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大小 [原文]五臟之脈,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間。陽浮而陰沉,其性然也。 然陽主降而陰主升,陽體雖浮,而內含降意,則浮中帶沉;陰體雖沉,而內含升意,則沉中帶浮。沉而微浮,則陰不下走,浮而微沉,則陽不上飛。若使寸脈但浮而不沉,則陽氣上逆而不交于陰,尺脈但沉而不浮,則陰氣下陷而不交于陽,水火分離,下寒上熱,諸病生矣。 翻譯五臟的脈象,心肺都是浮脈,腎肝都是沉脈,脾胃處在沉脈浮脈之間。陽浮而陰沉,他的本性決定的。 雖然陽主降而陰主升,但陽體雖浮,而內含降意,便浮中帶沉;陰體雖沉,而內含升意,便沉中帶浮。沉而微浮,那么陰不下走,浮而微沉,那么陽不上飛。假若寸脈只是浮而不沉,那么陽氣上逆而不交于陰,尺脈只是沉而不浮,那么陰氣下陷而不交于陽,水火分離,下寒上熱,各種各樣的病產生了。 [原文]升降陰陽之權,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己土升則乙木上達而化清陽,戊土降則辛金下行而化濁陰。陰陽交濟,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土之所以升降失職者,木刑之也。木生于水而長于土,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膽隨胃降,木榮而不郁。土弱而不能達木,則木氣郁塞,肝病下陷而膽病上逆。木邪橫侵,土被其賊,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兩關之脈大。左關之大者,肝脾之郁而不升也,右關之大者,膽胃之郁而不降也。膽木化氣于相火,膽木右降,則相火下蟄,而不上炎;膽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克,清氣郁蒸,而生上熱,于是右寸之脈亦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抑遏,而生下熱,于是左尺之脈亦大。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翻譯升降陰陽的權力,全在于中土。己土升則乙木上達而化清陽,戊土降則辛金下行而化濁陰。陰陽交濟,因此寸不只是浮而尺不只是沉。 土之所以升降未盡職責,木刑克土的原因。木生于水而長于土,土氣淡泊平和,則肝隨脾升,膽隨胃降,木茂盛因而不郁積。土弱因而不能讓木氣通達,則木氣郁塞,肝病下陷而膽病上逆。木邪橫侵,土被其賊,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兩關之脈大。左關之大,肝脾的郁積而不升,右關之大,膽胃郁積而不降。膽木化氣于相火,膽木右降,則相火下蟄,而不上炎;膽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克肺金,肺金被克,清氣郁蒸,而生上熱,于是右寸之脈也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發的意愿被抑制,而生下熱,于是左尺之脈也大。右寸之脈大,肺金的上逆,左尺的脈大,肝木的下陷。 [原文]胃主降濁,胃逆則濁氣上填,倉廩不納,惡心嘔吐之病生焉。脾主升清,脾陷則清氣下郁,水谷不消,脹滿泄利之病生焉。肺藏氣而性降,肝藏血而性升,金逆則氣不清降而上郁,木陷則血不溫升而下脫。肺主收斂,肝主疏泄,血升而不至于流溢者,賴肺氣之收斂也,氣降而不至于固結者,賴肝血之疏泄也。木陷則血脫于下,而肺金失斂,則血上溢;金逆則氣郁于上,而肝木不升,則氣下結。推之,凡驚悸、吐衄、盜汗、遺精之病,皆金氣不能斂降,淋癃、泄利、噯腐、吞酸之病,皆木氣不能生發。 翻譯胃主降濁,胃逆則濁氣上填,胃不能吸納,惡心嘔吐的病就生了。脾主升清,脾陷落則清氣下郁,水和食物不能消化,脹滿泄利的病就生了。肺藏氣而性能下降,肝藏血而性能上升,金逆則氣不清降而上升郁積,木陷則血不溫升而下脫漏。肺主收斂,肝主疏泄,血升而不至于流溢者,賴肺氣之收斂也,氣降而不至于固結,賴肝血之疏泄。木陷則血脫于下,而肺金失斂,則血上溢;金逆則氣郁于上,而肝木不升,就是氣下行受阻礙。