活,疼痛已瘥,夜眠安,納谷佳,大便正常。苔薄白,脈濡細。久病氣血兩虧,擬益氣養血。

        處方:黨參(后期曾吞服紅參粉) 黃芪 當歸 赤芍 白芍 白術 熟地 銀花 云茯苓 米仁

        上藥連續服3個月痊愈出院。

        案八、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案

        陳××,男,32歲。

        主訴:1952年,左下肢開始怕冷發麻,有間歇性跛行。1954年左足趾及右足背顏色紫暗,右大趾潰爛,于×醫院作雙側交感神經切除術,經動脈造影確診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1955年接受組織療法治療。1956年右下肢紫暗疼痛,中趾潰爛,曾服中藥,癥情好轉。1961年,因碰傷右中趾,使潰爛加劇,經外地×醫院治療,服中藥200多劑,仍時輕時劇。1963年9月病情惡化,將右中趾切除,繼而延及次趾(又將次趾切除),而大趾則潰爛更甚,局部冷、麻、灼痛、壞死。

        診查:兩下肢肌肉萎縮,足背、趾色紫暗,右側更甚。大趾、次趾潰爛面各1.5×1cm2。膿水稀薄味臭。足背動脈及(月國)guo動脈搏動均不能觸及,右膝兩側有微弱搏動。膿液培養:綠膿桿菌生長。

        治法:先以滋陰降火和營通絡。以四妙勇安湯加味;外用含30%升丹的藥物。

        用藥三周后疼痛減,膿水少。綠膿桿菌培養陰性。改服益氣養血之品。外用紅油膏。一月后痊愈。

        按:中醫認為:本病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嚴寒涉水,寒濕下受,致寒凝絡痹而血行不暢,陽氣不能下達,均可導致本病。《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但寒濕郁久,亦能轉化為熱,故始為寒凝,久則形成熱毒為患。

        治療可以分三型:

        寒濕型:病起患肢沉重,怕冷、麻木,應和營溫陽通絡,宜桂枝加當歸湯加減:若病程較久,皮膚冰冷、蒼白,形枯瘦,足趾、足背疼痛,應溫經散寒、和營通絡,兼補氣血,宜獨活寄生湯加減。

        濕熱型:一般用滋陰降火、和營解毒的方劑,宜四妙勇安湯加味;若有繼發感染,癥見煩熱口渴,局部腫脹、疼痛,膿水淋漓,氣味腥臭者,宜前法加入解毒之品,用《外科真銓》的顧步湯加減;若局部腫脹疼痛,腐爛紫黑,流水無膿,宜補益氣血、托里消腫,用托里消毒散加減。

    氣血兩虛型:日久潰口不斂,氣血兩虧,應調補氣血,用八珍湯或人參養營湯加減。

        案九、乳癰案

        林×,女,28歲。

        主訴:右乳房腫脹疼痛已經8天,伴有持續性發熱。在分娩后第六天,因哺乳時乳頭破碎疼痛甚劇,繼之乳房突然腫脹作痛,全身惡寒發熱,骨節酸楚,次日乃去×醫院治療。先后注射青霉素24瓶(計960萬單位),鏈霉素6瓶(計6g),熱退未盡,乳房疼痛依然不減。

        診查:右乳房較健側腫大,按之內上象限腫塊約4×4.5cm大小,質硬而堅,壓痛明顯,無波動感,皮色如常,乳腺腺體較腫脹,乳頭破碎處已結痂皮、尚未脫落,乳暈表皮伴有丘疹,無滋水滲出。苔薄膩,脈微數。

        辨證:乳汁壅滯,乳絡不通,阻于肝胃二經,營衛不和為患。

        治法:治宜疏肝理氣,和營通乳。

        處方:軟柴胡4.5g  小青皮4.5g  蒲公英30g  全當歸9g  赤芍9g  橘葉4.5g  銀花9g  連翹9g  生麥芽30g  路路通6g  3帖

        外治方:以清熱消腫止痛,局部敷金黃膏。

        復診:發熱已退,乳房腫塊逐漸縮小,壓痛減輕,哺乳后仍感乳絡疼痛。再以上方去銀花、連翹,酌加制香附、瓜蔞、鹿角霜等。連服藥10帖后,乳房腫塊消失,乳頭破碎已愈且痂皮脫落,乳汁通暢,哺乳時乳絡疼痛消失。

