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的紫砂令人眼花繚亂,不知所措。紫砂壺的感覺是養出來的,比較養眼的壺比較迷惑人。 概述:注漿壺不能稱之為紫砂壺,所以一般紫砂壺都是手工的,但是分為半手工和全手工,半手工的壺身是依靠模型把它支撐住,然后制作而成,全手工就是不依靠任何模型全靠作者手上功夫把壺做出來。所以全手工壺型一般比較有靈氣,而半手工壺,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如果是自己喝茶,自己使用,一般不用去追求半手工和全手工。而且半手工在價格上有絕對優勢。
一、第一階:看真假。 1、色艷不拿。(艷麗指對比度,而不知指的顏色本身)。顏色特別鮮亮、鮮艷的壺不看?。ɑ净系模匀唤缟拾邤条r艷的色是警示色) 2、輕壺不碰。拿在手里沒有分量感的不看!真正紫砂壺體重。 (假料,當然就算真的,薄胎壺比較輕的,使用要非常小心,易碰壞) 3、怪色難纏。綠色的、顏色怪異的壺不看! (綠色、銅綠、非常紅的都是加化工料) 4、新壺不水。壺表面水色好的要小心!如果是未泡養過的壺,看上去水色就很好的盡量不要! 一種情況是泥細,漿泥。壺表面漿厚,看壺的顆粒都被表面一層漿裹著,或者更本就看不出顆粒,這樣的“泥壺”不要,因為透氣性大大折扣,失去紫砂的味道了,紫砂壺應注重“砂”感。 二種情況是泥料里含有化料,煉泥的時候加入了“芒粉”,做成的壺水色好看,壺顏色均勻。 5、顆粒清晰??磯氐脑V顆粒要清晰。有些加化料的壺,化料將顆粒包裹著的,顆??粗磺逦觯ㄐ枰?0-30倍放大鏡看)。 6、雜質細觀。原礦壺是有雜質的,而且雜質還不少,這些雜質不光是鐵質。雜質通常表現為黑色顆粒,在壺表分布不均勻,所以很多真正原礦壺出窯時是比較難看的,看上去過分干凈和均勻的壺需要小心。 7、顆粒不勻。紫砂壺就要有顆粒感,原礦壺顆粒是比較清晰、干凈的。原礦顆??瓷先シ植际遣痪鶆虻模容^自然,和調砂不同的。調砂顆粒一般是“浮”在壺表面的,或者這些砂內外滲透,但顆粒特點是分布比較均勻,有人為操縱的感覺。原礦顆粒在泥料里比較“和諧”,調砂顆粒就顯得比較“生硬“一些。 8、陶瓷不同。敲擊壺聽聲音,紫砂壺的聲音應該是比較“悶”的那種陶罐聲,如果敲擊聽到的是“叮?!钡拇善髀暎@樣的壺不碰。聽聲是為了辨別一下壺的燒制溫度,“叮?!钡穆曇羰菈卮苫穆曇?,一般是漿壺或者是假壺(化料)。 9、透氣未必。透氣性不能做為檢驗原礦紫砂壺的充分條件,一些化料壺也是有透氣性的。 市場上一把真正的紫砂壺價格在二三百到幾十萬都有的。當代的紫砂壺泰斗級的顧景舟壺價最貴,朱可心、何道洪、蔣蓉、譚泉海、 蔣蓉、汪寅仙、徐秀棠、 鮑志強、周桂珍、李昌鴻 、顧紹培等等的壺也都是很有價值的。 二、第二階:分好壞(在確定是真壺的基礎上,看壺本物件身) 紫砂壺的評價標準應該是形、神、氣三個要素的完美體現。 三、第三階:泥料和做工 (一)泥料 原礦泥料從礦層中直接采掘出礦巖體,經自然風化,篩選洗煉,再經過各道工序加工,將生泥制成熟泥,可單獨使用或兩種熟泥相互配合成拼料泥,在其過程中,不添加任何的化工原料,稱之為原礦泥料?;つ嗔?,則根據制作者及使用者的喜好,在原礦泥料中加入適量的金屬氧化物著色劑(加入量應當控制在千分之五以下),成為化工泥料。兩者之間的區別就在于泥料中是否加入金屬氧化物著色劑。 紫砂泥不一定是紫紅色的?;\統地說:有乳白色的稱為“團泥”;有墨綠色的稱為“綠泥”;當然也有紫紅色的稱為“紫泥”;還有一種性能差一點的朱紅色的“朱泥”,透氣性不如以上幾種,但由于它的成型工藝特殊而有它的特殊價值,前段時間臺灣風行的“大紅袍”、“梨皮朱砂”、“碧榴皮朱砂”當屬此類。 1、鐵質在燒成后成為黑色的四氧化三鐵,在壺身上出現黑點; 2、石灰巖在燒成后成為石灰,在壺身上出現白點,而且遇水膨脹,造成壺體的小塊剝落,俗稱“爆子”,嚴重影響茶壺的質量,可惡的是這種現象買的時候有的不易察覺,回家一泡茶慢慢脹開,常令人懊惱莫及; 3、玄武巖等雜質由于其收縮率、顏色等不同而在成品上出現雜點、不規則的顆粒等。 4、有時為了達到一定的效果制會人為地加入一些與生泥相同或不同顏色的生泥或熟陶碎片、顆粒或粉末,以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生泥和另一種不同顏色的生泥均勻的摻和會產生另外一種顏色,如果不均勻地絞和則會產生流水飛云般的神奇效果,兩種或多種顏色之間涇渭分明,絕不拖泥帶水但又渾然一體,這是由當代大師呂堯臣先生創的“絞泥”。 5、由于不同顏色的泥料收縮率不一樣,要使兩種顏色間緊密結合而又平滑如一體,顏色又不能相混,有時要經過多次試驗才能獲得成功,制作實屬不易。