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筆者對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防一刺"刺刀術技法,非常感興趣,正在加緊研練。為了加深理解,本者特把"三防一刺"刺刀術與中國長槍術的核心技法,進行了類比比較,對比研究,試圖找出二者的關系與不同,以期加深對"三防一刺"刺刀術相關技法的理解。研究結論如下: 一。核心技法及表述順序: 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防一刺"刺刀術的核心技法,即是“三防”(防刺左、防刺右、防刺下)和“一刺”(突刺)。而中國長槍術的核心技法,則是“攔、拿、扎”槍。當然,二者除了這些核心技法外,還有其他一些技法。 有趣的是,二者在習慣性的技法表述順序上,意外地很一致:"三防一刺"刺刀術,“三防”(防刺左、防刺右、防刺下)是防御性技法,“一刺”(突刺)是主要的進攻性技法。而中國長槍術的“攔、拿、扎”槍,“攔”、“拿”也是防御性技法,“扎”也是主要的進攻性技法。二者在技法順序的表述上,是一致的。對這種技法順序表述上的一致性,是否可以這樣認為:這不是一種偶然性巧合,而是別有深意呢? 與這個問題有關的,是另一個事例:在戚繼光的《辛酉刀法》刀譜套路勢法名稱排序上,按《武藝諸譜》版本為軸,依次推展,也存在這種現象:在進入套路戰(zhàn)斗動作講解后,開始就是“向左防賊勢”、“向右防賊勢”、“向上防賊勢”三個防御性刀法,之后,才講到進攻性刀法。《辛酉刀法》也是軍旅武術刀法。戚繼光之所以在練兵時如此安排,把三個防御性刀法放在開篇之初,香港武友韋雙翎君認為,其中大有深意,意在讓士兵“未學打,先學挨打”。他認為:“《辛酉刀法》的結構,基本上以三個「退勢」為界線,分成了三路組合。在第一路中,出刀後先以三個防守的動作開始,用意十分明顯:讓士卒不要一廂情願以為「只有我打人,沒有人打我」,而該先做好防禦的準備。命只有一條,在戰(zhàn)場上我們挨不起任何一次的疏忽。在建立起防禦的意識後,接下來才能練習攻擊。所以第一路接下來便是「向前擊賊」與「進前殺賊」二勢,這正是攻擊方法中的「小招」與「大招」。 對韋雙翎君的見解,筆者深表贊同。回到"三防一刺"的“三防”(防左刺、防右刺、防下刺)和“一刺”(突刺)和中國長槍術的“攔、拿、扎”槍技法排序,也均把防御性技法排在進攻性技法之前的做法,筆者認為,其深意,也與戚繼光對《辛酉刀法》技法排序先講防御性技法的深意是一致的,一脈相承的,即是:“讓士卒不要一廂情願以為「只有我打人,沒有人打我」,而該先做好防禦的準備。命只有一條,在戰(zhàn)場上我們挨不起任何一次的疏忽。在建立起防禦的意識後,接下來才能練習攻擊”。 二。二者核心技法內容是大體一致的: 下面進入具體技法分析。 先說"三防一刺"刺刀術的技法動作。在訓練教程中說: 預備勢:右手將槍提起(移握護木),拇指輕貼胯處。以右腳掌為軸,身體半面向右轉(即向右轉45度),同時,左腳向前邁出一步,腳尖對正前(敵)方,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左腳中央線與右腳跟在一線上,兩膝自然微屈,上體稍向前傾,重心落于兩腳之間稍前。在出左腳的同時,右手以虎口的壓力和四指的頂力迅速將槍向前稍左送出,左手迅速接握護木,虎口對正槍面,右手移握槍頸,置于第五衣扣右側稍下,兩臂不得外張(兩臂外張的缺點:一是突刺慢,二是沒有力,三是暴露面大),槍面稍向左,刺刀尖約與喉部同高,并和左眼在一線上,兩眼注視敵方。預備用槍的動作要領歸納起來為:“壓頂送,二同時,一般高”。