        按:依據經絡的循行分布,乳頭屬足厥陰肝經,乳房屬足陽明胃經。產婦氣血運行有序,脾胃運化如常,則乳汁暢通。今由乳頭破碎疼痛后結痂皮,不能使乳兒吮盡乳汁,形成乳汁積滯不得外流;且因肝氣郁結,胃熱壅滯,以致局部氣血凝結發為乳癰。故初診用柴胡、青皮、橘葉疏泄肝氣,銀翹清陽明胃熱,麥芽醒脾健胃,蒲公英、路路通疏通乳絡,合當歸、赤芍以和營。復診時,因熱退身涼,故上方中去清熱之銀翹;但結塊尚未全消,故加重理氣通乳之品,如制香附、瓜蔞、鹿角霜等。經辨證加減治療后,遂消退而愈。

        外吹乳癰在發病的第1~2天,局部有腫脹疼痛后,均伴有惡寒發熱、骨節酸痛等全身癥狀。經連續使用抗生素治療,雖全身癥狀得到控制,但乳房局部腫塊仍可持續不消甚至發膿,且在每次哺乳后仍有乳腺疼痛的自覺癥狀。本病例經使用抗生素治療后,全身癥狀消失,而乳房腫塊由于質地堅硬,皮色不變,壓痛不顯,可遷延日久不消,有時與乳腺增生病和纖維瘤相混淆。因此,須問明發病情況和既往治療經過,例如有否急性發作、分娩前乳房部有否腫物,以及患病后是否應用過抗生素等,以資鑒別。

        案十、慢性瘺管案

        王××,男,49歲。

        初診:1964年5月3日。

        主訴: 1963年12月間,因患急性膽囊炎膽石癥,在×醫院施行膽囊切除術,術后12天拆線。至14天時,手術創口突然自潰,由創口中竄出蛔蟲一條,因而又在左側腹壁作一輔助切口。1964年1月20日,膽囊區切口愈合,但左側之切口至今不愈,膿水淋漓。曾作膿液培養,有綠膿桿菌生長。該院因考慮患者體弱不宜再作手術,而介紹來我院。

        診查:右腹部膽囊區有一手術切口疤痕,長約10cm。左腹部腹壁有一小孔,流出黃綠色膿水,質稀薄,量多,但無臭味,以藥線探之,深約4cm。

        辨證:腹壁瘺管(手術后遺癥)。

        治法:先用五五丹藥線插入瘺管中,外蓋紅油膏紗布。每天換藥1次。

    復診:在每次換藥拉出藥線時,藥線上均粘滿腐肉,瘺管流出多量膿液。治療20天后,膿液轉厚,量亦減少,粘在藥線上的腐肉亦減少,即改用九一丹藥線引流。1周后,膿液更少,并在取出藥線時,先流出少量膿液,接著有粘稠黃色液體流出,即停止藥線引流,用生肌散收口,腹部棉墊緊壓,包扎固定。10天后,瘺管愈合。共治療37天,瘺管愈后未復發。

        案十一、慢性瘺管案

        秦××,女,62歲。

        初診:1964年5月。

        主訴:10余年前,在腹部有一紅腫結塊,日久化膿,經切開排膿后,創口至今未愈合,并在周圍多處相繼穿孔出膿,時好時發。曾在×醫院兩次施行瘺管切除術。1962年來我院門診時,亦給以手術切開橡皮筋掛線治療,均未獲效。

        診查:腹部臍之上方有5×7cm大小的結塊,局部高低不平,質堅硬;腫塊表面有8個小孔,按之均有黃稠膿液流出,有臭味,用球頭銀絲探針探之,各小孔之間均有通連,管道深入腹壁約4.5cm。

        辨證:腹壁復雜性瘺管。

        治法:在局部麻醉下,用有槽探針先后貫穿各管,再用剪刀將所有管道全部剪開。術后用七三丹摻于創面,用棉花填塞,外蓋紅油膏紗布,每天換藥兩次。

        復診:經治療15天后,管壁結締組織大部分腐脫,膿水減少,臭味消失,即改用九一丹。10天后創面逐漸縮小,膿水也盡,肉芽組織生長良好。最后,用生肌散收口而愈。共治療35天,瘺管愈合后至今未復發。

