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
時間 |
地點 |
死難人數 |
發動者 |
事件簡介 |
參考資料 |
趙州大屠殺 |
|
|
三萬 |
|
|
崇禎十二年六月十一日《兵部行稿》 |
濟南大屠殺 |
崇禎十二年正月初二 |
濟南 |
一百萬 |
|
|
崇禎十二年的《兵部題行》 |
畿南大屠殺 |
北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陰歷(以下同)五月 |
北直隸三河、昌平、良鄉等地 |
五千 |
滿清“睿親王”多爾袞 |
是年五月,大順軍西撤。滿清軍隊占領畿南地區,強令漢族剃發易服。當地漢族居民紛紛揭竿而起,反對滿清統治。滿清朝廷派出軍隊彈壓,對起義者和居民大肆屠戮,連老幼亦不能幸免。 |
《清世祖實錄》 |
潼關大屠殺 |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十三日 |
陜西潼關 |
七千 |
滿清“豫親王”多鐸 |
正月十二日,李自成從潼關回援西安。留守潼關的大順“巫山伯”馬世耀向滿清軍隊詐降,但密信為滿清所獲。次日,多鐸詐稱舉行宴會,將馬部官兵解除武裝,手無寸鐵的戰俘被盡數屠殺。 |
《清世祖實錄》、《潼關志》 |
揚州大屠殺
|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一日 |
南直隸揚州府 |
八十萬 |
滿清“豫親王”多鐸 |
即“揚州十日”。滿清軍隊占領揚州,明朝兵部尚書史可法殉國。多鐸以不聽招降為由,大肆屠城。揚州居民除少數城破前逃出以及個別隱藏較深的幸存者以外,其余全部被屠殺。 |
《揚州十日記》、《明季南略》 |
嘉興大屠殺 |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閏六月二十六日 |
浙江布政使司隸嘉興府 |
五十萬 |
不詳 |
是年閏六月六日。為反抗清軍暴行,嘉興民眾揭竿而起,鄉的明翰林學士屠象美、明兵科給事中李毓新主其事,降清的明嘉興總兵陳梧反正任大將軍指揮義師,前吏部郎中錢棅助餉。二十六日城陷,逃不出的居民除大批年輕婦女被清軍擄掠和一些僧人幸免外,幾乎全遭屠殺。 |
《嘉興市志》 |
江陰大屠殺
|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八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 |
南直隸江陰縣 |
十二萬兩千 |
滿清“豫親王”多鐸、“貝勒”博洛、“貝勒”尼堪 |
是年閏六月,江陰人民反抗滿清的剃發易服政策,奮起據城反抗。典史陳明遇、主簿閻應元、秀才許用等人帶領義民,抵抗滿清圍剿大軍三月之久。城破后全城軍民無一投降,俱為屠戮,只余老小五十三人。 |
《江陰城守記》、《清世祖實錄》、《清史稿》 |
嘉定大屠殺
|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初四日至八月十六日 |
南直隸嘉定縣 |
二十萬 |
滿清“吳淞總兵”李成棟 |
即“嘉定三屠”。是年閏六月,江陰人民在同政使侯峒曾、進士黃淳耀等人領導下,起義反清。李成棟帶領所部擊破義兵后攻城,城破后大肆屠殺居民、掠奪財物。自西關至葛隆鎮,浮尸滿河。后明將朱瑛、吳之藩兩次攻取嘉定,皆為滿清軍隊復占,城中居民慘遭屠殺。 |
《嘉定屠城紀略》、《嘉定縣志》、《嘉定乙酉紀事》 |
昆山大屠殺 |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初六日 |
南直隸昆山縣 |
四萬 |
滿清“吳淞總兵”李成棟、“刑部侍郎”李延齡 |
昆山縣紳民在原鄖陽撫院王永祚等人倡義下,起兵反清。顧炎武、歸莊等愛國志士都積極參與義舉。清軍攻陷昆山后,大肆屠城。 |
《歸莊年譜》、《顧炎武年譜》、《研堂見聞雜記》 |
金華大屠殺 |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七月十六日 |
