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潤生命的事業(yè)中,我享受著教育的幸福
我很幸運,讀書的時候,遇到了好老師,他們給我積極的心態(tài),拼搏的精神;工作以后,遇到了好同事,他們給我?guī)头?/SPAN>,為我加油;偶有成績之后,就遇上了好領導,他們給我以賞識,給我以舞臺……
我很幸福,從1989年畢業(yè),我耕耘著不足三尺的講臺,揮灑著生命,然而又浸潤了更多的生命。一路走來,從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成長為市優(yōu)青、市學科帶頭人、市名師、全國科研型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回首我走過的這條道路,許多人會注意那輝煌的一瞬,但我深深知道,在成績的背后有我獻身教育的熾熱情懷,有我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生抱負,有我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有我樂觀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在十幾年從教的歷程中,有我執(zhí)著的追求——我要做一位對教育充滿激情的老師,我的眼里只有教育,為教育而歌,為教育而泣。多年來,我一直從事高年級語文教學,教學壓力大,任務重,特別是走上副校長的崗位后,又分管了學校的教學和學籍管理工作,千頭萬緒,但我始終沒有放棄教學,精心鉆研每一節(jié)課,努力呈現給學生最精彩的課堂。我用自己的熱情帶領孩子走進豐富的語文天地,在省、市、區(qū)的各級舞臺上,我把孩子引入一個又一個激情四射的世界:品讀對話時,孩子們讀懂了《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中父子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言已盡,意無盡”的文字韻味;激烈辯論中,孩子們認識了《科學怪人》開文迪許,并深為他的科學獻身精神而折服;爭相選擇介紹中,孩子們走進了意趣盎然的《恐龍》樂園,在時空的隧道里自由穿梭;淺吟低唱中,《清平樂?村居》《過故人莊》的格調激起我們駐足一間草房,守望一方池塘,“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回想;我忘不了孩子們閱讀《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時眼里的點點淚光;忘不了孩子們學習《只撿兒童多處行》后,閱讀冰心奶奶作品時眼里的如饑似渴;一篇《白鷺》的欣賞,兩個“悠然”的會心體驗,我努力將課堂演繹成“浸潤學生生命” 的殿堂。課堂上,孩子們流暢的語言、完整的敘述、深刻的思想、獨特的創(chuàng)意,個性張揚的表現讓我感動,也感動了聽課的老師們。
我拜南師大專家為師,學習他們的教育教學理論,用心研究名家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思想,把專家的理論移植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來,為我所用,融化成自己的東西;我觀摩王崧舟、孫雙金等特級教師的示范課,揣摩他們的教法,模仿名師上課時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常常有一種蕩氣回腸、豁然開朗之感,課堂也有了生氣;我到各地參觀聽課,博采眾長;我吸取同行們在教學中的點滴新穎設計,借鑒他人的一個新點子,悄悄地運用在自己的教學設計中,常常有一種意想不到的收獲,品嘗到成功的樂趣;我更把一堂堂公開課當成自己練兵的機會。短短幾年中,我先后在全國、省、市、區(qū)各級教學研究活動中上課20多節(jié)次,聽課者一萬多人次。在模仿、借鑒、融化的過程中凝結出自己的智慧之花、實踐之果。
其實在每一堂課的背后都有一段艱辛的故事。
2002年2月我正在南通參加省級培訓班的學習,教研員朱廷梅老師一個電話打來,推選我參加南京市“以讀為主”的課堂教學賽課活動,一邊是最后畢業(yè)論文的準備和答辯,一邊還要積極準備參賽,怎么辦?接到電話以后,我坐車4個小時從南通趕回南京拿了幾本備課用的書,晚上又在家上網查閱了一些資料,第二天早晨又匆匆趕回南通,后來的一周時間,每天挑燈夜戰(zhàn),終于在論文答辯中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在畢業(yè)時獲得了優(yōu)秀學員的稱號,并代表學員在畢業(yè)典禮上發(fā)言,而我參賽的一節(jié)課也獲得了南京市賽課第一名的好成績。
