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含
玉含是人死后入斂時放入死者口中的東西,他們認為放入玉含可防尸體腐爛。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握
玉握為死者手中握著的器物,玉葬器之一。古人認為死時不能空手而去,要握著財富和權力。新石器時代是以獸牙握在手中;商周時期,死者手中多握數枚貝幣,因為古人認為貝是財富的象征。到了漢代,則在長條圓柱上加琢單線條,也就是漢代最常用的漢八刀雕法,雕成一只玉豬。因為豬是財富的象征,因此玉豬成為漢代最流行的玉握。另外還有以璜形玉器作為玉握的。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握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戈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戈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戈
戈是當時極為重要的兵器。玉戈象征著兵權,具有權杖的功能。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戈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戈
戈是商周流行的一種兵器,以玉為戈始見于二里頭文化,其后流行于商、周兩代。由于玉石本身質地堅脆,無法將玉戈用于實戰搏擊,且大量出土的玉戈無使用痕跡,可知商周時期的玉戈應是一種儀仗器。
玉戈形制的演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包括二里頭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崗期。此期玉戈的特點為尺寸普遍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最長者出土于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遺址,長達97厘米。戈援部(刃部)略呈弧度,直內(后端),多數無中脊僅有鈍脊。除部分在內上飾有簡單的弦紋外,一般無紋飾。第二個階段為殷墟時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變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厘米;殷墟后期長度在1 5厘米以內,小的僅4至5厘米。戈有直身、彎身兩種,皆有中脊或三脊。內上飾平行的粗陽紋,或者在內及援上陰刻獸面紋和變形云紋。部分戈內直接雕成鳥頭狀。傳世品中亦常見以玉為援,用銅鑄成鳥頭狀內嵌接而成的銅內玉戈。 西周玉戈形制與商晚期相似,普遍不飾紋飾,制作不及商代精細。西周以后玉戈趨于消亡,春秋戰國時零星可見的玉戈,仍保留了周代的特點。春秋玉戈鋒作三角形,援身上刃微外弧,下刃稍直,刃頗鋒利,中部起脊,內之尾端作斜角狀,援、內間中部穿一孔。漢代玉戈有所變制,一種援呈尖首長方形,上飾多組紋飾,援前端為對稱盤繞的雙龍紋,中間是谷紋,后端作幾何紋和龍鳳紋,背面平素,內窄,長方形,上穿兩孔。另一種玉戈援呈弧形,鋒端如橄欖尖,兩側有刃,中脊為窄條,并有橫凸的胡部(即戈刃曲而下垂的部分),上皆飾勾連云紋,內呈長方形,亦飾勾連云紋,胡部與內部分別鏤3個和1個長方形的小孔洞。漢后玉戈不常出現了。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圭
玉圭,指的是上部尖銳下端平直的片狀玉器。圭來源于新石器時代的工具石鏟和石斧,因此今天古學界將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許多玉鏟及方首長條形玉器都定名為圭。今日所見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戰國的作品。
周天子為便于統治,命令諸侯定期朝覲,以便稟承周王室的旨意。為表示他們身份等級的高低,周王子賜給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覲時持于手中,作為他們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通過不同尺寸的圭,顯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級;同時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稱(如鎮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顯示了周室安邦理國的信念。不同名稱的圭是賦予持有不同權力的依據,如: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傳達這個使命的人必須手持珍圭作為憑證;遇自然災害,周天子派去撫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為珍圭;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職能;琬圭——持有者行使嘉獎的職能;琰圭——持有者行使處罰的職能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璜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璜
![]() 玉璜是一種在新石器時代出現很早的飾件。被《周禮》一書稱為是“六器禮天地四方”的玉禮器。
玉璜的形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半圓形片狀,圓心處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種是較窄的弧形。一般玉璜在兩端打孔,以便系繩佩戴。 玉璜從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一直是女性的象征,并僅限于個人飾件體現其社會地位的象征性。步入良渚時期后,琮、璧和鉞開始超越個人飾件的范疇,成為重要的社會權力象征,標志社會復雜化進程加速,社會成員的地位、等級和財富分化明顯加劇。當象征男性權力的琮和璧開始流行,璜作為女性的象征仍然沒有太大的變化,表明女性地位已退居于男性之下。隨著良渚文化的衰落,無論是琮、璧還是璜,統統隨著酋邦社會的解體而消失,表明當時的社會結構又退回到了等級關系比較簡單的狀態。雖然其中一些玉器的形制與工藝后來被中原地區的復雜社會所繼承,但是由于青銅禮器的出現,它們的象征性和社會意義已經和新石器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了。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璋
璋呈扁平長方體狀,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半圭為璋。”璋的種類據《周禮》中記載有:赤璋、大璋、中璋,邊璋、牙璋5種。我們可以把它們歸納為三類:第一類“赤璋”是禮南方之神的;第二類“大璋、中璋、邊璋”是天子巡守用的;第三類“中璋、牙璋”是作符節器用的。“赤璋”是用赤玉(瑪瑙)做的璋,是祭南方之神朱雀的禮器。
璋始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分別出土過3件玉璋,為迄今所知最古老玉璋。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有玉牙璋,青灰色,通體磨光,光潔鑒人。柄與器身一側各鉆一圓孔,兩面磨刀刃,刃微凹,兩闌出扉牙,長54厘米。二里崗出土的玉璋,為淡青色,后部微殘缺,前部為斜刃,后部兩側有牙狀突起,安柄處鉆一圓孔。西周的玉璋比較少見,器形與商代相近,器身窄長,尺寸較小,中略內凹,三角形端刃一尖長,一尖短,長方柄,扉牙之間亦飾平行陰線。春秋玉璋形狀較多,或呈扁平條形,素面無紋;或端刃內凹,作弧形;或首端呈斜角;或上、下端皆微作斜角,身兩側一邊微弧,一邊似斜刃。戰國以后,出土玉璋幾乎不見。
玉璋除用作六器之一外,《周禮,考工記》中還有“大璋亦如之,諸侯以聘女”的記載。《周禮·考工記》又載:“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說明玉璋還是天子巡狩的時候祭祀山川的器物。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邊璋。所祭的如果是山,禮畢就將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禮畢就將璋投到河里。《周禮·典端》載:“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近來,香港也有玉璋出土,隨著數目的增多,對玉璋的認識也更加清晰。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龍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龍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盤龍
![]()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飾件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飾件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獸形佩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獸形佩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獸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龍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龍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玉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