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郁病多雜(氣病多郁) 周老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在患者所訴癥狀繁雜多端,疑似難辨,甚至無從下手之際,當注意著重從郁進行治療。從臨床上看,這類疾病常與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病人往往似寒非寒,似熱非熱,似虛非虛,似實非實,患者往往自覺痛苦很多,表里上下、周身內外似乎無處不病,癥狀繁雜多變,有多系統表現,但西醫大多查無實質性病變,或雖疑為實質性病變,而又不能確切定性、定位,明確診斷。臨床上常以心身疾病、功能性疾病及亞健康狀態者為主,初期多“無形”可辨,但部分患者失治誤治、年深日久可發展為形質性損害。 郁有氣、血、痰、火、濕、食六郁之分,但以氣郁為基礎。“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丹溪心法·六郁》)。氣無形而血有質,周老認為目前業界同仁對“有形”的瘀血傾心研究者多,對“無形”的氣留心重視者少。殊不知中醫理論的核心是“氣”,中醫很重視人體的“氣機”、“氣化”功能。張景岳有“行醫不識氣,治病從何據?”之說,甚至認為:“凡有余之病,由氣之實;不足之病,因氣之虛。如風寒、積滯、痰飲、瘀血之屬,氣不行則邪不除,此氣之實也;虛勞、遺漏、亡陽、失血之屬,氣不固則元不復,此氣之虛也。雖曰瀉火,實所以降氣也;雖曰補陰,實所以生氣也。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可見,氣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周老提出“六郁”之中是以氣郁為基礎。氣機一旦郁滯,則血、痰、火、濕、食諸郁易生,甚至夾雜交錯為患。 氣郁的病位以肝為主。因五臟之中惟肝性喜條達,不受抑遏,肝病最易延及他臟,故有“肝為五臟之賊”之說。肝氣一郁,即乘脾土,則腹痛腹脹,甚則腹瀉;或克犯于胃,氣逆嘔吐,兩脅痛脹;化火上沖于心,則心煩悸動;反侮于肺,則嗆咳不已;下奪于腎,則耳鳴視糊。另外,氣機郁滯,氣不布津,則液聚為痰。痰隨氣上下,無處不到,既可內及臟腑,亦可外流骨節經絡,又可表現出不同的臟腑經絡見癥,從而使疑似癥狀百出,復雜難辨。故中醫臨床上又有“諸病多自肝來”之說。以其易犯脾胃中土,剛性難馴;乘風火之威,上犯巔頂;挾風痰而流竄周身,無處不到。故周老提出疑難雜癥在疑似難辨之際,應著重從肝氣郁結入手,注意其化火、生風及挾痰、挾瘀的情況,從而可以在疑難雜癥辨治中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特別是對女性患者,更應如此。 對郁證的治療,當以疏肝理氣解郁為大法。選方方面,周老主張肝脾不和者主以四逆散,肝郁脾虛者調以逍遙散,肝郁氣滯者選用柴胡疏肝散,六郁雜陳者施以越鞠丸,肝氣郁結者投以五磨飲子。至于氣郁化火則主以丹梔逍遙散,化風則主以羚羊鉤藤湯、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挾痰者主以半夏厚樸湯、半夏白術天麻湯,挾瘀者主以血府逐瘀湯。 用藥方面,周老認為柴胡、芍藥疏肝解郁,升陽斂陰,調和表里,肝郁不暢,表里不和者可用;香附、蘇梗氣血雙調,理氣解郁,惡心嘔吐,脘腹脹滿者可選;白蔲、砂仁辛散溫通,芳香化濁,濕濁內蘊,脾胃氣滯寒凝者可投;瓜蔞、枳實破氣消積,寬胸散結,潤燥通便,胃脘痞滿,大便不暢者可調;木香、檳榔行氣止痛,消積導滯,胃腸積滯,脘腹脹痛者可解。至于青皮疏肝,香附散郁,枳殼利膈,木香舒脾,厚樸散滿,沉香降逆,旋覆花下痰降氣,柴胡解郁升清,川芎、蘇葉能散郁氣從汗而解;檳榔、大腹皮能使濁氣下行而去后重;萊菔子、蘇子、杏仁下氣潤燥,肺氣滯于大腸者堪投,皆可隨證靈活化裁。 在應用疏肝理氣解郁之劑時,周老還特別提醒應注意慎防傷陰。一則因本病氣郁極易化火而傷陰,二則因理氣之品多偏辛香燥熱,易耗傷陰血,尤其對久病兼有陰血不足之體,更當慎重,最好選用藥性平和之花類理氣藥,如玫瑰花、綠萼梅、白殘花、代代花、佛手花、厚樸花等。與此同時,周老還強調應注意肝體陰而用陽,有時疏肝解郁療效不好,反而要注意加用斂肝、柔肝之品,如白芍、烏梅、木瓜、枸杞子等。另外,對氣郁的治療,還當注意氣血互調,在行氣解郁的同時,周老還常參入川芎、赤芍、丹參等活血之品,血行暢則氣機達,氣血調則郁滯消,從而更有利于病情的恢復,此又為周老善治氣郁之一招。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85.中醫臨床的經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