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類藥物大多甘寒質潤,主入肺、胃、肝、腎經。具有滋養陰液,生津潤燥的作用,以治療陰虛液虧之證為主。歷代醫家相沿以“甘寒養陰”概括其性能。 陰虛證多見于熱病后期及若干慢性疾病。補陰藥根據其功用特點,主要分別用于肺胃陰虛和肝腎陰虛之證。 肺胃陰虛證多見干咳少痰、咯血、虛熱、舌絳、苔剝,或不知饑餓,或胃中嘈雜、嘔噦,或大便燥結等癥; 肝腎陰虛證多見兩目干澀昏花,眩暈、耳鳴耳聾和腰膝酸軟、潮熱盜汗、遺精等癥。 使用補陰藥時,如熱邪傷陰而邪熱未盡者,應配清熱藥;陰虛內熱者,應配清虛熱藥;陰虛陽亢者,應配潛陽藥;陰虛血虧者,應配補血藥。 補陰藥多甘寒滋膩,易助濕留邪,脾胃虛弱,痰濕內阻,腹滿便溏者均忌用。 主要用于肺胃陰虛的藥物 北沙參 主產于江蘇、山東、福建、廣東等地。夏、秋兩季采挖。開水燙去外皮,干燥。或洗凈直接干燥。切段,生用。 【性味歸經】 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清肺養陰,益胃生津。 【臨床應用】 1. 用于肺陰虛證有養肺陰而清燥熱之效。治肺熱燥咳、干咳少痰.或癆嗽久咳、咽干音啞,常配麥冬、玉竹等同用,如沙參麥冬湯。 2. 用于胃陰虛或熱傷胃陰,津液不足證能養胃陰,清胃熱,生津液。治胃陰虛或熱傷胃陰之口渴咽干、舌質紅絳、干嘔等,單用或配麥冬、石斛等同用。 本品甘微苦微寒,主入肺、胃二經。既清肺胃之熱,又養肺胃之陰,為清養肺胃常用藥,善治肺陰虛或有燥熱之燥咳痰粘;胃陰虛或熱傷胃陰津虧之咽干口渴等癥。 【用法用量】煎服,5~10g。鮮品15~30g。 【使用注意】感受風寒而致咳嗽及肺胃虛寒者不宜服。反藜蘆。 【備述】 1.《本草從新》:“專補肺陰,清肺火。治久咳肺痿?!?/div> 2.含香豆素類成分佛手柑內酯、補骨脂素、花椒毒素及多糖等。醇提物有解熱鎮痛作用。北沙參多糖能抑制遲發型超敏反應。水浸液在低濃度時,能加強心臟收縮;濃度增高.則出現抑制直至心室停跳,有一定升壓作用。 南沙參 主產于安徽、江蘇、浙江、貴州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洗后趁鮮刮去粗皮,干燥。切厚片或短段,生用。 【性味歸經】 甘,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養陰清肺,祛痰,益氣。 【臨床應用】 1. 用于肺陰虛之燥熱咳嗽功用似北沙參,但養陰之力較弱,兼能祛痰止咳。尤適肺燥咳嗽、干咳少痰,或痰粘難咯之癥,常與麥冬、知母等配伍。 2. 用于病后氣津不足或脾胃虛弱 既養陰生津,又能益氣。若見咽干口燥、舌紅少津、食少不饑,常配石斛、麥冬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風寒咳嗽、寒飲喘咳及脾胃虛寒者不宜服。反藜蘆。 【備述】 輪葉沙參含三萜皂苷、生物堿、黃酮類、鞣質等。杏葉沙參含皂苷、花椒毒素。輪葉沙參有祛痰、強心和抗真菌作用,但其祛痰力較紫菀差。 百 合 主產湖南、浙江等地。秋季采挖。剝取鱗葉,置沸水中略燙,干燥。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歸經】 甘,微寒。歸肺、心經。 【功效】養陰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臨床應用】 l. 用于陰虛肺燥證治燥熱咳嗽、痰中帶血,常與款冬花相使,如百花膏;肺虛久咳,勞嗽咯血,多與生地、川貝等配伍,如百合固金湯。 2. 用于熱病余熱未清之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等尤善清心安神,為治百合病之要藥。常配知母,或地黃同用,如百合知母湯、百合地黃湯。 【用法用量】煎服,6~12g。生用偏于清心安神;蜜炙百合偏于潤肺止咳。 【使用注意】風寒咳嗽及中寒便溏者不宜用。 【備述】 含秋水仙堿等多種生物堿、淀粉、蛋白質、多糖等。秋水仙堿有雌激素樣作用及抗癌作用。水提液有耐缺氧、鎮靜、止咳祛痰平喘和抗過敏作用。 麥 冬 主產四川、浙江、江蘇、湖北等地。夏季采挖。除去須根,曬干。生用。 【性味歸經】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 【功效】潤肺養陰,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臨床應用】 1. 用于陰虛燥熱之干咳痰粘、勞嗽咳血功能養肺陰,清肺熱,潤肺燥而止咳。治燥咳痰粘、咽干鼻燥,常配桑葉、阿膠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湯;肺腎陰虛的勞嗽咳血,常與天冬相須,即二冬膏。 2. 用于胃陰虛或熱傷胃陰證善能益胃生津,清熱潤燥,為治胃陰不足諸證之佳品。治熱傷胃陰之口渴,常與沙參相須為用,如益胃湯;熱病津傷,腸燥便秘,多與玄參、生地黃配伍,如增液湯。 3. 用于心陰虛及溫病熱邪擾及心營之心煩失眠等有養陰清心,除煩安神之效。治陰虛有熱之心煩不眠,常配生地黃、酸棗仁等同用,如天王補心丹;邪擾心營,身熱煩躁、舌絳而干等癥,常與黃連、竹葉心、生地等同用,如清營湯。 本品甘微苦微寒質潤,主入心、肺、胃經。