        案十二、慢性瘺管案

        楊××,男,45歲。

        初診:1964年7月18日。

        主訴:1963年2月間,脅肋部生一腫塊,皮色不紅,漫腫疼痛,經×醫院診斷為“胸壁結核”,給以鏈霉素等,但未見效。同年5月間,作手術后切開排膿,術后二周收口而愈。不久又反潰出膿,再經治療三周后,創口愈合。至1964年6月28日再次復發,穿潰流膿。既往有肺結核史。

        診查:左側第六、七肋間有一手術疤痕,長12厘米,中有黃豆大小之小孔。有稀薄膿液流出,創口深約3cm。

        辨證:肋疽(胸壁結核性瘺管)。

        治法:先以五五丹藥線插入瘺管中,外蓋太乙膏,每天換藥2次。

        復診:10天后膿液轉厚,即改用二寶丹藥線引流。又經7天后,膿水減少,并有粘稠黃色液體流出,改用生肌散收口而愈。共治療24天。

        按:瘺管,好發于肛門部、腹部、脅肋部、乳房部、耳前部等。臨床上大致可分為化膿性、異物性、結核性、壞疽性、放線菌性及梅毒樹膠腫等,其中以前三種較為多見。

        治療時,應根據瘺管的部位、性質,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藥物。對肛門、乳房、耳前部等處的瘺管,如生于淺部者,采用手術切除;生于深部者,采用橡皮筋掛線;性質復雜者,則采用手術切開配合橡皮筋掛線。

        對結核性或脅肋部或因腹腔手術后所引起的瘺管,則以藥線蝕管為主,其方法是先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蘸在藥線上,按瘺管深淺插入管中,每天更換1~2次,到膿液減少而稠厚時,可改用二寶丹或九一丹藥線引流,約再經二周左右,當取出藥線時,傷口先有少量膿液流出,接著流出粘稠黃色液體如刨花水樣,用棉花蘸之能拉成一條絲狀者,應改用生肌散收口(腹部瘺管,另用棉墊壓緊,包扎固定,以減少腹部運動,使傷口愈合時間縮短)。

        對一般化膿性瘺管,經切開或掛開管道后,用含升丹成分較少的藥粉如七三丹、二寶丹等提膿祛腐。

        對異物所致的瘺管,須先取出異物(如死骨、線頭等);異物取出后,如采用蝕管方法治療者,當用含升丹成分較多的藥粉五五丹等蝕管。

    在治療時,必須正確無誤地探明瘺管情況。探查管道時,必須做到耐心細致,動作輕柔,切忌用暴力,因為使用暴力,常可在探查過程中造成假道,以致治療失敗。對不同部位的瘺管,探查方法也有所不同:如一般性瘺管,須將探針球頭銀絲拉直,然后進行探查;乳暈部瘺管,須將探針球頭銀絲做成彎形,然后進行探查,才能正確探得管道,使銀絲從乳頭孔穿出。

        案十三、瘰疬重證案

        蔡××,男,20歲。

        初診:1973年6月27日。

        主訴:患者兩個多月來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淋巴結腫大,背部亦有數個皮下結節。伴有周期性高熱(40℃),全身無力。曾經三個醫院診治,皆診斷為“何杰金氏病”,建議作活組織病理切片檢查。病員不愿意做活檢,要求中醫治療。以往無肺結核病史。

        診查:人體消瘦,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頓,頸部兩側、頜下、腋窩、腹股溝都有散在的蠶豆及杏仁大小的淋巴結,質地略硬,可推動,無壓痛。胸部攝片,提示縱膈變狹。苔薄舌淡,脈濡細。

        辨證:體虛之體,肝氣郁結,痰濕夾火凝滯而成。

        治法:擬益氣養血、化痰散結、解毒軟堅。

        處方:黨參12g  焦白術9g  全當歸9g  炒白芍9g  制半夏9g  陳皮6g  蛇舌草30g   蛇六谷30g(先煎)  蛇莓30g  夏枯草15g  海藻12g  黃藥子12g

        二診:9月19日。連服上方藥2個半月,淋巴結已日漸縮小,只發熱1次(38.5℃),3日后自退.精神好轉,體力漸復,胃納轉香,略有口干。苔薄舌淡紅。前方有效。上方加玄參12g,麥冬12g。

