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
【摘要】 “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是由“肝主升發”的生理特性決定的,其中“血”即指肝。“有余”與“不足”不只限于從血入手,還與肝氣的盛衰有關。肝具有主升發的生理特性,“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正是肝氣升發失常的表現。本文以肝主升發的生理特性為理論依據,對“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在《內經》原文中的實質進行闡述。 【關鍵詞】 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黃帝內經;肝主升發 “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出自《素問·調經論》篇。本篇主要內容是通過討論針刺調治經脈的意義和方法,說明外邪侵入人體引起陰陽失調之虛實寒熱病理變化。文中論述了神、氣、血、形、志與五臟的關系及其證治。“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五者的虛實,乃是五臟病變,神、氣、血、形、志實質上是指心、肺、肝、脾、腎[1] 。因此《內經》中“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即“肝有余則怒,不足則恐”。 既然血即指肝,那么“有余”與“不足”就并非僅指肝血而言,還應包括肝氣。《靈樞·本神》說:“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素問·方盛衰論》說:“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肝病者……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可見在《內經》原文中,“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指肝之氣血有余或不足,既非單論血,也非獨指氣。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可使血行暢通,對保持心情開朗舒暢起著重要作用。所以肝疏泄功能失常,多有情志異常的表現。氣和血是構成機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兩大基本物質。氣對人體臟腑具有溫煦推動作用,血對人體臟腑則具有濡養作用。氣血是人體精神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情志活動與氣血有密切關系。臟腑氣血的變化,也會影響情志的變化。臟腑的生理活動必須以氣血為物質基礎,而精神情志活動又是臟腑生理活動的表現,所以人體情志活動與人體臟腑氣血關系密切。人的正常精神情志活動是以氣機調 暢,氣血和平為基本條件的。因此對此句經文的理解就不只限于從血入手,還與肝氣的盛衰有關,而且,當以肝經為本。 張志聰從肝腎解,注:“肝志怒,腎志恐,故血有余,則肝氣盛而主怒;不足,則母氣衰而并于脾,故恐。”莫仲超從脾土論,《素問集注》注:“木氣不足則土氣盛,土氣盛則并于所勝之腎臟而為恐。”兩位醫家以五臟相生、相克理論為依據,認為肝氣不足則子病及母,以致腎氣衰,腎在志為恐,故見驚恐狀;木克土,木氣不足則對土氣克制乏力,土氣過分亢盛,又對其所勝之腎臟克制太過,故恐。此論述未以肝經為本,較原文經義仍有偏頗。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恐作悲,《甲乙經》及《太素》并同。”楊上善注云:“肝血不足于目,所以多悲也。”《靈樞·本神》曰“肝藏血。”《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肝開竅于目”,“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高士宗從肝解,注:“血有余而肝氣盛則怒,血不足則肝氣虛則恐。”《醫學入門》曰“肝氣虛脅痛者,悠悠不止……善恐如人將捕之。”在以上經文中,依據肝志怒而藏血,開竅于目的理論,醫家認為血有余則肝氣實,實則善怒,血不足則肝氣虛,而見恐狀。此種解釋雖以肝經為本,但只重視了肝血的有余與不足,文中提及肝氣,亦是因肝血之有余或不足而致肝氣的盛衰,有悖于《內經》原文的實質。 《內經》中早已提出了肝主升發的生理特性。