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一】第11課 “伐無道,誅暴秦”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自學、合作學習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了解陳勝、吳廣起義過程以及秦朝滅亡、楚漢之爭的基本歷史知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生對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原因的探究,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學生比較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陳勝吳廣起義和秦末農民戰爭推翻秦的統治。 教學難點: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三、教學方法 成語故事應用法 情景創設法 討論法 比較法分析法 四、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大屏幕出示影片《英雄》的宣傳照)同學們,誰 生:李連杰、陳道明。 師:我想大家已經猜到了這部影片的名字是? 生:《英雄》 師:同學們的反映很快,下面我要考考咱們班同學的概括能力如何?誰能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出這部影片的主要內容? 生:答略 師:四名刺客長空、飛雪、殘劍、無名一心刺秦,但最后卻因兩個字而放棄了,誰還記得是哪兩個字? 生:天下。 師:為了天下百姓免受戰亂之苦,他們放棄了。故事是虛構的,但是它采用的歷史背景卻是真實的,反映了戰國末期廣大人民對和平安定生活的一種渴望。那么秦王嬴政是否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呢? 生: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 師:那么至此是不是就天下太平了呢?(大屏幕出示資料)找一位同學讀以下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強大的秦帝國,嬴政自稱秦始皇。他妄想自己的帝國千秋萬代,但是帝國卻僅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為什么會曇花一現、迅速走向滅亡了呢? 生:閱讀材料。 師:秦的統一維持了多少年? 生:15年。 師:不僅如此,希望和平安定的秦朝百姓這時也打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揭竿而起,掀起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這又是為什么呢?下面請同學們跟隨老師共同走進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揭開謎底找出答案吧!(板書) 講授新課: 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62頁,下面我們一起做一個活動“夢回秦朝”,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回到秦朝看看,看看秦朝統治末期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老師將給出四則材料,請同學們結合材料想象一下如果你來到此時的秦朝你會看到什么景象?或者直接以第一人稱“我的╳╳生活”。表現形式不限。4-6人一組合作完成。(出示材料) 材料一: 當時在秦國市場上,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鞋子沒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 材料二: 秦朝法律規定,男子17歲就需要到官府登記戶籍,從此開始服徭役,直到60歲才能免除。據估計,當時全國人口有2000萬,秦始皇北筑長城征調三十萬,南戍五嶺又五十余萬,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又七十余萬,加上修馳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調服役的不下三百萬人。 材料三: 秦朝的賦稅,主要有田租、口賦、雜賦三種。這些賦稅加在一起,要占到農民收獲物的三分之二。 生:(閱讀材料,討論回答) 師:好,大家說的都很好,那么誰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秦的統治? 生:殘暴。 師: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總結一下秦的暴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1、徭役繁重2、賦稅沉重3、刑法嚴酷4、秦二世殘暴統治 師:在秦的統治下,有何感想?如果你是一個秦朝百姓,你打算怎么辦? 生:生不如死,起義吧! 師: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此拉開了序幕。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有關秦末農民戰爭的短片,由于我們是第一次接觸農民起義,教給大家一個學習方法,學習農民起義要掌握五要素、三步曲。(大屏幕打出) 看短片時要抓住這一要領,掌握事情的發展脈絡,可以邊看邊記錄。 生:(看短片) 師:誰來給秦末農民戰爭分一下段? 生:分兩段,一是陳勝、吳廣起義;另一是劉邦、項羽起義 師:我們先看一下陳勝、吳廣起義的具體內容。 生:答略 師:陳勝、吳廣起義的結果是勝利了還是失敗了? 生:失敗了。 師:起義失敗了那么起義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呢? 