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脈癥(一)[病案]鄧某,女,40歲。 1977年5月16日初診。自覺全身肌膚發酸麻痹,尤以右側肢體較甚。右上肢肌膚酸麻痹時,牽引右側頸項及肩胛部酸脹,右下肢小腿肌膚酸麻痹時,牽引右足跟酸麻。上述酸麻痹感與天氣變化無關。伴有頭昏,頭痛,眼花,耳鳴,心跳,氣短,胸悶,逐漸消瘦。月經后期,色淡量少。診見形體消瘦,精神萎靡,面色無華,頭發枯焦,語聲低微,少氣懶言。舌質較淡、苔尚凈。無詠(兩側人迎、寸口、趺陽等處均未切到脈搏跳動)。檢查:兩側頸動脈、橈動脈、腋動脈以及兩側足背動脈均消失,左腘動脈以及兩側股動脈搏動減弱,腹主動脈博動增強,心臟及大動脈進路未聞及明顯雜音,四肢末端溫度無明顯降低。心電圖檢查:竇性心律不齊。四肢血流圖檢查:肢體血流緩慢,血管壁彈力減弱,右下肢明顯血流減少,左下肢血流較好。符合大動脈炎之血流圖。兩臂血壓均未測量到。胸透心肺未見異常。 [治則]益氣養血,通痹復脈。 [方藥]黃芪15克,桂枝9克,白芍9克,當歸12克,熟地15克,雞血藤15克,牛膝9克,生姜9克,大棗4枚。連服30劑,全身肌膚酸麻痹感以及上述諸癥均見減輕,左肘窩以及兩側趺陽脈切之有輕微搏動。守原方加川芎3克以活血通痹,加陳皮6克以防熟地、白芍滯膩,繼續連服30劑,全身肌膚發酸麻痹基本解除,其他虛弱癥狀亦隨之改善。兩側人迎、寸口以及趺陽等處均能切到脈搏,唯沉遲細弱。兩臂血壓均能測量到10.6/8.0kPa(80/60毫米汞柱)。仍再服原方,每隔3~5天服1劑,以鞏固療效。二年后隨訪,病已解除,脈能摸到,體力恢復,精神充沛。(見《中醫雜志》1980年第1期) [評析]無脈癥臨床少見。本案氣虛血痹則脈滯不起,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方中黃芪性溫,補氣升陽,現代藥理研究具有擴血管,加強心臟收縮,改善血循環作用,桂枝溫通血脈,通陽化氣;雞血藤補血行氣,舒筋活絡;當歸活血通絡,與雞血藤、桂枝合用增強活血行痹之功;白芍養血柔肝,熟地補血養陰;牛膝補肝腎,活血通絡。全方配伍能養血活血通痹,氣血流通則脈自動復起矣。(馬蔭篤李詳云) 無脈癥(二)[病案]余某,男,24歲。1971年4月10日初診。按之六脈俱息,雙臂測無血壓,患者二年來頭暈眼花,兩耳蟬鳴,關節酸痛,手足抽搐麻痹無力,指趾冷,勞動時可減輕,休息時反加重。四個月前某日,醒來突感左側顏面及四肢麻木加重,疼痛隱隱,四肢無力,蹣跚跛行,頭目眩暈尤劇。發病后曾服風不動、大通筋、梅花入骨丹等民間單方無效,肌注維生素B1、B12及針刺等斷續治療四個月無效。檢查:膚色暗晦,形體豐滿,左眼無反射,重切橈動脈無脈搏,雙臂量血壓均測不出。舌質偏紅、苔薄白,胸透左心室輕度增大量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左心室傳導阻滯及肥厚勞累。血象:白細胞11.0×109/L(11000/立方毫米),中性48%,淋巴50%,伊紅4%,抗“O”500單位(正常為333單位)。 [治則]補氣活血,破瘀通絡,佐以祛濕。 [方藥]黃芪30克,當歸30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茯苓皮10克,川芎10克,丹皮10克,三棱10克,桃仁12克,玄參12克,紅花6克,鹿茸3克(沖服)。服3劑后感舒暢,麻木疼痛感減輕,氣力漸增,切脈已有伏脈應指,量血壓為10.6/6.1kPa(80/46毫米汞柱)。以后照服上方,劑量略有調整,增補黨參12克加強益氣。服7劑后,頭暈肢麻大減,步履有力,左手已能上舉過肩,并能握拳,測血壓左臂14.0/11.3kPa(105/85毫米汞柱),右臂15.3/12.0kPa(115/90毫米汞柱),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又照上方去鹿茸,連服40余劑,諸恙悉平。隨訪九年未見復發。血壓脈搏均正常。(見《新中醫》1981年第5期) [評析]本病初由風濕阻滯脈絡,致氣血不暢,脈絡阻塞。肌骱失濡則麻木痹痛,血脈瘀塞則無脈無血壓,勞動后氣血通暢,故痹痛暫減。《內經》云“勞則耗氣”,患者欲求暫緩疾苦,往往過勞,反致正氣日虛,氣虛無力推動血行。故治之則補氣破瘀。促進血脈流通,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方中重用當歸、黃芪以補氣活血;更配桃仁、三棱、川芎、桂枝力破瘀阻,開通塞滯;佐以赤芍、丹皮、玄參,不僅能破瘀行血,且能散結,加茯苓皮以清滌脈絡肌腠之濕;更用鹿茸一味大補氣血陰陽。用藥合理,藥到病除,使纏綿二年之痼疾治愈。(李祥云) 無脈癥(三)[病案]李某,男,45歲。1957年3月30日初診。六部脈九候俱無,兩臂血壓不能測及,全身虛弱已二年余。各地診療,未得結果。面色不華,頭暈目花,心悸少寐,四肢麻木,神疲乏力,舌淡苔薄。 [治則]溫通復脈,益氣養血。 [方藥]炙甘草20克,桂枝15克,紅參8克,熱地15克,阿膠15克,當歸10克,麥冬10克,黃芪20克,丹參12克,紅棗5枚,米酒為引。服14劑時,自己陡然發現有細微脈搏應手,果然按之沉伏而細弱。原方繼服10劑后,六部脈切之明顯應手,血壓測得。更方為:炙甘草20克,黨參25克,桂枝12克,阿膠10克,熟地12克,黃芪20克,當歸10克,陳皮8克,白術10克,紅棗4枚。服30劑而愈,再以人參養營丸數瓶而收全功。 (見《江西中醫藥》1984年第2期) [評析]本案以虛象貫穿始末,為諸恙之本。心之氣血久虧,陰陽不相周濟,脈管得不到心陽激動而充盈不起,六部脈因之不顯。方以炙甘草湯益氣補中,化生氣血,以資血脈之本源,佐以米酒通引藥勢,鼓舞不振之心陽。陰陽得濟,氣血得充,脈道自復。(呂志連) 肌衄(皮下出血一)[病案]胡某,女,27歲。1981年5月就診。四肢胸背部出現紫紅色瘀斑,壓之不退色,皮膚燥癢,顴紅,心煩口渴,夜寐不寧,曾在某醫院醫治無效。舌紅苔白,脈細數。 [治則]活血化瘀,滋陰清熱。 [方藥]當歸15克,生地15克,赤芍15克,枳殼15克,香附15克,丹皮15克,山梔15克,阿膠15克,玄參15克,桃仁20克,紅花20克,川芎10克。服3劑病情減半,原方又服3劑,肌衄止,病愈。(見《中醫函授通訊》1983年第5期) [評析]肌衄又稱皮下出血,屬中醫“瘀血”的范疇。患者肌衄,脈癥分析,屬陰虛火旺,血液妄行,溢于皮下而成肌衄。治則應滋陰清熱。患者肌膚瘀斑形成,正如《血證論》曰:“吐衄便漏,其血無不離經。”