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氏形意的“樁功”非同一般。如“三體樁”與別支的練法就大相徑庭。可是在本支內,也只屬于基礎樁法。還有秘不輕傳,世上罕見的四種樁功:“卷簾樁”(即“珍珠倒卷簾”),從古到今,諸多有關形意拳的著作及文章中,只發現寶鼎著《形意拳譜》中談及“珍珠倒卷簾”這五個字,并注明“不得其意”;“省(醒)氣樁”、“五五樁”、“推船樁”。尚氏形意的五個樁法,確實是個“寶”。只可惜有人不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哲理,公開傳的就有,秘不輕傳的就沒有或不準有。歷代先賢在傳徒授藝中都有“枉傳無義子”的痛苦教訓,飽嘗過“后悔藥”的滋味,寧可爛在肚子里,也不輕意披露。數十年來,只有馬錫惠先生在1989年4月《武魂》刊物“形意大師尚云祥”一文中提及了尚氏形意的五個樁法:“二體樁”、“落地三盤樁”、“天王托塔樁”、“行樁”、“乾坤樁”:只是名稱隱諱,內容、姿勢、功用與上述是相同的。此藝只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并有規矩:“尊師重道者,有福分者,有機緣者得之,誰得誰算,不可輕傳”。故,會者人稀。練形意者只有掌握了這五種樁法的練法與內涵,得到了竅要,多悟精練,就會沖破“硬打硬克”、“沾身縱力”的初、中層次,登上“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沾哪哪有”(空中妙有)的上乘殿堂,別無他途。五種樁法具體練法分文闡述,主要作用擇要表述如下: 由“必然王國”筑基,向“自由王國”過渡。所謂“必然王國”,是指練形意者,必須通過固定的姿勢,在人體力學和生理學、解剖學、經絡學等法則下,結合拳經拳譜,按照一定的模式將身體調整到形意拳所要求的軌道上來,而后才能向動作、身法和套路上邁進。使萬法〔動作方法)歸于“樁”,“樁”再演變出萬法。達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的“自由王國”。也就是說形意從初級到高級,必然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沒有捷徑,更不能“望山跑死馬”。不能向某些拳種那樣,不站樁也可以學套路。否則永遠不會像形意拳,沒有形意拳的特有風格特點。 強壯體質,為技擊墊底。李先生說:“尚氏形意的樁功,以三體式為主,除有增強體質,為技術筑基的作用外,還具技擊內涵”;尚老先生對樁功進行過精微的剖析,認為樁功是“開啟形意奧秘之門的鑰匙”。說明了樁功的重要與作用。從武術的使命意義上來認識,練形意就是為了健身和技擊。健身也是為技擊,技擊也促進了身體的健康。脫離了攻防含義,練不出技擊水平,就應叫體操了,就不稱為武術、武學了。正像兵家常說的“練為戰”的道理一祥。不管戰不戰,戰誰不戰誰,應該戰不應該戰,但“戰”必須是習武人所追求的,而且是練武的核心。尚氏形意的五個樁法,就是圍繞這條主線發揮各自的功用的。但其共性的特征是以祖國《內經》、中醫學、力學、生理、物理學和道家“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終重生萬物張”、《道德經》中“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曰復命”、佛家“順則人,逆則仙,只在中間顛倒顛”、“非空非有觀自在”等理論體系為指導.以樸素的陰陽五行等唯物的觀點為依據,從武術、武學與人體與自然界、與哲學的關聯上,用人體比擬字宙,遵循“無極生太極”、“太極產一氣”、“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耀”及“八卦”等道理,作為它技擊鍛煉的規范和掌握它奧秘技法的途徑。“無極生太極”,是由古代天文學家提出的“天地未分,、“混沌狀態”,從武學角度講,是全身放松、自然,一切都“自在”(佛經中指任其自然存在的意思),而后身體任憑地心吸引力向下垂注,形成胸寬腹實的狀態。“太極產一氣”,習練者在上述人體狀態下,通過呼吸道與全身汗毛孔將外氣吸進胸中與體內內臟產生的水谷之氣相交,形成宗氣下沉丹田,與先天之氣相融,產生的“真氣”。“陰陽”,虛實,虛為陰,實為陽。“三才”,古人和道教認為是天、地、人之章.形竟拳指人體上中下三節。“四象”,在自然界指春、夏、秋、冬四季,在形意拳中指24小時中,各個時辰之內自然界對人體的不同影響,氣血、經脈的不同變化。“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在拳中指人體的心、肝、脾、肺、腎(表現于外的勁力為劈、鉆、崩、炮、橫)。“‘六合”,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七耀”(一七星),在自然界指北斗七星,在拳術中內含套路的步法進退、閃展搖轉,腳踏方位之變化,又指人體頭、手、足、肘、肩、膝、胯七個部位均可施放勁力。