如果制作的時候用熟陶與生泥均勻地摻和,成坯后與其它生坯沒啥兩樣,一經燒成,由于熟陶和生泥的收縮率不同(生泥燒成時收縮率大約為20%左右,朱泥則更高達30%以上,熟陶則基本不收縮或收縮很少),使成品表面出現均勻顆粒,看起來有橘皮、石榴皮、梨皮樣的特殊“粗糙”效果,這是“顆粒表皮”,應與“雜質”區分開來。這樣的手法在朱泥產品中用得特別多,因為朱泥的收縮率特別大,燒成后往往容易變形,加入熟陶可以減小收縮提高成品率??吹竭@里應該明白上面提到的“梨皮朱砂”、“碧榴皮朱砂”所指的是什么。 (二)做工 紫砂陶器的工藝價值(或者說價格,在馬克思理論中,價格和價值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完全由其工藝水平決定。 壺都是人做的,做一把好壺需要花很多的時間,那么做工的好壞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這得從砂壺的工藝說起,紫砂茶壺的制作到目前為止仍然基本停留在手工階段,最多在批量生產時采用一些模具來套制身筒、蓋、蓋滴子、實心的嘴和把,而底、口沿、嘴的掏空、嘴、把的安裝及其位置、蓋和壺身的配合等等都要人工來掌握,一般的商品壺基本上都是套用模具來做的,所以我們在選定中意的式樣以后主要是看它以下幾個方面: 四、第四階:泥料礦產與流程 (一)泥料礦產 宜興的陶土品種繁多,廣布于宜興南部丘陵山區。丁山、張渚、渚東為主要產地。當地一般把陶土分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類。 1、白泥是一種灰白色為主顏色單存的粉砂質鋁土質粘土; 2、甲泥是一種以紫色為主的雜色粉砂質粘土(通稱頁巖),未經風化,又叫石骨,材質硬、脆、精; 3、嫩泥則是一種以土黃色、灰白色為主的雜色粘土,材質軟、嫩、細。 宜興陶都所產的各種天然陶土,不論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鐵。含量多的約在百分之八以上,含量少的也在百分之二左右。又因各種甲泥和嫩泥含鐵量多寡不同,泥料經過適當比率調配,再用不同性質的火焰燒可以呈現顏色深淺不一的黑、褐、赤、紫、黃、綠等多種顏色。這就是紫砂壺呈現各種瑰麗色澤的原因。 宜興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本山綠泥及紅泥三種,統稱紫砂泥。 1、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穩定性差,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并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后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云母屑及鐵質等。綜合分析,紫砂泥屬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頗類制瓷原料的特點,因此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強度高,干燥收縮率小,為多種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藝條件。 2、本山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團山泥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綠泥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font> 3、紅泥(或稱朱泥)則是位于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礦形瑣碎,需經手工挑選。周高起云:“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朱砂色?!币蚱浜F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后變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紅等色。