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畫是張大千繪畫作品中的一個重要題材,其成就很少有人能超越。他的藝術特點和成功之處就是畫出了人物瞬間的面部表情和內心活動。他筆下的仕女既有古代仕女畫的遺風,又有著時代氣息,姿態風韻、頗有個性。張大千的仕女畫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三十年代以前,張大千仕女畫的風格主要是繼承了清末任伯年、費丹旭等人物畫的傳統,人物造型纖柔細弱,形象略帶病態的清秀。 三十年代,張大千開始轉而向明代的唐寅、吳偉、張風等人的仕女畫作品學習。張大千學習唐伯虎的侍女畫主要是吸收唐伯虎的“三白法”。這個時期他的仕女畫人物造型溫婉嫻靜,清雅小巧,風格靈秀;衣紋則是以淡墨寫意法勾勒,用筆輕快簡潔。 四十年代,張大千帶領弟子到敦煌石窟,用了兩年六個月的時間,精心臨摹了大量的壁畫,這些臨摹作品汲取了六朝至隋唐人物畫的藝術精神和創作技法,此時張大千創作的仕女畫,風格主要吸收北齊壁畫的那種非常挺健的線描;造型上汲取盛唐侍女的雍容華貴,嬌媚高傲,健康秀美;設色受佛教造像及藻井圖案的影響,并參考了藏傳佛教施用礦物質顏料的技藝。整個畫風有了非常大的轉變,而且逐漸定型,形成自己的風格。這一時期是張大千仕女畫創作的黃金時期,對于他最終形成自己工筆重彩的人物畫風格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1928年作 紅衣仕女
1929年作 游春仕女
1930年代 撲蝶圖/張大千、于非闇合寫
1930年作 仕女圖
1933年作 嫦娥奔月
1933年作 春醒圖
1934年作 羅浮舊夢最銷魂
1934年作 梅花仕女
1934年作 弄玉吹簫圖
1934年作 鸚鵡面前不敢言
1935年作 嫦娥圖
1935年作 手執芙蓉歸去來
1935年作 蘇小妹觀書
1935年作 天女散花圖
1936年作 飛瓊女
1938年作 散花圖
1938年作 紈扇秋風/張大千、于非廠、溥儒合寫
1938年作 紈扇仕女
1939年作 立盡梧桐影
1939年作 紈扇仕女
1940年作 歐陽修詞意
1940年作 仕女圖
1942年作 神女采芝圖
1943年作 仙女散花
1944年作 白描仕女圖
1944年作 仿敦煌壁畫
1944年作 仿敦煌莫高窟唐人筆天女散花圖
1944年作 仿宋人仕女圖
1944年作 金城玉女
1944年作 金城玉女
1944年作 蓮花仙子
1944年作 南國清歌入破時
1944年作 蟠桃獻壽
1944年作 青城玉女
1944年作 仕女圖
1944年作 雙美圖
1944年作 唐妝仕女圖
1944年作 題箋圖
1944年作 紈扇仕女
1944年作 掩卷仕女
1944年作 竹蔭仕女
1945年作 芭蕉仕女
1945年作 芭蕉仕女圖
1945年作 果洛蕃女禮佛圖
1945年作 蕉蔭仕女圖
1945年作 旅獒圖
1945年作 明妃出塞圖
1945年作 南國清歌入破時
1945年作 仕女
1945年作 唐妝仕女
1945年作 唐妝仕女圖
1945年作 紈扇仕女
1945年作 紈扇仕女
1945年作 湘女西風自生愁
1945年作 印度天魔舞
1945年作 竹蔭仕女
1946年作 芭蕉仕女
1946年作 蕃女掣寵圖
1946年作 臨唐后妃圖
1946年作 仕女
1946年作 讀箋圖
1946年作 掩卷仕女
1947年作 叢竹仕女
1947年作 天女散花圖
1948年作 供養天女
1948年作 荷屏仕女圖
1948年作 去上清光花下陰
1948年作 唐宮鸚戲圖
1950年作 西蕃二姝
1950年作 印度仕女
1951年作 芭蕉仕女 團扇
1954年作 仿莫高窟仕女
1956年作 白描荷花仕女圖
1966年作 荷屏美女
1975年作 南國清歌入破時
車中的天竺女郎
孤燈霜寒催睡早
懷卷仕女
撲蝶圖
桐葉仕女
紈扇仕女
攜琴圖
謝芳姿秋風執扇圖/張大千、李秋君合寫
竹枝湘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