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 |
作者:元青云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3679 更新時間:2003-8-17 | |
語文教育對于人的培養和學生素質的提高負有極其重要的責任。它主要從語文方面去培養人和提高人的素質,也就是說語文教育旨在提高人的語文素養。 什么是語文素養?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所謂素養,也就是素質和修養。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是以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為主干,至少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一般智力、社會文化常識和情感意識與個性等五個要素在內的有機復合體。提高語文素養就是要使這五個要素實現辯證統一,得到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學習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開發智力,感受社會文化熏陶和陶冶情意、人格的和諧共振,構成了提高語文素養的基本內涵。 因此,要完成語文教育,個人認為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學習語文知識。語文知識是語文素養的基礎,沒有知識就談不上什么素養,語文教育首先要引導學生學好包括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在內的各類語文知識。學習語文知識,應該要強調“溫故而知新”,如:我在講授《回憶我的母親》一文時,在講授新課前我先把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等表達的具體內容溫習一遍。接著,分析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運用這些知識構成文章的。然后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運用這些知識去分析課外例文《瞬間》,在分析課文例文過程中,我適當點撥,設置了一些問題,如:“按照記敘的順序找出這篇記敘文的敘事結構”,“怎樣綜合運用描寫抒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意思”,等等。讓學生以四人為一組進行討論,再把討論的結果在組與組之間互相交流,這樣學生就更形象地感受這幾種表達方式的不同和各自的特點。接著教師加以引導,得出結論,指導做作文:寫記敘文,首先要組成記敘文的敘事結構,然后再考慮按敘事順序用描寫、抒情來寫人,二者要緊密結合,突出中心,才能寫出有血有肉、感人的記敘文。最后“趁熱打鐵”布置作文《我的母親》,這次作文寫得非常成功。其中劉建英同學的作文寫得尤為感人,當同學們聽到描述母親在她生病吊瓶三天三夜沒合眼的細節時,連平時最調皮的學生也感動地落淚。由此可見,學習語文知識對培養語文素養是多么重要啊!語文知識學得越豐富,記得越牢固,語文的功底也就越厚,語文素養也就越深。 二、訓練語文能力。語文能力是語文素養的核心,語文能力的強弱,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能說會道、談吐不凡,寫得一手好文章往往被人看是頗具語文素養的標志,因此語文教育必須再度重視能力訓練,引導學生訓練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情境,活躍氣氛。讓學生多渠道地訓練聽、說、讀、寫的能力,可以多做些口頭作文,也可以進行生生對話或師生對話等等。例如:在講授《愛蓮說》時,我便利用課本前面的彩色插圖,讓學生口頭作文描繪“蓮花”,可三言兩語,也可長篇大論,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不少同學的作文如果整理一下便是一篇很好的描寫蓮花的文章。 三、開發智力。智力即認知能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聯想力、想象力和思考力。開發智力既是教育的各個層面共同承擔的任務,也是語文教育自身應負的責任。而且這種智力的開發本身就是滲透在語文知識學習和語文能力訓練的過程中。開發智力,是培養語文素養的關鍵。這一點我深有體會,為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我做了這樣的嘗試,為了給學生提供作文素材,我把學生引入集貿市場,又以親身體驗品味甘苦,理解人生,經受教育。同時,將觀察到的現象,通過思維,洞悉實質,寫出文章。對此,教師先進行引導,點撥,擬出作文提綱:“市場上的貨色品種”、“買主的宣傳廣告”、“討價還價”等等。把學生分成小組,提出要求,利用周末讓他們帶著問題,有目的地深入集貿市場中去,實地體驗,留心記錄,然后回校作文。例如:學生李麗把自家的雞蛋拿到集市上去賣,第一次由于沒有經驗被二販子騙了。第二次她慢慢地與二販子周旋,蛋也賣了好價錢。事后,她寫出了作文《賣蛋》由于感受真切,作文記敘真實,把二販子的形象描述生動,寫得非常成功。所以我們說,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確實有效的開發智力。 四、積累社會文化。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除了學習課本上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外,婚喪喜慶、迎賓送客、禮儀習俗、人情世故之類社會文化常識,也應讓學生從課外讀寫視聽中得到。