生:不是,陳勝、吳廣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大澤鄉起義的星星之火卻成了燎原之勢。隨后,劉邦、項羽兩支起義軍,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稱為反秦的主力,農民戰爭最終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師:再看三步曲,有人說“秦末農民戰爭是因為那場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達,就不會有起義,秦朝就不會滅亡。”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 生:答略 師:我們要看到秦末農民戰爭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大雨誤期是導火索而已。經過誰來說一說? 生:答略。 師:結果前面我們講過了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大澤鄉起義的星星之火卻成了燎原之勢,鼓舞了廣大被壓迫人民起來反抗秦朝統治,秦末農民起義進入第二階段劉邦、項羽起義。看看大家有沒有認真看短片,誰知道打敗秦軍主力的是誰?是哪次戰役?時間?那秦三世子纓向誰投降? 生:答略 師:請同學們結合書上內容回答項羽為什么能以少勝多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 生:破釜沉舟、置于死地而后生。 師:項羽在巨鹿之戰上以少勝多戰勝秦軍,可后來在與劉備爭天下時卻被實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劉備打敗,項羽死前嘆到“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你認為他說的對嗎?結合書上內容談談你的看法?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生:得民心者得天下。 本課小結: 師:學習到這里,大家可能發現本課的一大特點成語特別多,比如我們剛剛提到的巨鹿之戰涉及的成語是? 生:破釜沉舟 師:鴻門宴里含有的成語是什么? 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師:劉邦攻占咸陽故事里含有一個成語是什么? 生:約法三章 師:你還知道哪些與本課有關的成語? 生:答略 師:同學們找到這么多!現在老師把這些成語都列在大屏幕上: 四面楚歌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破釜沉舟楚河漢界 指鹿為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霸王別姬約法三章 族誅連坐 師:下面同學們作的工作要有一定的難度了,誰能根據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將大屏幕上的成語進行排序?可以由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 生:族誅連坐=>指鹿為馬=>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破釜沉舟=>約法三章=>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楚河漢界=>四面楚歌=>霸王別姬 師:完成的很好!下面的工作難度就更大了,我們看看誰能完成。誰能根據我們排好順序的這些成語將本課內容進行總結。 生:答略 拓展思維: 師:本節課在假設中開始我們也在假設中結束,現在我們假設你就是漢高祖劉邦你會在秦亡的過程中吸取哪些教訓去治理國家? 生:答略 師:那么歷史到底是如何向前發展的呢?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板書設計
【教案二】第11課 “伐無道,誅暴秦” ●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 知道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現和陳勝、吳廣起義,知道秦朝的滅亡和西漢的建立。自讀楚漢之爭 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學生初步比較戰爭性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感: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 教學重點:秦末農民戰爭 ● 教學難點: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 教學方法:利用掛圖,通過閱讀課本、討論、表演等方式進行探究式教學 ●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10課《“秦王掃六合”》,同學們還記得秦是在哪一年統一六國的嗎?(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后的秦始皇可謂是威震四海,為此他變得更加不可一世。他自稱始皇帝,奢望秦朝的統治能夠千秋萬世。事實上,秦始皇有沒有得償所原呢?是,沒有。他做夢也不會想到,他費盡畢生精力,苦心經營的秦王朝竟然是一個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那么,赫赫一時的秦王朝為什么會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探討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秦的暴政 【教師】秦王朝會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源于秦末農民起義推翻了秦朝。 [引導]
那農民為什么要發動起義呢? [學生]
秦朝推行暴政,迫使農民不得不起來反抗 [引導]