        三診:1974年6月4日。前方加減服藥9個多月,淋巴結消失,其他正常,體重增加。擬下方鞏固療效。

        處方:黨參9g  玄參9g  麥冬12g  夏枯草12g  海藻12g  蛇舌草30g  蛇六谷30g(先煎)  蛇莓15g  土茯苓30g

        上方藥服3個月后,改用小金片,每次4片,日3次;黨參片,每次5片,日2次。

        半年后隨訪,情況好。

        按:中醫瘰疬包括西醫學的淋巴結核和淋巴結慢性炎癥。本病例臨床診斷為“何杰金氏病”(淋巴網狀細胞肉瘤),雖未經病理切片證實,但按瘰疬施治,加進一些抗癌的中草藥,療程雖長,確已臨床治愈,值得進一步探討。

        案十四、陰疽案

        袁××,男,41歲。

        初診:1973年1月29日。

        主訴:自1972年8月起,感到腰背酸痛,兩下肢萎軟無力。當時檢查白細胞計數多次,均于1200~4500/mm3之間,分類淋巴球較正常值增高。以往有肺結核和副睪結核史。1972年12月8日于×院攝片示:9、10胸椎椎間隙狹窄,并見骨質破壞,有冷膿腫可見。確診為“胸椎結核”。經用西藥抗癆治療,病情未能控制而日趨加重。

        診查:慢性病容,形體消瘦,精神萎頓,面色(白光)huang白,畏寒;下肢癱瘓,行動不能自主;第9、10胸椎棘突有明顯壓痛;右側胸部可捫及邊界不清的腫物,站立時較明顯,不紅不熱。苔薄黃膩,脈濡細。血沉為73毫米/小時。

        辨證:腎虧致骨骼空虛,風寒乘虛而入,痰濁凝聚而成陰疽。

        治法:治擬溫經散寒化痰,益腎壯骨法。方用陽和湯加減。

        處方:凈麻黃6g  大熟地12g  鹿角粉3g(分吞)  生狗脊15g  補骨脂12g  白芥子9g  姜半夏9g  川桂枝9g  白芍6g  生甘草4.5g

        囑臥(木板)床休息,加強食物營養,多曬太陽。

        二診:諸癥同前,兼見盜汗,口干,發熱(38~38.5℃)。舌紅少苔,脈細數(110次/分)。陰虛火旺,有漸成瘡癆之勢。擬養真陰、清虛熱、益腎壯骨,宜大補陰丸合清骨散加減。

        處方:左秦艽9g  炙鱉甲15g(先煎)  地骨皮15g  虎杖15g  百部12g  丹參9g  黃芩9g  淮牛膝12g  熟地12g  生狗脊15g  炒川續斷12g  補骨脂15g  白芥子9g

        三診:前方加減服藥四個多月,胃納漸增,精神轉佳,體力逐步恢復。但攝片提示冷膿瘍較前增大。苔薄舌淡,脈細數。氣血兩虧,人參營養湯加減,以調補氣血、益腎壯骨。

        處方:黨參12g  焦白術9g  當歸9g  生白芍6g  淮牛膝12g  炒川續斷12g  補骨脂12g  白芥子9g  陳皮4.5g  百部9g  黃芩9g  雞血藤15g

        四診:前方加減服藥六個多月,局部冷膿腫漸吸收。苔薄潤。脈率72次/分。查血沉為9毫米/小時。已能參加全天輕工作。1974年6月4日攝片提示局部病變較以往諸片趨向好轉。為防復發,尚需鞏固療效。

        處方:當歸片,每次5片,每日3次;虎掙片,每次1片,每日2次。均飯后服用。

        按:陰疽病期較長,是陰寒虛證。清代以前常與“流注”相混淆,自清代起才分開。流注屬陽證,膿出不久可愈;而陰疽流痰是陰寒虛證,纏綿日長,始有酸脹漫腫而微高起,但不堅硬,潰后流豆腐渣樣物,難以收口,身體逐漸疲弱,相當于西醫的“骨與關節結核”。其病因是痰塞絡道,氣血虛寒,凝結而成。其大法是初服陽和湯,溫經散寒而化痰結;潰后用人參養營湯,調補氣血、益腎壯骨。本病例即用此法,再據辨證,略有變化,使冷膿腫也自行吸收。說明中醫中藥治療骨結核不但有效,且可免除手術。