壓頂送,就是以虎口的壓力和四指的頂力,將槍送出;二同時,就是轉體、出腳和出槍要同時,兩手握槍要同時;一般高,就是刺刀尖約與喉部同高。當聽到“槍放下”的口令時,以右腳掌為軸,身體半面向左轉,同時收回左腳,左手將槍迅速交給右手,成持槍立正姿勢。 “一刺”:突刺,是拚刺的主要手段,是訓練的重點。突刺時,兩臂向目標用力推槍(左手主要掌握方向),同時以右腳掌的蹬力,腰部的推力,使身體向前,隨即左小腿帶動大腿向前踢出一大步(踢出時,腳距離地面不要超過二拳),在左腳著地的同時刺中敵人,右腳自然地向前滑動。突刺時,一要“快”,二要“狠”。“快”,就是對準突刺點后迅速刺過去,不能引槍(即把槍后拉一下再刺),引槍就等于告訴敵人,我要刺你了,對方有了準備,當然你就刺不到了。“狠”,就是要三力(兩臂的推力、腰部的推力和右腳的蹬力)合成一股力,狠狠地刺向敵人。刺出后的姿勢是:槍面向上,左臂伸直,槍托自然貼在右小臂內側,左膝與腳面中央垂直,右腿伸直,身體成斜直線。拔槍時,左腳用力蹬地,推動身體向后移,同時兩手將槍面稍向左旋轉,猛力將槍刺拔出,收回左腳,成預備用槍姿勢。離敵較遠時,還可以用墊步刺。方法是:右腳迅速向左腳跟移動,在右腳著地的同時,迅速勇猛地向敵突刺。防刺是防開敵槍后迅速反刺的動作。拚刺中,要為刺而防,防、刺緊密結合,積極消滅敵人。突刺的部位,有頭、喉、胸、腹、襠部等,訓練中應著重鍛煉對胸、腹部的突刺。訓練口令為:“刺左”、“刺右”、“刺下”。“刺左”方法:按突刺要領,迅速將槍刺沿對手的槍下(距左手前約一拳)經左手腕上方向左胸突刺;“刺右”方法:按突刺要領,迅速將槍沿對手的槍的右側(距左手前約10厘米)向胸部突刺;“刺下”方法:按突刺要領,迅速將槍從對手的左手下向腹部突刺。 “三防”:防刺,是防開敵槍后迅速反刺的動作。拚刺中,要為刺而防,防、刺緊密結合,積極消滅敵人。(1)防左刺:當敵人向我左方刺來時,應以左手向左前稍下?lián)]槍(左、前、下各約一拳),同時右手向右前稍上猛擺槍托(約一拳),以兩手的合力,用刺刀座左側猛擊敵槍,這時的姿勢是:左臂微屈,槍口約與左大臂外側成一線。防左時,揮槍動作不能過大,否則,如敵人來個騙左刺右,就會因右面暴露面大,而被敵刺中;防開后,取捷徑迅速向敵反刺。(2)防右刺:防右刺就是當敵人向我右方刺來時,我用力防開敵槍,并迅速反刺的動作。防右刺的動作要領是:當敵槍向我右方刺來時,左手向右前稍下迅速推槍(不超過兩拳),同時右手向內前稍上猛帶槍托,以兩手的合力,用刺刀座附近猛擊敵槍。這時的姿勢應為:左臂稍彎,槍面向左上,槍口約與右大臂外側成一線。防開后,取捷徑迅速向敵反刺。(3)防下刺:當敵人向我下方刺來時,這時就應左手向下稍前右迅速推槍,同時右手用四指和手腕的力量向上稍前內猛帶槍托,以兩手的合力,用刺刀座附近猛擊敵槍。這時,右手腕貼于第三衣扣附近,槍面向左上,左臂微屈,槍口約與襠部同高,槍刺尖約與右膝在一線上。防開后,取捷徑迅速向敵反刺。 下面,再說一下中國長槍術“攔、拿、扎”槍的技法動作。以邱丕相編著的<槍術棍術>與陳占奎主編的《槍術》技法參照綜合為例。 預備勢:兩腿屈膝半蹲,成半馬步,左腳尖與槍尖同方向,兩手握槍,右手與槍桿緊貼腰間,同時,左手螺把握槍桿中部,臂微屈,目視槍尖。 扎槍:槍法用意:屬于槍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攻擊方法,以槍尖直刺對方身體各部。以中平槍為例。技法動作:由半馬步抱槍開始,身體重心前移,右腿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時,左手螺把松握槍桿中部,右手握槍把,由腰側爆發(fā)用力伸臂向前送槍,使槍尖向前直出,使槍桿沿松握左手滑動,向前方平扎,力達槍尖。