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讀《靈樞·百病始生》、《金匱要略》和《脾胃論》,深刻認識到:疾病發生,正虛為本;脾胃虛損,百病由生;治療疾病,扶正固本,注重脾胃為先。 疾生病傳,正虛為本 《靈樞·百病始生》將病因分為三類: 一是天之風雨寒暑,感則易傷人體上部, 二是地之清濕,感之易傷人體下部, 三是喜怒不節,易傷內臟。 病因不一,感邪途徑各不相同,風雨、清濕之邪自外而內侵入人體,病起于陽也;情志致病直接傷及人體五臟,導致五臟氣機逆亂,病起于陰也。而清濕之邪易于侵襲人體的下部,風雨寒暑易于侵及人體的上部。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在《靈樞·百病始生》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提出: 千般疢難,不越三條: 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疾病的原因不過三條,一是經絡受邪,傳入臟腑,為邪氣入內引發疾病;二是四肢九竅,血脈傳注,為自外皮膚受邪引發;三是房室、金刃、蟲獸所傷與上述原因不同。 后世陳無擇的三因學說,實此發展而來,以外感六淫為外因,以五臟情致所傷為內因,房室金刃等為不內外因。 《靈樞·百病始生》闡述了外感發病的機理,強調人體正氣在疾病中的作用。如“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于虛邪也,因于天時,與其身形,參與虛實,大病乃成。”只有正虛,邪才可以傷及人體而發病。 邪氣侵入人體,始于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發入,入則抵深,深則毛發立,毛發立則淅然,故皮膚痛;留而不去,則傳舍于絡脈,在絡之時,痛于肌肉,其痛之時息,大經乃代。留而不去,傳舍于經,在經之時,灑淅喜驚。留而不去,傳舍于輸”,即外邪傷人,首先侵犯皮膚,繼而傳至絡脈臟腑。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提出:“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若人能內養正氣,外避邪風,不使邪氣侵犯經絡,則可健康無病。 脾胃虛損,百病由生 《脾胃論》發展《內經》理論,重視內因在發病中的作用,提出疾病的發生是因為人體氣虛,而氣虛的原因是脾胃損傷所致。脾胃是元氣之本。“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同時“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也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元氣為人身之本,脾胃是元氣之源,脾胃損傷則元氣虛衰,元氣不足疾病即可發生。 李東垣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觀察到,戰爭、勞役、自然災害導致脾胃受傷,引發各種疾病的發生,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理論,形成獨到見解——脾胃內傷論。 “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火熱……胃脘病則脾無所秉受……故亦從而病焉。” 病從脾胃所生,概括為四個方面: 一是“人賴天陽之氣以生,而此陽氣須并于脾胃”; 二是“人賴地陰之氣以長,而此陰氣須化于脾胃”; 三是“人賴陰精之奉以壽,而此陰精必源于脾胃”; 四是“人賴營氣之充以養,而此營氣必統于脾胃。” 扶正固本,脾胃為先 1.體虛外感,健脾固衛 臨床上,經常遇到反復感冒患者,筆者在治療中常用四君子與玉屏風散化裁,固衛益氣。在祛邪方面,注意宣清,避免苦寒傷及脾胃。否則外邪去正亦傷,致患者納呆、腹脹。 2.調理脾胃,充養氣血 臨床治療疾病要注意脾胃的升降功能,用藥注意藥性的升降浮沉。 如某男,75歲。患多種慢性病,現癥見納呆、心慌,舌暗紅,苔薄白膩,脈細數。證屬肺脾氣虛,痰瘀互結,氣機阻滯。治宜健脾和中,化痰通脈。用保和丸與四君子湯加味。治療1個月后好轉停藥。 年邁體弱之人,氣血不足,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治療以消食和胃,健脾益氣為原則,選用保和丸消食和胃,四君子湯健脾益氣。 對患者的多種慢性疾病,治療應主次分明: 恢復脾胃升降功能應為先。 其次,患者氣血兩虛,血脈不利,應益氣以健脾,養血以通脈,兼以化痰活血,共奏調整人體平衡之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