很好。那么秦的暴政都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學生]
為了修宮殿、陵墓、長城和馳道等,秦朝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萬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農業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秦朝的賦稅也很重,農民要將收獲的三分之二上繳國家。刑法殘酷,單是死刑就有車裂等十多種,而且一人有罪,家族和鄰里都要受到牽連。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 [歸納]
回答得很全面,現在我們歸納一下: 1、徭役繁重 2、賦稅沉重 3、刑法殘酷 4、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酷
[講解] 我們先來看看秦朝的徭役。秦朝法律規定男子從17歲到60歲都必須為國家服役。當時全國人口不過二千萬人左右,被抓去服役的人加起來就不下三百萬。就是說每二十個人中,就至少有三個人需要去服役,而這二十個人中只有三、四個才是青壯年男子,其他的都是老弱病殘、婦女小孩。同學可以想象一下,給抽去最主要的勞動力之后,農業會受到何等的打擊,剩下的人們的生活是何等的困苦。大家知道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嗎?話說,秦始皇時代,有一對新婚夫婦,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范喜良在新婚之夜就被征發去修長城,由于承受不了沉重勞役的折磨,終于死在長城上。孟姜女在家里日夜思念自己的丈夫,飽含深情地為丈夫縫制好一件御寒的大衣,就歷盡艱辛,跋涉千山萬水,滿懷希望地去看望丈夫。可是,來到長城邊上卻得到丈夫已經死去的消息。她傷心欲絕,放聲痛哭,哭聲震動天地,淚水濺到長城上,城墻立刻倒塌了一大段,形成了一個四十里長的大缺口。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不僅反映了當時人們境況的悲慘,也是當時勞動人民對秦始皇修筑陵墓、宮殿、馳道、長城這么多勞民傷財工程的控訴。
秦始皇進行那么多工程,除了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之外,當然還要大量的錢。為了從百姓身上搜刮錢財,他制定了名目繁多的賦稅。田租、口賦、雜賦等加起來就占去了農民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人們是這樣描述當時百姓生活的情況:“男子力耕不足食,女子紡織不足衣”。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百姓的生活是如何的悲慘。
除了沉重的徭役、賦稅,秦朝的刑法也是讓人聞之色變的。剛是死刑就有十多種。其中,車裂就是將人的兩手、兩腳和腦袋分別綁在五匹馬上,然后讓馬向五個不同的方向拉,知道人的身體四分五裂,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五馬分尸。相比之下,一些腰斬、剖腹、戮尸等就算是比較仁慈的死刑了。 如果一個人確實犯了罪,遭受如此殘酷的刑罰還可以說是罪有應得,但事實上,有些人還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就被抓入大牢,甚至糊里糊涂就給砍去了腦袋。這就是當時最不合理,最不人道的刑罰:連坐。一個人犯了罪,往往會牽連到他的家族和鄰里。
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兒子繼位,人稱秦二世。他的統治更加的殘暴,連秦始皇都望塵莫及。這樣就使朝廷上人人自危,忠臣不敢說話,奸佞小人當道;民間則民怨沸騰。最后終于導致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陳勝吳廣起義。 二、秦末農民戰爭 1、 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 [引導]
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二個字目的內容,看看陳勝吳廣是怎樣發動起義的。 [學生]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遇到連日大雨沖毀了道路,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他們之中的小隊長陳勝和吳廣,設計殺死了押送的軍官,號召大家起義。秦末農民起義就爆發了。 [補充]
由于起義首先發生在大澤鄉,所以這次起義我們也稱它為大澤鄉起義。課文上有一幅大澤鄉起義圖。站在前面振臂高呼的人是陳勝,而跟在他后面緊握大刀的人則是吳廣。現在我想請兩位同學來扮演陳勝吳廣,重現一下當時陳勝吳廣是如何商議發動起義,又如何發動群眾的。我和其它同學就來充當窮苦百姓。 (1) 起義過程 [講解]
起義發生后,起義軍“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以“伐無道,誅暴秦”為口號,接連攻下了幾座縣城,在陳建立了政權,國號稱為“張楚”。陳勝自立為王,接著就派主力軍向秦朝的都城咸陽方向進攻,一直打到咸陽附近。這就把秦二世下壞了,他急忙下令赦免當時在驪山修筑陵墓的幾十萬刑徒,將他們組織起來,配合秦軍鎮壓這場起義。在秦軍強大的攻勢下,不到半年,起義就被鎮壓下去,陳勝、吳廣也相繼被部下殺害。 (2)意義 [提問] 這次規模空前的農民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卻歷來都被人們所稱道。現在請同學們歸納一下它的意義。 [學生]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過渡] 這次起義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陳勝、吳廣雖然死了,但各地的農民并沒有從此而屈服。