因為產量少,早期除銷往南洋的水平小壺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妝土裝飾在紫砂泥坯上。至于朱泥的胎土,不過是制壺陶手,為了求得更精細的泥料,將紅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約140目到180目細孔的泥料,制成細如滑脂的朱泥壺。朱泥的土質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極高的氧化鐵,約在14%到18%之間,這是朱泥所以燒成后壺身成為紅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燒成,因收縮率高達30%至40%,故一般成品良率約僅七成?! ?/font> (二)煉制方法 從礦層開挖出來的紫泥,俗稱生泥,泥似塊狀巖石,經堆放在露天稍事風化,待其松散,然后用錘式破碎機初碎,輪碾機粉碎,泥料過60目篩(泥料如太粗則制作費勁,如太細制作時則易黏手,且燒成后收縮比大),濕水后通過真空練泥機捏練,便成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紅泥、綠泥的制備與紫泥相同。談到紫砂泥料的練制,在五十年代以前,還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曬干搗碎的泥團圍成一圈,用河水沖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動、踩踏,直到泥料軟硬適中。今人實難想像前人在練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后。到六十年代后期開始采用機械化、有雷蒙粉碎機、攪拌機、真空練泥機。 為了豐富紫砂陶的外觀色澤,滿足工藝變化和創作設計的需要,藝人們透過把幾種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屬氧化物著色劑,使之產生非同尋常的應用效果。大凡名家對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進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為某些名家的代名詞,也突顯了名家的藝術風格。如作品燒成后呈現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紅、青灰、墨綠、黛黑、冷金黃、金葵黃……等多種顏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摻入粗砂、鋼砂,產品燒成后珠粒隱現,產生特殊的質感?! ?/font> 紫砂器表面的色澤取于自然泥色,程序是這樣的:先將各色原料分開碾細,然后用清水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層蠟膏,即為有用的色漿原料,燒成后永不消褪。近年來還試制成功了醮漿紅泥,仿金屬光澤液等化妝土,豐富了紫砂產品的色彩?! ?/font> 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骨”。這個“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顆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它與粘土、云母、赤鐵礦共生一體。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潤,粉碎至一定細度,不必與其它原料配合,單一原料即可成型燒成品種繁多的紫砂陶器。雖說皖之壽縣、魯之博山、粵之潮邑,均有出產類似的泥料,而一究其成份,則判若霄壞。若論色澤的瑰麗樸雅,質地的優良,當推宜陶為獨步。但最使人引起藝術情趣的,要數那造型洗練別致,線條剛勁流暢,比例確切恰當,色澤純樸古雅,經藝人精湛的手工制作,集金石、書畫、鐫刻于一體,使紫砂壺成為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實用器皿?! ?/font> (三)紫砂泥的材質特點,如下: 1、可塑性好。以紫泥為例,它的液限為33.4%,塑限15.9%,指數為 17.5%,屬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異的不同造型。