        案十五、腎府痰結化膿案

        王××,男,38歲。

        初診:1965年1月4日。

        主訴:1957年不慎跌傷脊背,因疼痛不能行走,在南京×醫院診治,攝片為“胸腰椎骨折”。以后雖能堅持工作,但陰雨天背部酸痛,屈伸活動不利。伴低熱,1962年3月起,發熱可高達38℃左右,神疲乏力,胃納減少。1962年4月發現脊背高突,并日見明顯,在×醫院拍片確診為“胸腰椎結核”。經連續注射鏈霉素、口服異煙肼后發熱即退。1964年8月,又感腰背酸痛不能伸直,低熱,同時發現右腰背起一腫塊,不熱不紅,逐漸增大,請×醫院骨科會診,確診為“胸腰椎結核并發冷膿腫”。后轉我院,經西醫診查為脊背明顯后凸。胸椎11、12及腰椎1、2、3均有明顯壓痛,運動受限制。左腰背側有一腫塊,范圍15×15×3cm左右,皮色未變,已有明顯波動。

        拍片:胸10椎體完全破壞,胸9、11椎體近胸10邊緣也不整齊,胸11~12前緣見有骨橋相連,胸12、腰1椎體邊緣不整,間隙變狹。診斷為1.胸9~11及胸12、腰1椎體結核。2.腰椎肥大性變化。

        診查:右腎俞流痰大如覆碗,漫腫色白邊界不清,按之中軟應指,但無觸痛。神疲腰酸。既往有肺結核病史及腰部外傷史。苔薄膩,脈濡數。

        辨證:氣血兩虧,骨骼不充,虛痰凝結,蘊久化熱為膿,阻于腎府。

        治法:治擬益氣養營,補腎壯骨,佐以托毒。

        處方:生黃芪9g  潞黨參9g  焦白術9g  全當歸9g  炒赤芍9g  大熟地12g  炒川斷9g  炙狗脊9g  桑寄生9g  皂角針4.5g

        二診:1月7日。腎俞流痰在局麻下切開,流出膿液250毫升左右,質地稀薄夾有敗絮狀物質。苔薄,脈濡。再擬前法出入。前方去皂角針,加鹿角片12g(先煎)、白芍9g。外用。紅油膏、二寶丹藥線引流。

        以后一直服上方藥,至3月10日瘡面收斂。后發現兩腹股溝也起腫塊,外敷大布膏、十香散、桂麝散兩個月而消散,體重增加30多斤,化驗皆正常,出院后即上班。

        按:本例脊柱結核有三處冷膿腫。腰背部之冷膿腫,中醫認為屬“腎俞虛痰”,要和流注(多發性肌肉深部膿腫)相鑒別。后者是陽證,初起至化膿只需1個月左右,預后好。腎俞虛痰多發于氣營兩虧之體,是肝腎精血衰微,屬虛勞,預后較差,故《瘍科心得集》中說“本證潰膿,不能收功”。現在看來,并沒有那么危險。臨床中曾治療本證多例,切開引流,效果皆良好。不少未成熟冷膿腫外敷十香散、桂麝散可以消散吸收,而不必切開排膿,說明外科病內外同治很重要。中醫的外用藥能使膿腫消散,值得進一步研究。

        案十六、腦疽內陷案

        錢××,男,63歲。

        初診:1980年5月27日。

        主訴:項后患頭疽12天,初起呈粟米樣膿頭,繼則紅腫,迅速擴大,疼痛日加,曾在外院用慶大霉素、四環素1周。

        診查:體溫38.4℃,血白細胞總數22900/mm3,中性82%,膿液培養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尿糖陰性。自潰膿少,腫勢日展,今已上至枕骨,下抵大椎,旁及兩耳矣。中央結塊大約12×12cm,邊界不清,堅硬紫滯,瘡頂平塌,潰如蜂窩,無膿,苔黃膩,脈弦數。

        辨證:邪熱熾盛,臟腑蘊毒,正氣不足,不能達邪外出,火陷變局已成。

        治法:擬以益氣和營,清熱托毒。

        處方:生黃芪12g  當歸12g  黨參12g  皂角針9g  赤芍9g  銀花9g  野菊花9g  制川軍g  半枝蓮30g  蒲公英30g

        并以中藥鹿銜草提出的有效成份鹿蹄草素400毫g,加入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每天1次,連用20天。

