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灝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守仁(號陽明)首度提出“心學”兩字,并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陸王心學 “陸王心學”是由儒家學者陸九淵、王陽明發展出來的心學的簡稱,或直接稱“心學”;或有專門稱為某哲學家的心學,如王守仁的“陽明心學”。陸王心學一般認為肇始孟子、興于程顥、發揚于陸九淵,由王守仁集其大成。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雖有時同屬宋明理學之下,但多有分歧,陸王心學往往被認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稱“主觀唯心主義),而程朱理學為“格物派”(一稱”客觀唯心主義)。 陸九淵主張陸解說“宇宙”二字為:“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 陸“主張‘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說。斷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來今,概莫能外。” “認為治學的方法,主要是“發明本心”,不必多讀書外求,“學茍知本,六經皆我注腳 王守仁主張 陽明學,通常又稱作王學、心學,是由明代大儒王陽明發展的儒家理學。元代以及明初以來流行的程頤朱熹一派的理學強調格物以窮理,王陽明則繼承宋代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里即可得的。王陽明的主張為其學生們繼承并發揚光大,并以講會的形式傳播到民間,其中又以泰州學派將其說法推向一個極端,認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堯舜”,即使不是讀書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為圣人。王學這種“心即理”看法的發展,也影響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對于情欲的正面主張和看法,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與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認為的那樣對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這種主張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贄,徐階,張居正,唐順之。 心本論“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心者身下主宰,目雖視而所以視者,心也;耳雖聽而所以聽者,心也;口與四肢雖言動而所以言動者,心也”,“凡知覺處便是心”(《傳習錄》下)。“心”即“我的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同上)。“位天地,育萬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者”(《紫陽書院集序》)。“先聲游南鎮,一友人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同上,《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聽言動,即事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傳習錄》上),“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傳習錄》下)。“心”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倫理道德原則。 “知行合一”的認識論 朱熹說“知先行后”,他說:“心雖主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于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傳習錄》中)“知行如何分得開?”“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答顧東橋書》)。“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事,故有一念發動雖有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傳習錄》下)。實質是恪守儒家倫理,成為圣人。倫理學說和修養論“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 (《答顧東橋書》)。“是非之心,不濾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明明覺者也”,“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答陸原靜書》)。”致良知,不假外求”,“若能向里求,見得自己心體,即無時無處不是此道”(《王文成公全書》卷一)。為什么?“臂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者也,無非有事于根焉而已”(《王文成公全書·紫陽書院集序》)。如何“致良知”?“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上級,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于正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王門教育觀“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傳習錄》,《陽明夫子年譜》)“本體只是太虛,太虛之中,日、月、星、辰、風、露、雷、電、陰霾、噎氣,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為太虛只障?人心本體亦復如此。……一悟本體,即見功夫,物我內外,一齊盡透。……二君以后與學者言,務要依我四句宗旨。”(同上注)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追求獨立人格。圣人權威動搖:“夫學貴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出之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傳習錄》中)最后“滿街都是圣人”。去惡為善致良知學問具有道德實踐意義。與王守仁同時的還有兩位氣本論思想家,即王廷相(1474—1544,河南人)和羅欽順(1465—1547,江西人),兩人都主張物質的氣是世界的本原,理在氣中,氣變理也變,既批判了朱熹“理在氣先”和“理與氣是二物“的說法,也反對陽明“心學”,和王守仁進行了多次辯論,強調天地萬物絕非心的產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