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是20世紀最著名的書畫大家之一,集文人畫、宮廷畫、作家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和許多名畫家一樣,張大千也經歷了師古、師自然、師心這個漸進過程,但張大千繪畫天地的構成及特色更值得我們學習和探究。循著張大千繪畫藝術發展的軌跡,參考前輩學者的考究,大致將其藝術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中期、晚期。 早期 早期主要為張大千臨古師古并不斷完成藝術積累的時期(這個時期界定為1908年至1943年11月,即張大千10歲隨家人習畫至敦煌壁畫臨摹的結束)。張大千以精研傳統著稱,對傳統藝術進行不斷臨摹、取法、研究,其臨摹不是簡單機械的復制,而是豐富并提升了被臨畫作的內涵、墨法、筆技、畫意,屬于創造性的臨摹。 而張大千對敦煌壁畫的臨摹,既是他臨古師古的重要藝術實踐,又是他臨古師古的集大成。特別是在繪畫色彩、線條、人物造型等方面,具有重大突破,使其將寫實的精工畫風特點注入文人畫風中。這一時期,也包括他師法自然的 張大千早期山水主要學習石濤和八大山人,受二人影響,張大千用筆利落,作品風格雄健靈秀,與畫面整體協調;后來又受沈周、唐寅山水畫的影響,畫風由豪放簡率走向溫潤細雅。 這一時期,張大千外師造化,飽覽山水,感悟自然,也深刻體會了古人對自然的認識與表現自然的創作手法,厚積薄發,逐漸形成清新、靈秀、俊俏的山水畫風格。 張大千的人物畫,大致可以分為仕女畫、高士畫、肖像畫及先賢、道釋造像等,表現手法以設色工筆見長。張大千的仕女畫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三十年代以前,張大千仕女畫的風格主要是沿襲了清末任伯年、費丹旭等人物畫的風格,人物造型纖柔細弱,形象略帶病態的清秀。三十年代,張大千轉而學習明代唐寅、吳偉、張風等人的仕女畫作品,人物造型溫婉嫻靜,風格靈秀,衣紋則是以淡墨寫意法勾勒,用筆輕快簡潔。 這一時期,張大千的花卉圖“乃效八大為墨荷”,此外還注重學習明代晚期寫意花鳥畫的代表人物陳淳及徐渭的作品,尤其徐渭的大寫意花卉,旁涉各家之長。在繼承宋元明諸家寫意花卉畫法的基礎之上,創立了自己的水墨大寫意花卉畫法。 中期 中期,主要指張大千在藝術上以“和諧自然、師法自然”為主體并不斷升華“師古”的時期,兩者相互包容,難以截然分開(這個時期界定為1943年12月至1956年,即張大千敦煌壁畫臨摹結束再度客居青城山至潑墨潑彩畫風形成前夕)。其間,錦繡萬千的青城山,激蕩著張大千的藝術創作靈感,更賦予了他師法自然的感悟。同時張大千又暢游海外神州大地,飽覽亞、歐及南北美洲神奇綺麗的風光,并與西方繪畫大師畢加索進行了交流探討。 在山水畫方面,張大千將水墨和青綠融合起來,創作層巒疊嶂的大幅山水,為后來獨創“潑彩法”奠定基礎。而后張大千觀摩學習五代董源、巨然等的山水畫作品,并進而關注北宋各家,包括李成、范寬、郭熙等,使得北宋山水畫雄偉壯闊的境界漸漸成為張大千山水畫的主要境界。通過學習李成、郭熙,張大千開始注意山水畫中光線的表現,以渲染霧氣迷蒙的氣息;通過學習范寬,掌握了如何將石質山體組合起來的繪畫技巧。 中期張大千在人物畫上的成就,可謂上追唐宋、不讓古人。最具特色的便是工筆仕女畫。赴敦煌臨摹壁畫以后,張大千汲取了六朝至隋唐人物畫的藝術精神和創作技法,仕女畫風格大變。 他線描取北齊壁畫圓勁爽健的用筆,中鋒運筆穩健而瀟灑;造型取唐代特別是盛唐侍女的那種非常雍容華貴、嬌媚而且又高傲的造型;設色華彩富麗,并敢于用純色搭配,重彩重色,最終形成他工筆重彩的人物畫風格。所繪仕女雍容華貴,面相端嚴,體態豐腴,色彩艷麗,構圖精美,線條流暢,并對現代女性美也有所體現。這也是張大千自認為提升并超越古人的地方。 晚期 晚期,系張大千開創潑墨潑彩新法并步入藝術峰巔的時期 (這個時期界定為1956年至1983年,即張大千開創潑墨潑彩畫風直至其逝世)。在不斷繼承與創新的過程中,張大千在唐代王洽潑墨畫法的基礎上,揉入西歐繪畫的色光關系,獨創了具代表性的潑墨潑彩技法。從張大千1956年所作的第一幅大潑墨山水作品《山園驟雨》,到1983年張大千最后一幅未完成的潑墨潑彩作品《廬山圖》,我們可以看到張大千潑墨潑彩誕生、發展、成熟的歷程。 也可以看到張大千從潑墨畫風的實踐,推及潑彩,進而到潑墨潑彩的熟練運用的發展軌跡。這一時期是張大千在繪畫藝術上由師古、師自然升華至師心的時期,也是其藝術生命完成最后一次蛻變的寶貴時期,其藝術風格主要是“蒼茫幽深、氣勢磅礴、宏大雄奇”。 張大千創潑墨潑彩之后,也為其畫荷開辟了新的境地,所畫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屬性,更將文人花卉的筆墨范圍拓展至另一境地。此期,張大千的一些荷花畫雖近抽象,但有具象為基礎,其構思縝密,運筆精巧,意境含蓄,有別古人,有別西畫,給人一種中西合璧、大氣灑脫、美不勝收的視覺沖擊。 ![]()
《山色空朦》版畫規格:48.2×33.2cm 釋文:乙已之夏爰翁。 提要:畫名取自唐詩“山色空蒙雨亦奇”。畫中展現雨后幽靜的山谷云氣繚繞,斑駁淋漓的水汽彌漫在萬仞深澗,畫面變化奇詭,大師的手筆與氣魄耀然紙上。 張大千的潑彩山水打破了過去山水創作以線為主要造型語言,點線為構圖要素的慣用手法,將傳統山水畫中沒骨、潑墨和重彩技法結合起來,并汲取了西方抽象藝術和現代藝術的美感因素,開創了化線為面、色墨交融、工寫兼施、沒骨寫意的新途徑。張大千的潑彩山水營造出了千姿百態的煙云效果和山勢氣韻,使得那如真似幻的抽象造型與客觀上大自然的山嵐云霧、云水飛動的具體形象有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