        外敷八二丹、金黃膏。

        二診:用藥半月后,體溫恢復正常,血白細胞總數下降至9800/mm3,中性75%。納谷漸增,二便自調,瘡口漸隆,腐肉松動將脫,瘡周紅活,膿水較多,但清稀不稠。苔薄膩,脈滑。此邪熱漸清、臟腑蘊毒漸泄之際,氣血不支之象,防成干陷,仍以益氣養榮,清化托毒之法,四十日后而斂。

        按:此類頭疽毒盛期的陷局,名曰火焰。或由于高年平素陰液不足,疽起之時,火毒熾盛,而成陷局;或因疽起之后妄加擠壓,邪毒走散;或由誤治、失治,正不勝邪,火毒入營入血。局部可見瘡色紫滯,漫腫不束,瘡頂平塌不隆,瘡口難于潰膿,灼熱、堅硬、劇痛,并見壯熱、口渴、便秘、溲赤、煩躁不安、神昏譫語,或脅肋隱痛時起,苔黃或膩、或糙,舌質紅;脈數或弦、或洪、或滑等全身癥狀。火焰變局的病機重點是火毒入血,一派熱象之下陰液暗傷,邪入心營,蒙閉清竅。

    舊時,因衛生條件差,衛生知識不普及,但見有頭之瘡,便自以為癤,謂癤出膿便好,妄加擠壓,又無條件治療,每致毒邪擴散,致火陷變局而不能挽救。現既見火陷端倪,便著力救治,投以清熱化濕,和營托毒之劑,故治皆有效。

        案十七、腦疽內陷案

        陳××,女,61歲。

        初診:1982年3月4日。

        主訴:項后有頭疽半月,初見栗米狀膿頭,紅腫迅速擴大,腫勢漫及兩耳,范圍約22×11厘米,前曾用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等抗生素,腫勢雖減,疼痛反加,體溫達39.6℃,血白細胞29000/mm3,中性94%,尿糖(++++),血糖395mg%,膿液培養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

        診查:瘡頂凹陷,膿水不多,紫滯灰暗,頭面盡腫,精神萎頓,每納食則欲嘔,疼痛呻吟,大便三日未解,舌質光紅,脈細數(120次/分)。

        辨證:證屬年邁體虛,陰虛火熾,臟腑蘊毒熾盛,正虛不能托毒外出,內陷變局已成。

        治法:治當益氣養陰,和營托毒為法。

        處方:黃芪15g  黨參15g  淮山藥12g  生地30g  玄參9g  天花粉12g  當歸12g  赤芍9g  丹皮9g  銀花9g  皂角刺9g  生川大黃9g(后下)  蒲公英30g  半枝蓮30g  紫花地丁30g

        并于每餐前30分鐘按尿糖每“十”皮下注射正規胰島素8單位。紅霉素1.5g,加入于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琥珀氯霉素0.5g,加入生理鹽水20ml中靜脈推注,每6小時1次,連用9天。外敷八二丹,金黃膏。

        復診:用藥2日后,膿雖透而清稀不稠,根盤不束,瘡頂不隆。續用前法。經10日,疽毒漫腫漸退,疼痛稍輕,但膿水稀薄,腐肉未脫。體溫37.5℃,血白細胞7900/mm3,中性70%,尿糖(+~++),血糖350mg%。再以益氣養陰和營清化劑;又半月,瘡面膿腐漸脫,膿液增多,瘡面下方有3×3cm的空腔。復以前法內服,外用九一丹,紅油膏,在空腔處用棉墊加壓排膿。半月后空腔與皮膚粘合,瘡口收小,膿水減少,尿糖(-),血糖166mg%,胃納可。苔薄潤,脈細數。再守前法內服藥,外用白玉膏、生肌散。半月而斂。

        按:此類頭疽潰膿期的陷局,名曰干陷。蓋瘡瘍以氣血為本,膿液乃氣血所化,膿泄則毒去。今夫大疽既成,勢欲釀膿,而氣血素虧之體,釀化托毒不能,火毒勢必內逼,而成內閉;正氣無力外達,乃呈外脫。局部見膿腐不透,瘡口中央糜爛,膿少而稀或干,瘡色灰暗,腫勢平塌,散漫不聚,悶脹疼痛或微痛。全身并見發熱,惡寒或寒戰,脅痛,神昏譫語等內閉證候;神疲,納少,自汗,氣息喘促,肢冷,便溏,尿頻,舌苔黃膩或灰膩,舌質淡,脈沉細或虛數等外脫證候。干陷的重點是虧,局部見證是干,外現五臟虛損之脫象,內見毒邪深入之閉象。

