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塔之演變(22) 金(1115—1234年)首先推翻了契丹人的遼朝,其后滅北宋,繼續了少數民族對中國北部大部分地區的統治,疆域擴展到黃河流域以至淮水以北地區,繼承了遼代社會盛行佛教的風習,同時也受到了宋地佛教的影響。 金代佛教興盛,密檐式塔主要有兩種形式,一個是在遼代舊地繼續興建八角形密檐式塔,幾乎完全傳承遼代形制,如山西渾源圓覺寺塔;另一種是在北宋舊地建造四角形的密檐式塔,形制模仿唐代空心密檐式塔,體量較小,如洛陽白馬寺塔、河南陜州寶輪寺塔等。除上述仿遼和仿唐兩大類外,其余塔都不成體系,沒有統一的風格和獨特的氣勢。自己獨立建造的佛塔只會奇形怪狀。因為戰爭的關系,金代遺存的寺院和佛塔都不太多了。 崇壽寺塔,坐落開原老城街崇壽寺內,始建于金正元隆年(1156年),為宣徽洪理大師藏骨之所,八角十三級實心密檐式磚塔,塔高 45.82米. 海城三塔中的銀塔坐落于海城接文鎮,銀塔為磚筑六面九級密檐實心結構建筑。塔高15.58米。古建筑研究專家認為,銀塔是建于金代,而不是遼代。 鐵嶺白塔,原名圓通寺塔,在鐵嶺市銀州區圓通寺內。該塔在明代已破敗不堪,明萬歷十九年,予以修繕。此塔為八角十三級實心密檐式,高32米。關于塔的修造年代主要有三種說法,分別是唐太和二年說、金大定年說、遼代說。近讀“風雨行進”博文《鐵嶺圓通寺塔年代考》,斷定圓通寺塔為金所建。 普遍的觀點認為,該塔呈六角形,屬于遼代從早期的方形塔向八角形塔轉變過程中的過渡形制,其建筑年代略晚于朝陽地區方塔,早于八角形塔,大概建于遼代興宗、道宗時期。筆者根據其形制、塔身磚雕題材及技法、塔心室題記內容,參照遼金時期建塔歷史,大擔提出,東平房塔應建成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是金代沿襲了遼代的建筑風格所建造的遼式金塔。 敖漢南塔位于內蒙赤峰敖漢旗政府所在地新惠鎮之東。塔體破損嚴重,殘存十一層塔檐,高36米。整個敖漢南塔的塔身目力所及,未發現溝紋磚。再加上此塔的壁內折上式樓梯,以及穹頂佛龕,都是遼式密檐塔中的例外。由此可見,敖漢南塔似于金代所建。 源影寺塔,被專家認為金代所建。塔平面八角形密檐實心塔,十三層,高約40米,全塔磚制。第一層塔身八面,每個正面雕出城樓,轉角部位雕出角樓,角樓和城樓之間用飛廊連接,使整個塔身周圍成為一組天宮樓閣的半圓雕塑面,顯出一種獨特的風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大地震時,塔頂震壞,原塔剎不在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塔身嚴重傾斜,頂部坍塌,后于20世紀80年代將這座古塔重修一新。 河北昌黎源影寺塔 (清末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河北昌黎源影寺塔 (網絡照片) 臨濟寺澄靈塔坐落于河北正定縣城生民街東側臨濟寺內,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年)。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大修,元至正三年、明弘治十八年、正德十六年、清雍正四年、道光十年均有維修。現狀保持著金代大修后的外觀形式。塔為磚砌八角九級密檐式磚砌實心塔,高30.47米,臨濟寺澄靈塔是比較典型的金代密檐塔,塔身的磚雕圖案十分豐富。 圓覺寺磚塔是密檐式仿木結構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密檐九層,塔高30余米,現塔為金代原構。明成化五年(1469年)、萬歷四年(1576年)、清咸豐九年(1859年)均曾修葺,或磚刻題字或石刻題字嵌在磚塔上。 銀山塔林為遼金時代名寺——法華寺高僧的墓塔。金熙宗皇統五年(1145年),一代高僧佛覺大師海慧在銀山圓寂。弟子們為高僧建舍利塔。這是一座密檐式十三層八角磚塔,屬最高等級規格的佛塔。 金代,繼海慧大師圓寂之后,大延圣寺依次由晦堂、懿行、虛靜、圓通住持。前兩位大師圓寂后的舍利塔,也是十三層八角密檐式,后兩位大師圓寂后的舍利塔,是七層六角密檐式。這四座后建的塔,分處四隅,拱衛著大延圣寺開山祖師海慧之塔。 北京昌平銀山大延圣寺塔 (2000年中國旅行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北京昌平銀山大延圣寺塔 (網絡照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