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氏形意拳的“卷簾樁”(乾坤樁、珍珠倒卷簾樁),是在“三體樁”的基礎上專門練“通氣之法”的。內家拳講練氣,是為了培養內功、內力,達到渾然一體、按動作的需求傳導于外,變勁發出。拳譜中明載:“督在后背任在前,練氣首要通六關。莫怪經穴視不見,恰似珍珠倒卷簾。”形意拳的練氣與專門修練氣功不同。練氣功者是以“靜”為主;練形意(內家拳)是以“動”、“動靜相輔”為主。正如拳經所云:“養靈根(丹田)而靜心者為修道,養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形意拳是武術,是為了“敵將”,既要心動,又要有“靜修”。所謂心動,就是在大腦的作用下,將氣通至周身及四肢;就是將內力輸送到動作和擊法需要的部位(渾身上下十五處打法)。氣是內功的組成部分之一,不明白它、不會練它、不會用它,就等於不會練內家拳,更談不到會練形意了!有的人說樁太復雜,就是練體操時間長了也會如何如何……,真是可笑至極!形意拳能在國家確定的拳種中名列第一,居“四大名拳”之首,是因為它的拳理科學、先輩們在數百年習練和體用及實戰中不斷探索悟化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涉及到“生理學”、“中醫學”、“經絡學”、“人體力學”和哲學等學科范畤的,獨具風格特點和深邃內涵的拳種,豈是一練就會、練多年就能臻于上乘?但也不是高不可攀,神秘的了不得!只要弄明白了理論去練,在練中去檢驗理論,就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收益。
具體練法:
(1)立正姿勢站穩(同三體樁)。 (圖3-25)
(2)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兩腳與兩肩同寬。(圖3-26)
(3)兩手大拇指向后移,指尖用力頂按“環跳穴“,兩手掌向外展,掌心向后上方。(圖3-27)
(4)兩小臂向后背背手,兩掌上下相交、右掌背壓在左掌心上;(圖3-28)左手握住右手,左手大拇指尖按在右手的無名指根的“亥穴”上,右手大姆指尖按在右手小姆指根的“子穴”上;兩手大拇指的第一關節相對貼緊在一起;指尖掐在“子穴”、“亥穴”上時,要有刺痛感,兩大拇指關節相頂時皆有痛感。左手背的“外勞宮穴”貼對“命門穴”上。(圖3-29)
(5)身體下蹲,腰向前彎(哈腰)成90度,頭向上揚,“印堂穴”正對前方。(圖3-30)

(6)吸氣與擤(醒)氣。用鼻子將外氣吸進(印堂、百會穴,渾身汗毛孔均有向里吸的意思),到“膻中穴”稍事停頓后,下引沉至下丹田,使腹部自然鼓起。而后將腹部向里(后)壓,“膻中穴”閉鎖,防止氣往上返; 也就是由肚臍向后背的“命門穴 ”壓縮,使氣通過“會陰穴”、“谷道穴”,由任脈之端接入督脈之始(長強穴)。此時最易出現虛恭(排氣),必須提吸、閉鎖“谷道穴”,不使真氣泄掉;然后引真氣(罡氣。其形成方法已在“三體樁”中談及)沿督脈的“命門、夾脊、玉枕”穴上行,此時后背有明顯的動感和溫熱(或微涼)感,似彌漫狀、微間歇狀上行,唯脊椎中線和兩側各有兩條線感覺十分明顯。這一現象和功用,謂之“珍珠倒卷簾”。(圖3-31)
(7)以脊椎為主線的上行之氣達到頸椎第七節后稍停,身體突然下墜(下墜一寸左右)、渾身一哆嗦(一抖),將氣通過雙耳道由鼻子猛向下45度擤出、向下猛砸下去!將氣干干凈凈、痛痛快快地擤出(就象擤鼻涕一樣)。此時濁氣全出,一股清氣補還于上丹田(泥丸宮),頭為之一震,有一種突然空明、漲大之感,雙眼一亮、雙眉一揚。爾后再由上述(6)的方法吸氣再擤出,周而復始來練。由于氣的上沖力大,要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來酌定擤氣的力度和練的次數。這正是:“徹開二六連環鎖,一點毫光吊在眉”。
(8)收式。按動作程序相反還原,動作要緩慢。(圖3-31、32、33、34、35、36)


弄不懂通氣之法就難以培養內功、內力,就難以做到“氣與力合”;只有把氣道通好,再練解決合氣之法的“五五樁”(天王托塔樁),才能氣沛周身、內力充盈,渾然一體,成為形意拳。練氣并不難,只是:“順則人,逆則仙,只在體中顛倒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