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詩派象征詩派 一、詩派的形成 1925年李金發的《微雨》出版,標志著象征詩派的誕生。其它象征派詩人有創造社的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前期新月派詩人于賡虞、邵洵美以及蓬子、石民等。(他們或直接吸取法國象征詩派藝術手法,或接受李---詩風影響而從事創作) 象征詩派沒有統一的社團組織,也沒有共同刊物作為陣地,而是以藝術審美觀點的近似,共同匯成一股象征派詩歌的創作潮流。 象征主義:1852年,波德萊爾的《惡之花》是象征主義的第一部詩集。19世紀60、70年代,魏爾倫、馬拉美、韓波等發表一系列象征主義的詩歌,奠定了象征主義的美學基礎。1886年9月15日,讓·英雷亞斯在巴黎《費加羅報》上發表《象征主義宣言》,系統闡述象征主義創作原則,標志著----流派的確立,20年代,風靡世界。 基本觀點:①他們認為現實世界是虛幻的、痛苦的,人們內心的“另一個世界”才是美的。主觀唯心主義②詩歌應表現自我的“內心夢幻”而不是再現現實。③用象征來溝通兩個世界:外界事物與人的內心世界是互相感應契合的,可以用有聲有色的物象來暗示微妙的內心世界。④崇尚朦朧晦澀:“詩是必須有謎。”馬拉美“詩寫出來原是叫人一點一點地去猜想,這就是暗示,即夢幻。” 二、主要詩歌理論 李金發 1、以個人的內心世界為美的最高追求 《少年藝術家的態度》“藝術是作家心靈之一撮,心靈悲哀時,就表現出沉郁來,心靈狂喜時,就表現出微笑來。” 《烈火》“藝術上唯一的目的,就是創造美,藝術家唯一的工作就是忠實表現自己的世界。所以他的美的世界是創造在藝術上,不是建設在社會上。” 《是個人靈感的記錄表》“我的詩是個人靈感的記錄表,是個人陶醉后引吭的高歌,我不能希望人人能了解。” 2、運用象征的方法描寫主觀世界,追求“朦朧之美” 詩需要形象和象征“猶人之需要血液”,“現實中沒有什么了不起的美”,“美蘊藏在想象中、象征中”。 “夜間無盡之美,是在其能將萬物僅顯露一半,…所有看不清的萬物之輪廓恰造成一種柔弱之美,因為暗影是萬物的服裝” 主要從事詩創作,對象征詩沒有從理論上加以全面系統闡述。 穆木天的《譚詩》(1926)王獨清《再潭詩》(1926)都較全面闡述了象征詩論。 1、宣揚詩的世界必須以暗示為特征,充滿恍惚迷離的美。 “詩要暗示”“詩最忌說明” 詩的世界:“在人們神經上振動的可見而不可見,可感而不可感的旋律的波,濃霧中若聽見若聽不見的遠遠的聲音,夕暮里若飄動若不飄動的淡淡光線,若講出若講不出的情腸。”穆 2、強調感覺,排斥理性,突出詩的神秘性,把詩引向人的心靈世界。 王:詩“須要為感覺而作,須要為感覺而讀” 3、在創作方法上,主張必須采用象征和暗示 穆:1、“詩的統一性” ①要求詩所表現的思想情感是統一的,即是“內生活真實的象征”,同時又是世間萬有律動在心中的反映,是詩人的心靈與自然律動交感、統一與表現。 ②a、“詩要兼有造型與音樂之美”,“我們要求立體的、運動的、在空間的音樂的曲線,我們要表現我們心的反映的月光的針波的流動,水面上的煙網的浮飄,萬有的聲,萬有的動,一切持續的波的交響樂。” 變為音樂是表現情調的最有力的工具,詩應盡量排斥文學意義,而向音樂靠攏。顛倒音樂與詩歌內容的關系。 b、他認為一首好的詩歌的標志是內容的統一和寫法的統一:“雄壯的內容得用雄壯的形----律----去表。清淡的內容得用清淡的形式----律----去表,思與思想的音聲不一致是絕對失敗,暴風的詩得象暴風聲,細雨的聲非細雨調。” 3、“詩的思維術”直接用詩的思考法去思想,直接用詩的旋律的文字寫出來。就是強調詩的表達方式的獨特性,用藝術的形象思維把握詩創造的方向,可有效地把初期新詩引出“理念”的迷途。 2、“詩的持續性”:a、心情的流動的內生活是運轉的,而它們的流動運轉是有秩序的,是有持續的,所以它們的象征也應有持續的,一首詩是一個先驗狀態的持續的律動。從感情的特點出發提出“詩的持續性” b、廢止句讀:“句讀把詩的律,詩的思想限狹小了。…把句讀廢了,詩的朦朧性愈大,而暗示性也越大。” 梁宗岱《象征主義》對象征詩派作出更深入研究,但發表時已30年代中期。 