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邏輯思維非常嚴謹的學科,要上好一節數學課,讓學生聽得有趣、學得輕松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而要讓一節課變得生動有趣,效果突出,那么課堂導入的巧妙設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課堂的開頭導入設計好了,就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使整個的課堂氣氛非常的活躍,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樣導入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 我認為數學課的導入最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從他們感興趣的一些事例出發,或者插入一些動畫片段、或引用一些數字、或改編一 些有趣的數學故事,然后再進行教學,使得學生易于接受、并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整節課的教學效果特別好。在這一方面我感受頗深。我校開展每人一節優質課,我有幸聽了幾位數學教師的課,她們的課堂導入讓我頗受啟發。 先談談宋穎老師的課堂導入,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認識鐘表》,課堂導入的設計是先從有關于一個鐘表的謎語入手,之后又讓學生欣賞了生活中的一些行行色色的鐘表,通過欣賞極大限度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之后又插入了鐘表的作用,最后才正式進入了本節課的主題,這樣的導入方法既學到了新知識又很有成就感,而且課堂氣氛也很活躍,教學效果也不錯。 接下來再談談楊春艷老師的一節五年級的數學課,她的教學內容為《中位數》,課本上的設計是通過五年級一班舉行擲沙包比賽來導入進行教學的,雖然五年級的學生都經常玩這個游戲,但他們并不知道“中位數”的含義,而且學生對于此游戲也是興趣缺缺,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如果老師直接引用課本上的例題進行教學,也許一些學生的學習興致不會太高,因此效果也不會太好。楊老師卻把學生“擲沙包游戲”換成“她的表弟大學畢業去華城應聘”,這樣一來,由于好多學生都喜歡逛超市,所以學習興趣極高,課堂氣氛寬松,不知不覺中一節課已近尾聲,不僅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從上面兩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數學課堂開頭的導入語是整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我們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卻又應用于生活,或許不同的教師有自己有不同于他人的數學導入方法,有的善于設疑、有的樂于歸納、還有的傾向于直奔主題…...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學數學最終還要回歸到生活中去,并且用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越接近我們的實際生活,學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當然我們的教學效果就越好,學生也能夠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樂趣。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數學當中的解決實際問題,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著教師的指揮棒轉走這一思路,而應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教師的引導點撥為輔,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言語,把自己看成是學生中的一員,這樣,根據學生的學習的情況,隨時調整設計和組織后續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數學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課堂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