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出生于加拿大的新西蘭女作家埃莉諾·卡頓(Eleanor Catton)憑借長篇小說《發光體》(The Luminaries)奪得桂冠,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布克獎得主。圖片源自網絡)
今年得布克文學獎頒給年僅28歲新西蘭女作家埃莉諾·卡頓(Eleanor Catton),算是為文學界諸位年輕人出了口惡氣。我一直覺得獎勵來得太遲,看起來更像諷刺。諾貝爾文學獎非要等到作家行將就木才把獎杯送到面前,難怪88歲的多麗絲·萊辛得知獲獎后,一屁股坐在門口臺階上說我的神呀。
不過在文學界,獎項多頒給年老作家卻屬合理?,F實小說多出自人生經歷,作家若太年輕,作品往往遭人懷疑??v觀所有20歲左右成名作家,筆下寫的多為青春。他們把這段可憐的時間翻來覆去寫個幾遍,留下來的就只有作家頭銜。等到他們長大,人生已被“成名作家”擠占,剩下的經驗往往容易流于空洞。埃莉諾·卡頓也不例外,她因處女長篇《彩排》名聲大震,繼而憑借第二本長篇《發光體》獲得布克獎?!恫逝拧返哪割}當然是青春和成長,作者想要挑戰這個已被反復書寫的題材,必須要借用母題之外的技巧。
這本小說內容是高中女生維多利亞和老師的戀情被發現后,在校園里引起的余波。故事有兩條主線:一是維多利亞的妹妹伊索爾德繼續在學校上課,遇到有同性戀傾向的女生朱莉亞。兩人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薩克斯風,并開始似真似假的同性戀;二是熱愛表演的斯坦利考入戲劇學院學習表演,獲悉師生戀事件后決定以此為藍本編排一出話劇。兩條主線的交點是斯坦利和伊索爾德相戀,高潮是斯坦利在舞臺劇上演前愕然發現伊索爾德是維多利亞的妹妹,而此時伊索爾德全家已坐在臺下準備觀看演出。
埃莉諾·卡頓陷于青春題材,不得不落俗寫成長的鎮痛。《彩排》并非多么獨特且精彩的故事。青春期不管黑暗的、明媚的、憂傷的、仰頭45度角的,輪番來過已再難有新奇。埃莉諾·卡頓只能在青春中添加同性戀和師生戀做調味劑,不過效果仍然不好。
讓《彩排》顯得與眾不同的并非故事,而是技巧。在此書開篇,就沒有寫明伊索爾德是真實主角或是舞臺角色,她所帶領的故事線更像是一出舞臺劇;而斯坦利是小說里真實存在的角色,但他由于身在戲劇學院,卻一直出現在舞臺上。這種舞臺和現實的虛實交映讓人驚奇??D對現實和舞臺上每幕描寫都像有出話劇正在上演,對話也像對白,這反而有種奇異的戲劇美感。尤其在高潮處,原本虛假的舞臺人物出現在劇場里準備觀看演出,難辨真假能為小說添加魅力。
這種魅力源自技巧,埃莉諾·卡頓不僅精心編排整部小說結構和敘事線,也精心編排她對青春的理解——青春只是人生的彩排。這不僅在字面上,也在于孩子對成人世界虛實難辨地模仿。無疑埃莉諾·卡頓講故事的技巧是好的,將多線并進的故事控制得有條不紊。不僅是技巧,《彩排》中某些描述也別具一格,如“女孩都是天生的兩面派、更狡猾、更善于把真實的自己虛偽地隱藏起來。而男孩的個性相對就清晰多了。女孩能迅速清楚的區分表演和真實的自我,區分形式和實質。這種永遠的雙面性意味著她們既是廣告,同時又是商品本身。她們總是在表演。”這些頗有特點描述和講故事的技巧填充了整本《彩排》,但我始終覺得這些只是小說的一部分,讓文學迷人另需很多東西,而埃莉諾·卡頓卻沒能提供。
我覺得《彩排》不是本多了不起的小說,布克獎也不能為它增色。讓卡頓獲獎的小說《發光體》明顯擺脫了青春主題的缺陷。從《彩排》到《發光體》,卡頓不再是“年度黃金小說女孩”,而是“最年輕的布克獎得主”——無論如何,這是好消息,作家不需要等到白發蒼蒼即可獲獎。由于遲到的獎勵確實太像諷刺,所以即便獎項頒給不那么成熟也不那么優秀的作家,聽起來也讓人好過一點。對卡頓而言,失敗的處女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擺脫同一主題。但從《發光體》來看,她不僅借此拿獎,更借此獲得了新的自己。這多少讓人欣慰,而萊辛即便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大聲抱怨這獎項遲到了30年。
附:圖書出版信息
《彩排》
作者:[新西蘭] 埃莉諾·卡頓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原作名:The Rehearsal
譯者:田麗娟
出版年:2012-9
叢書:國際暢銷榜
ISBN:9787544726412
(責任編輯:代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