制作時粘合力強,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單獨制成,再粘到壺體上后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藝;方型器皿的泥片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再進行加工。這樣大的工藝容量,就為陶藝家充分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施展工藝技巧,提供了物質保證。 2、干燥收縮率小。紫砂陶從泥坯成型到燒成收縮約8%左右,燒成溫度范圍較寬,變形率小,生坯強度大,因此茶壺的口蓋能做到嚴絲合縫,造型輪廓線條規矩嚴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壺的粗,不怕壺口面失圓,這樣與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與壺身同樣大的大口面茶壺。
3、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成陶。成品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一為閉口氣孔,是團聚體內部的氣孔;一為開口氣孔,是包裹在團聚體周圍的氣孔群。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氣孔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壺這種功能就比較欠缺。同時茶壺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壺口壺蓋配合嚴密,位移公差小于 0.5mm,減少了混有黃曲霉菌等霉菌的空氣流入壺內的渠道。因而,就能較長時間地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相對地推遲了茶葉變質發餿的時間。其冷熱急變性能也好,即便開水沖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4、紫砂泥土成型后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富有光澤的外形,用的時間越久,把摩的時間越長,它就會發黯然之光。這也是其它質地的陶土無法比擬的。 砂泥料練制過程 紫砂頁巖生成于甲泥礦層的夾層中,大多是從深達數百米甚至千米的地下礦井深處開采出來的,并且以深層礦體的質地較為優良。然而剛開采出來的紫砂泥礦體(常被稱為生料),質堅如石,需經過一系列的加工處理,方可成泥(熟料),用于制作。 其工藝處理流程如下:礦體開采 → 挑選礦料(生料) → 露天堆放(風吹雨打、日曬夜露數月甚至數年) → 自然風化(礦體成為松散小顆粒) → 除去雜料 → 礦料粉碎(用石磨或輪輾機碾碎) → 礦料過篩(根據泥料要求的目數,用不同規格的篩網篩選) → 配料混合(純原礦泥料無此工序) → 加水拌和(大缸中) → 練泥(手工泥采用人工木杵槌練或足踏或用滾石碾爛等,機制泥則采用機器設備真空攪練) → 掇成濕泥塊(手工泥切片成塊,機制泥擠出切條) → 陳腐養土(多放置地窖陰濕處和套缸內,且陳腐的時間越長越好) → 熟料(使用前還需要再對泥料練制一次,方能達到理想的可塑性和均勻度)。 (四)泥色的鑒別 紫砂泥:是「黏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的有色耐火粘土,經一千一百度~一千一百八十度燒成,生成殘留石英,云母殘片,莫來石晶相,赤鐵礦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燒結形成了陶瓷原料難得的單礦燒結雙重氣孔物相結構。使得紫砂泥「魔術般的五色土,天生就形成了中國茶道茶具系列適應茶文化之天性」。 古人描述的紫砂泥為「五色土」、「巖中泥」、「天青」、「暗肝」、「海棠紅」、「朱砂紫」、「水碧」、「葵黃梨皮」、「墨綠」、「黛黑」、「栗色」、「桐綠」、「榴皮」、「沈香色」等。 其中以朱、紫、米黃為紫砂泥的基色,可分成:紅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團泥(即本山綠泥呈米黃色),這三種基泥由于地質成形條件不同,礦層分布不同,「泥中泥」的礦層深不同,燒成時溫度稍有交差變化,則色澤變化多端,妙不可思。 