三、創作特色 (一)創造感傷頹廢的情調,是象征主義詩派的首要特點。 李金發(1900-1976)廣東梅縣人,出生于富商家庭,但生活節儉,使他自幼體弱多病,嚴父的管束讓他覺得生活乏味,母愛無瑕顧及眾多的子女,“我的童年是在無生趣中過去的。”----性情孤辟抑郁。 1919年11月,“男兒當志在四方”,赴法學雕塑,巴黎美院,節儉清苦。孤獨寂寞“沒有女朋友,沒有中外諸色人的交際,沒有物質的享受…所謂花都的紙醉金迷,于我沒有份,我是門外漢” 雕塑之外,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尤其是象征派詩歌,視魏爾倫、波德萊爾為“名譽老師”,對《惡之花》手不釋卷。①性格氣質上的孤僻抑郁,對人世的悲觀認識②游子的凄苦、孤單,弱國子民的自卑、憤懣③進步書籍使他覺得人類社會罪惡太多,但沒有反抗。改造社會的朋友圈子,遂沉醉于憤世嫉谷、頹廢感傷的象征派詩作中。 1920年開始寫詩,直到1925年回國后才出版。回國后為生計而奔波,詩興其少,所作之詩“已非當年氣概” 《微雨》現實風雨之下作者悲哀的呻吟。 《食客與兇年》是游學德國柏林期間所寫。當時一戰德國經濟極為困難,此這謂“兇年”,而他們卻是一群“享受低價馬克之福”的游人,被李自嘲為“兇年的食客”。共100首,幾乎作一首,感嘆時光、生命之易逝,歌吟感情、希望之幻來。 《為幸福而歌》可說是李與德國畫家之女履妲浪漫之戀的情感記錄。人生觀忽然改變,遇事樂觀,詩作一掃頹廢絕望的調子,而充滿愛的絮語和幸福的憧憬。《阿育王》 (1)對自我生命的認識,《棄婦》《琴的哀》《有感》《時之表現》 《時之表現》詛咒生命“我們的生命太枯萎/如牲口踐踏之稻田” 1、《有感》如殘葉濺/血在我們/腳上,生命偈是/死神唇邊/的笑。 秋天蕭殺,紅葉如血,飄落地上,這一自然現象被詩人用做明喻,想象它如生命的凋零,濺于腳上的是殷紅的鮮血。又一暗喻,暗示了詩人的徹悟:人的生命和死神之間的距離是近在咫尺,生命是多麼的短暫啊! 《琴的哀》微雨濺濕簾幕/正是濺濕我的心。…P6 以秋、冬、寒夜、病態、死亡、墳墓、漂泊等意象表達對生命的悲觀性認識。 王獨清(1898-1940):陜西長安人,出生于沒落官僚家庭,家境令其更多感受到人生的悲傷。性情怪僻孤獨。1920年赴法留學,生活放蕩,沉醉于“花都”的酒吧咖啡館,在芳烈的醇酒和情婦的柔情中聊度時光,心態是看破紅塵、玩世不恭。《圣母像前》 2、《我從CAPE中出來…》 3、石民《無題》,通過與短暫的愛情與對比,表達死亡的永恒的主題。 (波特萊爾的主題:資—文明借以炫耀的愛、美、幸福和榮譽都是虛偽和暫時的,只有殘廢才是唯一的真實) 創作此時是北大英文系學生,曾譯波作《巴黎的憂郁》,詩集《良夜與惡夢》 4、于賡虞,歌頌地獄、墳墓、骷髏,譏咒人世,悲漢希望的破滅、青春的消逝和漂泊的孤獨,“惡魔詩人”,從詩集名《髓髏上的薔薇》、《魔鬼的舞蹈》、《孤靈》、《微笑之尸》、《惡魂》、《春尸》、《又走出鬼的天堂》、《靈與肉的災禍》等,以上即可看出。 (2)愛情詩 李金發,《微雨》中大約一半《為幸福---》最多,他最喜歡歌唱女性和愛情。他認為“能夠崇拜女性美的人,是有生命統一之快感的;能夠崇拜女性美的社會就是較進化的社會。”他將詩分為哲理詩、愛情詩和革命詩,“但我結果還是愿永久作愛情詩,因為女性美,是可永久歌詠而不倦的。” 多表現對女性的新生和對純潔愛情的期待、陶醉與痛苦,寫盡了愛情的魅力、溫柔、細膩、清新、健康,但仍然籠罩著悲觀頹廢的陰影。國為詩人始終將愛情和命運無常、人生苦難的內容交織在一起。《溫柔》(1-4)P116/《在談死的灰里…》 1你明澈的笑來往在微風里,/并燦爛在園里的花枝上。 4我奏盡音樂之聲,/無以悅你耳;/染了一切顏色,/無以描你的美麗 3蕭索的秋/接著又這冰冷的冬。/僵死的四肢,/唯我們之靈能暖之。 《在淡死的灰里…》對愛的執著和失戀后痛苦。 穆木天(1900-1971),吉林伊通人,1918年報科學救國之幻想留學日本,1919年棄數學改文學,1921年加入創造社,1923年春進東京大學法國文學科學習,象征派詩人。《落花》 姚蓬子(1891-1969)《銀玲》集,詛咒愛情《在你面上》 (二)藝術手法 1、通過象征性形象和意境去暗示詩人心靈世界的某種感受。 