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推行的陳楊武吳孫五派太極拳中,目前孫氏太極拳的傳習者最少,其傳習的人數甚至遠少于五派之外的李(瑞東)派太極拳和趙堡太極拳,但孫氏太極拳仍能立于國家推行的五派之一,是因為孫氏太極拳在學術上的卓絕和在理法上的獨樹一幟。 在孫氏太極拳創(chuàng)立之初,當年社會上對孫祿堂先生太極拳的認識是有一個過程的,相對而言,武藝精英者們對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認識更早,也更準確,如中華武士會秘書楊明漪先生在1923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傳》中記載:“太極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齋,涵齋于三家均造其極”,涵齋即孫祿堂先生,說明當時的武藝精英者們認為孫祿堂先生于太極、八卦、形意三家的功夫皆臻登峰造極之境。但由于孫祿堂先生于形意、八卦兩門成名甚早,名氣、影響又極大,所以一般社會人士開始只以為孫祿堂先生僅是形意、八卦的第一人,如1925年《申報》稱:“形意、八卦之著者,首推孫祿堂”。然而自1928年當楊澄甫、楊少侯、郝月如、吳鑒泉、陳發(fā)科等紛紛在國術界露面后,到1932年,在浙江國術館出版的《國術史》中,唯對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給予了“近世孫氏太極拳頗負時譽”的評價,而對其它各派太極拳皆無這般評價。乃至到1934年《京報》更明確記載孫祿堂先生是“我國太極拳術唯一名手”。由此可知,此時社會上不僅公認孫祿堂先生是形意、八卦兩門的第一高手,也是太極拳的第一高手。所以說孫氏太極拳后來居上,這是以史實和史料記載為依據的。 孫氏太極拳,式極簡而意極精,式中內涵極深,非各派所能及。當今習此藝者,能得一鱗半爪,已屬難能可貴。三十年來,我游歷各地,接觸者何止百千,能全面繼承者已無。比如,孫氏太極拳中蘊涵了踢打摔拿、騰挪閃賺各藝至精之要,誰人能全面示范之?僅就摔拿二藝,能得其皮毛者已寥寥無幾。孫劍云老師告訴我:孫氏太極拳蘊涵的摔法,是孫祿堂先生對保定快摔技法做了凝練和提升,總結出十八字要訣,融入拳式中。孫氏太極拳拿法,則是孫祿堂先生對摘筋、卸骨、點穴諸藝進行提升后與踢打摔三藝凝煉一體,渾融于拳式之中。為此,當年孫祿堂先生每日給學生們逐式逐項地喂手、體認、講解,以使之得其一二。文革前,南京的金一明先生曾著有《孫氏太極拳與擒拿》一書,可惜該書目前已失。數年前,我去上海,經顧振宇先生相邀與史漢才先生見面,見面時,史先生欲將其寫成的《孫式太極拳攻防方法》一書交我?guī)椭霭?,我考慮史先生自有門徒,有所顧慮,當時答應先幫助聯系一下,未拿走該書書稿。據史先生講,該書中包括一些拿法之用。遺憾的是,不久史先生就去世了,而該書至今也未見出版。這只是舉個例子。據說史先生因身體的原因,也只是擅長一部分拿法。
當今練習孫氏太極拳者,能夠把架子盤出孫氏太極拳的特點已屬不易,只可惜,就是這樣的人都難得一見。因此誰敢說自己懂孫氏太極拳呢?若有人這么說了,那么他一定是不懂。 孫氏太極拳的立論基礎與其他各家太極拳不同,孫氏太極拳的立論基礎是孫祿堂先生寫的“太極拳名稱”一文,該文定義了孫氏太極拳,也就是什么是太極拳,即其本體是中和真一之氣的伸縮變化,其作用之理是圜研相合之理,其運用之機竅是動靜交變之機。這是只有拳學造詣達到絕頂才能由身知中得出的前所未有的精辟之論。這是對整個太極拳系統(tǒng)的凝練與提升。因此在這個拳學的根本處,孫氏太極拳就已經超越于其他各派,首次揭示出太極拳的本質及其最高境界。同時極深刻地概括出宏觀太極拳的理念。按此定義,孫氏形意、八卦、太極三拳皆屬太極拳。因此,孫氏太極拳是迄今為止太極拳發(fā)展的最高成就。所以當一些朋友勸我寫一本系統(tǒng)解析孫氏太極拳技術的著作時,我都謝絕了,因為目前我還沒有這個本事,頂多寫點拾遺,已屬勉強。在我準備出版的《中國武學之道》一書中有“孫祿堂武學體系體用拾遺”一章。感興趣的將來可以到那里去看。 這里先介紹一些孫氏太極拳不同于其他太極拳的某些特點: 1、動靜合一(動靜的基礎) 2、周身球勁(身勁的基礎) 3、順逆之則(運勁的基礎) 4、四情八能(技法的基礎) 5、取勢五心(取勢的基礎) 6、用心若鏡(心法的基礎) 孫氏太極拳超越其他各派太極拳的特點之一就是動靜合一。