肩部注意放松,不許聳肩。槍刺到位后,后手右手要與前手左手相碰,最后動作要有爆發(fā)力,使槍桿顫動。 攔槍:槍法用意:屬于槍的防御性方法。攔槍主要用于當對方持械向我直刺時,我由里向外攔格敵械(逆時針)。技法動作:由半馬步抱槍開始,以左手為主,左手外旋,右手內旋,使槍前段由里向上、向外繞行,槍尖劃一20-30厘米直徑的圓弧,目視槍尖。(逆時針)。 拿槍:槍法用意:屬于槍的防御性方法。攔槍主要用于當對方持械向我直刺時,我由外向里拿壓敵械(順時針)。技法動作:由半馬步抱槍開始,以左手為主,左手內旋,右手外旋,使槍前段由外向上、向內、向下繞行,槍尖繞一20厘米直徑的圓弧,目視槍尖。(順時針)。 通過上述技法比較,可以看出: "三防一刺"刺刀術與中國長槍術預備勢基本相同:都是左腳在前,右腳在后,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三防一刺"的“防左刺”,動作相當于中國長槍術中的“攔槍”(逆時針);“防右刺”,動作相當于“拿槍”(順時針);“防下刺”,動作相當于“攔槍”(逆時針)。而“突刺”,則與中國長槍術“扎”槍,技術要領有很大的差別:“扎”槍動作為左手滑把,即扎槍動作為“滑刺”,亦即槍諺所謂的“前手(左手)如管,后手(右手)如鎖”;而"三防一刺"刺刀術,則始終要求前手(左手)緊握槍的上護木部位,后手(右手)緊握槍頸(卻槍托與槍身結合部,扳機后面),堅決禁止前手松握的“滑刺”或右手握在槍托上的“滑刺”,原因是:“滑槍,雖然刺得很活,看來槍伸出去長一些,能刺到對方身上,但是,真打起仗來,不可能這樣滑槍。滑槍,就像京劇演員耍的花槍一樣,刺得很活,但是,沒有力量,中看不中用。”(引語出自:刺殺標兵王道明:《 談談練刺殺》 在邱丕相老師編著的<槍術棍術>一書,書中說:“槍,在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中,使用最廣泛的便是槍.古時候的長槍,多用鐵桿連同前面的槍尖.到了明朝,槍術除了作為戰(zhàn)爭中的軍事武藝,在廣大民間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在民間流傳中,槍術作為一種技藝,大抵都是用白木臘桿,前面裝有鐵槍頭.隨著槍術在民間的流行,除了戰(zhàn)陣中和練兵時常用的攔\拿\擊\刺之法,逐漸增加了許多攻守的槍法.”(“棍,是最早的兵器之一.在戰(zhàn)爭中,人們總結積累了棍的攻防方法.當棍一旦從戰(zhàn)爭中的兵器票根到民間,人們用以防身\健身,便出現了更為豐富的棍法,逐漸確立了棍術.”)從上面內容,也可以看出,武術的發(fā)展,是從簡潔實用的軍事武術,逐漸向技法花哨的民間武術發(fā)展的。
拼刺刀技術,是冷兵格斗中最實用的技術之一,可以上戰(zhàn)場殺敵,保家衛(wèi)國.作為軍事武術,這個問題,涉及到了武術的本質問題. 軍事武術,最講究實戰(zhàn)效能.在戰(zhàn)場上,面對的是你死我活的生死關頭,誰也不敢在技術和生命問題上開玩笑的.因此,軍事武術,可以說是各個時期武術發(fā)展最高水平的表現和最高發(fā)展水平.因此,我一向高度注重軍事武術技法的收集與深入研究. 我想的問題是:如果有一天,外敵真的再次入寇,只能擁有冷兵的我們,是否能以自己所掌握的技術,能做到殺敵自保? 記得在一份資料中看過下面這個觀點,我表示贊同: "武術在其初創(chuàng)時期,本意是將動作進行精簡,反復操練最簡單\最有效的動作,以提高實戰(zhàn)時動作的協(xié)調與力的協(xié)調." 可能,這就是武術的本質. 