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是繼漢代之后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又一個高峰,無論是從它的經濟規模、軍事實力,還是從它的外交影響、文化傳播來說,唐代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都是名列前茅的。規模宏大的長安城,綿延萬里的疆土,流傳下來的萬余首詩歌,八荒來服、四海無波的外交,七世紀至九世紀之間的大唐帝國,像一塊磁鐵一樣,牢牢地吸引著文明世界的注意力,中西交往在唐代又達到了一個頂峰。強大的國力造就了燦爛的文明,燦爛的文明促進了社會各方面的進步,而這種進步,在手工業方 面則明顯的表現為銅鏡鑄造工藝的進步,那一枚枚小小的銅鏡上集中展現了大唐帝國的燦爛與輝煌。 從東漢末年起,中國歷史進入了少數民族南遷和軍閥混戰的動蕩時期,其間雖有統一,但統一卻如曇花般匆匆消失,帝國的夕陽漸漸西沉,作為無法挽回的迷夢,告別遙遠的秦漢盛世,在三百多年后的隋朝,再一次歸為一統。這三百多年的大分裂,正是民族的大融合時期,民族的大融合促進了文化的交流,給“中國”帶來了新的文化因素,但卻未給銅鏡帶來巨大的發展。由于戰亂導致人民流離失所和統治者無暇顧及,使銅鏡進入了因循守舊的平穩發展階段,六朝期間銅鏡多是對漢鏡小規模的改造,鮮有精品出現。在經歷了隋和唐初幾十年的準備之后,到高宗時,銅鏡氣象日新,逐漸形成了唐代銅鏡自己的風格。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隨著社會整體欣欣向榮局面的出現,銅鏡鑄造也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唐代銅鏡的形式,沖破了幾千年來傳統的圓形模式,出現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亞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鏡式;鏡鈕雖多以傳統的圓形為主,但亦有獸形鈕、龜形鈕、花形鈕等新的鈕形;紋飾的內容豐富多彩,較前代有很大變化,各種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古代神話傳說故事,都成為很好的表現題材,鑄造于鏡背;而紋飾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于內區和外區了,出現了跨區布局、整體高浮雕等多種表現手法;鑄造技法上出現了鍍金、貼銀、金銀平脫、螺鈿和寶石鑲嵌等特種新工藝。 下面將具體論述唐代銅鏡的特色風格以及形成這種特色風格的原因。 唐代銅鏡的裝飾花紋,張之恒先生將其分為十一種1:分別是四神十二生肖鏡、瑞獸鏡、瑞獸葡萄鏡、瑞獸鸞鳥鏡、花鳥鏡、瑞花鏡、神仙人物故事鏡、盤龍鏡、八卦鏡、萬字鏡、特種工藝鏡。 徐殿魁先生將其分為十六種:分別是四神十二生肖鏡、瑞獸鏡、瑞獸葡萄鏡、素面鏡、鸞鳥瑞獸鏡、雀繞花枝鏡、葡萄蔓枝鏡、對鳥鏡、人物鏡、盤龍鏡、瑞華鏡、四夔紋鏡、蝶花鏡、萬字鏡、刻花鏡,八卦鏡。 在我個人看來,科學研究的細致應當向二位先生學習,兩位先生的分類都是非常詳盡的,然而總是有小小的紕漏,存在著一點問題,他們的分類都是依據紋飾分類的,但是張先生分類中的特種工藝鏡顯然是鑄鏡工藝的分類法,而徐先生的刻花鏡顯然是紋飾雕刻技法的分類法,而本文論述的是唐代銅鏡的藝術風格,以紋飾的分類為主,故采用張先生的分類法(去掉特種工藝鏡)分為以下十類:1、瑞獸鏡;2、四神十二生肖鏡;3、瑞獸葡萄鏡;4、瑞花鏡;5、花鳥鏡;6、瑞獸鸞鳥鏡;7、神仙人物故事鏡;8、盤龍鏡;9、八卦鏡;10、萬字鏡。 