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選自李可老醫師大作《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之「恢復仲景用藥特色,攻克世界醫學難題」。這是李醫師在火神討論會里提到,「用古方就必須用古代劑量」。 原則上折算方法,就是漢代一兩,等于現在15.625克。如果少于此量,就不能治大病! 關于古方,特別是傷寒論的劑量問題,過去大家都講,好多古人認為仲景方不傳之秘在于劑量。 我在一生當中,有一次偶然的機會誤打誤撞,發現了這個秘密。 我在60年代初期從甘肅回到山西,曾經治過7例心衰。心衰毫無疑問是少陰病主方四逆湯,但是用四逆湯這些人都沒有救過來。 傷寒論四逆湯原方是,炙甘草2兩,干姜兩半,生附子一枚。 生附子毒性超過制附子5倍以上,一枚大約大者30g,小者15-20g,一兩照3倍來計算,四逆湯用制附子,起碼3-5兩左右,就是古代劑量! 但是從明朝李時珍開始,對古方作過一番研究,認為古今度量衡變化不太清楚,究竟應該怎么辦,他最后來了個折中,說: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也就是古方傷寒論只用到原方量的四分之一,這樣就等于把傷寒論閹割了。 我怎么樣能發現這個事實呢? 有一次,一個老太太,病得很厲害,她兒子和我是朋友。醫院下了病危通知,他就抬回家準備后事,然后就找我去看,我一看四肢冰冷,脈搏非常微弱,血壓測不到。 當時開了方子,用了一兩半的附子,開了三劑藥!我說回去以后給他煮上吃,看情況,如果四肢冰冷全身冰冷,吃了藥后溫度回來,就可能就回來。 結果第二天他又來找,說我媽情況很好,已經能夠坐起來,已經吃了很多東西,同時自己張羅著要下地幫媳婦做點家務活。我說不對,我昨天給你開了三劑藥。 他說因當時,老太太病重的時候,手忙腳亂,又要準備后事準備老衣服,又要熬藥,所以三副藥熬在一塊。一副一兩半,三副就是100多克,這就誤打誤撞,病人好得很快。 據他兒媳告訴我,因為她急急忙忙,藥熬得過火了,剩下不多一點,加了水量不夠,過一會喂一匙;喂了四十多分鐘,老太太眼睛睜開;藥吃完了,老太太第二天就下炕了,所以藥量問題是個關鍵問題。 用藥這么大劑量會不會對病人造成傷害?這個大家過慮了,這個劑量,我是從60年代初期開始做的, 一直到1981年7月,我們國家考古,發掘出東漢的度量衡器—權。當時發現漢代早就有量液體的,量固體的,量粉末藥的方法。最后經過一些學者,特別是上海中醫藥大學柯雪帆教授,作了系統的總結。 所以說我當時就是誤打誤撞,發現這個奧秘。后來,我就逐漸的查找歷史上為什么發生斷層。為什么張仲景傷寒論的方子治不了病。查來查去,從李時珍開始就是現在的小方子,幾錢幾分,雖然可以治好些個病,但是治不了大病。在重危急癥領域起不了多少作用。 原因就在用古方就必須用古代劑量。原則上折算方法,就是漢代一兩,等于現在15.625克。如果少于此量,就不能治大病! 1981年考古發現漢代度量衡器「權」,以此推算古方劑量,解決了歷史上古方劑量的一大疑案,對仲景學說的教學、科研、攻關、臨床應用意義重大。 茲據柯雪帆教授歸納整理的資料并經反復衡量核實,摘要介紹如下: 斤=250克(或液體250毫升,下同) 兩=15.625克 升=液體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 金石類藥末約2克 草木類藥末約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錢匕=1.5克 一錢匕=1.5~1.8克 一銖=0.7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黃豆大 蜀椒1升=50克 葶力子1升=60克 吳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 半夏1升=130克 虻蟲1升=16克 附子大者=20~30克 中者一枚15克強 烏頭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梔子10枚平均15克 瓜蔞大小平均一枚46克 枳實一枚約14.4克 石膏雞蛋大1枚約40克 厚樸1尺約30克 竹葉一握約12克 「權」的發現,是中醫界復興的大好時機,可惜對中醫界震動不大。只有上海柯雪帆教授一人,聞風而動,廣為傳播。而且立即埋頭于臨床研究,用炙甘草 湯原方試治多種心臟病取得驚人的療效,令人振奮與感佩!我們身在基層前沿陣地的中醫,對此極為敏感。 60年代中期,我已對歷史上習用的經方劑量,發生懷疑,每遇重危急癥,如心衰瀕死病人,輒用傷寒四逆湯類方原量投治。主藥附子則加一倍、兩倍、三倍,破格用藥,有100多例肺心病、風心病、冠心病及大出血導致的心衰瀕死病人,協同西醫進行搶救,絕大部分是西醫放棄治療,由我單用中藥,一劑附子用到200克以上,一晝夜按時服3劑,附子總量達500克以上, 使這些現代西醫宣布死刑的病人,全部起死回生,我把此方定名為「破格救心湯」。 80年代以后,把六經主方及常用《金匱》要方,唐宋以前久經考驗的效方,全部重新整理,按古今折算法厘訂劑量,置于案頭,以備檢索。《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學寶庫中之寶庫,有強大的生命力!仲景上承內難,博彩百家,開創了中醫辨證 論治的理論體系。仲景學說是中醫學活的靈魂,是中醫取之不盡的源頭之水,是攻克世界性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仲景六經辨證之法,使我們洞悉病機,見病知 源,以病機統百病,則百病無所遁形。立足于臨床刻苦研讀仲景著作,學以致用,反復實踐領悟,是中醫成才的心由之路!也是提高中醫整體素質的唯一途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