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合理的薪資制度
在當今企業的薪資體系中有很多種稱謂,如績效工資、職位工資、職位技能工資、協議工資、計件工資等等,種類繁多。名稱雖然各有不同,歸納起來,薪資有三種基本的模式:基于職位的薪資模式-在什么職位拿什么錢、基于績效的薪資模式-有多少業績拿多少錢、基于市場的薪資模式-在市場上值多少錢就拿多少錢。這三種薪資模式從稱謂上即可對其制定薪酬的標準一目了然。 無論哪種薪資模式,在單獨運用時都會存在它的優勢與不足。基于職位的薪資模式有兩個優點:一,與傳統按資歷和行政級別的付薪模式相比,真正實現了同崗同酬,內部公平性比較強;二,職位晉升,薪級也晉級,調動了員工努力工作以爭取晉升機會的積極性。同時其不足也比較明顯:一,如果一個員工長期得不到晉升,盡管職位工作越來越出色,但其收入水平很難有較大的提高,也就影響了其工作的積極性。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一個員工的直接上級才三十來歲,企業的業務比較穩定,短期內沒有提升的空缺職位,那么他的職業發展就缺乏前景和希望。尤其是在國企,人員流動率很低,只有升,基本沒有降,造成職位晉升時非常謹慎;二,由于職位導向的薪資制度更看重內部職位價值的公平性,在從市場上選聘比較稀缺的人才時,很可能由于企業內部的薪資體系的內向性而滿足不了稀缺人才的薪資要求,也就吸引不來急需的專業人才,尤其是不擔任人員管理的專家級技術人才;三,在同一職位上,業績表現的好壞和收入關聯不大,同職位員工之間相互攀比干多干少,會大大降低工作的積極性。 基于績效的薪資模式有明顯的優點:一,員工的收入和工作目標的完成情況直接掛鉤,讓員工感覺很公平,“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不一樣”,激勵效果明顯;二,員工的工作目標明確,通過層層目標分解,組織戰略易于實現;三,企業不用事先支付過高的人工成本,在整體績效不好時能夠節省人工成本。績效決定收入的薪酬制度也有比較明顯的缺點:第一,固定薪資的水平對于吸引和保留人才至關重要的,短期激勵對員工的刺激作用大,長期使用后會產生不良的導向,在企業增長緩慢時,員工拿不到高的物質方面的報酬,對員工的激勵力度下降,在企業困難時,很難做到“共度難關”,造成人才流失和很難吸引優秀人才;第二,績效評估往往很難做到客觀準確,對大多數中國企業來說,少有企業的績效考核系統很完善,高的績效也許是環境條件造成的,和員工的努力本身關聯不大,反之亦然,同時要求負責考核的管理者的素質很高,“老好人”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的,管理者的打分的尺度不統一,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將收入和績效掛鉤比例過大,勢必造成新的不公平,也就起不到績效付薪的激勵作用;第三,各位職位的工作特點不同,對于職能部門的人員、技術人員和業務人員,采取相同的制度是不公平的。 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員工薪酬問題,市場經濟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的基本規律也是適用于員工的工資模式的。隨著人才資源競爭在企業競爭中戰略地位的形成,通過薪酬設計吸引、保留、激勵人才是薪酬制度的根本目標。基于市場的薪資模式的優點有兩個方面:一,企業可以通過薪資策略吸引和保留關鍵人才;二,企業也可以通過調整那些替代性強的人員的薪資水平,從而節省人工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三,參照市場定薪資,長期會容易讓員工接受,降低員工在企業內部的矛盾。其不足也很明顯:一,市場導向的薪資制度要求企業良好的發展能力、盈利水平和資金支持,否則難以支付和保持市場高位的薪資水平;二、員工要非常了解市場薪資水平,才能認同市場薪資體系,因此,這種薪資模式對薪資市場數據的客觀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時,對員工的職業化素質也提出了要求;三、完全按市場付薪,企業內部薪資差距會很大,會影響組織內部的平衡性。 在實際案例中,絕大部分的企業都會結合上述三種薪酬模式,設計方案的優劣,是否能有效施行,如何運用工具建立適合自身企業的合理的薪酬制度,下面是薪酬設計的一般過程。 首先是要建立以職位價值為基礎的薪資體系,體現內部的公平性,薪資調整對于每位員工都是非常敏感,容易產生情緒的波動,企業的整體穩定是企業發展的前題,在設計過程中要考慮整體的穩定性,是薪酬改革成功的重要基礎。 其次在具體設計時,要先要確立企業的薪酬戰略。企業的戰略和定位是什么,是初入行業市場探索、是迅速擴大行業市場的份額還是是行業市場中龍頭企業,鞏固的同時穩步擴張,哪些職位是企業發展實現企業戰略的關鍵職位,哪些職位是急需從市場引進的,哪些職位是重點保留的,那些職位是替代性很強的。有了這樣的分析,也就明確設計方案的方向,才能在參考市場數據時具有針對性。選取合理分位的市場數據,設計方案中各職位的薪資水平也就確定下來了。同時設計合理的層級,滿足在同一職位上薪資的晉升空間,也便于解決企業的一些遺留問題,個案的處理。比如企業中有貢獻的老員工,原有的薪資水平較高與現在職位價值偏低的矛盾。 那么還要再確定各個職位的薪資結構。主要是固定部分和浮動部分的合理比例。首先是職級,高管層、總監層、經理層、主管層、執行層應根據職位的責任的大小確定不同的比例,總體上說職位越高,浮動部分越大。同時要考慮職位的特點,是否有必要分成不同的序列。例如銷售序列、技術序列、管理序列等,不同的序列采取不同的薪資結構。 那么還要分析一下在薪酬管理中常見的問題,薪資應該保密還是公開?如何處理員工對薪酬的不滿?績效考核的結果如何運用,和薪資如何掛鉤?公司決策層、各部門經理、財務部、人力資源部的在薪酬改革中的職責和定位?如何調薪,什么時候調薪,升降的標準?獎金的計算方法,發放時間?等等這些,將在企業形成的《薪酬制度》或《薪酬手冊》的文件中明確體現,使企業的薪酬管理更加規范。 由于各個企業的基礎不同,在設計和實施中一定要結合企業的承受能力,包括人工成本及來自內部人員的壓力,適當的把握調整的力度,對于國企來說,更是要寧可力度小一些,也要保證改革的成功實施。總之,要建立以職位價值為基礎的薪酬體系,參考市場數據,輔以適當的激勵,結合企業的實際特點,做到兼顧內部公平性和市場競爭性,同時應該依據企業戰略和市場動態的變化,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這些都是對企業主以及職業經理人的挑戰,要分析清楚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及找到解決的辦法,制定適合自身的薪酬制度,需要企業家們不斷學習,勇于探索;為提高效率,少犯錯誤,企業應該和管理顧問公司緊密合作,共同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