其實,挑燈夜戰(zhàn)的何止這一次, 在燈下, 我完成了學校十一五發(fā)展規(guī)劃的初稿,為學校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了智慧;在燈下,我完成了申報南京市課程改革實驗研究方案,學校成為首批市課改基地;在燈下,我完成了學校教學視導工作的情況匯報,為學校教學工作的進一步發(fā)展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在燈下,我忙著修改青年教師的教學設計,給他們尋找著教學的突破口,為他們錘煉著富有魅力的教學語言。
白天不僅自己要上課,還要聽課、評課,有時還要外出開會,感覺總是忙忙碌碌,但我努力讓自己寧靜。每天下班后,我都找一段時間靜靜地坐在辦公室里,上一會兒網,讀一會兒書,回味一下,體驗一下,今天該記錄下點什么,該反思點什么。寫作不僅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閱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雖然工作辛勞,但我仍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我不斷與寧靜的我進行對話,讓實踐的我不斷接受理論的我的提升。就這樣我給自己一個梳理的時間,這已然成了我最好的“血液循環(huán)”,最好的精神潤澤。
我也知道,健康的身體是高質量完成工作的保證,但壓力、責任、信念驅使我更加努力地工作,即使我的身體已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有時我對同事說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睡上一覺。我也很向往別人悠閑的散步、盡情地看電視、去商店購物,可我做不到,但我并不遺憾。我知道,我失去了很多和家人團聚的機會,卻得到了與同伴們智慧碰撞時的靈感;我失去了很多享受陽光、沐浴春風的悠閑,卻得到了與學生們暢游書海時的無盡樂趣。
經歷了掌聲里的笑與淚,我更親歷了許多教師辛勤擺渡的故事,我的內心充滿了敬意。我和我的同伴們一起,試著打造更有活力的開放的課堂——為實踐愉快教育的思想,我們?yōu)楹⒆觽儎?chuàng)設了“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的學生活動方式,提倡作業(yè)評價的激勵性、人文化、綜合化。加大了對各科考卷本身改革的力度,力求創(chuàng)新,在改革中體現考試評價的人文性、民主性、發(fā)展性和愉悅性。
我期待著用我的激情引領孩子們體悟語言文字的脈脈溫情,感受文字背后的片片真情,激發(fā)孩子們探索社會生活的股股沖勁。
在十幾年從教的歷程中,有我質樸的追求——我要做一位真誠關愛學生的老師,在我的眼里,讓孩子健康成長是我的使命,讓孩子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我的目標。人生是美好的,也是漫長的。生活的陽光、空氣和水屬于每一個生命,可是,只有鮮活的生命才能夠永遠擁有它們。如果一個生命在它的初始階段就注入了鮮活的“基因”,那么生活的陽光、空氣和水就會滋潤它的一生,使它在未來生活的風雨中擴展出金色的年輪。
小貝同學是我班的一位性格內向的女孩,平時從不與同學在一起玩耍,漸漸地,同學們似乎已經忘記了她的存在。一天下午,她沒來上課,父母和老師都非常著急,我們鎮(zhèn)定地分析了孩子的性格,根據父母提供的她平時喜歡去書店看書這一線索,我發(fā)動所有認識她的老師,立刻分頭去市內各個書店去仔細尋找,一直到晚上8點鐘才終于在一家書店發(fā)現她。我一路護送她回家,和她傾心交談,孜孜鼓勵,臨分別時,她的眼里噙滿了淚水,充滿了感激。這以后,每天放學后,她總是主動對我說聲再見,怕我再擔心她。為了鼓勵她多讀書、讀好書,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又送了一些書給她,和她在書的海洋中進行精神的徜徉。
每接手一個新班,我就會給孩子訂下讀書的篇目,要求學生制定讀書計劃,定期寫讀書筆記。班級中分小組寫循環(huán)日記,每天批改,每天評讀,孩子們的興致都非常高。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經歷聽、說、讀、寫的訓練。這學期,我又新接了五年級四班,同樣,這個班的孩子也對我一貫的要求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
不久前的一天,在孩子的循環(huán)日記本上,我看到了這樣一段文字:“真高興!出去開會幾天沒上課的戚老師回來了。她今天一來上課,大家都很高興,在戚老師的課上,我們總能欣賞到精美的幻燈片,聽到她對課文精辟的分析。一堂語文課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就下課了。戚老師雖然不是班主任,但經常能從我們的作文、讀書筆記的只言片語中了解到我們在想什么,在課堂上會和我們交流,真令人倍感親切。……”多么細心懂事的孩子!讀著這段文字,我突然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十幾年來,一個又一個性格各異的孩子在我的身邊成長,我如同一個擺渡人,陪伴一群又一群孩子走過風浪;遙望孩子們遠去的身影,辛勞化作一縷春風,沐浴其中,忘卻的是坎坷,紀念的是欣慰。