按照紋飾流行時間的早晚,徐先生將唐代銅鏡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徐先生的分類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考古學的文化分期并不能簡單套用歷史學的分期,不能簡單地以朝代作為斷代標準,文化面貌的改變不是和朝代的更替同時發生的,文化面貌或是文化特征的改變總是滯后的,而初唐銅鏡的風格和隋還是十分相似的,所以徐先生的分期應作簡單的修改,即將初唐改為隋至唐初(隋至高宗初)是較為恰當的。 這是九類紋飾以時間上的流行順序分為以下四期: 第一期:隋至唐初(隋至高宗初),主要有:a、瑞獸鏡,取材多是傳說中的神獸,如龍、狻猊,被神化了的獅虎,同時為了表現氣勢還多在瑞獸旁鑄出云紋、植物紋陪襯紋飾等;b、四神十二生肖鏡,四神為漢代以來傳統題材,即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它們和十二生肖,已鏡鈕為中心等分排列在鏡背。c、瑞獸葡萄鏡,又稱海馬葡萄鏡,主要裝飾為葡萄紋,而海獸分飾其間,有的鏡背用圓圈分出內外區,葡萄枝蔓由內區向外區伸展稱“過架葡萄”; 第二期:盛唐(高宗武后至玄宗開元年間)主要以瑞花鏡、人物鏡、盤龍鏡為主,前一期中流行的瑞獸鏡在這一期仍在流行,四神十二生肖鏡較前一期少見,其中:a、瑞花鏡,瑞花鏡亦稱寶花鏡,主要用團花、花枝、寶相花等作裝飾,花鳥裝飾花紋為鳥雀或花枝,菱形鏡多為雀繞花枝,葵花形鏡多雙鳥銜綬;b、人物鏡,其紋飾題材有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以及社會生活等如嫦娥奔月,真子飛霜,王子喬吹笙、伯牙彈琴、孔子問榮啟期等,亦有現實中的生活寫照,如打馬毬圖,狩獵圖等; 第三期:中唐(玄宗天寶年間至德宗末),由于帝國氣象不再是開元盛世時的景象了,節度使的割據慢慢形成,人們祈求和平安靜的生活,使得瑞花鏡和神化人物故事鏡仍是流行的主題,傳說中的神仙們所過的生活,正是世人所向往的。第四期:晚唐(憲宗至唐末)主要有八卦鏡,萬字鏡等,萬字鏡武朝時已出現,但并未流行。另外,由于皇帝和貴族的需要,特種工藝鏡在盛唐開始流行起來,傳統的應用在銅器上的錯金銀,金銀平脫,鎏金銀,應用在漆器上的螺鈿等技術開始大量運用于銅鏡的鑄造。 唐代銅鏡的紋飾布局田自秉先生分為五種3,分別是:對稱式,散點式,單獨式,旋轉式,滿花式。其中: 1、對稱式:對稱式是傳統的布局形式,古代的房屋建筑,玉器雕刻等紋飾都是對稱布局,而銅鏡對稱式布局主要用于花鳥鏡、人物鏡、瑞獸鏡等,且由于構圖的需要大多為不非常標準的相似對稱; 2、散點式,常用于瑞花鏡,如團花、折枝花的散點布局; 3、單獨式,主體紋飾往往就是一個,多見于盤龍紋、鸞鳥鏡、和萬字鏡; 4、旋轉式,由于構圖的需要,在鏡背的小范圍內難以將畫面充分展開如,所以在鏡背做一個連續的構圖,如纏枝花,狩獵圖、打馬毬圖; 5、滿花式,主要為瑞屬葡萄鏡。此外人物故事鏡多采用繪畫是構圖。 唐代的特種工藝鏡主要有: 1)金銀平脫鏡,由于金銀有良好的延展性,故將金銀錘打成極薄的薄片,修剪鏨刻出各種需要的形狀和花紋,然后用漆粘合在鏡背之上,再經反復涂漆、拋光等多種工序,使金銀片與銅鏡完美結合,浮在漆面之上。 