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黑結婚》是趙樹理的成名作,在小說中趙樹理給我們塑造了在歷史變革中農民的各類群像,小二黑和小芹的愛情命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深遠意義,作者描繪了農村的男女青年為爭取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和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抗爭,最終獲得勝利。反映了中國在反封建革命上取得的巨大進步。作者在作品中更多是重視故事的敘事性和連貫性,文字樸實自然是趙樹理貼近生活本來真面目藝術理想的成功實踐。 《小二黑結婚》是趙樹理的成名作,在小說中趙樹理給我們塑造了在歷史變革中農民的各類群像,小二黑和小芹的愛情命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作品通過邊區農村青年農民小二黑和小芹爭取婚煙自主的故事,描寫了農村中新生的進步力量同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及封建反動勢力之間的尖銳斗爭,以主人公在新政權的支持下突破阻礙獲得幸福婚煙顯示出民主政權的力量和新思想的勝利。反映了中國在反封建革命上取得的巨大進步。作者在作品中更多的是重視故事的敘述性和連貫性,文字樸實自然是趙樹理貼近生活本來真面目藝術理想的成功實踐。 作品中的二諸葛、三仙姑是作為陪襯者出現的,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卻更為出色。二諸葛老實、善良、膽小怕事,然而封建思想、家長作風嚴重,他因相信迷信認為小二黑和小芹“命相不合”而堅決反對他倆的婚事,還給小二黑收了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作童養媳,并求區長“恩典恩典”,別讓小二黑和小芹成婚。這是一個在封建思想統治、封建勢力壓迫下軟弱、迂腐的農民形象。三仙姑同是落后人物,但與二諸葛不同的是,她身上更多地體現出被封建糟粕腐蝕,并沾染了一些陋習的特征。她游手好閑、作風輕浮,竟還和女兒爭風吃醋,她的變態性格使之為小二黑、小芹的自由戀愛設置了重重阻礙。二諸葛和三仙姑都是農村封建落后意識的代表人物,但作品并沒有將他們作為“壞人”來加以表現,而是突出地刻畫他們性格中的迷信、愚昧和落后,揭示他們心態與行為的荒唐和不合時宜,從而在善意的調侃、嘲弄和幽默中達到對封建落后的思想意識的批判。二諸葛和三仙姑的形象,是中國現代文學中不可多得的藝術典型。 金旺和興旺是封建惡勢力的代表,代表著封建思想還沒有肅清但可能發生蛻變的年輕一代農民形象,他們受著父親封建思想的影響和毒害,利用農村新政權的稚嫩和農民的保守思想攫取了基層政權的職位,為非作歹興風作浪,調戲小芹,非法斗爭和捆綁小二黑和小芹,把持鄉村政權。但他們最終還是逃不出人民政權的懲罰。但興旺和金旺的被捕可能會成為他們人生的轉折點,只要他們在牢里正視自己的弱點,用于洗滌自己的靈魂,他們依然可以重新做人,重新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作品所著力刻畫的小二黑和小芹,是解放區農村的新人形象。在他們身上體現了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農村新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初階段的精神面貌。小二黑、小芹的戀愛,既要面對金旺、興旺兄弟這樣的農村封建惡勢力的破壞,還要面對來自父母家人基于封建迷信和舊婚煙觀念而產生的阻撓,這的確是對新一代農民進步意識的雙重考驗。在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敢愛、敢恨、敢于斗爭的堅強性格和情感力量,正是對新生力量、對愛情的贊揚。 藝術成就:作為解放區文學的一面旗幟,趙樹理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貢獻是獨特的?!缎《诮Y婚》的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描寫了新的天地和新的人群,反映了新的生活和主題。小說反映了解放區農村社會關系的變革,塑造了歷史變革中的農民形象,歌頌了新的人物和新的風尚。充滿自信,敢于斗爭的新一代農民的成長,標志著一個深刻的社會變化已經興起,并且正在深入發展。其次,創造了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新評書體”, 為中國現代小說的通俗化、大眾化提供了藝術經驗。結構上,學習了中國傳統說唱藝術和古典小說的長處,采用了單線條發展的手法,情節連貫,故事性強,結構嚴謹,首尾呼應;在人物描寫方面,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方法,通過人物自身的行動及語言來表現他們的性格,少有靜止的景物和心理描寫,二諸葛愚昧迷信而又老實怯懦的性格是通過“不宜栽種”和“恩典恩典”的具體言行表現出來的,三仙姑裝神弄鬼、老不正經的性格則通過“米爛了”、“看看仙姑”等有趣的事件展現了出來;語言樸實生動、幽默風趣,表現力強,避免了五四以來文學語言的歐化現象,達到了民族化、大眾化、藝術化的高度結合。 第三,塑造了生動豐滿的人物形象。在故事情節的開展中,趙樹理運用傳神寫意的白描的手法和細節描寫刻畫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小二黑和小芹的性格突出表現了新時代農民的諸多特征;二諸葛、三仙姑雖然是作為主人公的陪襯者出現的,但相比起來,性格塑造得卻更加豐滿,作者突出刻畫的是他們性格中的愚昧迷信、自私荒唐等舊意識、舊思想、舊觀念,目的是揭示他們的心態和行為的不合時宜,這種包含善良的調侃、嘲弄,使作品具有了一種難得的鄉村幽默風味。第四,具有濃厚的山西地域色彩。小說以晉東南農村作為寫作背景,其人物語言、社會風俗習慣都具有濃厚的山西味道,如正月里扮故事、請神算卦等等,后來在其影響下形成的“山藥蛋派”作家群,是中國當代文學中最有地域文化特點的流派之一。 趙樹理的出現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不僅僅宣告了文藝大眾化在解放區的成功,也不僅僅意味著一種新的農村題材小說模式的崛起,更重要的是,它還標志著知識分子敘述者全面讓位于政治話語主體,標志著“五四”以來的中國新文學真正開始了整體結構的轉型。但是從農民文化角度去表現農民,也使趙樹理在一定程度上遷就了農民的文化心理的欣賞水平,帶來了其小說創作的局限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