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塔之演變(3)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強國,歷時近三百年。由于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空前發展,這一時期,先后形成一些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從而佛教寺院得以大發展,建立很多寺院和佛塔。在我國佛塔史上掀起第一次高潮。其主要分布在陜西長安、河南嵩山、山西地區、山東歷城、北京房山、云南等地。
唐代塔平面基本都是方形。建塔材料以磚、石為主,式樣有樓閣式和密檐式。唐塔不設基座,出自地面。塔身光而平,不做任何雕飾。塔的第一層比較高,二層以上塔身逐步遞減。塔層檐部自下開始,至塔頂逐層收分,構成一錐形體;或自中間向上下各部位都有收分,外觀輪廓具有彎曲的的旋律,姿態優美。檐子為疊澀磚層,有的是幾層菱角牙子與疊澀磚層相間。檐上做反疊澀磚層。一般在第一層開塔門,其余各層很少開門窗(除樓閣式塔)。塔門主要是券門,及少部分是方形門。唐塔塔剎,除云南地區塔做高大精致的金屬剎外,中原地區塔剎則用磚、石制,且簡潔、粗壯。塔身內木樓層,木扶梯,天長日久腐爛或遭遇火災后,內部成為一個空筒,或稱其為空筒式塔。
唐代佛塔的典型代表當屬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經歷千辛萬苦取回佛經的玄奘法師以安置經像舍利為由,在寺西院建成五層磚塔。然而,玄奘法師親自組織建造的這座塔,因磚表土心,風雨剝蝕,草木叢生。五十余年后逐漸毀壞。長安年間(701年—704年),女皇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施錢重建,更新改造為七層寶塔,較前更加莊嚴雄偉。
唐末以后,慈恩寺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獨存。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關中大地震,大雁塔塔剎震落,塔身卻屹立如初,然而古寺塔貌呈一片衰落景象。又經五十多年風雨剝蝕,塔體損壞更為嚴重。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唐塔體外砌磚層,進行了一次重大維修加固。其造型比以前更寬大,即是現今所見的大雁塔造型。
大雁塔是我國仿木構樓閣式磚塔中的皎皎者,通高為64.8米。塔體呈方錐形,每層皆為疊澀出檐,間以兩層菱角牙子,各檐角懸掛風鐸。塔頂仍以青磚疊澀收頂做一覆缽,上置三重寶葫蘆狀寶剎,整個塔剎簡潔明快,莊嚴古樸。可見唐塔傳承著漢魏時代樓閣式塔頂置覆缽的傳統。只不過由木構樓閣改為仿木構的磚砌樓閣罷了。綜觀整個建筑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表現出唐人豪放的個性和氣度。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1958年陜西省郵電管理局出版的明信片)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1976年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塔剎 (網絡照片)
玄奘從印度取經回來以后,傾注全部心血譯經19年,公元644年圓寂于玉華宮。遺體運回長安,安葬在西安市東郊白鹿原上。總章二年(669年) 玄奘的遺骨遷葬到長安以南的少陵原上,同時修建墓塔寺院,以資紀念 玄奘墓塔平面方形,作樓閣式,共5層,高23米。塔身壁面仿木結構,用磚砌出八角形倚柱、額枋和斗栱。斗栱之上砌兩層菱角牙子再疊澀出檐。挑檐大磚層多。每層分作 3間,次層以上塔心實砌。塔的正面有券門,龕內置玄奘塑像 1座。塔頂平磚攢尖,置寶瓶葫蘆頂塔剎。塔為早期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的典型代表作。
 西安興教寺玄奘塔 (1961年長安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西安興教寺玄奘塔 (網絡照片)
小雁塔建于唐景龍年間(707―709年),位于大薦福寺內。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余十三層,高43.4米。其平面呈正方形。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塔身每層迭澀出檐,從下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塔的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有木構式的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可達塔頂。