接下來是誰接過了起義的大旗呢? [學生] 項羽、劉邦 2、 項羽、劉邦起義 (1)巨鹿之戰 (時間 公元前207年) [過渡]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農民軍繼續進行反秦斗爭。在這過程中,有一個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就是巨鹿之戰。請同學們看課文65頁的動腦筋部分,看看這個故事里包含了一個什么樣的成語? [學生] 破釜沉舟。 [提問] 動腦筋下面還有一個孫子正和爺爺在爭論。同學們是贊同誰的觀點?為什么? [學生] 項羽這招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當時的情況是,項羽在兵力上處于絕對的劣勢,按照常規的戰術,不大可能取得勝利,而項羽的做法是將他和士兵們的退路堵住了,要么勝利前進,要么戰死沙場。為了活命,將士們除了與敵人英勇戰斗,別無選擇。這就大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斗志,起到以一擋十的威力。項羽在特殊的情況下,運用特殊的做法,應該說是非常高明的。 [過渡] 在項羽指揮巨鹿之戰的時候,劉邦也沒有閑著。他率兵一直打到咸陽。由于當時秦軍的主力都在對付項羽,結果讓劉邦撿了個大便宜,輕輕松松就攻陷可咸陽。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就這樣走到了它的盡頭。 (2)秦朝的滅亡 (公元前207年) [過渡] 所謂“一山不能藏二虎”,秦朝滅亡后,兩位農民軍的領袖面臨著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就是由誰來做皇帝呢?論實力吧,項羽確實比劉邦強大得多,但是他們又有個約定,誰先攻破咸陽誰就做皇帝。雖然秦軍的主力是給項羽的軍隊給打敗的,但是咸陽卻是劉邦先攻下的,論理應該是劉邦做皇帝。項羽當然不會甘心將寶座拱手相讓。于是,為了爭奪皇位,項羽、劉邦在秦朝滅亡后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三、楚漢之爭 [講解]
之所以叫“楚漢之爭”,是由于項羽原本就是楚國名將的后代,加上巨鹿之戰后,他的威望和實力都大增,不但自封為西楚霸王,還封劉邦為漢王。因此,人們就把他們爭奪天下的戰爭稱為楚漢之爭。雖然戰爭初期項羽無論在實力還是威望上都占據優勢,但公元前202年卻被劉邦在垓下之戰中打敗了。項羽在烏江邊上自刎而死,劉邦則建立了西漢王朝,定都長安。劉邦既是漢高祖。 四、漢朝的建立(時間:公元前202年
都:長安) [設問] 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最后一段小字部分,想一想,劉邦為什么能夠打敗原本比他強大的項羽呢? [學生] 劉邦進入咸陽后,廢除苛政,“約法三章”,贏得民心,而項羽進入咸陽湖,大肆殺掠,火燒阿房宮,喪失民心。 [引導] 從項羽和劉邦不同的結局中,我們可以悟出一個什么道理嗎? [學生]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五、小結: 秦的暴政是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現在請同學們綜合之前學到的內容,思考一下:楚漢之爭與之前的農民戰爭在性質上是否相同?楚漢之爭是項羽和劉邦爭奪統治權利的斗爭,因此算是統治階級內部的奪權斗爭,而農民戰爭則是被統治階級反抗統治階級殘酷統治的戰爭。 板書設計
陳勝、吳廣起義:被鎮壓 劉邦、項羽起義:推翻秦朝 楚漢之爭:劉邦建立西漢 秦末農民起義 繁重的徭役 沉重的賦稅 殘酷的刑法 二世更殘暴 秦的暴政 替換A 教學目標 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朝的暴政;大澤鄉起義;張楚政權;巨鹿之戰;楚漢之爭。 二、通過本課的講解,指導學生學會搜集成語典故的方法,積累成語故事。通過學習秦末農民戰爭,培養學生分析戰爭的爆發原因及其勝負關系的能力。 三、通過對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的學習,認識秦的暴政是導致人民反抗和秦滅亡的根本原因,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紀元。自秦統一后,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分裂紛爭,但統一是主流。秦的統一為以后中國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礎;秦朝初定的政治、經濟制度也為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奠定了基礎。統一國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華夏族的形成。秦朝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對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對當時世界的影響也很大。所以“秦人”同后來的“漢人”、“唐人”一樣,成為世界各國對中國人民的代稱。另外,秦的滅亡給后世封建統治提供了借鑒。西漢初年,統治者即鑒于秦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 難點突破方案 方法一: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突破難點。問題:劉邦項羽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繼續高舉起義旗幟,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戰爭并未到此結束。劉邦項羽之間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請同學們思考楚漢之爭與最初的農民起義相比,在目的上是否發生了變化?戰爭性質前后是否有變化? 方法二:為了課文的完整性和便于講述,教師可把此目放在《漢初的休養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課講述。