故方中應加用活血化瘀之品,今選用血府逐瘀湯加減,使瘀血除,新血生。方中丹皮、山梔涼血清熱,使血不妄行,香附、枳殼行氣解郁,阿膠能養陰血止血。故全方配伍,藥中病機,病乃愈。(李祥云) 肌衄(皮下出血二)[病案]黃某,男,46歲。1980年7月17月初診。患者得恙數載,四肢、胸腹部反復出現紫紅色斑疹,焮熱腫痛瘙癢,夜寐欠佳,心煩口干,全身酸痛。經某醫院診為中毒性毛細血管出血癥,屢經中西醫治療,雖有好轉,但不能根除,殊以為苦,近日又復發。癥見:四肢滿布紫紅色斑疹,焮熱腫痛瘙癢,面色黯紅,舌紅苔薄,脈細數。 [治則]清肝解郁涼血。 [處方]當歸尾12克,牡丹皮9克,黑山梔9克,生地15克,赤芍9克,白芍9克,白蒺藜12克,元參9克,郁金9克,水牛角18克(先煎)。藥進3劑,斑疹腫痛消退,心煩夜寐轉佳,但皮膚仍有瘙癢,時有口干。藥中病機,守原方去水牛角,加麥冬12克,蟬蛻3克。連服3劑,諸癥悉平。追訪迄今未復發,而告痊愈。(見《中醫雜志》1983年第1期) [評析]本例主癥為四肢軀干皮膚毛細血管破裂出血,加之長年于水中勞作,濕熱壅阻于肝經,迫血妄行損傷陽絡而見肌衄。故以清熱涼血治其標,泄肝解郁散熱求其本,藥到病所,而獲捷效。(馬蔭篤) 髂股靜脈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病案]雷某,女,29歲,1982年12月10日就診。產后第三天,初覺右下肢腫脹疼痛,步覆艱難,繼則畏寒發熱,后又突發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咳嗽咯血。西醫經各種檢查診為:髂股靜脈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給予吸氧及輸血治療。除上癥外,兼面色晄白,右下肢水腫,難以屈伸,稍動即痛劇。舌苔薄黃而膩,脈細而數。 [治則]補氣固脫。 [方藥]高麗參9克,熟附片6克,桂枝16克,干姜15克,黃芪30克,丹參15克,甘草6克。2劑后,胸悶氣促稍減,兩日未咯血,肢腫痛減。原方去附片,高麗參易黨參30克,加川芎12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路路通12克,三妙散9克。連服6劑,諸癥好轉,心肺功能正常。出院后囑門診繼續治療。一年后隨訪正常。(見《陜西中醫》1983年第2期) [評析]本案系因產后氣血雙虛,風寒入侵,經絡被阻。在肢體則腫脹疼痛,在肺則胸悶氣短,咳嗽咯血。治宜參附湯治其標,后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合三妙散益氣活血、祛瘀除濕治其本。方藥少而精,與證合拍,使氣血運行,則諸癥自愈。(呂志連) 持續乙型抗原陽性[病案]孫某,女,39歲。1974年6月27日就診。患者于1972年1月患急性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化驗:谷丙轉氨酶239單位,麝香蘋酚濁度10單位。經治療后1973年復查肝功能正常,但澳抗陽性,1974年兩次復查均為陽性而來我院門診,證見神疲乏力,肝區作痛,食后作脹,下肢稍腫,二便如常,月經尚正常。檢查:肝在右肋緣下1.5厘米,質中偏軟,脾未觸及。