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鐵公祠
在大明湖西北岸,有一所"園中園",占地6386平方米,呈長方形,四周環以曲廊,園內有鐵公祠、得月亭、湖山一覽樓、小滄浪亭等建筑。大明湖內能享受立祠殊榮的僅有3人:稼軒祠的辛棄疾、南豐祠的曾鞏和鐵公祠鐵鉉。1979年被評為濟南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整個院落由曲廊相圍。東大門為朱紅鎖殼式門樓,迎門疊山石小品,青松垂陰,凌霄花攀緣,作為障景。東廊壁辟有異形窗,框成幅幅小景。西廊壁上,嵌有清代鐵保、阮元等書法家的題刻,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廣為世人傳誦,其形體瀟灑俊逸,其韻致深厚雋永,堪稱書苑上品。東廊幀幀小品與西廊幅幅墨跡,遙相輝映。 欄外時飄蕉葉雨,簾前不斷芰荷風。沿著北側的亭廊向西,緊鄰著古色古香的明湖齋,就是鐵公祠祠堂了。祠堂居庭院東北隅,坐北朝南,前檐出廈,歇山起脊,紅柱青瓦。內有鐵鉉青銅塑像,高2.3米,重1.8噸,此外還有諸名家碑刻;門前抱柱楹聯:"湖尚稱名問燕子龍孫不堪回首,公真是鐵惟景忠方烈差許同心",清代嚴正烺撰。 穿過祠堂西側曲廊,為湖山一覽樓。該樓坐北朝南,上下兩層,各五間。登樓可憑欄遠眺青蔥的群山,近覽秀麗的明湖。院中偏小滄浪亭南有一八角亭,該亭名叫得月亭,只見寶頂重檐,斗拱錯落,雕梁畫棟,富麗堂皇。亭基為高臺,臺周雕石欄,內設石幾石凳,可博弈賞景。 小滄浪亭,在庭院內西南隅,是1792年阿林保重修鐵公祠時參照蘇州滄浪亭建成。其名之典取自于《楚辭·漁父》中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其亭以上懸"小滄浪亭" 匾額的三間水榭為中心,四面出廈,四周飾以雕花隔扇,半浸水中。小滄浪亭采取了借景的手法,南面不建圍墻,而是架長廊,把園外大明湖的綠波和園內的亭、臺、假山、花木連為一體,把湖光山色借入園內。 清代著名文學家、曾任山東提督學政使的內閣學士翁方綱,非常喜愛小滄浪亭,不僅應阿林保之邀為小滄浪亭撰寫論文,還另賦詩作,以"四照環澄鏡,諸峰對寫真;那能憑小記,傳出畫精神"的詩句,贊美這里的絕妙景色,慨嘆語言的蒼白無力。 在這里,過去還可以觀賞到素稱濟南八景之一的"佛山倒影"。清代著名小說家劉鶚曾在《老殘游記》中進行了繪形繪色的描寫:"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里面,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凈得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景映在湖里,顯得明明白白。 那樓臺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明代張鶴鳴也有"佛山影落鏡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的詩句,生動地描寫了這里的秀麗景色。 鐵鉉簡介: 鐵鉉,1366年1月6日生于河南鄧州三里橋鐵家營,家中行三。鐵鉉聰明敏捷,太學讀書時就熟通經史,成績卓著。洪武年間,鐵鉉由國子生被選授禮部給事中,后調任都督府斷事。他處事明斷,辦案公允,頗有政績,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賞識,賜字"鼎石"。建文初年,任山東參參政,鎮守濟南。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借口,起兵北平,舉兵南下,發動了與侄子朱允炆奪取皇位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惠帝派大將軍李景隆征討,由時任山東參政的鐵鉉負責督運糧餉。"靖難之役"改變了鐵鉉的人生方向,甚至讓這個不懂軍事的知識分子挑起了挽救國家于危亡之間的重擔。與歷史文化名人辛棄疾、曾鞏不同,這位人稱"鐵公"的鐵鉉是在"靖難之役"中因帶領軍民堅守住了濟南而被百姓稱為"城神"。 (小段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