可在課前復習導入時使用。 重點突破方案 1.關于“秦的暴政”一目。 可編排歷史小短劇“秦的暴政”。教師提前讓一部分文筆好、富于表演的同學(也可以自愿報名)根據課文“秦的暴政”,查找資料,編寫小短劇,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匯報、請旨。內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嚴酷的刑法,修阿旁宮、酈山陵墓等(可利用媒體資料中的幻燈片課件——《第10課秦的暴政》)。教師課前發給學生有關短劇的問卷,觀看完短劇后,教師逐個提問,一起歸納出“秦的暴政”,引出第二個子目——陳勝、吳廣起義。 2.關于“陳勝、吳廣起義”一目。 教師可安排兩位同學進行角色扮演。讓“陳勝”和“吳廣”把發動起義的原因講述出來,在他們講的時候把“大澤鄉起義”想象畫用大屏幕放出來,渲染氣氛。之后,教師利用課件“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講述經過。 陳勝、吳廣起義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在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言成為歷代封建農民起義的標志性口號,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王朝的統治,對后面的封建統治者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育,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開明統治很大程度上是受農民起義的影響。 秦的暴政 秦朝盛極而衰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研究課題,從古到今,都是重要的歷史借鑒。以當時秦統一六國的氣勢和國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滅亡的,正是秦的暴政才導致了秦朝的速滅,因此,分析秦的暴政與秦朝滅亡的關系是本課的一個重點。 如何全面掌握人民起義的內容? 第一、從原因上看,一般都是由于殘暴黑暗的統治,如賦稅徭役沉重、刑罰嚴酷、人身壓迫和控制等。 第二、從其在一個朝代中所處的時間位置上看,一般都發生在一個朝代的中后期,因為一個朝代之初的帝王大都勵精圖治,能夠建立新的朝代必定很有作為,同時也會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到一個朝代的中后期,皇帝大都養尊處優,貪圖享樂,加之各種矛盾激化,從而導致人民起義爆發,朝代終結。 第三、從起義的形式上看,有的是有準備的、有組織的,有的是無準備的、由某種特殊情況引發的。 第四、從起義的過程來看,都經歷了爆發、發展壯大、失敗或性質轉化的過程。 第五、從起義的影響上看,都打擊了或推翻了王朝統治。 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要通過學習內容的前后對比,使學生了解項羽和劉邦領導的戰爭從反抗封建統治的單純的農民起義發展到為爭奪封建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的過程,認識到戰爭性質的變化。對這種“變化”的理解對初一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個難點。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 難點: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學思想: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更加直觀生動的了解歷史,理解歷史。 教學手段:角色扮演,幻燈片。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學生回答略)秦朝的統治狀況如何?讓我們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學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暴政 節錄部分: 大臣甲(慌張的):啟稟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驚慌? 大臣甲:我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長城,被一個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我們恐怕還要在全國調派大量民力加緊修復,請皇上明鑒。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征發10萬人力修長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啟奏陛下,阿旁宮的前期工程已經完工,請讓微臣向皇上稟報工程進展情況。 秦始皇(作感興趣狀):快快講來。 大臣乙:陛下,阿旁宮殿內可以容納一萬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桿,宮前立有12尊銅人,各重24萬斤(約合12萬公斤)。宮殿均以磁石為門,若有身懷武器的人進宮,就會被吸住,以確保我皇安全。阿房宮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勢不同,各殿氣候也不盡相同。周圍建閣道連通各宮室,閣道依地勢上達南山(今陜西西安南)。微臣還準備在南山頂建一宮闕,作為阿旁宮的大門。再造復道,從阿旁宮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現在的人手還不夠,恐怕會耽誤工程的進度,還請陛下多調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調派20萬人力修阿旁宮。 …… 大臣丙:陛下,微臣以為修長城已征發30萬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區50萬,修酈山陵墓和阿旁宮每年役使近70萬人,再加上日夜奔走于途、運輸糧食的,共約二三百萬人。我國人口共約2000萬,減去婦女1000萬,男子1000萬中再除去老弱病殘,青壯年男子總數也就三四百萬人。請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著你多嘴。…… 在學生表演后,教師提問: 請根據剛才的歷史短劇,談談秦朝的統治情況。(學生回答略)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負擔沉重;賦稅沉重;刑法殘酷。教師補充秦二世的殘暴統治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 教師最后總結: 因為秦的暴政,使強大的秦朝如同曇花一現,很快就湮沒在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中。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場農民起義的發生吧。 二、陳勝、吳廣起義 學生進行角色扮演。 陳勝:吳廣,你看這大雨一直下個不停,路也被沖壞了,看來我們不能按期到達漁陽了(嘆氣)! 吳廣:(焦慮地)是呀,我們不能按時到達漁陽,是要被處死的呀,這可怎么辦呀。 陳勝:(神情堅毅地、語氣果斷地)我們延期到了漁陽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們反了吧。 吳廣:(有點猶豫地)光我們兩個肯定不行,鄉親們能聽我們的嗎?要不我們去問問鄉親們? 陳勝:好! 陳勝:鄉親們,因為大雨一直下個不停,我們已經不能按時到達漁陽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處死的。秦朝對我們百姓的統治也太殘暴了,……我們與其等死,還不如反了,或許還有條生路。難道那些作王侯將相的,都是天生的貴種嗎?我們沒有旗幟,可以揭桿為旗,我們沒有武器,可以斬木為兵。鄉親們,你們愿不愿意和我們一起反對秦朝的暴政?如果愿意,就請你們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呼! 同學們:齊聲和。 教師講述:就這樣,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具體過程教師根據課件《陳勝、吳廣起義形勢圖》講解,詳見媒體資料。 三、秦朝的滅亡 教師根據課件《劉邦、項羽滅秦》講解巨鹿之戰和劉邦進逼咸陽。伴隨著秦王子嬰白馬素車投降,顯赫一時的秦王朝,在農民戰爭中灰飛煙滅了。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流傳的帝國基業,只存在了15個年頭,便在歷史上消失了。 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秦末農民戰爭的意義。(詳見課文) 四、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突破難點。問題:劉邦項羽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繼續高舉起義旗幟,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戰爭并未到此結束。劉邦項羽之間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請學生選講成語故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別姬。) 請同學們思考楚漢之爭與最初的農民起義相比,在目的上是否發生了變化?戰爭性質前后是否有變化? 小結: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所創建的一套專制主義集權統治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秦過激過暴的統治,激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陳勝、吳廣的革命首倡精神在歷史上永放光芒。農民戰爭推翻了秦朝統治,為爭奪新的統治權,劉邦和項羽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漢王朝。歷史上稱之為"西漢"。我們將在下節課學習西漢的歷史。 生:得民心者得天下。 本課小結: 師:學習到這里,大家可能發現本課的一大特點成語特別多,比如我們剛剛提到的巨鹿之戰涉及的成語是? 生:破釜沉舟 師:鴻門宴里含有的成語是什么? 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師:劉邦攻占咸陽故事里含有一個成語是什么? 生:約法三章 師:你還知道哪些與本課有關的成語? 生:答略 師:同學們找到這么多!現在老師把這些成語都列在大屏幕上: 四面楚歌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破釜沉舟楚河漢界 指鹿為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霸王別姬約法三章 族誅連坐 師:下面同學們作的工作要有一定的難度了,誰能根據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將大屏幕上的成語進行排序?可以由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 生:族誅連坐=>指鹿為馬=>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破釜沉舟=>約法三章=>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楚河漢界=>四面楚歌=>霸王別姬 師:完成的很好!下面的工作難度就更大了,我們看看誰能完成。誰能根據我們排好順序的這些成語將本課內容進行總結。 生:答略 拓展思維: 師:本節課在假設中開始我們也在假設中結束,現在我們假設你就是漢高祖劉邦你會在秦亡的過程中吸取哪些教訓去治理國家? 