紫砂泥色千變萬化,紫砂泥旳原料處理也耐人尋味。在制作處理上大致要經過:天然風化─泥料粉碎─篩選除染─級配─練制─陳腐等原料加工過程。從制作方法上:又分手工泥和現代機制泥。從原料互配上:有原色泥原配和互配之分。但不管怎樣原料加工一旦成品即稱「熟泥」,即可經陳腐后成型制作之用。歷史上有許多好的調砂泥,不同時期不同歷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調砂特色,這就給收藏者和紫砂鑒賞家們提供了歷史作品鑒賞的內 涵佐證。一件上好的紫砂陶藝品,特別是壺類、在實際使用中壺體表面肌理給人以手感舒暢、細而不膩,形如:豆沙、紅木質的感覺,取悅于于心,雅致迷人。 宜興陶土,一般分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類。白泥是一種灰白色的單純粉砂質鋁土質粘土,被廣泛用來制作砂鍋、日用器皿及美術陶瓷。甲泥是一種以紫色為主的雜色粉砂質粘土;嫩泥是一種土黃色、灰白色為主的雜色粘土,甲泥和嫩泥是制作日用陶缸、壇、盆、罐的原料。 紫砂泥是紫泥、本山綠泥及紅泥的統稱,紫砂泥蘊藏于夾泥之中,本山綠泥則是紫砂層里的夾脂,紅泥是由嫩泥礦里精選出來的,優質紅泥原礦狀如蛋黃成卵形,故又稱『石黃』。本山綠泥生礦呈鴨蛋青色,燒成后呈米黃色,因此不了解的人剛一接觸本山綠泥就誤稱為『白泥』,看了成品是米黃色又稱為『黃泥』。 據史料記載,團泥原出產于青龍山北的團山,是紫泥與本山綠泥天然雜生泥,燒成呈古銅色。后來礦源斷后,人們就將紫砂與本山綠泥按一定比例配比而成泥原礦稱之“老團泥”,產於江蘇省宜興黃龍山,原礦外觀近白色,夾深綠斑點;除可當泥胚製陶外,亦可磨篩成細顆粒,作為調砂效果之用;燒成後呈次鵝黃色,略含極少數紅色斑點。 另一緞泥之原礦為本山綠泥,產地亦為黃龍山,原礦呈綠灰色,是紫砂泥中夾層中的夾脂,燒成後呈米黃色調。 許多玩家誤認為緞泥會“吐黑”,其誤解之起因,乃昔時窯爐均為低溫窯,而緞泥系為高溫泥(一般燒成溫度約攝氏度1175~1180),故每每窯燒不足,成品遇水後呈現還原為原礦色之現象(玩家稱“吐黑”);此為窯溫不足所致,而非泥質之缺陷,希玩家勿因果倒置才是。 緞泥適泡之茶較為寬廣,一般而言,透氣率均佳;茶湯順和平適,操作沖茗技巧要求不高,甚適生手使用。收縮率約12%。 1、朱泥 (1)趙莊紅泥:位于嫩泥礦層底部,質堅如石,甚稀。呈土黃色,致密塊狀、磚紅夾帶淺黃白色及淺黃綠色塊狀,粉砂巖土結構。燒結后呈朱紅色,表面質地沙粒明顯,燒結溫度在1080攝氏度左右,收縮率為10%左右。 (2)伏東紅泥:其礦層較厚,質堅如石,呈土黃褐色,其間細小云母沙粒分布,礦巖結構。燒結后呈土紅偏朱紅色,表面細膩,片狀結構明顯。燒結溫度在1050攝氏度左右,收縮率為14.2%左右。石黃:其礦散落于嫩泥礦層之中,狀如蛋形、產量稀少,含鐵量較高,礦巖結構。燒結后呈鐵紅色,表面堅硬,多為著色劑所用
朱泥詳解:(1)無皺不朱~【皺皮朱泥】 古人云:“無皺不成朱”!此傳說,向來是古今愛壺人認定朱泥壺的要件之一;雖說朱泥系因收縮或砂漿比率的緣故,所以壺表易現“節皺紋”,但老壺中卻也不乏因打身筒之施力不均魯莽粗糙所致之皺紋,事實上二者是不同且可輕易分辨的! 因朱泥系之高收縮本質或砂漿比率而呈現之皺紋,觀壺表是平整的,但側面細察卻有許多微細、緊密而自然之收縮感浮現漿面,美不勝收,令人愛不釋手。 “皺石黃泥”成壺后沉重扎實,堅硬細膩色呈肝紅,色、質、觸感俱優,養成速度飛快,稍一泡養晶瑩剔透,美不勝收! 沖茗品質:揚香力特高、輕快而俐落,茶湯緊結柔滑,回甘強、回韻悠長,屬性十分特殊,最適合沖泡臺灣高山生茶,及福建鐵觀音、烏龍茶等輕發酵重香氣之佳茗,愛壺人切勿錯失此絕品?。?)趙莊老朱泥 歷代最著名之朱泥原礦寶山“趙莊山”,位處江蘇宜興境內;其所產之特有朱泥原礦【黃石黃】(當地礦工習稱“鵝蛋黃”)更為古今文人雅士公推朱泥中之極品!2、 趙莊老朱泥,系由趙莊山嫩泥礦的底層“黃石黃”中之精華挑揀提練而成;外觀呈咖啡黑色,陶之乃現沉重之紅銹色,有飽經滄桑之質感,色調朱紅而不妖艷,使用日久益現沉蘊古老氣息,故以產地之名命之;為瀕臨絕滅珍貴之名泥。 視觸本泥之成品,朱紅微嫣具綿密柔滑之砂感,水色溫潤度中等;熱水沖淋立展嬌嫩鮮紅特色,壺身游移紫光遽現,神秘迷人風韻令愛壺人神醉,實堪名列極品級名朱泥而無愧!以之沖茗之茶湯明亮活潑、快意果決、易展揚香而聚甘柔甜,時間之掌控要求較高,乃茶藝高手不二之器。 因冷熱收縮較大,故應于使用前確實溫壺之動作;沖養日久,溫潤而富深度,美不勝收令玩家愛不釋手。 推薦:本泥最適輕、中發酵茶。 