“八卦”,在武術上指陰陽參互,相輔相成,互相制約,富于變化之意。 樁法之中,“花體樁”〔二體式)是第一個樁,也是公開傳的。主要功用是固定形意拳基本動作、姿勢身法的雛形,神筋拔骨,鍛煉梢節和末梢神經,協調身體與四肢的關系,解決腹式呼吸之法,靜與動的關系,培養“外三合”的形成,增強各關節功能,促進身體健康。特別是神筋拔骨。形意拳鍛煉的重點是講求練氣,使內臟堅實、內力充盈。外家拳則重于練力外壯,肢體肌肉強健。故,從鍛煉方法上是不同的。形意拳利用樁功解決腰腿、韌帶、肌肉的鍛煉,以彌補訓練中的不足。通過站樁姿勢和動作在輕松自然、和諧的原則下的相互制約、相互矛盾,求得整體的統一。拳譜講:“筋長力大,肉厚身沉”,把筋(韌帶)、肌健伸開,促使關節的靈活,肌肉均勻伸縮,全方位鍛煉才能增強肌肉的彈性和爆發力。樁功中都必須豎項〔頭往上頂,下頰內收),含胸拔背,這是對身體上下的神拔;沉肩墜肘是對肩、肘、手的神拔;站樁時重心在下盤,兩腿都是彎屈的,這是對下肢的神拔;腰與胯是擰勁兒的(龍折身),雙腳的躁骨就像機械中的轉向輪一樣,腿與膝都是扭著勁兒的,這樣就形成了對腳趾、腳跟、踝骨、膝、腿、胯、腰的神拔.使肢體既沉實又靈活,并增大前趟后蹬的勁力。尤為重要的是三體樁是解決“動與靜”的關系的養練之始,道家“知命養性.性命雙修”(性指精神,命指精、氣),古譜所論“性在天邊走,命在海底游”,許多人不得其解,實質上本意是上練精神,下練精氣,開發智力,保命延年.已暗示要側重于練精神、練精氣。古拳經中有“神藏氣內丹道成”,“養靈根(丹田)而靜心者為修道,養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說明修煉是以靜為主的;練武術是為了“敵將”,是以動為主的。再引申一層來認識,動與靜是不可分割的,特別是內家拳,講求內外合一,動靜相輔。拳經:“靜為本體,動為作用”,指明了動靜一理、體用一源,不真動就談不到知“意”(統指內功內力);不真靜就談不到知“性”。靜為性,動為意,“靜中之動謂之真動,動中之靜謂之真靜。”靜中無動等于有形無意,空勢無備。動,就是“意”的訓練、是內五行、精、氣、神等內功內力的鍛煉和培育。“意”動才會形意合一,“妙用則為神”。在此基礎上,再經其它四個樁的鍛煉,才能追求到“虛極靜篤時,則還于先天本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可無不可”的境界。 “卷簾樁”(乾坤樁)的主要功用是通氣之法。內家拳講求練氣,但必須有渠道,有方法。所謂通氣,一是要使氣順暢地疏通于周身經絡。由丹田下行,“谷道”上提,氣達“命門”后,沿后背像一串串珍珠一樣向上行,至頸椎第七節微緩上至“雙耳”,清氣還于腦,再向下用鼻子將氣排出,再吸氣,通鵲橋回歸丹田,周而復始,正是逆時針運行,故稱“珍珠倒卷簾”。二是通耳鼻氣道,真氣補還于腦。按照此樁的姿勢.氣行至雙耳后,由耳通過鼻子將氣向地下45度角方向排出,練者會感到氣達腦時,整個頭部均有震動感,腦毛細血管被氣一沖,防堵通堵使整腦空明、清晰。三是通四肢。前文已述,氣乃生命活動之動力,四肢及周身部位的血管、神經經絡類似管道,根據動作需要,要集中渾身勁力于一個方向一個點,氣必須先通,以達到氣與力合。同時,使四肢氣力充盈,何時用何時省。因其上通腦、下通雙腳涌泉,異于正常人呼吸故此命樁名。 “五五樁”(天王托塔),是尚氏形意的合氣之法。研究內家拳的人都知道,人體的氣是散亂的,吸氣和呼氣并非只有鼻子和嘴.外氣的吸進怎樣與內在的氣匯合于擅中,如何下行與先天之氣相合、融匯于丹田產生真氣,必須在一種特定的,利于形成真氣的姿勢下才能便于氣的相合,這個姿勢就是五五樁(天王托塔)。 “省(醒)氣樁”(落地三盤),這個樁主要功能是練內勁兒。形意拳最難求的除“翻浪勁”外,就屬“掙崩摘”三個勁兒。拳譜“掙崩摘豆角”,知者甚眾,但怎樣練出來的,卻少有人知曉。“掙”即人體以脊椎為中線,兩側是對稱發勁,既有左右發勁,還有對稱的肢體發勁,就是所謂“前手打人,后手發勁”,也稱“拳打一陰反一陽”;“崩”,是意指人身體似一張弓,弓滿箭(手、腳)發,主要是前后發勁.尤其值得品味和重視掌握的是“好似還弓一力精”。就是箭發出后弓還原的速度和勁;“摘”,全身上下加肋腹計十五處打法之勁,俱不脫丹田之氣和長腰、縮腰、抖腰的主宰,又是人體中盤,就像烈日曬干的豆角,一摘,豆角皮突然炸翻卷,將豆子彈發出殼,丹田聚氣蓄力,腰一動,內力才能突然得發,加之發勁時雙足五趾就摘東西一樣突然抓地一下.故視為“摘”。 “推船樁”〔行樁)。主要功用正如李先生所論:“悟靈性為至上”。用精氣神運化周身,無微不至,“感至遂通”。達到無處不有,無時不然,觸之自應,不思而得和“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不意而發,沾哪哪有(空中妙有)的境地。 五種樁法既是分割的,也是統一的。單獨練哪個樁都會受益匪淺,但想達到高超妙境.真正弄懂練會成為形意名家,必須循序漸進,沿著這條路子走,別無捷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