    凡疽之起,瘡頂平塌,腫勢不聚,其色紫滯或灰暗者,若平日氣血素虧,此時又身熱不高者,即或平過一候,若不著力益氣和營托毒,毒氣不化,疼痛難寐,飲食必減,脾胃生化乏源,無以釀膿,載毒外泄,乃至于此。治以益氣養陰托毒,多可回狂瀾于既倒。

        案十八、腦疽內陷案

        張××,女,70歲。

        初診:1982年3月22日。

        主訴:正腦疽癥起17天,初如粟米,日漸增大,5日后紅腫結硬,大如分幣,迅速擴大,紅腫散漫,根腳不束,范圍8×10cm,中間微高,狀如蜂窩,膿雖黃稠,泄而不暢,疼痛日加。入院前曾用慶大霉素,難抑其勢,體溫39.8℃,血白細胞11700/mm3,中性81%,尿糖(-),血糖116mg%,膿液培養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

        診查:疼痛呻吟,影響睡眠,納谷頓減,便秘。舌苔黃厚膩,質紅,脈弦滑。

        辨證:古稀之年,氣血兩虛,冬令衣領不潔,邪毒乘虛而入,凝阻于經絡之間,留滯于腠理肌膚之際,氣血不行,營衛不和,乃成腦疽。疽毒既成,氣虛則無以托毒外出;血虛又緣何化膿泄毒。瘡腳不束,難免蔓延,頂不高,膿不泄,終恐內陷。今結毒腫痛,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正在邪毒鴟張、膿成未泄之際,痛勢最劇。

        治法:治以清熱托毒,理氣止痛。

        處方:銀花9g  連翹9g  黃芩9g  當歸9g  赤芍9g  甲片9g  皂角針9g  天花粉12g  紫花地丁30g  黃芪12g  炙乳香3g  生川軍4.5g

        外用藥:金黃膏,八二丹。

        二診:治近半月,瘡頂漸退,膿水亦暢,疼痛日減,腫勢收而根盤束,體溫持續38~39℃。至4月12日后,腐脫新生,納谷亦增,瘡面漸小,肉色紅潤,已經步入坦途。

        三診:4月20日。見全身不適,關節酸痛,下肢遍發鮮紅密集點狀紅斑,按之退色,不覺痛癢。診斷為關節痛型過敏性紫癜,檢驗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均屬正常。予以益氣養血和營清熱之劑.三日斑色漸淡。

        四診:4月23日下午。忽又連續嘔吐清水及食物3次,入夜又嘔吐數次,次日午后又嘔吐,但瘡面肉色尚紅,兩臀輕度浮腫,胃脘悶脹不適。舌苔黃膩,脈弦數84次/分.擬診:胃腸型過敏性紫癜, 屬濕濁中阻;予以理氣化濕,和胃利水。

        處方:陳皮4.5g  制半夏9g  蒼術、白術各9g  赤苓9g  焦米仁12g  金鈴子9g 炒枳殼9g  春砂仁3g(后下)  炒香谷芽12g  金銀花9g

        五診:4月29日。四肢紫癜又發,伴蛋白尿(++++),胸悶納呆。舌苔黃膩,脈弦數。仍從前法,但因嘔吐頻繁,不能順利口服給藥。尿量只有100毫升/日,腎氣衰頹。胃氣已敗,夜間又嘔七八次。兩手、足背、小腿又起密集紫癜。次日連續少尿(100ml/日),足乃浮腫,腹中脹氣。經用中西藥搶救,不能逆轉。腎氣已竭,瘡面肉色光白板亮,狀如敷粉。次第出現腎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癥,酸中毒,胸腔積液,虛陷變局畢露。經中西醫、院內外合力搶救,運用激素、免疫抑制劑,補給干血漿,白蛋白,糾正酸堿平衡,抗感染,利尿,消腫,腹膜透析等措施,凡21天,終因正不勝邪而死亡。