生:答略 師:那么歷史到底是如何向前發展的呢?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板書設計 【學案】第11課 “伐無道,誅暴秦” 【學習目標】: 1、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及西漢建立的情況。 2、探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培養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3、認識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學習重點】:秦末農民戰爭 【學習難點】:秦亡前后,項羽、劉邦等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重難解析】 農民戰爭是第一次學習的課題,要在學習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時間、地點、領導人、事件、影響或意義)和三步曲(原因、經過、結果),訓練系統、有序地掌握知識,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其次,要學會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方法:從特點、歷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績等幾個方面入手,掌握歷史表象下的深層次內容。
【課前小練】 全面閱讀教材,標注知識點,并回答下列問題: 一、秦始皇的暴政 1、繁重的徭役:秦始皇為修建豪華的__________和巨大的__________,再加上修長城,修__________,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萬人。 2、賦稅沉重:農民要將收獲的_______________上繳國家。 3、刑罰殘酷:單是死刑就有車裂等十多種,而且還有族誅和連坐。 4、秦二世的暴政:秦二世更加殘暴,與_________狼狽為奸,政治黑暗。 秦的暴政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終于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二、陳勝、吳廣起義 1、時間和領導者:公元前___________年,__________和_________在_________起義。 2、過程:起義軍在___________建立政權,__________自立為王,陳勝派主力一直打到_________附近。 3、結果:由于秦軍強大,起義被鎮壓,陳勝、吳廣被殺害。 4、意義: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___________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___________的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三、農民起義推翻秦朝 1、秦朝滅亡: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領導的農民軍繼續進行反秦斗爭。公元前207年,___________以少勝多,在________大敗秦軍主力,與此同時______________率軍直逼咸陽,秦統治者向______________投降,秦朝滅亡。 2、漢朝建立:__________年,_________建立漢朝,定都___________,歷史上稱_____________,劉邦就是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席卷六國的強大秦朝為什么只存在了十幾年就滅亡了?這給我們什么啟示? 2、秦朝滅亡之后,出現了“楚漢之爭”,即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戰爭。那么,楚漢之爭仍屬于農民戰爭嗎?楚漢之爭的結果如何? 3、收集本課有關的成語? 【拓展思維】 假設你就是漢高祖劉邦你會在秦亡的過程中吸取哪些教訓去治理國家?
【當堂評價】 1、從修建驪山墓、長城和馳道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現在( ) A.繁重的搖役B.很重的賦稅 C.殘酷的刑法D.可怕的殉葬 2、下列最能表現陳勝、吳廣領導農民起義英雄氣概的一句話是( ) A.“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B.“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C.“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D.“福兮,禍之所伏” 3、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是( ) A. 國人暴動 B.牧野之戰中商軍陣前倒戈 C. 陳勝、吳廣起義 D.項羽、劉邦起義 4、在秦末農民戰爭中,對推翻秦朝統治起決定作用的戰役是( ) A.牧野之戰 B.長平之戰 C.城濮之戰 D.巨鹿之戰 5、“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此聯所涉事件分別發生 A.春秋和戰國 B.秦朝和春秋 C.戰國和三國 D.秦初和漢初 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秦始皇時,有900多貧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邊境。他們走到蘄縣時,遇上大雨,道路被沖毀,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誤期都要處死。他們中的兩個小隊長,殺死了兩個押送軍官,領導大家舉行起義。 請回答: ①此事發生在哪一年?具體地點在哪里?
②這次起義中提出了什么口號?