舌苔正常,脈沉。 [治則]健脾益氣,調補肝腎,佐消熱利濕。 [方藥]生黃芪15克,黨參15克,焦白術10克,當歸1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何首烏15克,丹參15克,川斷15克,醋柴胡10克,小薊15克,白茅根30克,酒黃苓10克,草河車12克,沉香粉1、2克(沖服)。另每日服烏雞白鳳丸1粒。服上藥14劑后無明顯好轉,故上方去小薊、沉香粉,加土茯苓15克,車前子15克,車前草15克,澤蘭10克,若便稀時加訶子肉12克,腰酸加仙靈脾12克,菟絲子12克,共服藥40余劑,于8月5日復查澳抗已轉陰性,以后于9月、10月、12月三次復查澳抗均為陰性,肝功能尚屬正常。1975年1月因感冒疲勞后肝功能又有反復,谷丙轉氨酶在229~800單位,麝香草酚濁度8~10單位。仍依據上方有所加減,并配服五味子120克,丹參30克,共研細末裝1號膠囊,每次服1粒,及每口服烏雞白鳳丸1粒,肝功能基本正常,澳抗均屬阻性。隨訪二年以上,至1976年11月澳抗復查六次均為陰性。(見《關幼波臨床經驗選》,人民衛生出版社) [評析]患者原患急性病毒性肝炎,并發現澳抗持續陽性。依癥分析屬脾虛氣弱,肝腎不足,濕熱未清,故法用健脾益氣,調補肝腎,清熱利濕。方中生黃芪、黨參、焦白術健脾益氣,赤芍、白芍、丹參、當歸、何首烏、川斷調補肝腎;柴胡疏肝理氣,小薊、白茅根、灑黃芩、草河車涼血祛濕解毒。另服烏雞白風丸養血滋補肝腎,再依據癥狀有所加減變化,總之以益氣血,補肝腎扶正為主,兼以祛邪,如此治療癥狀改善,澳抗一直陰性未反復。(李祥云) 急黃(急性肝壞死合并肝昏迷)[病案]張某,女,20歲。1974年1月17日入院。六天前腹痛,次日乏力,不思食,伴厭油,惡心嘔吐,發冷發熱,昨天開始目黃。黃疸指數88單位,鋅濁度18單位,谷丙轉氨酶611單位。入院診斷為急性黃疸型肝炎。當天下午神志異常,躁動,語言重復,叩診肝濁音縮小,會診為急性黃色肝壞死,肝昏迷前期。經搶救療效不顯,中醫會診:舌苔難辨(牙關緊閉),脈微欲絕。 [治則]解毒活血,開竅,透邪 [方藥]升麻15克,犀角3克(磨沖),赤芍10克,丹皮10克,天花粉12克,茵陳15克,紅花3克,石菖蒲10克,甘草10克。濃煎鼻飼,每天2劑,另安宮牛黃丸1粒兌服。1劑后,小便增多,全身大汗,神志不清,呼之不應,時亦躁動,喉中痰鳴,口唇瞤動。原方加川貝10克,當歸15克。藥后神志漸醒,舌紅絳,苔黑,脈沉細。此津傷熱毒熾盛,前方去石菖蒲,加生地15克,仍每天2劑。1月22日,尿量雖多,色仍深黃。前方續服,并加用涼膈散,每次服10克,通便泄熱,連服3天,解出黑便,1月31日,黑苔己退,舌質仍紅。改用:當歸15克,赤芍12克,天花粉12克,茵陳15克,郁金10克,枳殼10克,黃芩12克,升麻15克,生地15克,丹參15克,甘草6克,4劑后,黃減納增,苔凈質紅。后以歸芍六君湯加減。于2月19日復查肝功能正常出院。(見《湖南醫藥雜志》1979年第3期) [評析]本病屬急黃,為熱毒侵入營血,肝壞死引動肝風所致。治宜解毒活血為主,方用犀角散加減。其中升麻為君,每次用量12~15克,這是特點,仿張仲景升麻鱉甲湯治陽毒之意,方中赤芍等祛瘀生新。全方配伍有解毒、活血、開竅之功,故能起死回生,短期內治愈。