《素問·五運行大論》云:“其政為散,其令宣發。” 54種,占64%;動物藥27種,占32%;礦物藥及其他4種,占4%,說明從藥物來源上看,預防和治療黧黑斑的藥物主要是植物藥,其次動物藥。 1.1 從藥物的性味來看,甘味35種,占41.2%,主要功用為補五臟,益精氣,充肌膚,好顏色,如白術、山藥、胡麻、冬瓜子之類;苦味15種,占17.6%,主要功用為主五內邪氣、面赤酒皰 鼻、去面上黑皮干,如木蘭皮、梔子、桃花、櫻花之屬;辛味20種,占23.5%,主要性能為長肌肉,好顏色,主身體邪氣,去面黑干,如蒿本、水萍、石灰、白芷、木香、細辛之類;酸味8種,占9.4%,主要功用為補肝氣、行血氣,如山茱萸、枸杞子;咸味7種,占8.2%,主要功用為補腎、益氣、治黑黑干,如白僵蠶、公羊角等;其中平性藥28種,占32.9%,寒性藥20種,占23.5%,溫性藥35種,占41.2%,此外還有未明確標明藥性的占2.4%。在藥物性味組合上,以性味甘平、甘溫、甘寒、苦平,苦寒、苦溫為主,依次遞減。由此可見,《本草綱目》中記載預防和治療黧黑斑的藥物性味以甘平為主流,這與甘平藥具有藥性和緩,平補陰陽氣血,調節臟腑機能的作用密切相關。而且甘平藥外用,對于皮膚的刺激性小,既能起到美容作用,又不傷害皮膚。 1.2 從藥物歸經統計來看,歸于脾經的占27%,歸于肝經的占29%,歸于腎經的占20%,歸于肺經的占14%,其他的占5%。由此可見,治療黧黑斑的藥物主要作用于肝、脾、胃、腎、肺、膀胱經,以次遞減,這恰恰論證了本病的發生多責之于肝、脾、腎的病因病機學說。所以在臨床上治療此病,使用調節肝脾腎的藥物,定能起到不菲的效果。 2 根據功用妙施藥物 中藥的藥性理論是臨床用藥的指導原則。《本草綱目》記載的預防和治療黧黑斑的藥物,充分體現了藥物本身所具有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色澤等特點,在治療過程中發揮的巨大作用。現歸納用藥特點如下。 2.1 根據陰陽五行學說用藥 中醫五行學說認為,白色屬金,黑色屬水,金能生水,而白能生黑,根據“虛則補其母”的理論,對于腎水不足,難于上滋于面的黧黑斑、黑干黑曾,在采用滋補腎陰的同時,配合使用白色藥物,如白茯苓、白及、白僵蠶、白芷、白附子、山藥、人乳等,以達到“白而生黑”,間接達到補腎水之目的。 2.2 以花治上,以香蠲黑。花為自然界之精華,氣 味芳香,其性升發向上,具有辛香走竄之性,穿透力強,既能開毛竅,走肌肉,通血脈,又能引藥歸經,暢和榮衛。花類既有“氣血得香而行”之功,又有“芳香而辛,故能潤澤”之用,常用于治療黧黑斑的有桃花、李花、杏花、櫻花等,如杏花“潤澤顏色,可做膏藥”。 2.3 以經絡分布用藥。諸陽之會皆在于頭面,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如果分布于面部的經脈氣血運行出現問題,就會影響面容。例如分布于面部的陽明經絡受邪,熱盛則耗氣傷津,氣血運行不暢,留而為瘀,則會出現面部黧黑,此時通過疏通陽明經氣之法,就可祛除面部黑干黑曾,如白芷、防風、蒼術、藁本、云母等。2.4 以皮治皮 中醫常用取類比象的方法來闡釋理論和指導臨床。黧黑斑屬表皮之疾,通過使用種皮、果皮、樹皮等皮類藥物,直達病所,如木蘭皮、茯苓皮之類。 3 用藥方法獨特且劑型多樣 3.1 從整體出發,內外合治。書中提出通過內服理氣活血,發散風寒和活血化瘀之品來調和臟腑,并配合適當藥物外用,采用敷、浴、擦、貼、膏、摩、熏、撲粉及漱滌等多種外治方法,祛除面部的黧黑斑,如“杏仁去皮,搗和雞子白。夜涂之,旦以暖酒洗去”、“白茯苓研末,蜜和,夜夜敷之,二七日愈”、“苦酒漬白術,日日拭之,極效”等。 3.2 動植物油脂運用廣泛。《本草綱目》中治療黧黑斑的面脂面膏及涂劑中很多都含有動植物油脂成分,如植物種仁有桃仁、杏仁、冬瓜仁、郁李仁等,動物脂類如豬脂、羊脂、羊髓、熊脂等,這些藥物外用于皮膚主要起滋潤去皺悅顏作用,同時也是很好的調和劑和定型劑,如杏仁、桃仁中含有氫氰酸,外用于肌膚能對皮膚細胞產生輕微的刺激,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能起到去黑增白的作用。再如蜂蜜內服益氣補中,美顏潤膚,外用作基質,又能夠直接被皮膚吸收,發揮滋潤,黏附,美白,去黑干的作用。還有用杏仁和雞子白作面膜,能夠美白去斑,至今在日常生活中還被廣泛應用。 綜上所述,《本草綱目》有關美容的記述十分豐富,僅從筆者對黧黑斑的探究中便可見一斑。在人類返樸歸真崇尚自然的今天,我們整理發掘古代醫家千百年來留下的這些寶貴經驗,古為今用,對推動醫學美容科學的發展,造福人類必將具有重要意義。 訂閱登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