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經常有一些文章,對上海人發出各種各樣的冷嘲熱諷。 看不起或者討厭上海人的現象在中國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報有這種心態的人以北方人居多。我的母語是上海話,在上海生活了13年,在北京生活了15年,因此,對于上海人的話題應該能說幾句話。 上海人遭人討厭的原因是因為上海是中國殖民化最嚴重的城市。在1949年以前,對于上海人的討厭情緒很少出現。1949年以前,中國所有的電影明星幾乎都在上海,就說明了那時的上海是一個讓人崇拜的城市,那時的上海是令人羨慕的地方,上海人也是很驕傲的。但是,那時候上海的驕傲,幾乎全部來自于西方化,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與國際接軌。 對于上海以及上海人的鄙視情緒大致都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上海人在殖民地年代養成的優越感,令廣大同胞們很不舒服。比方說,我小時候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一個上海姑娘來到農村,那里沒有廁所,只有茅坑。上海姑娘便大聲嚷嚷說:這里真差勁,阿拉上海都用抽水馬桶的。了解的人都知道,那時的上海也不是每家每戶都有抽水馬桶,每天清晨,倒馬桶、刷馬桶的隊伍都很長,城市里彌漫著馬桶的氣味。因此,舊中國給上海人留下的驕傲心態,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并沒有徹底改變,便很容易成為國人討厭的對象。 上海人歷史形成的優越感在新中國成立還延續了很長時間。戶口制度使得這種優越感被固定化。在人口隨意流動的年代,無所謂誰是上海人,到了上海,只看你的本事。但是,戶口制度使得有沒有本事變得不重要,是不是上海戶口變得十分重要,似乎上海這個城市的種種好處,都成為握有上海戶口的人們的私有財產了。“阿拉上海”這個稱呼,像是把上海的所有權和繼承權統統獨占了。上海曾經以“海納百川”為自豪,正是這種包容性,使得上海的過去的成功沒有那么強烈的地域色彩,然而,戶口制度使得“海納百川”幾乎變成了空話。身為上海人,確實天生就具有了很多不平等的待遇。 新中國成立后,上海的產值長期占據全國的四分之一,這也是上海人自我驕傲的一個來源。汪道涵任上海市長的時候,面對深圳的發展,很多上海人經常說:我們上海的錢都給北京鋪馬路了。由于上海西方化的程度確實比較高,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上海人自我感覺自己更文明,更先進。上海人當時的這種心態和表現出來的言談舉止很容易招人厭煩。 對上海人的討厭還有一個就是對上海人的性格,小市民氣,小家子氣等等。其實,這種討厭的情緒也是歷史造成的。上海曾經是中國市場經濟、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在這種商業氣氛中,很容易出現斤斤計較,明哲保身,金錢至上的性格。今天很多人都說,笑貧不笑娼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其實,這種風氣在中國最早就是在解放前的上海出現的。上海人的這種商業化的性格,與中國廣大其他地區相對濃厚的傳統性格有著比較明顯的沖突。比方說,上海人兄弟姐妹之間為了財產問題,比較容易產生分歧和勾心斗角,與其他地區重親情的情況不太一樣;上海人交一個真誠的朋友不太容易,朋友之間常常只是商業關系,這也與其他地區講求義氣的傳統習慣有較大的差別。 綜合上述幾種情況,在過去以計劃經濟為主的年代,盡管很多上海人很優秀,但是,上海人在整體上還是容易遭到其他地區人們的反感。其中,尤其以北京人最為明顯。北京人天子腳下的心態,也是自我驕傲的一種表現,兩種驕傲碰到一起,很容易產生對立。 如今,上海人值得驕傲的東西已經越來越少,與國際接軌早已不是上海人的專利,工業產值的領先也不大不如前,文化上也沒有了過去領導潮流的強勁鋒頭,戶口制度的作用也不是那么明顯了,很多外地人都能在上海獲得良好的發展機會。上海人曾經的驕傲不管是在外人眼里還是在上海人自己眼里都已經大為黯淡了。我到溫州去過多次,80年代初的時候,溫州人對于上海人還有一種尊敬的態度。到了90年代,乃至21世紀,如果上海人在溫州人面前表現出一點傲慢,立即會被溫州小販嘲弄一番。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市場經濟、商品經濟的深入,原先似乎是上海人特色的那種斤斤計較的小市民性格,現在已經在各地滋生。從另一個角度看,當年對于上海人的反感,還有一個原因是上海始終是中國小資情調的根據地,因此,這種反感有一點無產階級批判小資產階級的意味。如今,小資情調早已經在全國各地發揚光大,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挑剔上海人已經沒有可比性。 10多年前,我剛到北京的時候,北京朋友對我最好的夸贊是:你不像一個上海人。現在,已經沒有人說這種話了,反而,如果知道我是“上海人”,很多人還會說:上海不錯啊,跑到北京來干什么?北京人對上海人態度的巨大轉變,代表了全中國對于上海人態度的轉變。以前比較對抗的情緒少了很多,現在大家都更加實際、客觀。而現在仍然時不時產生的一些對于上海人的冷嘲熱諷,在我看來,其實是對上海不太了解的結果,或者是過去老觀念遺留的產物。 在各種看不起上海人的觀點中,我最看不慣的是說上海人只會吵架,不會打架。這種觀點其實很落后。上海人不輕易打架,那是有法制觀念的體現,動不動就打架是一種無法無天的表現,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在這一點上,我認為,上海人的表現是值得肯定的。當然,由于歷史的原因,上海人的性格中,確實遺留了一些值得反思的成分,例如,不太敢冒險。這也使得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上海成功的商人不多,然而,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商品經濟環境中,上海人的保守性格還是很有好處的。 上海人現在確實還有一些看不起外地人的現象,在我看來,這種習慣是歷史的殘留,越是與外部世界接觸少的上海人,越是明顯,仿佛是抱殘守缺的井底之蛙。但是,上海這個城市很多年輕人已經不是在過去那種與外地人相互隔絕的環境里長大的了,進入上海的外地人越來越多,走出上海的上海人也越來越多,以前多少被制度強化的偏見,也已經越來越少了。 議論上海或者上海人,今后也難以避免,但是,大家在議論的時候,最好對上海這個城市和這個城市里的人們多了解一些,不要還是拿過去的老觀念,對上海或上海人武斷地下結論。時代不同了,上海人在變,其他地方的人們也在變。如果今天還拿幾十年前的舊觀念來評價上海(例如半兩糧票之類),只能顯得做這種評價的人太落伍,沒有與時俱進。 上海至今還是一個很有魅力的城市,你如果生活在上海,你就很容易變成和上海人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