難道其他各派不追求動靜合一嗎?當然不是,其他各派太極拳也追求動靜合一,但是沒有法門,所以只能是水中撈月。那么,孫氏太極拳靠練什么功夫形成動靜合一呢?孫氏無極式和孫氏三體式。既然這里冠以孫氏二字,說明與別家的無極式、三體式不同。具體內容可參見《中國武學之道》第八章。 那么什么是周身球勁?于內就是渾圓一氣,于外就是單重和周身用力均勻。有人說在孫祿堂先生的著作中沒有球勁這兩個字,于是他就認為孫氏太極拳與球勁無涉。這種思維幼稚的可以。事實上孫祿堂先生在其著作中沒有提到的東西多了,甚至沒有提到三體式是樁功。難道三體式就不是樁功啦?孫祿堂先生雖然沒有發(fā)明球勁這個詞,但球勁的架構是實實在在地體現在孫氏拳架構中,從孫氏三體式到孫氏三拳無不如是。關于如何形成球勁,請參見《孫氏武學研究》的第25章。球勁是孫氏太極拳的勁力特點,其他各派的太極拳皆非球勁。 什么是順逆之則呢?就是順中用逆,逆中行順,這就是順逆和化之理。也是氣與力合的要則,所謂運勁之道。對此順逆之道我在《孫氏武學研究》第24章、第26章和第27章中皆有論述,在拙作《中國武學之道》的第8章、第9章中也將詳細論述這個要則。??吹胶芏嗳吮P架子與推手相脫節(jié),練了幾十年未見長進,往往問題就是出在不懂得順逆之理,在他們盤架子和打輪中可以明顯反映出來這方面的缺失。關于此順逆之理,孫氏太極拳考究最精,其他各派太極拳皆未得其門。 什么是四情八能?四情是指喜怒哀樂,勁意技法以情引出,方為自然。 八能內容豐富: 以勁言之,有掤、捋、擠、按、采、挒、肘、靠, 以意言之,有封、隨、串、導、捆、搬、提、摧, 以技言之,有踢、打、摔、拿、輕功、點穴、摘筋、卸骨, 以法言之,有裹、翻、走、撞、閃、賺、騰、挪。 四情八能中,雖然就掤、捋、擠、按、采、挒、肘、靠而言,其他各派也有此稱呼,但是孫氏太極拳由這八者演化的內涵已與他們大不相同。相關內容參見《孫氏武學研究》第27章。 何謂取勢五心?一種說法是重心、體心、形心、意心、神心。另一種是重心、形心、意心、神心、天心。其中重心、體心是關乎身體內的,而形心、意心、神心、天心都是關乎身體之外的。孫劍云老師說:“能夠熟練掌握重心、形心、意心,對付一般人就夠用了,動手時,別人很難傷害到你了?!敝匦氖菍嵉?,在身體內,形心、意心都是虛的,在身體外,形心是當下點,意心是將去點。至于神心,身體練到空化,才能體味,此時身體要能自如變化,我身隨時可以化為空,所謂移形換影。神之所照處,皆可為神心,隨時可現我身,又稱身外有身。至此,則神氣浩然,變化虛靈,勁意閃戰(zhàn),開合自如,沛然莫御。所以,孫氏太極拳有控形制意與控意制形兩種用法。控形制意,是以實制虛,打法用在將去處。控意制形,是以虛制實,打法用在當下之時,不得絲毫猶疑。孫氏太極拳不僅是運用身體本身來技擊,而且講究運用體外之勢參與技擊,體外之勢有內外兩圈,內圈是我與對手之間相互作用的可控空間,外圈是我可以移動變化的空間。在這內外空間的范圍里,作用、變化的空間皆是球意。孫氏太極拳對敵有泰山壓頂之效,其根由之一就是運用虛空之勢所發(fā)揮的作用。五心取勢為孫氏太極拳所獨有之研究。
什么是用心若鏡呢?在“孫門第二代的前五虎與后五虎 以上六者皆為孫氏太極拳的特點,但并非全部,僅為舉幾個例子而已。 對于學習孫氏太極拳的初學者,切切不要忽視對孫氏無極式的體認,要多站孫氏無極式,因為這是根基,此后站三體式、盤拳架子、打輪、打手、散手在神意上無不是虛無的狀態(tài),換言之皆是無極式之意的擴充。因此,若無極式沒有體會出究竟,后面的一切都失去了根基和參照,進階也就無從談起。孫式無極式的功效因人而異,但基本效果是相同的:一是身體的中軸由此逐漸形成了,二是身體松空虛無的狀態(tài)感知到了。天賦高些的,通過站孫式無極式還能出現輕功的效果,當進入無極狀態(tài)后,身體能漂浮于空中。孫存周、孫振川、裘德元、齊公博、肖格清、崔老玉等先生皆輕功高超,皆有懸空之能。故金警鐘先生將孫氏拳稱為輕靈派之上乘。當然,不是每個人站孫氏無極式都能出現輕功的效果,因為這還與各人的根器有關。再者,孫氏拳練習輕功也并非僅此無極式一步。話題回到太極拳上來,孫氏無極式是使初習者體會到身體的中軸和松空虛無,這是太極拳的基礎,以后的一切形態(tài)、功法、技能無不是以此為本,逐漸拓展而成。所以,孫祿堂老先生說:“以虛無而始,以虛無而終。”此乃大本也。至于其用,是以三體式為基礎,而生萬法。由此而成球勁,演化無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