一個教師的生命價值正在于此:給萌芽狀態(tài)的生命注入鮮活的基因,為鮮活的生命奠定發(fā)展的基礎。
在十幾年的從教經歷中,我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我要做一位善于研究的老師。我深信:對教育教學工作做科學研究、課題研究是增強課堂活力的保證。我深信“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習需要刻苦,但更是一種快樂。讀書,如同心靈的呼吸。在朱永新教育文集中,我暢想著《新教育之夢》,回顧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濫觴與輝煌》,與近現代教育思想《溝通與融合》,反思教育的《困境與超越》,感受教育的《詩意與理性》,做一名《校園守望者》,《享受與幸福》著學生成長中《心靈的軌跡》。我知道,優(yōu)秀教師的成才之路都是用書籍鋪筑起來的。我堅持從繁瑣的教學事務中擺脫出來,擠時間讀書,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我知道自己沒有整塊的時間用于讀書、寫作,就利用那些細碎的時間。無論在哪里,我隨身攜帶的包里都放著幾本教育書刊,隨時翻閱,一遇到新鮮獨到的言論,我必定用筆圈畫下來,默默地念記,有時有感想,就隨手寫在書刊上、寫在手邊的筆記本上。閑暇時隨便翻翻《讀者》、《教師博覽》等雜志,每逢讀到哲理性的文章,都會不自覺地將它與教育教學聯系起來,似乎自己長了另一只眼睛,能夠變換視角,“另眼”看教育,每每有新的發(fā)現,獲得新的啟示。我想,這就是教育的意識,一個具有自覺的教育意識的人,眼中所見無不成為教育,他才是活在教育中的人,才能夠成為一個善于思考的人,久而久之,你便有了自己的思想。
課題,更是我發(fā)展的基石。我參加了由中央教科所實驗研究中心和全國實驗學校專業(yè)委員會立項的“九五”國家級課題“課堂教學開放性研究”的實驗,自參加宜昌開題會以后,就緊緊抓住語文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以“開放性”作為切入口開展研究,堅持寫教學隨筆、論文或案例評析,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光剪貼本就足足積累了四大本。還積極參加課題研討會,自學各種專著、研究報告,有多篇文章在全國、省市區(qū)獲獎,并刊登在報紙、雜志上。
在十幾年從教的歷程中,有我育人的原則。辭卻了來自八方的誘惑, 心如磁石指向不變行程。 時光帶走了青春年華,如今依然是激情滿懷、兩袖清風! 當我擁有了事業(yè)上的成功之時,我也同時面臨著信念的挑戰(zhàn)。不少熟識的、陌生的家長千方百計找上門,請我給孩子做家教。一些社會辦學點也以高酬金相請。但是,我堅信:課堂效率要高,讓孩子聽好課,做好作業(yè)比什么樣的家教都好! 16年來,盡管得罪了不少朋友,但我始終堅持,決不從事一個有償家教。
我是一位盡職盡責的教師,我更努力使自己成為一位稱職的母親:抽屜里常備點干糧,不讓女兒餓著肚子陪我批完最后一本作文本才回家;我是一位敢于創(chuàng)新的教師,我更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知心人、家長的貼心人;我是一位辛勤耕耘的教師,我更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熱愛生活的女性:擁有事業(yè)的成功、家庭的幸福、命運的垂青;我更是一名共產黨員,永葆黨員先進本色,爭當教書育人先鋒,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終生!
矗立在瑯小校園的一角,目所及之處,我感受到瑯小每一位教師的睿智進取,如同根深葉茂的大樹,片片綠葉折射出生機。我們繼承著人類歷史的燦爛文明,啟發(fā)人類未來的聰明智慧。在生命蒙昧的土地上,我們用美妙的聲音播撒下希望的種子,在心靈幼稚的天空里,我們用智慧的甘露滋潤出滿目的蔥綠。沒有耀眼的獎牌,沒有簇擁的鮮花,三尺講臺揮灑出我們人生全部的激情;長長的教鞭好似船槳,優(yōu)美的手勢就是航標,帶領著學生一步步走向夢想的遠方。
今天,我站在這里傾訴著我對教育的情懷,和大家共享著教育帶給我們的幸福,一種感激之情在心中涌起,是瑯小培養(yǎng)了我,是鼓樓區(qū)培養(yǎng)了我,每當我想起這些時, 耳畔就會響起一首歌:我是如此平凡,卻又如此幸運,我要說聲謝謝你,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