 西安薦福寺小雁塔 (1961年長安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西安薦福寺小雁塔 (1977年中國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陜西蒲城南塔原系慧砌寺舍利塔,始建于唐貞觀元年(627年),是陜西省唐塔中建造最早的一座。塔為方形四面十級樓閣式磚塔,磚砌單壁中空,高約39米。底層特高,南面辟券門。二至六層,每層對開二券門,逐層上下位置相錯。二層以上四面隱出三間方柱,柱間作闌額、柱頭置護斗,券門兩側及無券門的面木兼柱,臥欞窗。塔頂用磚疊澀收封,上置寶葫蘆形塔剎。
 陜西蒲城南塔(慧徹寺塔) (網絡照片)
壽圣寺塔位于陜西合陽縣百良鎮的百良中學,原壽圣寺遺址內。此塔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因年久址裂,后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維修完工。給塔下兩層圍面用磚砌加固。塔為方形密檐樓閣式實心磚塔,共l3級,磚飾斗拱古樸,塔門向南,下四層每面中間為假門,兩側有橫條格假窗。一至五層塔檐用磚砌出平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栱兩朵,四角有一斗三升轉角斗栱一個。斗栱上用磚砌出兩層后再砌出菱角牙子,然后再用10層磚疊澀出檐。其它各層塔檐的作法基本相同,只是五層以上的檐下再無斗拱裝飾。塔剎無存。
 陜西合陽百良壽圣寺塔 (網絡照片)
香積寺位于陜西長安縣郭杜鎮香積寺村西南。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隆闡法師懷惲移葬其師善導于此,并修塔建寺。善導塔為方錐形仿木結構磚塔,原為十三層,現存十一層,通高33米。塔身全用青磚砌成,初層特高,次層以上高度驟減。壁面有扁柱、欄額、斗拱,每面三間,左、右兩間的扁柱之間用赭紅色繪成直欞窗形;每層疊澀出檐,外輪廓線很明晰,形成重檐密閣的效果;每層四壁正中辟券門。此塔屬仿木樓閣式,塔身又有重重密檐的特點,建筑形式獨具一格。
 西安長安香積寺善導塔 (網絡照片)
八云塔位于西安周至縣城。唐景龍二年(708年),中宗李顯敕建瑞光寺,建八云塔于寺中,故八云塔又稱“瑞光寺塔”。是一座正方形的樓閣式磚塔,共十一層,每層之間有磚砌的出檐斗拱,全高約42米。底層塔北正中辟有券門,東、西、南三面,各有假券門。二層以上,每層各有券門兩孔,分南北與東西間層對開。一至五層為磚砌隱起的斗拱,柱、枋為樓閣式,六層以上為密檐式。
 西安周至八云寺塔 (網絡照片)
開元寺塔位于陜西富縣縣城西北龜山半山坡上,始建于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原建13層,現存11層,方形閣樓式空心磚塔,殘高41.8米。底層東西辟券門,厚壁空心式,塔室方形,塔內原有木樓梯已毀。塔身由十三層磚疊澀出檐。塔剎已毀。塔身各層每面均有一券門,在第四層正東面的券門兩側,各有一橫條格假窗。開元寺塔形態大氣,塔面拙樸,線條流暢,體現了大唐時代“唯我獨尊”的設計理念。
 陜西富縣開元寺塔 (網絡照片)
精進寺塔位于陜西澄城縣城東大街文化館院內。塔始建于唐肅宗年間(756年—761年),重修于北宋慶歷七年(1047年)。塔為方形九級樓閣式空心磚塔,高33.12米,每層有隱出柱子和額枋,各層券門隔間上下相錯,其塔仿木結構,柱頭突出,疊檐清晰,塔頂用磚疊澀收封,仰覆蓮瓣形剎座,上置三層相輪鐵剎。明清以來,屢經修復,建造手法一脈相承,故有唐塔宋韻之謂。因為,唐代樓閣式塔身上,全部做券門,沒有金屬剎。此鐵剎是后來北宋重修時加上的。因此,整體來看顯得很不協調。
 陜西澄城精進寺塔 (網絡照片)
 陜西澄城精進寺塔塔剎 (網絡照片)
凈光寺塔位于陜西眉縣縣政府大院內,該塔建造的具體年代現已無史料可以考證。清雍正年間所修的《眉縣志》記載:“凈光寺在城南”。現塔的北面保存的一座經幢上刻有“眉縣凈光寺修造佛塔……”“元和拾壹年”“咸通九年”等字樣。有關專家根據塔的造型、構造特點,確認此塔應建于唐元和十一年(816年)至咸通九年(868年)間。凈光寺塔為為樓閣式磚塔,平面呈方形,七層,實心,塔總高為22米,塔室可入。塔底層每邊長為4.5米,從二層逐次向內收分,每層檐部均疊澀出檐。塔剎用磚砌成寶瓶式剎身,石砌華蓋和相輪。
 陜西眉縣凈光寺塔 (網絡照片)
 陜西眉縣凈光寺塔塔剎 (網絡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