③兩位小隊長是誰?這一事件標志著什么? 參考答案 1-5
ABCDB 6、(1)前209年,大澤鄉(2)“王侯將相,寧有種乎?”(3)陳勝、吳廣;標志秦末農民起義爆發 an?Xl=?#h?"erun:yes'> 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最后一段小字部分,想一想,劉邦為什么能夠打敗原本比他強大的項羽呢? [學生] 劉邦進入咸陽后,廢除苛政,“約法三章”,贏得民心,而項羽進入咸陽湖,大肆殺掠,火燒阿房宮,喪失民心。 [引導] 從項羽和劉邦不同的結局中,我們可以悟出一個什么道理嗎? [學生]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五、小結: 秦的暴政是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現在請同學們綜合之前學到的內容,思考一下:楚漢之爭與之前的農民戰爭在性質上是否相同?楚漢之爭是項羽和劉邦爭奪統治權利的斗爭,因此算是統治階級內部的奪權斗爭,而農民戰爭則是被統治階級反抗統治階級殘酷統治的戰爭。
板書設計
![]() ![]()
![]()
替換A
【課時訓練】第11課 “伐無道,誅暴秦” 一、選擇題 1.“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詩中提到的兩個重大事件是秦末農民戰爭和( ) A.統一中國 B.焚書坑儒 C.楚漢之爭 D.修筑長城 2.秦朝政府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有( ) ①農民繳納大部分收獲物作為賦稅 ②征發農民去服兵役 ③征發農民去服徭役 ④農民繳納一定數量的秦半兩錢作為賦稅 A.①②③ B.②③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秦朝刑法殘酷,一人有罪,周圍鄰里都要受到牽連,這叫( ) A.族誅 B.車裂 C.腰斬 D.連坐法 4.顯赫一時 的秦朝,亡于( ) A.匈奴進攻 B.農民起義 C.宮延政變 D.武將奪權 5.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的 領導者是( ) ①陳勝 ②項羽 ③吳廣 ④劉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秦朝滅亡和項羽失敗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嚴酷的刑法 B.驕傲自大 C.賦稅搖役沉重 D.失去民心 7.下列哪一次戰役中,秦軍主力被殲滅,從此便無力抵抗農民起義軍了( ) A.長平之戰 B.桂陵之戰 C.巨鹿之戰 D.赤壁之戰 8.請把對秦末農民戰爭的說法有誤的一項挑選出來( ) A.爆發于大澤鄉 B.建立過農民政權 C.推翻了秦朝統治 D.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 9.成語典故“破釜沉舟”與下列哪位歷史人物有關?( ) A.孫臏 B.劉邦 C.項羽 D.吳廣 10.秦朝滅亡的時間是( ) A.公元前209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 D.公元前202年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農民每年要將收獲的 2/3以上交給國家, 長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萬人。那時候,所有壯年男子都去打仗或服勞役,婦女也被迫轉運軍糧。 材料二 秦朝時死刑種類多,共有十多種,如腰斬、車裂等,還有“族殊”和“連給人的啟示是什坐”等。人民動不動就要受到刑法的處治。 材料三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請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社會現象?
(2)材料三中的話是誰講的?他講這些話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材料二與材料三之間是否有聯系?
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引自《史記》 材料二:公元前207年,項羽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起義軍,秦軍有30萬,項羽只有數萬人。……項羽令將士帶三天干糧,砸破鍋鑿沉船,燒掉軍營……項羽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與此同時,某人率兵直逼咸陽。
(1)材料一出自中國歷史上哪一重大事件?
(2)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這一歷史事件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如何?
(3)材料描述的是項羽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的戰役,此戰役的地點在哪里? (4)材料中的某人指的是誰?他后來建立的朝代在歷史上稱為什么?定都在哪里?
參考答案: 1.B 2.A 3.D 4.B 5.C 6.D 7.C 8.C 9.C 10.B 11、(1)繁重的徭役、賦稅沉重;刑罰殘酷。(2)陳勝;號召人民起來起義。(3)材料一、材料二是材料三發生的原因。 12、(1)陳勝、吳廣起義(2)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3)巨鹿 (4)劉邦;西漢;長安 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秦末農民戰爭的意義。(詳見課文) 四、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突破難點。問題:劉邦項羽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繼續高舉起義旗幟,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戰爭并未到此結束。劉邦項羽之間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請學生選講成語故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別姬。) 請同學們思考楚漢之爭與最初的農民起義相比,在目的上是否發生了變化?戰爭性質前后是否有變化? 小結: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所創建的一套專制主義集權統治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秦過激過暴的統治,激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陳勝、吳廣的革命首倡精神在歷史上永放光芒。農民戰爭推翻了秦朝統治,為爭奪新的統治權,劉邦和項羽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漢王朝。歷史上稱之為"西漢"。我們將在下節課學習西漢的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