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 原因分析 護理 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逐年增加,有效控制糖尿病已引起廣泛重視。糖尿病藥物治療主要包括胰島素治療和口服降糖藥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可能發生低血糖反應,有報道低血糖超過6小時,即發生不可逆的腦組織損傷。因此,提高護理人員對低血糖反應的認識和處理能力,能有效預防糖尿病患者治療中低血糖反應的發生,現將我院2000年1月至2005 年12月收治的40 例糖尿病并低血糖癥原因分析及護理總結如下。 2.胰島素或降糖藥劑量過大。本組病例中注射胰島素治療33 例。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島素用量過大,餐前皮下注射胰島素后進食減少或未按時進食,致使進入體內的胰島素劑量相對過大。服用降糖藥共7 例,患者為了快速降低血糖而自行增服降糖藥劑量或漏服藥后于下一次服藥時補服而造成藥量過大。各種原因引起的食欲減退、進食量少或胃腸道疾病引起嘔吐、腹瀉,而沒有及時減少胰島素用量,都可引起低血糖。 4.運動因素。本組病例中劇烈運動3例,運動可增加組織利用糖,使血糖降低。患者對胰島素及降糖藥的作用認識不夠,在胰島素及降糖藥作用高峰時間運動或快速追求血糖下降而進行強度較大的運動,引起低血糖反應。 護理對策 1.加強降糖藥知識教育。向患者介紹藥物的種類、劑量、作用高峰時間、副作用等,磺脲類降糖藥如糖適平宜在餐前半小時服用,雙胍類如鹽酸二甲雙胍餐后服用以減少胃腸道反應,腸溶二甲雙胍則由于副作用小可在餐前服用;同類口服降糖藥不聯用。按醫囑堅持服藥,避免漏服、誤服,如漏服藥不可在下一次服藥時補服,以免藥量過大而發生低血糖。要加強病房巡視,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提高低血糖的識別能力。因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治療時極易發生低血糖,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低血糖反應的不同臨床表現,加強病房的巡視,尤其是在夜間,及時識別低血糖反應,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有效地預防低血糖。 2.胰島素治療時選擇劑型應準確,切忌把中性胰島素(短效)誤認為中效胰島素。注射方法應多部位輪流注射。對于短效或預混胰島素優先考慮腹部,對于中效胰島素優先考慮大腿外側或三角肌外側。注射時注意回抽,勿將胰島素注入皮下血管。注射要定時,注射30 分鐘內一定要進餐,避免劇烈運動,注射部位不能按摩,以免加速胰島素吸收而引起低血搪。注射前了解患者的食欲和飲食準備情況,注射后檢查患者是否按時進食和進食量等。告知患者注射胰島素后勿外出進食,以免發生意外。 3.合理飲食與適當運動。為減輕胰島的負擔,使之合理分泌胰島素,糖尿病患者一日至少進食三餐,且要定時定量。注射胰島素或易發生低血糖者還應于3 次正餐之間及睡前進食小點,這是減輕每餐糖負荷和防止低血糖的有效措施。注意飲食與注射胰島素、口服降糖藥物之間的密切關系,不要盲目節食,饑餓療法加上降糖治療極易引起低血糖以及因為長期營養不良而引起多種并發癥發生。限制飲酒,空腹飲酒易引起低血糖。同時要指導患者適當運動,根據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幫助病人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打太極拳、散步、跑步、打球等等,運動量以不感到疲勞為宜,運動的時間應相對固定,應選擇餐后1 h進行較為合適,因此時血糖相對較高,運動時不易發生低血糖,但是在短效胰島素注射后l h左右不宜參加運動,因運動增加血糖消耗,增強降糖效果,易發生低血糖。運動強度應相對固定,切忌運動量忽高忽低,若進行中等強度以上的活動,且持續時間較長,應適當減少運動前胰島素或降糖藥的劑量,在運動前或運動中適當加餐,大運動量的活動結束后,進食量要適當增加,預防低血糖的發生。有發熱、嚴重感染、酮癥、嚴重心、腦、腎、視網膜合并癥、高血壓患者禁止鍛煉。 4.定期監測血糖。注意患者血糖波動情況并作好記錄,根據血糖情況找出血糖變化的規律,為醫生調整胰島素用量提供可靠的資料。而血糖監測的頻率要視病情的變化而定,在剛剛被診斷為糖尿病、病情不穩定(如合并感染時)、更換藥物、精神波動劇烈等情況下,應密切觀察,甚至一天要測3~4 次,直至血糖穩定后再逐漸放寬。如果病情穩定,血糖波動不大時可放寬至每周2 次(l次空腹、1次餐后)。糖化血紅蛋白含量能反映近2~3個月內血糖控制總體水平,應2~3個月檢測1次。讓患者了解糖尿病的控制指標[2],如空腹血糖:4.4~6.1 mmol/L為理想,≤7.0 mmol/L尚可,>7.0 mmol/L為差;餐后2 h血糖:4.4~8.0 mmol/L為理想,≤10.0 mmol/L尚可,>10.0 mmol/L為差;糖化血紅蛋白(%):<6.2為理想,6.2~8.0為尚可,>8.0為差。確定患者發生低血糖時,輕者立即進食如糖水、餅干、面包等;嚴重者靜推50%GS 或靜滴10%GS溶液:告知患者準備一些應急備用食物如糖塊、餅干等。 5.做好健康教育。讓病人知道低血糖反應的常見誘因,采取集體教育和個人指導的宣教工作,以減少病人及家屬的精神負擔及心理壓力,消除病人及家屬的厭煩和疲憊的心理[3],并將糖尿病知識傳授給患者和家屬,取得病人的理解和家屬的支持[4]。按時按劑量注射胰島素,定時定量進餐,生活規律化,經常檢測血糖,加強他們對治療中低血糖反應的自我識別能力,掌握自救方法。患者在外出時隨身攜帶甜食和糖尿病卡,卡上填寫患者姓名、電話號碼、家庭住址、醫療單位及急救電話,并注明是糖尿病接受胰島素治療和低血糖癥狀與急救方法。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