接受和積累這些廣泛的社會文化知識,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充實頭腦,受到熏陶。例如:有一個學生在作文中這樣描述他爺爺的死“我的爺爺飛上天去了”。許多同學都大笑,我便給它添了一句“我的爺爺平時多做善事,聽大人說多做善事的人死后會升天,我想爺爺一定飛到天上去了”。這兩句話意思一樣,但效果卻完全不同。可見積累社會文化知識對培養語文素質也是很有幫助的。 五、陶冶情意人格。陶冶情操、意志和培養優良的個性,對塑造優秀人格有不可估計的重要作用。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就以98年中考作文為例吧!作文題目是《我真想 》,要求把題目補充完整,寫一篇記敘文。其中有一個同學寫《我真想扶他》,描述了在雨中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乞丐無助的躺在爛泥里渾身是水,“我”恰好上學看到了這一幕很想去扶他一把,但是由于顧慮太多,害怕世俗輿論,終于沒有去扶他,感到非常后悔。另一位同學則寫《我真想上廁所》,盡管描述得很逼真、很生動,但兩篇文章的優劣還是一目了然,可見做作文與人的思想境界的關系也是很密切的。所以說,陶冶情操、意志和培養優良的個性與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是密不可分的。 語文素養的這五個要素是相輔相成的,是辯證統一的,缺少了一項就會造成語文素養上的缺陷。現在就以作文為例談談這五個方面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 作文教學長期以來都是“教師難教,學生難寫”,教師為應付每學期的作文教學的篇幅,對作文是重量輕質,而學生也是疲于應付,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種作文教學是達不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的。教師只有更新觀念,讓學生從狹隘的課堂上解放出來,積極投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同社會變革的時代大潮融為一體,才能搞活作文教學。那么,該如何搞活作文教學,做到有效的,多層面,多方位的提高語文素養呢?下面就這幾年的教學實踐簡介幾種具體的做法: 第一、開展校園活動,激發興趣,獵取知識,增智益能。教師發揮創造性,并發動學生出謀獻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講演比賽、主題辯論會、智力開發競賽、小詩評比、詩歌朗誦、辦報比賽、話劇表演、書法比賽,組織畫展等多種競賽和游戲,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既是參加者,又是領導者,主人翁意識強烈,學生感到活潑愉快,受益匪淺。例如我在講授完《理解,是雙向的》之后,出了兩道辯論題:“交友之道該不該謹慎?”“揭發同學錯誤是不是光彩的?”讓同學自己主持辯論。由學生推選一名主持人,按小組每組選四位辯手分兩場辯論,學生人人都動腦,動手查資料,動筆寫文章。辯論針鋒相對,唇槍舌劍,氣氛異常激烈,學生熱情高漲。辯論結束后,教師進行總結、引導,端正對兩個辯題的認識,使大多數學生增長了見識。這樣人人既動腦,又動手,既用嘴說,又用筆寫;接著再以手抄報的形式進行總結,由各小組供稿,選出每組的“最佳辯手”,并對“最佳辯手”進行采訪,寫人物通訊、雜感和體會等,然后由小組組員設計版面,最后對手抄報進行評選,把好的手抄報進行粘貼,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始終在愉快的氛圍下,不知不覺地增長了知識,提高了作文表達能力,語文知識也得以較好的體現,較全面訓練了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也開發了智力,積累了社會文化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拓寬了知識面,掌握了課本上無法學到的知識,增強了學生的凝聚力,無形中也陶冶了人的情操。 第二、聯系家庭實際生活。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享受著家庭親人的厚愛和哺育。家長是孩子最忠誠的老師。對此引導學生把目光和身心投入家庭。例如擬出一些題目:“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講經歷”,“調查家庭的歷史變化”,“跟家人做游戲”,“家庭風波”,“飯桌上的話題”,“家里來的客人”等。讓學生在深入體驗家庭生活中提高認識,受到教育,同時寫成文章,然后再讀給家長聽,請家長提意見。這樣,使學生認識并熱愛自己的家庭,樹立主人意識,這不僅有利于寫好作文,而且有益于培養和造就祖國四化建設的新型人才。 另外,還可以搞實驗活動,組織參加第二課堂活動,走出校門,搞調查,到工廠、農村,為作文引來“源頭”、“活水”。以上這幾種做法,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能確實有效的提高語文素養。 總之,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可厚此薄彼,顧此失彼。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多姿多彩的整個社會都是五彩斑斕的語文素養也是多元辯證的,提高語文素養也應當是多層面全方位的。只有我們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那么,我們的語文教育目標也就可以全面實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