2)螺鈿鏡,用貝、蚌殼薄片經剪裁剔刻出各種圖形,用漆粘合在鏡背上,經反復拋光打磨,使貝、蚌殼露在鏡背,并使表面異常光潔俊秀。螺鈿材質,除貝、蚌殼外,亦有綠色孔雀石,黃色玳瑁,紅色琥珀外,還有藍寶石各色玉石。此外特種工藝鏡還有“銀殼鏡,錯金銀鏡,鉛花鏡,鎏金鏡” 等。 漢代銅鏡的銘文多是“祈求高官厚、祿爵顯名尊;夢想長生不老、得道成仙;渴望家道興旺萬、人丁蕃昌”,而唐代銅鏡極少有祈禱之辭,而以稱頌鏡子功能、梳妝美麗的銘文為多,如“照日菱花出,臨池滿月生。官看巾帽整,妾映點妝成”“靈山孕寶,神使觀爐,形圓曉月,光清夜珠,玉臺希世,紅妝映圖,千嬌集影,百福來扶”“秦家寶鏡,恒照紅頰”等。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唐代人使用銅鏡的關注點與漢代人的不同,漢代人在苦苦的追求生命的延長和官爵的顯赫,而唐人卻僅僅是為了享受生活,享受既來的幸福。 唐代的銅鏡之所以在紋飾上之所以美侖美奐,光彩奪目,在形式上有超過前代的突破,在它背后有多方面的深層次原因。 大唐是一個兼容并包的帝國,由于統治者本身就具有少數民族的血統,使得他能對境內各民族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對境外人也采取相當開明的政策,外國人可以在唐朝為官可以在唐朝娶妻生子,可以信仰自己的宗教。大唐開放、大度、沉穩的形象,豪邁的氣概,反映在銅鏡上則是眾多形狀各異的葵花、菱花、亞字鏡的誕生,當貴婦們對著花朵形的銅鏡貼花黃時,大唐的氣象仿佛如鏡中貴婦的笑靨般燦爛。 開元年間,玄宗皇帝將八月五日自己的生日定為千秋節,規定是日王公大臣要獻鏡及綬帶,而玄宗本人也要向四品以上達官貴人賜鏡等。“(開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誕日,宴百僚于花萼樓,百僚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王公以下獻鏡及承露囊”“(開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樓,以千秋節百官獻賀,賜四品以上金鏡等7”。既然是百官朝賀的貢鏡和天子賜予的御鏡,定非等閑之物,做工當是非常精致的特種工藝鏡。而貞觀年間太宗賜給高季輔的金背鏡也應如此。正是由于有了統治者的需要,銅鏡的鑄造技術突飛猛進,將各種工藝運用到銅鏡的鑄造上,從而出現各種特種工藝鏡就不足為奇了。 大唐文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即是唐詩,在經歷了漢樂府和六朝駢文以后,唐朝出現了五言、七言的壓韻詩體,這為銅鏡的銘文帶來了新的生機。唐代銘文詞藻華麗﹑對偶工整,為表達同一主題,運用了豐富的詞藻,四言、五言、七言,長短句,幾乎沒有雷同的句子,并且很多是對唐詩的借鑒。如“賞得秦王鏡,判不惜千金.非關欲照膽,特是自明心”“初成照膽鏡,遙憶畫眉人.舞鳳歸林近,盤龍渡海深……只應老為客,孤鳴復幾春。”此外唐詩中還有大量吟詠銅鏡的詩歌,如玄宗《千秋節賜鏡》“鑄得千秋鏡,光生百煉金。分將賜群臣,遇象見清心。” 韋應物《感鏡》“鑄鏡廣陵市,菱花匣中發。”白居易《感鏡》“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正是由于唐詩的繁榮為銘文帶來了豐富的素材,一方面唐詩與紋飾題材和諧的配合,另一方面銘文本身就是裝飾的一部分,這為后世對唐詩的研究也帶來了一定的幫助。 