浙江金華府 |
五萬 |
滿清“貝勒”博洛 |
是年五月,滿清軍隊攻占浙東府縣,南明錢塘江防線淪陷,魯監國放棄紹興,轉進至海上。興國公王之仁、大學士張國維等義士殺身殉國。金華人民在督師大學士朱大典帶領下據城而戰,誓死不降。滿清軍隊攻陷金華后,借口民不順命,屠城。 |
《浙東記略》、《臨安旬制記》、《金華府志》、《金華縣志》、《明清史料》 |
涇縣大屠殺 |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十七日前后 |
南直隸涇縣、徽州、績溪縣等地 |
五萬 |
滿清“提督”張天祿、“池州總兵”于永綬 |
是年皖南人民起義,反抗滿清統治。義軍攻略皖南諸縣后,因兵力不足,為滿清軍隊所敗。滿清軍在皖南地區展開瘋狂的報復性大屠殺,其中以涇縣特為尤甚。 |
《明清史料》 |
贛州大屠殺 |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十月初四日 |
江西贛州府 |
二十萬 |
滿清“江西提督”金聲桓、“總兵”柯永盛 |
是年三月,滿清軍隊從南昌南下,擊破沿路明軍。贛州府防守力量由各地援軍組成,缺乏協同作戰能力,不久后淪陷。滿清軍攻占贛州后,江西總督萬元吉、武英殿大學士楊廷麟等與六千守城將士殉國,滿清軍屠城。 |
《贛州府志》、《贛縣志》、《仿指南錄》、《行朝錄》 |
平海大屠殺 |
南明永歷元年(1647年)七月 |
福建平海衛 |
不詳 |
不詳 |
南明紹宗皇帝殉國后,遵奉魯監國的義師在閩浙兩地依然相當活躍。是年七月,南明同安伯楊耿領兵一度收復平海衛。滿清援軍趕到后,楊耿兵被迫撤退,平海衛百姓慘遭屠殺。 |
《明清史料》、《南明史》 |
邵武大屠殺 |
南明永歷二年(1648年)四月 |
福建邵武縣 |
不詳 |
滿清“福建左路總兵”王之綱 |
是年江西金聲桓、王得仁反正歸明后,福建義民舉兵響應。義軍攻占邵武縣城后,復為滿清兵所敗,城中起而響應的紳民慘遭屠戮。 |
《鄭成功檔案史料選集》 |
同安大屠殺 |
南明永歷二年(1648年)八月十六日 |
福建同安縣 |
五萬 |
滿清“靖南將軍”陳泰、“浙閩總督”陳錦、“福建提督”趙國祚 |
李成棟反正后,閩南地區復歸明朝旗下,但閩系將領多為排斥。是年七月滿清軍隊進攻同安,鄭成功援軍因風向不利受阻。同安城破后,守城將士悉數殺身成仁,滿清軍隊屠城,血流溝渠。 |
《鄭成功檔案史料選集》 |
|
南明永歷三年(1649年)正月十八日 |
江西南昌府 |
二十萬 |
滿清“征南大將軍”譚泰 |
金聲桓、王得仁反正后,進攻贛州失利,回援南昌,被滿清軍隊長期圍困,城中涼盡,出逃百姓皆不分青紅皂白為滿清軍屠殺。城破后金聲桓、王得仁和守城將士殉國,滿清軍將城中百姓屠戮一空。 |
《江變記略》、《永歷實錄》、《清世祖實錄》 |
信豐大屠殺 |
南明永歷三年(1649年)三月初一日 |
廣東信豐縣 |
不詳 |
滿清“梅勒章京”膠商 |
李成棟二次入贛,為滿清軍所敗,退守信豐。滿清軍攻破城池,李倉促撤退,在回師過程中陣亡。滿清軍入城后對城中居民濫加屠殺。 |
《西江志》 |
曹州大屠殺 |
南明永歷三年(1649年)十月初四日 |
山東曹州 |
不詳 |
滿清“梅勒章京”賴惱、“沂州總兵”佟養量、“臨清總兵”宜永貴等 |
原明東平侯劉澤清密謀與親信李化鯨反正歸明。李部義軍占領魯西南州縣,后為清軍三省大軍圍剿,戰敗被俘,劉、李兩人遇害。滿清軍入城后屠殺無遺。 |
《曹州志》、《重修大名府志》 |
大同大屠殺 |
南明永歷三年(1649年)八月二十九日 |
山西大同府、朔州、渾源縣 |
不詳 |
滿清“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英親王”阿濟格、“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承澤親王”碩塞等 |
永歷二年,滿清“大同總兵”姜瓖反正歸明,義軍迅速占領晉西北、晉南廣大地區,直接威脅滿清朝廷。清廷調取華北地區絕大部分可以調派的軍隊進剿,歷時將近一年才復占山西全境。姜瓖被叛徒漢奸殺害,大同城破,全城官吏兵民被屠殺。 |