(呂志連) 急黃(肝昏迷)[病案]楊某,男,成年。1973年1月3日就診。高熱,神志昏迷,全身發黃如橘子色,兩眼鞏膜黃染劇,瞳孔放大,目張口閉,體重不能自轉側,腹部脹滿,鼾聲甚高,痰鳴氣促,唇干舌絳并見糜爛,二便閉澀,六脈弦數,病情危急。 [治則]清肝泄熱開竅。 [方藥]黨參15克,甘草3克,黃連4.5克,竹茹15克,石菖蒲1.5克,遠志9克,茵陳15克,柴胡12克,半夏9克,黃芩9克,石膏18克,生姜3片,大棗3枚。同時服用安宮牛黃丸,每日1丸。服3劑后,兩目稍能活動,仍呆滯,患者呻吟不絕,且咳出瘀紅色的血液,小便少,大便閉,口舌干燥脈數急。處方:大黃15克,枳實9克,黃芩12克,半夏12克,白芍12克,柴胡12克,茵陳30克,梔子9克,生姜3片,大棗3枚。服2劑后,排出黃黑色帶血的稀便數次,小便尚黃赤而短,咳痰吐血減,熱度退,神志漸清,能知所苦,謂“頭痛、咽痛”,稍能進食,腹脹略減。此為濕熱下注,改用龍膽瀉肝湯,服3劑,大便通,小便增加,稍清,黃疸退,唯頭痛。以后用升麻葛根湯2劑及清心養正之劑調理之,患者愈而出院。(見《新中醫》1977年第1期) [評析]黃疸肝熱昏迷是為危證,是火邪上擾于腦,內竄心胸所致,又因火邪內蒸,消耗津液損及脾臟,脾虛不運,濕邪流布蘊而發病。肝膽互為表里,膽腑受累,膽液外泄,故身目俱黃。患者病危急,注意靈活辨證,先用小柴胡湯加味及服清熱開竅之安宮牛黃丸,繼用大柴胡湯加味,表里雙解,以后又根據病情加減變化,用升麻葛根湯及清心養正之荊調理,使患者轉危為安。(李祥云) 肝風脅痛[病案]曾某,女,40歲。患者感右脅下時時作痛,飲食入胃,自覺有氣常注于左,不行于右,口干舌燥,頭昏怕風,舌質深紅、苔光絳,脈弦(鼓指)。 [治則]養陰熄風,柔肝解郁。 [方藥]生地10克,天冬10克,麥冬10克,阿膠珠10克,金石斛10克,川貝6克,杏仁6克,鉤藤12克,天麻12克,芭蕉葉15克,絲瓜藤汁15克,和藥沖服。本方每8小時飲服1劑,連飲3劑,脅痛大減,口已不覺干燥,舌轉淡紅,已不覺有氣左注,吐酸欲嘔。原方去笆蕉葉、絲瓜藤汁、阿膠珠,加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瓦楞子10克,又服2劑而治愈。(見《新中醫》1977年第1期) [評析]肝為風臟,陰虛肝旺,內風潛伏,如感外邪,外風即與內風相搏成病,治風應以甘寒之藥不宜苦寒之味,故以養陰熄風。患者陰虧不能涵育肝木,故肝郁火旺,襲擊少陽之絡,則出現脅痛舌燥及食后有氣向左注入之感覺,故用甘寒育陰熄風之劑而收全功,(李祥云) 膽汁過多[病案]唐某,男,34歲。1980年6月14日住院。右脅下及上腹部持續性疼痛并進行性加劇三日,伴見全身及鞏膜明顯黃染,發熱,嘔吐,莫菲氏征陽性,血白細胞25.1×109/L(25100/立方毫米)中性84%。診斷為膽石癥、急性化膿性膽管炎。入院后予抗感染,輸液,中西醫結合排石治療。次日于大便中排出泥沙樣結石,但病情未獲緩解反而加劇,隨即中轉手術,術中證實為膽石癥,化膿性膽管炎。予膽總管探查取石術及“T”管引流。術后膽汁分泌量逐漸增多,開始每24小時500毫升左右,三日后增加到1500毫升,五日后增加到3000毫升。最多時每24小時5000~6000毫升。經加大抗生素劑量并多種抗生素聯用,膽汁分泌量仍繼續增多,復邀中醫治療。