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93年和1494年間,唐寅的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身遭家庭巨變,再加上老祝的勸告,唐寅終于安心下來,發奮讀書。之后于1498年,參加南京鄉試,一舉高中第一名“解元”。
在唐寅 “解元” 的美名響徹東南之際,美好的前途向他展開了。如果一切順利,等待著他的也許就是“連中三元”。他不僅可能成為蘇州繼吳寬之后的第二個狀元,也可能打破王鏊在連中解元,會員后,因廷試時遭人嫉妒,錄為探花的遺憾。總之,他也許會成為大明開國以來第三個“連中三元”的人物,從此飛黃騰達。
在粉絲們的追隨下,唐寅于第二年赴北京會試。得意輕狂,裘馬揚揚的唐寅,卻不意禍起蕭墻,身陷科場弊案。最后雖不作追究,卻從此被取消科考資格。唐寅的人生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其實,對于唐寅的人生遭際,有人卻早有預見,這個人就是文林。在唐寅高中解元,意氣風發之際,文林寫信給落第的兒子文徵明,安慰他說:
“子畏(唐寅)之才宜發解,然其人輕浮,終恐無成,吾兒他日遠到,非所及也。”
“其人輕浮,終恐無成”,一語點中要害,真所謂“老姜之辣”;寄語兒子“他日遠到,非所及也”,真是知子莫若父。后來小文雖屢考屢敗,一生連個舉人都沒中上,然望高德頤,享年九十,如此福壽,豈是唐寅能比?
科場案后,唐寅從此絕了仕途。據江兆申先生考證,唐寅此時正式拜周臣為師,從此明確了自己作為職業畫家的人生方向。至于緣何拜周臣為師,顯然周臣的畫法更符合唐寅對山水畫的看法,也更受市場歡迎。可以想象,在當時的蘇州,盡管沈周的名望在崛起,但依然是周臣而非沈周,占據著蘇州府藝術市場排行榜老大的地位。
為排遣憂悶的心情,也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1500年,唐寅作了長達九個月的旅行。過長江,上廬山,覽黃州赤壁,登岳陽樓;之后游武夷,雁蕩,天臺諸山;溯富春江,至七里瀧,登嚴、謝二臺;最后入皖,游黃山白岳以歸。一路行來,懷高士古風,覽江山勝跡,使之心情漸漸歸于平靜;煙云浩蕩,滋養了唐寅的胸懷。
1505年,唐寅36歲了,一日游城北桃花塢,見宋人章莊簡別墅舊址,林下清泉,芳草萋萋,遂起了買地筑園的想法。他寫信給小哥們,當年的新科進士徐禎卿,愿以所藏宋版書相讓,籌筑園之資。不想小徐政治上剛犯了錯誤,正受降級處分,無力援助。唐寅只好勤奮賣畫,兩年之后,終于破土動工,架梁立柱,不久,一座花園別墅“桃花庵”落成了。可見當時,唐寅的畫確是深受市場歡迎的。
據說,唐寅賣畫最火的時候,常請老師周臣代筆。姜紹書《無聲詩史》記:“及六如以畫名世,或懶于酬應,每請東村為之。”可見,自從唐寅加入職業畫家隊伍后,蘇州的藝術市場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學生的風頭,很快蓋過了老師。究其原因,周臣認為:“惟少唐生胸中萬卷書耳。”
比較唐、周二人的畫,除了李日華所言“東村(周臣)工密而蒼老,伯虎秀潤而超逸,氣韻自然不同”外,最明顯的區別,是周臣的畫中無詩無跋,而唐寅畫中,幾乎幅幅題詩。所謂“惟少唐生胸中萬卷書”,我想周臣的意思是,自己讀書不多,不會寫詩作跋,當然就賣不過小唐了。言下之意,并不是小唐比自己畫得好。
在我看來,唐寅很敏銳的抓住了時代發展的脈搏。這就是我以為的,在明代中期,產生了以通俗化的文人化為傾向的新藝術潮流。也就是說,在弘治年間經濟發達的蘇南浙北地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文化的訴求也日益増長。體現在對小姐的要求上,不僅要好看,還要有文化。體現在畫上,不僅要好看,也要有文化。具體說來,就是畫中除了人物山水外,要有故事,有書法,有題詩,總之花一份錢,要有三、四份的享受。這種在藝術市場中所體現的,全體人民對文化的需求,對周臣這種讀書不多,只會題名,最多也就是在山水里,加點人物故事之類的老一輩職業畫家,就是災難性的了。 當然,對唐寅而言,有意識的推動這一趨勢,無疑會有效提高自己的影響力和市場份額。所以我們看到大多數的唐寅作品,有高士(人物),有題詩(書法)、有故事(從題詩中可知畫面典故),畫面上一片悠游之境。再加上丘壑縱橫,流泉松風,古寺村落,高隱客話,湖山浩渺,漁樵江渚,如此山水,自然深受幾乎全民的熱愛了。
而這種藝術潮流,其實是把文化作為道具,來滿足社會需求的方式,和具有文化探求意義的沈周式具有本質的不同。所以,我以為,唐寅的藝術道路,所遵循的是一種市場化的方向,而非元四家——沈周的精英式路線。
要想在市場中占據主要地位,知名度當然很重要。以唐寅的人生傳奇,本來享有極高的知名度。但是吃老本顯然不夠,還得有與時俱進的新鮮故事,來刺激街頭巷議,成為茶余飯后的聊資,和永恒的娛樂主角。以此來理解唐寅的荒唐作為,和放任行徑,就比較靠譜了。盡管唐寅戲說“別人笑我忒風癲”,但除了民間傳說,我們依然不知道他做了哪些事,以此來傳播風流才子的美名。著名的“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出自項元汴的《蕉窗九錄》,但后世基本認定這是一部偽書,所以更無從判斷故事的真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