《清世祖實錄》 |
汾州大屠殺 |
南明永歷三年(1649年)九月至十一月 |
山西汾州、太谷縣、泌州、澤州等地 |
四十萬 |
滿清“端重親王”博洛、“和碩親王”滿達海等 |
大同失陷后,滿清派出軍隊對晉南地區開展大掃蕩,在各地實施大屠殺。明朝巡撫姜建勛、監軍道何守忠等殉國。 |
《清世祖實錄》、《澤州志》、《明清史料》 |
蒲城大屠殺 |
南明永歷三年(1649年)四月初五日 |
陜西蒲城縣 |
一萬 |
滿清“固山額真”李國翰 |
是年,滿清“延安營參將”王永強相應姜瓖,反正歸明,義軍勢力在陜北迅速擴大。滿清調集陜西大軍三路圍剿,王永強戰敗殉國。蒲城居民固守不降,滿清軍破城后屠戮居民,匕筋無遺。 |
《清世祖實錄》 |
湘潭大屠殺 |
南明永歷三年(1649年)正月二十一日 |
湖南湘潭縣 |
五萬 |
滿清“鄭親王”濟爾哈朗 |
是年滿清侵略軍攻占湖南,突襲湘潭。馬進忠部見滿清軍勢大,南撤。明朝中湘王何騰蛟為滿清軍隊俘虜,不屈殉國。濟爾哈朗親自下令屠城,湘潭城中居民全數被屠殺。 |
《永歷實錄》、《湘潭縣志》 |
南雄大屠殺 |
南明永歷三年(1649年)十二月三十日 |
廣東南雄府 |
兩萬 |
滿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 |
是年滿清軍從江西南下進攻廣東,偷渡梅嶺后,派遣間諜進入南雄放火并打開城門,滿清軍主力擁入。守城六千余名將士死戰殉國,城內居民被屠戮殆盡。 |
《嶺表紀年》、《南雄府志》 |
|
南明永歷四年(1650年)十一月初二日 |
廣東廣州府 |
六十萬 |
滿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 |
滿清調集粵北軍隊,準備數月,進攻廣州。用炮火轟塌廣州城墻,守城將士六千余人與滿清軍巷戰,悉數陣亡殉國。滿清軍占領廣州后,瘋狂地進行屠殺達十余日之久。 |
《平南王元功垂范》、《韃靼戰記》 |
潮州大屠殺 |
南明永歷七年(1653年)九月十四日 |
廣東潮州府 |
十萬 |
滿清“靖南將軍”哈哈木 |
是年滿清“潮州總兵”郝尚久反正歸明,響應李定國大軍。李定國兵敗西撤后,郝尚久勢單力薄。滿清軍隊在包圍潮州一月有余之后,攻陷府城,郝尚久自殺殉國。滿清軍屠城,斬殺無算。 |
《平南王元功垂范》 |
永昌大屠殺 |
南明永歷十三年(1659年)閏三月 |
云南永昌府、曲靖府、澄江府等地 |
不詳 |
滿清“征南將軍”趙布泰、“提督”線國安等 |
是年滿清軍隊進入云南,分路攻打南明防線。滿清軍隊沿途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永昌一帶周圍百里無人煙。 |
《明清檔案》、《清世祖實錄》 |
四川大屠殺 |
南明隆武二年( 1646 年)至永歷十九年( 1665年) |
四川全境 |
約五百四十萬人 |
滿清“叔父攝政王”多爾袞、孝莊 |
是年十一月,張獻忠陣亡,滿清開始侵入四川。同年滿清政府貼出公告:“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面對四川人民頑強不屈的抵抗,此后滿清用了近20年時間始占領四川。1647年清將張德勝攻入成都被殺后,相繼攻伐四川的清軍有高民瞻、吳三桂、李化龍等部。1660年,成都淪陷;1663年,重慶淪陷;1665年,南明下川東戰役失利,全蜀淪陷。四川的反清活動被殘忍地鎮壓后,清軍采取了徹底屠殺的辦法作為報復,到了“彌望千里,絕無人煙”的地步。后來清廷不得不遷移湖廣的人口至四川(即有名的以湖廣填四川)。 |
《屠省令》、《明清史料》、《四川通史》、《中國人口通史》 |
舟山大屠殺 |
|
|
不詳 |
|
|
|
蘇州大屠殺 |
|
|
不詳 |
|
|
|
沅江大屠殺 |
|
|
不詳 |
|
|
|
廈門大屠殺 |
|
|
不詳 |
|
|
|
海寧大屠殺 |
|
|
不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