癥見面色青黃消瘦,精神萎摩,倦怠乏力,懶言欲寐,片刻閉目而聞鼾聲,喚之可醒,大便時干時溏,四肢清冷,雖值夏日仍欲蓋衣被,咽干口淡,食少,胸脘痞滿,舌質黯絳、苔薄白微膩,脈沉細而遲。 [治則]溫中扶陽。 [方藥]黨參30克,干姜20克,甘草10克,白術20克,砂仁10克,服藥2劑,引流膽汁頓減,每24小時500毫升左右,精神、食欲明顯好轉。后予香砂六君丸鞏固療效,諸癥愈而出院。(見《中醫雜志》1983年第9期) [評析]祖國醫學認為,膽為奇恒之府,中藏精汁為“中正之官”,主決斷。膽汁者,精汁也,為人體津液之一。《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說明人身津液來自飲食水谷,為脾所生化。脾胃生理功能正常,津液的生成(分泌)、運化、輸布就正常:如中焦病變,脾胃失其運化之功,津液生化紊,不能灑陳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則不循常道,而失去固攝,至源源不斷外流。本案方用理中湯調理中焦。中焦是脾胃肝膽所居,主氣機的升降,水谷精液的輸布。升降失常,則清濁不分,津液失固。本例病機與此相合,故用此方。方中黨參、白術益氣健中,干姜、甘草溫中陽以建中宮,中氣立陽氣復,則清氣升,濁氣自降,津液固攝而循常道,是用理中湯取效之理。(馬蔭篤) 妊娠晚期合并急性胰腺炎[病案]陳某,女,28歲。1974年12月30日就診。懷孕八月余,病前晚餐曾進食肥腸湯和玉米面條。就診當晚8時許,突感上腹部偏左呈持續性脹痛,逐漸加重,嘔吐4次,為未消化食物和膽汁。用顛茄、阿托品及杜冷丁,未止痛,后急診入院。檢查:體溫37.8℃,脈搏90次/分,上腹部壓痛明顯,宮底劍突下一指,腸鳴音減弱。白細胞8.2×109/L(8200/立方毫米),中性85%,淋巴12%;血淀粉酶256溫氏單位;病后24小時尿淀粉酶2:084溫氏單位。入院后禁食,靜滴四環素;肌注阿托品、鏈霉素,補液等,腹痛有增無減,陣發性加劇,反跳痛陽性,體溫38.9℃,白細胞10.1×109/L(10100/立方毫米),中性90%,腸雞音弱,胎心音好,宮口未開。予毒霉素320萬單位,慶大霉素24萬單位,普通胰島素16單位,每12小時靜滴1次,并加強解痙止痛藥應用。觀察24小時病情繼續惡化。乃改用中藥治療。 [治則]疏肝理氣,清熱解毒,通里攻下。 [方藥]柴胡15克,胡黃連9克,黃連9克,木香9克,生大黃9克,芒硝9克,黃芩9克,生甘草6克,川楝子12克,延胡索12克,郁金12克,香附12克,生白芍15克。藥后一時許,腹中鳴響,隨即排臭穢稀便1次,頓時腹痛明顯減輕,并安眠入睡。次日原方投2劑,排稀便3次,其痛緩解,能進流質。因慮其硝黃攻下峻猛,恐傷及胎兒,故更以香砂六君合銀翹之屬。藥后八時許,腹痛復作,病情加劇,繼用阿托品及杜冷丁無效。于當夜復投上原方,即又排稀便2次,其痛若失。后又連服原方兩天后,腹痛完全消失,納增。于1975年1月28日足月產一子,產后母子均佳。隨訪八年,未復發,(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83年第12期) [評析]本案經用大量抗生素,解痙止痛劑,胃腸減壓補液等治療后,病情有增無減。經辨證分析為肝郁氣滯,濕熱積滯阻遏腸胃,不通則痛。