今天,重新閱讀邱丕相編著的<槍術棍術>一書,書中說:"棍,是最早的兵器之一.在戰(zhàn)爭中,人們總結積累了棍的攻防方法.當棍一旦從戰(zhàn)爭中的兵器票根到民間,人們用以防身\健身,便出現了更為豐富的棍法,逐漸確立了棍術.""槍,在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中,使用最廣泛的便是槍.古時候的長槍,多用鐵桿連同前面的槍尖.到了明朝,槍術除了作為戰(zhàn)爭中的軍事武藝,在廣大民間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在民間流傳中,槍術作為一種技藝,大抵都是用白木臘桿,前面裝有鐵槍頭.隨著槍術在民間的流行,除了戰(zhàn)陣中和練兵時常用的攔\拿\擊\刺之法,逐漸增加了許多攻守的槍法." 從上面內容,也可以看出,武術的發(fā)展,是從簡潔實用的軍事武術,逐漸向技法花哨的民間武術發(fā)展的.而真正實用能夠上得了戰(zhàn)場的軍事武術,在民間卻少有流傳. 這種中國政府和社會不注重軍事武術的研習和傳承,而花哨的民間武術廣為流傳的中國武術發(fā)展趨勢,弊端也是很明顯的:例如在明朝時倭寇入侵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明朝軍隊采用的練兵方法,基本上都是花草滿地的民間花法,在戰(zhàn)場上,難敵倭寇在國內多年內戰(zhàn)中磨礪形成的犀利實用的日本刀法。可以說,這是中國民間花法與日本軍事武術的一次交鋒對抗。結果,大家都知道。后來,戚繼光學習倭刀術,編成辛酉刀法,以更好對陣倭刀法,情況才好了一些。但是我想,刀術,應該終究趕不上倭寇的水平高。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刺刀術不敵日本刺刀術,后來,中國人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學習日本刺刀術,才能更好地對陣日軍拼刺術。大刀對陣步槍刺刀術,終不如槍刺刀術對槍刺刀術效果來得好。當然,現上轎現扎耳朵眼兒的臨時抱佛腳的方式,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也是可以的,但是,前提是,你首先在前期要交出昂貴的學費,要必須先付出慘重的代價,然后,才可能學習到人家用來有效殺你的技術。 我們都愛好武術,我們的武術學習,基本上都是先學習人家現成的東西,或者說是成熟的技術,然后,再消化吸收,體會練習。學習是很重要的。這種學習,對于分赴身和提高防衛(wèi)自保的能力,還是很重要的。我們如果不學習武術,保證趕不上學習武術的水平好。 我的觀點是,既然如此,那么,我要學習武術,就學習最實用的武術。而軍事武術,在我看來,就是最實用的能夠上得了戰(zhàn)場的武術。當然,說實話,我一輩子也不想真正用上這些技術。但是,兵可一世不用,但是,不可一日無備。所謂:有備而無患,是也。 再者,我要說的,就是我一向強調和提倡武德,喋喋不休地導人向善。好勇斗狠的匹夫之勇,根本不配學習武術。否則,只能是自速其死而已。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爭上戰(zhàn)場,殺敵立功,保家衛(wèi)國,馬革裹尸,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武者所應擁有的抱負和胸襟。 |
|
來自: gutuchanyu > 《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