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老同學問我:你太極拳練到什么程度了?我不謙虛地回答:過了幼兒園,進入小學一年級。別人不理解,天天練,練了漫長的時間,才到這程度,要真有人想練這玩意兒,恐怕逃之夭夭了! 從“打”太極拳的過程,到真正的能稱得上“太極拳”,一動即太極,經歷的漫長歲月、付出的艱辛,只有進入狀態的的才能體會到,苦盡甜來時,才有資格去說,我們至今尚無資格。不過,師傅說,我們這群人基本上已進入第二階段,這也是值得慶幸的事。 第一階段。學會打一套拳,最簡單,動作記往、不會打錯。但是“會”沒有用,類似學會一套廣播操而已,至多也只是外形上漂亮一些。只有進了內,才真正對身體有幫助。 第二階段。第二階段是體力上最辛苦的階段,如果練好了,四肢關節、骨骼到位、全身經絡剛剛拉開。做加法。要點是“準”(包括“正”),守規矩。如同練字,從正楷開始,架子是“方”的,學的東西很多,很難練、很難教,不能一步到位。都是練基礎的東西,基礎越扎實,出來的東西越多。一位拳友說,“基本功“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此話很有道理。1、“步法”是關鍵與基礎,只有步法準確,才會有身法、手法以及方向的準確。“步法”要求到達足底,“弓步”應該是原地轉動而出,而不是弓出來;若動作不準確,弓步會傷人,如膝蓋出問題等。2、做到“外三合”: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足相合。3、身法:做好溜臀即尾閭中正,才會有含胸拔背、松腰松胯。4、手法:垂肩、沉肘、坐腕。5、胯:練太極拳練的最主要就是“胯”,是身上最大的關節,隨著年齡的增長,胯逐漸老化;人出生以后,7歲以前用胯走路;長大以后,逐漸過渡到用膝蓋走路,胯即慢慢衰退,50、60歲以后,胯就難以轉動,干脆用膝蓋代替胯,胯即容易受傷、喪失功能,上重下輕,重心浮于上,步子越走越小,人越來越不挺。其實,真正的原因在胯,胯不松、不靈活,腰、膝易出毛病,腰不能受力,腰凹得越進,受力越大;小孩無腰,直、后平,不受力,受力后就會凹進。通過練太極拳,讓凹進的腰重新拉平,松腰坐胯,膝蓋不受力,重心直達足底。第二階段,消化時間最長,此時練拳還可以用力。全身只有胯與腳底可以受力,不會傷,其它地方都易受傷。腰膝永遠“松“。6、腿要“擰”:如意胳膊螺旋腿。 第三階段。1、“松”。練拳時,人比較輕松,不用體力。要用“悟”性,練心態,心靜,欲望越強,越練不好;只有心平氣和,所有關節敞開,通過松來打通。心不靜,永遠沒有東西。2、“內三合”:心與意、意與氣、氣與意相合。用心去打,不用力。 還有第四階段的“圓”,每五階段的“空”,第六階段的“通”等。層次越高,越有味道。不用耳可以聽,不用眼可以感覺到,虛極、靜篤。開發智慧、激活器官各種功能。七老八十時,還氣很足,目的就達到了。最后就是“精氣神”。 進入狀態無止境,有無進入,不能操之過急,越急越不能進。我們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日日磨、天天練,按部就班,水到渠成。有一段師徒對話很受啟發,徒弟問師傅:“練幾年才能出來?”師傅:“日2~3遍,靜靜地練,5年。”徒弟:“日練6遍,是否3年就可以了?”師傅:“練6遍,起碼10年。”欲速則不達,堅持而不是“急”,關鍵在毅力,無捷徑。 練太極拳的第一目標:身體好;第二目標:練心境,心情舒暢,比什么都好;功夫還在其次,不能看得很重,平平淡淡看技擊,實際上拳到高層次,功夫自來。“樹欲靜而風不止”。太極拳是一種“精神食糧”,認真地練,有付出一定會有回報。短期內雖然看不到,細水長流,拳藝越高,理解力越好;慢慢貯存,如同銀行存款,存得越多越好,隨用隨取,無論工作、生活、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是相通的。 注意:不要模仿師傅,隨意性大,師傅可以“破規矩”,徒弟則不行。 這種寫法,相信很多高層次的老師不會認同,好的東西確實是寫不出來的,沒辦法,拳練到什么層次,就是什么樣的想法,什么樣的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