象征派詩人認為客觀外物能與人的心靈相互感應契合,是能向人們發出信息的“象征森林”。象征就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形象來表現與之相對應的思想情感。 象征詩里的形象既是它們本身,又不僅是它們本身,具有內涵的多義性和不確定性。 《棄婦》詩的前兩節以棄婦自述的口吻訴說自己的悲慘命運,被逐出家門后只能露宿荒野,在斷壁殘垣間茍且棲身,已完全厭倦人世。后兩節突然改變了人稱,以旁觀者的視角寫棄婦的“隱憂”與“哀吟”。作為一個具體的形象,“棄婦”表現婦女孩子不幸的命運和痛苦的內心,但同時具有“暗示的普遍性的意義”,表達了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許許多多被不公道的社會所遺棄的人的悲哀、惶恐、孤獨與厭世的情緒,是一支人生命運的悲歌/ 意念象征、色彩象征、情調象征、哲理象征等。 馮乃超(1901-1984)原籍廣東南海,生于日本橫濱華商家庭。1923年入京都帝國大學哲學系—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美學與美術史。20年代中期開始寫詩,1928年出版《紅紗燈》唯美。1927年回國轉向現實主義。 幾乎都是愛情與人生的詠嘆。“輕紗詩人” 色彩象征:以某種色彩來暗示某一有形的事物或無形的情感意緒。馮、姚涂抹“蒼白”、“灰白”、“漆黑、青紫、幽黯”等冷色調色彩。按照光譜色調與人們對其心理呼應的互感關系來看,這種冷色調所引發的感官司感受和情緒律動,是壓抑、憂傷、慘淡的。 《紅紗燈》那漆黑的殿堂、蛋白色的月亮,如尸僵的河流、黑衣的尼姑等斑駁色彩形象,組成一幅凄涼而陰森的畫面。畫面中央是一盞紅而黃的小燈,在孤獨微弱地燃燒,卻映不亮、沖不破周圍無限彌漫的死寂而沉郁的黑暗。這一盞以色彩和光調為核心的“紅紗燈”難道不正是苦悶壓抑而又孤芳自賞、不甘淪落的主體心靈的象征?這大片籠罩的黑暗的強烈反差,難道不正是個體與社會二者對立弱強懸殊的象征? 2、奇特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 象征詩派以表現內心世界為創作的唯一任務,那么想象就極為重要,波特萊爾說:“想象力是真理的皇后。”《棄婦》《紅紗燈》 朱自清“象征詩派要表現的是些微妙的情境,比喻是他們的生命;但是‘遠取譬’而不是‘近取譬’,(所謂遠近不指比喻的材料而指比喻的方法;他們能在普通人以為不同的事物中間看出同來。”) 通常的比喻是以事物間相似的屬性為基礎為,如: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象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爐中煤叫我如何不想她?但李的比喻主觀隨意性很強,以自己的獨特的感覺將相互疏遠,幾乎毫無聯系的事物構成比喻關系。 例:《時之表現》我們的生命太枯萎,/如牲口踐踏之稻田 《巴黎之囈語》“女人的心,已成野獸之蹄,/沒有勾留之一刻” 《涼夜如---》涼夜如溫和乳嫗,/徐吻吾蒼白之頰。 《有感》生命偈是/死神唇也,/的笑 3、廣泛運用通感手法 打通視、嗅、觸、味、聽覺等感覺的界限,讓它們彼此溝通,造成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例:《寒夜之幻覺》窗外之夜色,/染藍了孤客之心 《夜之歌》粉紅之記憶,/如道旁朽獸,發出奇臭 《律》月兒裝上面幕/桐葉帶了愁容,/我張耳細聽,/知道來的是秋天。 4、“觀念聯絡的奇特”:將一些表面上并不相關的觀念或事物組織在一想,抽掉使之聯系的關系詞語,形成意象的跳躍性,加強詩的刺激性。 (三)李與其它人的不同 1、象征主義 象征主義+浪漫主義 2、食洋不化 深受古典詩詞影響 四、評價 總的說來,象征派詩在拉近中國詩歌和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距離,促進中國民族新詩走向現代化、全球化方面,具有開創性意義和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