因鐵份含量飽和,故燒成溫度僅約:1080度c 收縮比:約30%以上。 朱泥概說 朱泥和紅泥有何不同:朱泥是紅泥中之精品、因主要成份為紅泥(含鐵量極高)、又產在嫩泥礦之下層、又稱「未觸風曰之石骨」、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風化的土塊、質堅如頑石、但遇水則自行潰散。 朱泥和紅泥最明顯差別在燒成溫度、及成品音訊高尖。 目前朱泥礦是明顯減少了、但有一原則不變、只要有紅泥朱泥則不滅。 朱泥壺因燒成不易、一般正規工手(指紫砂工藝廠)是不愿去作的、因為朱泥的收縮比有20%--50%之高(一般紫砂約8%--15%就不得了)、所以目前市面上的各價位款式之朱泥壺若不整口(用金剛砂磨平口蓋)實難登上一級品。有些了解朱泥壺特性之壺友也只有在三點上要求、對于口蓋要求則見人見智、因人而異了。
2、紫泥: 紫砂礦土產于江蘇宜興市丁蜀鎮黃龍山一帶,成礦年代為古生代泥盆系,約三億五千萬年左右,位于江南古陸邊緣,海、陸、湖交替的三亞類地帶。借助風力或水力的搬遷,一些細小的粘土顆粒及其它礦物形成沉積型粘土頁巖。大自然的神力為壺藝家配制了直接可用的陶瓷原料。 紫砂礦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云母和赤鐵礦組成,其制成紫砂成品泥具有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干燥、燒成收縮率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而成為舉世名陶。其良好的結合性和穩定的可塑性,也賦予了紫砂茗壺手工成型、拍、壓、括、塑、鏤、刻等多種工藝手法。 (1) 底槽清泥:位于礦層下部,色偏紫,十分稀少,泥質細膩純正。燒結后呈紫紅色,燒成范圍寬,在1200攝氏度左右,質堅細膩光潤、收縮率為10%左右 (2) 紅棕泥:位于礦層中部,礦層較厚,色紫微泛紅,泥質純正,產量較多。燒結后呈棕紅色,燒成范圍廣,在1180攝氏度左右,質堅細膩光潤、收縮率為10%左右。 (3)大紅泥:在紫砂泥礦中偶爾能見,呈紫紅色,泥質細純,有光澤感。燒結后呈大紅色,表面脂潤,燒結溫度適中,收縮率為12%左右。 3、本山綠泥類: (1)本山綠泥:位于礦層頂部,生于紫泥與礦巖頂板之間,僅數厘米、呈淺粉綠色,片狀結構,泥質細膩光潔。燒結后呈米黃色,燒結溫度適中,在1800攝氏度左右,表面細潤、收縮率為11%左右。 (2)白麻子泥:位于礦層上部,礦體約十幾厘米,色類似本山綠泥,其質粗夾帶紫泥砂粒,呈團塊狀結構。燒結后呈淺土黃色,燒結溫度適中,在1200攝氏度左右,表面質地粗糙、色雜。收縮率為11%左右。 4、其他礦土: (1)白泥:產于伏東一帶,呈粉白色,泥質松,大塊狀、片狀結構,以蛋殼青色為上,質堅細潤,產量較多,日用陶的大宗原料。取精細之礦土做紫砂色泥基料。燒結后呈土黃色,可代替本山綠泥之缺。 (2)蛋殼青色白泥,添加金屬氧化物制成各種色泥。 (3) 土骨:產于太湖沿岸水底或濱河之中,形狀似獸骨,為礦巖結核構成。燒結后呈清黑色,質地堅硬,可作為天然著色劑用。 5、“焐灰”將紫砂壺燒成通體黑色的一種技法。首先將紫砂壺坯胎放入匣缽內,再用稻殼灰把壺胎填蓋,裝入窯內。燒成過程中通窯氣氛雖為氧化焰,但因稻殼灰含碳素,生成一氧化碳,與未氧化的碳素摻入壺胎,將紫砂泥中的高價鐵,還原成低價鐵。低價鐵呈青黑色,同時有部分碳素留在壺胎體內,致使紫砂壺的色澤燒成為烏黑色。在冷卻過程中,因壺身置于稻殼灰中,故無與冷卻空氣發生再氧化之虞。現在焐灰,用焦碳粉取代稻殼灰,效果一樣。過去陶工們曾在甲泥礦中撿選一種與紫砂泥伴生的烏泥,其化學成分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鐵比紫砂泥高,三氧化二鋁含量較低,在同樣燒成條件下,泥色比紫砂泥深,用以燒制黑色茗壺,更為適宜。 經過焐灰的壺,表層變黑,砂壺肉還是淺色的。在民初時期,焐灰大都是為了處理有瑕疵的紫砂壺,它可補欠火、燒成色澤不均。但后來有些是為了追求黑色的壺色,并不一定作為補救之用。 關于焐灰技術的產生年代,一般認為至清晚期才有。但是有網友說見過清康熙墓中出土的焐灰壺的殘片;而且南京博物院藏有王南林款的焐灰圓壺,如果此壺是對的,那么至少乾隆已有焐灰紫砂壺。因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推理:焐灰技術始于清中早期,至清晚期焐灰技術已日趨成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