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病見于西醫病名,中醫謂之傷寒,早在一千多年以前醫圣張仲景就將外感病以傷寒立說,以六經辨證立論。論中398條、112方均闡述外感病的辨證施治。感冒就辨證論治以中醫為長,就病原體的發現分類研究以現代醫學為長。現代醫學論述感冒有普通感冒與流行性感冒之分,流行性感冒中醫歸為溫病。本文仍遵傷寒六經辨證,述外感風寒太陽經麻黃湯證與桂枝湯證治療感冒的體會。 麻黃湯證 麻黃湯證正治 見外感身冷,發熱或無熱、頭疼、身疼、惡寒、無汗而喘,脈浮緊的表實證(即感冒癥狀無汗者),宜麻黃湯。麻黃湯:麻黃(去節)25g,桂枝20g,甘草15g,杏仁(去皮尖)20g、水三碗,泡半小時,微火煎20分鐘,開鍋后舀起浮沫。分兩次溫服。服下以熱粥兩碗,蓋被取微汗避風寒,日進一劑,一至三劑而愈。麻黃湯具有溫陽透寒邪外出、抗過敏、抗病毒、宣肺止咳、增強身體抵抗力的綜合療效。 現代醫學口服或注射給藥,皆類似麻黃湯之意,服藥需參照麻黃湯服法方可效捷。服法:阿斯匹林足量日服一次,服下以熱粥兩碗蓋被助汗出,以散風寒復陽氣。不可日服多次,致使汗多傷陰,藥多傷胃,反而不能如期愈病。服藥還需注意麻黃湯禁忌,如出血病人、多汗病人、失水咽干病人不可用。當今醫藥界以阿斯匹林類藥制成復方劑,取商品名甚多,但其療效禁忌,仍以阿斯匹林服法為主。 麻黃湯證誤治 當前治療感冒病多盛行輸液療法,并加入抗生素類藥,清開靈等,其實妄投寒涼水濕之藥,反助寒濕陰邪困陽,不能溫化宣發,影響愈病,甚則遷延難愈。 桂枝湯證 桂枝湯正治 太陽病頭疼、微發熱、惡風、脈浮緩、汗自出的表虛證,宜桂枝湯。桂枝湯:桂枝30g,白芍30g,甘草25g,生姜25g,大棗十二枚,加生水三碗、泡半小時微火煎25分鐘,先服一半,余藥三小時后服。服下飲熱粥一碗以助藥力,避風寒,日進一劑。桂枝湯溫陽斂汗,調和營衛治外感表虛證療效甚好。 桂枝湯誤治 1.桂枝湯證的感冒服用阿斯匹林類藥治療效果不好,易發汗過多,造成過汗變證,甚則月余不愈。 2. 桂枝湯證的感冒病用輸液療法更為不適,造成寒飲入內,水濕陰邪內停,遏陽不能溫化,變為小青龍湯證,此醫之過。 麻黃湯桂枝湯同治感冒,關鍵是無汗與有汗的區別,麻黃湯及阿斯匹林類藥治療感冒無汗證,桂枝湯治療感冒汗出證。 應用《傷寒論》的理論辨證方法,指導應用中藥治療感冒,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寫此體會,希望對感冒的正確治療及中西醫結合治療感冒起點作用。 (路良宇) ----------------------------- 太陽病 病名。六經病之一,出自《傷寒論》。太陽病包括經證和腑證。多由外感風寒所致。經病包括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腑病包括太陽蓄水證和太陽蓄血證。 目 錄 臨床表現 病因 風寒外襲; 1病理機制 1.1 太陽經證 1.2 太陽腑證 2術語闡釋 3治則方藥 3.1 太陽經證治法 3.2 太陽腑證治法 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概括:凡出現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等脈證,就叫太陽病。太陽病分為經證和腑證二類,經證為邪在肌表的病變;腑證是太陽經邪不解而內傳于膀胱所引起的病變。 病因 風寒外襲; 2.少陰寒勝傷陽,正氣抗邪,陽氣恢復,祛邪達表,臟邪還腑,陰病出陽。 1病理機制 太陽經證 分為三型 ⑴其人營衛不和,衛失固外開闔之權,肌表疏泄者為中風(即傷風,不是腦溢血)。 ⑵其人衛陽被遏,營衛郁滯不通,肌表致密者為傷寒。 ⑶其人外受溫邪,津傷內熱者為溫病。 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表虛證)。 傷寒:發熱,無汗,惡寒,脈緊,體痛(表實證)。 溫病:發熱,口渴,不惡寒(里熱證)。 中風、傷寒、溫病,均屬表證,所以均有“發熱,頭痛,脈浮”,但其鑒別點是: 中風:脈浮緩,有汗,舌苔薄白。 傷寒:脈浮緊,無汗而喘,舌苔薄白。 溫病:脈浮數,發熱,口微渴,微惡寒,舌尖舌質紅絳。 太陽腑證 分為二型 ⑴邪氣內入膀胱,影響膀胱氣化功能失調,以致氣結水停,小便不利,為蓄水證。 ⑵熱結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滿如狂,小便自利為蓄血證。 蓄水證:發熱惡風,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則吐,脈浮數。 蓄血證:小腹急結或鞭滿,如狂發狂,小便自利,身體發黃,脈沉結。 鑒別點:蓄水是邪人膀胱氣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無神志癥狀。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癥狀而無小便不利。 2術語闡釋 太陽又稱巨陽,統攝營衛,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陽居三陽之首,為六經藩蘺。風寒襲表,太陽首當其沖,此時,衛氣雖已受傷,但猶能達表抗邪。正邪相爭于表,經氣不利,則癥見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衛氣行于脈外,功能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風寒外襲,衛氣受傷,溫煦外御功能降低,是以惡寒(包括中風)。 3治則方藥 太陽經證治法 ⑴中風:為太陽表虛證,是衛強營弱,營衛不和,治療中風只需調和營衛,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湯。 ⑵傷寒:為太陽表實證,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開表發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黃湯。 ⑶溫病:為內熱津傷,《傷寒論》未出方治,個人意見:當以辛涼輕透為主,可用銀翹散。 太陽腑證治法 ⑴蓄水:系膀胱氣化不行而致水氣停蓄,五苓散(茯苓、豬苓、桂枝、澤瀉、白術)具有化氣利水的功能,故為蓄水證主方。 ⑵蓄血:系瘀血不行,熱結下焦,應攻瘀逐血,可根據輕重緩急,選用桃核承氣湯。 3.太陽病兼證治法 ⑴太陽中風兼氣逆作喘,用桂枝湯加厚樸、杏仁治之。 ⑵太陽病兼項背強幾幾(即拘急不舒),有汗屬表虛,無汗屬表實,虛用桂枝加葛根湯,實用葛根湯。 ⑶太陽病兼熱郁于內(內熱,煩躁,口渴),有汗屬表虛,無汗屬表實,虛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實用大青龍湯。 ⑷太陽病內挾水飲(干嘔,痰軟),如表實無汗,心下有水氣,證見發熱惡寒無汗喘咳干嘔的,治以小青龍湯。如太陽中風而水氣僻積胸脅,證見發熱惡寒汗出頭痛,心下及脅部痞鞭滿痛,干嘔短氣,表證已解的,用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大棗)攻之。 ⑸太陽病兼里虛不足,如陰陽兩虛心中悸而煩者,治宜以小建中湯。如氣血虧乏,心力不繼,脈結代,心動悸者,治以炙甘草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