繁復多樣的唐鏡紋飾,也是多方面造成的。佛教自從漢代傳入我國以來,到唐代時已經歷了五六百年的發展了,雖然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起由帝王出于政治原因發起毀佛滅佛事件,但并未對佛教產生太大的影響,到唐代時佛教已完成了中國化的歷程,很多佛教習俗已成為人們的傳統習俗(如盂蘭盆會,上元燈節),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唐朝皇帝也崇信佛教,先后有八位皇帝前往法門寺迎取佛骨舍利,武則天更是希望借宣揚佛教而革李唐王朝的命。道教在唐代也備受重視,統治者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故認同姓的道教教主李耳為始祖,追封其為“太上玄元皇帝”,“還在各地大力興建老君廟、太上玄元皇帝宮,并將《老子》、《列子》、《莊子》等道教典籍作為教科書,考核以及第對待,稱道舉,授官職”。正是由于佛道的大倡而導致神仙思想的流行,銅鏡紋飾中出現了大量的神仙宗教題材。如佛教色彩濃厚的卍字鏡,梵文意為“吉神之所集”,佛教認為它是釋迦牟尼胸部所呈的“瑞相”,武后長壽二年規定讀“wan”字;婆羅樹鏡,“婆羅樹是佛教的圣樹,佛經說釋迦牟尼誕生于樹下,又涅槃于林中,它在銅鏡中表現的是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樹”。道家題材中著名的是八卦鏡,“八卦”亦呈經卦,是《周易》中八種基本的圖形。唐時銅鏡常飾以八卦紋,并配以符箓、星象、干支、生肖等具有道教色彩的紋樣。此外還有童子玩蓮鏡(沈從文先生認為這是根據《蓮花太子經》制作的)、四葉佛像八鳳鏡、王子喬吹笙鏡等一些佛道色彩紋飾的銅鏡。 唐代的對外交往同樣豐富了銅鏡的素材,唐帝國憑借強大的國力而使四方臣服,其影響更是遠播波斯、大秦等國,故在銅鏡的紋飾中反映出了異域的風格。馬毬亦稱波羅球本是波斯的運動,(岑仲勉先生考證“波羅”一詞乃波斯語“vareta”的音譯),唐時傳入我國,并很快流行,唐朝皇帝很多都是馬毬高手,銅鏡中出現的一類打馬毬鏡,生動地描繪出了打馬毬時的場面。唐代銅鏡上的連珠紋和對獸紋,在波斯薩珊朝的金銀器和新疆阿史塔娜的墓地發現的紋錦中早已出現過;同時在薩珊朝的銀盤、銀幣上也發現了和唐鏡中寶相花十分相似的圖案,可見這都是文化交流與傳播的結果。 同時由于唐代社會安定,經濟發展較快,從而影響到人們審美情趣的改變。唐鏡的紋飾中出現了大量的瑞獸鏡、花鳥鏡,在一面鏡背上完整的構筑出瑞獸、花鳥、蝴蝶、蜜蜂、游魚等,代表了人們祈求安定祥和的心理和包容、開放、樂觀的自然審美情趣。如“寶相花鏡,鈕周飾六朵孕子荷花,花瓣簇擁著蓮瓣,其間蕊珠成環,代表了人們多子多孫的祈求”, 這與當時的國力昌盛和社會的安定太平是分不開的。 唐代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高峰,在很多地方都是后世所無法超越的,大唐文化遠播海外,中國人被稱為“唐人”,唐代的銅鏡是這一時期文化繁榮、經濟昌盛的集中體現之一。它的藝術風格影響深遠,很多工藝都為后世所沿用。本文只是試圖對唐代銅鏡的藝術風格和形成原因從多方面作一個淺顯的分析,很多問題并未闡述清楚,很多論點還不充分,有待于進一步的改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