        按:此類頭疽收口期的陷局,名曰虛陷。此時膿腐既凈,邪勢雖挫,氣血大衰,脾氣不復,水谷氣絕,腎陽式微,生化乏源,瘡口腐肉雖凈,而瘡色淡白,膿水稀冷,色灰或偶帶綠色,新肉不生,狀如鏡面,光白板亮,或如敷粉,不知痛楚。全身則見虛熱不清,形神萎頓,納欲日減,或腹痛便泄,自汗肢冷,氣息低促,苔薄白或光如鏡面,質淡白,或淡紅。脈沉細或虛大無力,旋入昏迷,厥脫,尿少,尿閉,蛋白尿,浮腫,喘促等脾陽衰見證。或可并見口糜,舌紅如鏡,細數脈等胃陰枯竭見證。虛陷變局的病機重點是陰陽兩竭,局部和全身皆以虛寒見證為主。

        高年氣血陰陽俱虛者,患有頭疽,雖治之合度,平過三候,但大病爾后,氣血陰陽大傷,五臟門戶皆虛,一旦遇外邪便長驅直入,頓入損途。急以扶正固本為主,或顧護胃氣,或溫煦腎陽,皆得相機而施。但當此之際,逐邪恐傷正,補虛恐戀邪,頗為棘手,虛陷損途,百難救一。

    本案虛陷,初起即見火陷端倪,雖經托補,治近一月,膿毒方清,可見虛之甚也。故一旦感新邪,便入營血而成敗證。

        案十九、附骨疽案

        徐××,女,18歲。

        初診:1967年12月21日。

        主訴:患者9月下旬全身不適,關節酸痛,伴有發熱,下肢活動不利,用過多種抗生素。病情時輕時重,左大腿逐漸粗大,活動障礙,疼痛日益加劇。伴有發熱(38℃),胃納不香,全身不舒。X線攝片,西醫確診為“右股骨急性化膿性骨髓炎”。

        診查:右大腿中下段骨骼胖腫、粗大;皮色未變,壓痛明顯。右下肢不能向腹側彎曲。白細胞總數12500/mm3,中性91%。苔黃膩,脈細數。

        辨證:毒邪內盛,經脈阻塞,營衛不和,血凝毒聚。

        治法:擬清熱解毒,活血通絡。

        處方:紫花地丁30g  蒲公英15g  半枝蓮15g  草河車15g  制蒼術9g  黃柏9g  川牛膝12g  當歸9g  赤芍15g  絲瓜絡4.5g  丹參12g

        外敷:大布膏、紅靈丹。

        二診:1968年1月15日。上方加減服藥3周余,發熱已退,局部腫脹疼痛仍存,壓痛明顯。苔薄膩,脈細數。癥有化膿潰破之象。擬和營通絡、益氣托毒為要。

        處方:丹參12g  當歸9g  赤芍12g  漢防己12g  土茯苓30g  潞黨參9g  生黃芪12g  炙山甲9g  皂角針9g  忍冬藤30g

        外用:同前診。

        三診:2月12日。腫脹疼痛均有減輕,屈伸活動已較前進步,壓痛已不明顯。X線攝片:骨質破壞有改善,有新骨形成。胃納、二便正常。苔薄,脈濡。

        前方去皂角針、山甲。加野赤豆18g,澤蘭9g。

        1968年4月19日痊愈出院。三年后隨訪,能參加體力勞動。

        按:骨髓炎,屬中醫附骨疽范圍。急性發作者用清熱解毒、和營通絡法。當發熱已退時,即可用《醫宗金鑒》中托里消毒散加減,取其補益氣血、托毒消腫的功效。方中黨參、黃芪、白術、甘草健脾益氣,當歸、芍藥、川芎和營活血,銀花、茯苓、白芷清熱解毒利濕,皂角針、桔梗有透托作用。顧氏即用此方加減,治愈本例化膿性骨髓炎,且沒有破潰纏綿,遠期療效良好。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伊人久久综合密臀性色| 精品中文人妻在线不卡| 国产免费1卡2卡| 国产97人人超碰CAO蜜芽PROM| 成人无码特黄特黄AV片在线| 久天啪天天久久99久孕妇|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 在线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 午夜福利精品国产二区| 精品卡通动漫亚洲AV第一页|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 亚洲性无码AV在线欣赏网 | 国产睡熟迷奷系列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乱理伦片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有码高清日韩|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欧美不卡无线在线一二三区观|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 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国产99青青成人A在线|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视频麻豆 |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爽| 国产愉拍精品手机| 亚洲最大成人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免费一二三区| 国产女人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77777在线观看 | 亚洲 国产 制服 丝袜 一区|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不| 好大好深好猛好爽视频| 国产又大又硬又粗|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中文成人精品久久久| 久久综合伊人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