投予加減清胰湯,理氣解毒,通里攻下,切中病機,藥到病除。(黃宣能) 膈下膿腫[病案]盛某,男,42歲。1980年4月2日就診。1976年患過胸膜炎,1978年曾因持續發熱住某醫院二個月,寒熱退后出院,但診斷和治療情況不詳。1979年2月因全腹劇痛,于當地某醫院懷疑胃穿孔,行腹部手術,術中發現是膈下膿腫,當即切除之。1980年3月21日又出現持續發熱,白細胞升高,當地醫院認為膈下膿腫復發,患者來上海進一步檢查,先后到中山醫皖X線透視示:右膈下膿腫可能。超聲波檢查:發現右膈下有直徑0.5×5厘米的膿腫,肝肋下2厘米,脾肋下2厘米,肝功能及大小便常規均正常。確診為右膈下膿腫,建議必要時手術治療。患者不愿再次手術,即求中醫診治。刻下患者右脅痛連及右側背部不適,有叩擊痛,口干欲飲。彌月來,常易感冒,鼻塞,咳嗽有痰,舌苔薄黃,脈緩。 [治則]清熱解毒,和解少陽,活血散結。 [方藥]柴胡9克,黃芩9克,半夏9克,全瓜蔞9克,太子參9克,黃芪9克,當歸9克,蒼術9克,防風9克,銀花9克,連翹9克,莪術9克,劉寄奴9克,胡黃連6克。服7劑后,咳嗽鼻塞頓除,右側背脅痛勢減輕,只有時向肩部呈放射性隱痛感。于前方去蒼術、防風、半夏、瓜蔞,加皂角刺9克,服前3劑時有輕度腹痛腹瀉,再服3劑即無此現象,但自覺右脅痛明顯減輕。近兩天來又有咳嗽鼻塞,多白沫痰,脈緩,舌苔薄黃。仍守上方再服7劑,右脅疼痛消失,叩擊痛(一)。去中山醫院超聲波復查:右腹部未發現明顯異常,提示右膈下膿腫已吸收。原方再進7劑,以資鞏固。(見《云南中醫學院學報》1981年第1期) [評析]本案按中醫理論屬邪火熱毒,郁結于少陽,熱毒蘊于膈下成膿,故治療始終以清少陽經邪火熱毒,活血化癍散結,扶正祛邪,并進為治,未用任何西藥,取效神速。(黃宣能) 肝癰(肝膿腫)[病案]羅某,男,38歲。1960年9月13日初診。患者形體枯瘦,肝區硬痛紅腫。X線透視:右腹部外側有一液平面,直徑約3.5厘米。肝穿刺:抽出棕色膿液。膿液涂片檢查:阿米巴滋養體少許。體溫在38℃左右,精神不振,食欲欠佳,咳引脅痛,口微渴,足腫,舌苔黃膩,脈弦數。 [治則]疏肝排膿,托里消毒。 [方藥]柴胡9克,瓜蔞皮9克,赤芍9克,青皮9克,陳皮9克,當歸9克,黃芩9克,黃芪9克,蒲公英9克,廣木香6克,紅藤15克,甘草3克,金銀花15克。上藥連服2劑,肝區疼痛減輕,按之微痛,納增,眠好。上方續服至25日,舌苔黑黃色,膿腫處穿一小孔,流膿甚多,微痛。上方加丹皮6克,山梔9克,藥后肝區疼痛消失。上方加黨參15克,服后2天,流膿減少。改處方為:黨參15克,黃芪15克,銀花15克,白術12克,當歸12克,丹皮6克,梔子9克,柴胡9克,枳殼9克,青皮9克,白芍9克,甘草3克。上方連服至10月3日,膿盡收口,痊愈出院。(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65年第6期) [評析]肝膿腫中醫稱為“肝癰”。《醫宗金鑒》:“肝癰憤郁氣逆成,期門穴腫更兼疼,臥驚怯滿溺不利,清肝滋腎即成功。”本案用逍遙散、托里消毒飲、柴胡清肝湯加減,以疏肝理氣,清肝解郁,清熱解毒,托毒排膿消腫,最后以扶正達邪而收功。(黃宣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