故主治偏于中上二焦,既可養肺、胃之陰以生津潤燥,又可清心而除煩熱。凡此三經,陰傷有火之證皆可用之。尤以養胃陰,生津液為其所長。還有滋陰潤腸通便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外感風寒或痰飲濕濁之咳嗽,及脾胃虛寒泄瀉者均不宜服, 【備述】 1《名醫別錄》:“主療虛勞客熱,口干燥渴,……保神。定肺氣,安五臟?!?/div> 2. 含多種甾體皂苷、谷甾醇、豆甾醇、黃酮、氨基酸、糖類、維生素A等。煎劑能提高耐缺氧能力,增加冠脈流量,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及改善心肌收縮力。其水、醇提取液可促進免疫功能??诜耗艽龠M胃腸蠕動。 天 冬 主產貴州、四川等地。秋、冬二季采挖。曬干或烘干。切薄片,生用。 【性味歸經】甘、苦,寒。歸肺、腎經。 【功效】養陰潤燥,清肺降火,生津。 【臨床應用】 1. 用于陰虛肺熱之燥咳或勞嗽咯血功用似麥冬。常與之相須為用。若勞嗽咯血,或干咳痰粘、痰中帶血,可配川貝、生地黃等同用。 2. 用于腎陰不足,陰虛火旺證性寒而清火之力較麥冬為勝。治陰虛火旺,潮熱遺精等,可配知母、黃柏等同用;內熱消渴、熱病傷津口渴,常與人參、生地黃配伍,如三才湯。 【用法用量】煎服.6~12g。亦可熬膏或入丸散或入酒劑。 【使用注意】脾虛便溏、痰濕內盛及外感風寒咳嗽者不宜用。 【備述】 含天冬酰胺、瓜氨酸、薯蕷皂苷元、β-谷甾醇及單糖等。有抗腫瘤、抗菌、鎮咳祛痰、延長抗體存在時間等作用 石 斛 為蘭科多年生草本環草石斛、馬鞭石斛、黃草石斛、鐵皮石斛、或金釵石斛的新鮮或干燥莖。主產于四川、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全年均可采收,以春末夏初和秋季采收為佳。烘干或曬干。切段,生用。 【性味歸經】甘,微寒。歸胃、腎經。 【功效】益胃生津,養陰清熱。 【臨床應用】 1.用于胃陰不足之食少呃逆,舌光少苔等常配伍麥冬、竹茹等同用。 2.用于熱病傷津之低熱煩渴。陰虛虛熱不退等癥為津傷口渴之要藥。前者,鮮品煎服即效,或配生地黃、麥冬等同用;后者,常與地骨皮、黃柏等同用,如石斛湯。 尚有明目及強筋骨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鮮用尤佳,15~30g。 【使用注意】溫熱病不宜早用;濕熱尚未化燥者忌服。 【備述】 含石斛堿、石斛胺等生物堿,以及豆甾醇,多糖等。煎劑可提高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促進消化液分泌。石斛堿有一定的鎮痛解熱作用;還有降低心率、降血壓、減慢呼吸等作用。石斛多糖能提高癌癥病人外周淋巴細胞E-RFC的形成率。 玉 竹 主產河北、江蘇等地。秋季采挖。去須根,曬干或蒸過曬干。切厚片或段,生用。 【性味歸經】甘,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養陰潤肺,益胃生津。 【臨床應用】 1. 用于陰虛肺燥之干咳少痰甘平清潤,作用緩和。常配麥冬、沙參等同用,如玉竹麥冬湯。 2. 用于熱病煩渴及消渴等常與生地、麥冬等同用。 因養陰而不滋膩,不戀邪,與薄荷等配伍,治陰虛外感,如加減葳蕤湯。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脾虛而有濕痰者不宜服。 【備述】 含玉竹粘多糖以及吖啶-1-羧酸。醇提物能增強免疫。煎劑能擴張血管、抗心肌缺血、降壓、杭衰老。注射液有降血脂、抗腫瘤、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黃 精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黃精、滇黃精、或多花黃精的干燥根莖。黃精主產河北、內蒙古、陜西等地;滇黃精主產貴州、廣西、云南等地;多花黃精主產貴州、湖南、云南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曬干。切厚片生用或酒制用。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肺、腎經。 【功效】潤肺滋腎,補脾益氣。 【臨床應用】 1. 用于陰虛肺燥,干咳少痰及肺腎陰虛.勞嗽久咳等平補肺、脾、腎三臟氣陰.其性滋膩而緩和。治前者,可配沙參、知母等同用;后者,可配地黃、百部等同用。 2. 用于脾胃虛弱證治脾胃氣虛,倦怠乏力、脈象虛軟等,常配黨參、白術同用;脾胃陰虛口干食少、舌紅無苔等,可配石斛、麥冬等同用。 3. 用于腎虛精虧諸證能補益腎精,延緩衰老。治腎虛精虧之腰膝酸軟、須發早白等,常與枸杞子相須,如二精丸;消渴,常配生地黃、天花粉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因性質平和,作用緩慢,多作久服滋補之品。 【使用注意】脾虛有濕,咳嗽痰多及中寒便溏者均不宜服。 【備述】 含黃精多糖、低聚糖、淀粉及多種氨基酸。多糖類提取物能增強免疫功能和促進 DNA、RNA及蛋白質的合成。甲醇提取物有止血作用。煎劑有降血糖等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