推導其它,凡是驚悸、吐血、盜汗、遺精的病,都是金氣不能收斂下降,淋瀝余見小便不通、痢疾、噯氣兼有腐臭味、酸水自胃中上至咽喉,不及吐出而下咽的病,都是木氣不能生發。 [原文]金逆而莫收斂,則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則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 大者,有余之象也,于其有余之中,得其不足之意,則脈之妙解,而醫之至數也。經所謂大則病進者,別有玄機,非后世醫書陽盛陰虛之說也。 翻譯肺金上逆而不降斂,致使君火失根而上炎,則左寸脈大。肝木下陷而行疏泄,致使相火泄露而不藏,則右尺脈大。 大,是有余的脈象,有余則病。在病人有余的脈象之中,得到他身體不足的意象,則是脈的妙解,而醫的至數(病人脈搏在常人一呼吸間跳動的次數叫做“至數”)。經所謂大脈象則病進,另有玄機,不是后世醫書陽盛陰虛的說法。 二十四脈 浮 沉 [原文]浮沉者,陰陽之性也。《難經》: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其脈在中。陽性浮而陰性沉,呼出為陽,心肺之氣也,吸入為陰,腎肝之氣也。 心肺之脈俱浮,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腎肝之脈俱沉,沉而濡實者,腎也,沉而牢長者,肝也。脾居陰陽之中,其氣在呼吸之交,其脈在浮沉之半,其位曰關。關者,陰陽之關門,陰自此升而為寸,陽自此降而為尺,闔辟之權,于是在焉,故曰關也。 翻譯浮脈和沉脈,是陰陽的本性。《難經》說:呼出氣的是心與肺,吸入氣的是腎與肝,一呼一吸之間,脾受納營養物質,脾脈在中。陽性浮而陰性沉,呼出為陽氣,是心肺的氣,吸入為陰氣,是腎肝的氣。 心和肺的脈都是浮脈,浮并且大散的,是心,浮而且短澀的,是肺。腎和肝的脈象都是沉,沉而濕潤實的,是腎,沉而牢長的,是肝。脾位于陰陽的中間,氣在呼吸的相錯接合的時候,脾脈在浮沉的一半,他的位置叫做關。關,是陰陽的關門,陰氣自此升而為寸脈,陽氣自此降而為尺脈,閉合與開啟的權力在這里,素叫做關。 [原文]陽盛則寸浮,陰盛則尺沉。陰盛于里,陽盛于表。「仲景脈法」:浮為在表,沉為在里,一定之法也。然浮沉可以觀表里,不可以定陰陽。三難:關以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后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此陽乘之脈也。陽乘陰位,則清氣不升,故下覆于尺;陰乘陽位,則濁氣不降,故上溢于魚。溢者,浮之太過而曰陰乘,覆者,沉之太過而曰陽乘。是則浮不可以為陽而沉不可以為陰。浮沉之中,有虛實焉,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是陽虛于表而實于里也;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是陽虛于里而實于表也。浮大晝加,沉細夜加,浮大晝死,沉細夜死。診者當于浮沉之中參以虛實也。 翻譯陽盛則寸脈浮,陰盛則尺脈沉。陰氣盛在內臟,陽氣盛在體表。「仲景脈法」說:浮為在體表,沉為在內臟,一定的法則。但浮沉可以觀察表和里,不可以確定陰和陽。《難經.三難》說:關的前面的,是陽氣的跳動,脈應當表現出九分并且是浮脈,超過了標準叫太過,少于標準叫不及,往上到達魚際穴為過分,這是陰氣太盛的脈象。關的后面的,是陰氣的跳動,脈應當表現為一寸而且是沉脈,超過了標準叫做太過,少于標準叫不及。進入尺脈為顛覆,這是陽氣太盛的脈象。陽氣在陰位太盛,那么清氣不升,所以向下傾覆于尺脈;陰氣在陽位太盛,那么濁氣不降,所以向上溢流到魚際穴。溢,是浮脈太過因而叫陰氣太盛,覆,是沉脈太過因而叫陽氣太盛。雖然浮不可以為陽但沉不可以為陰。浮沉之中,有虛有實,浮的損害小,沉的危害大,是因為陽氣虛在體表而實卻是在內臟;沉的損害小,浮的危害大,是因為陽氣虛在內臟而實卻是在體表。白天浮大的更厲害,夜間沉細的更厲害,浮大白天死,沉細夜間死。診脈的應當在浮沉之中參悟虛實。 遲 數 [原文]遲數者,陰陽之氣也。九難: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經脈之動,應乎漏刻,一呼再動,一吸再動,呼吸定息,而脈五動,氣之常也,過則為數,減則為遲。臟陰而腑陽,數則陽盛而為腑,遲則陰盛而為臟,陽盛則熱,陰盛則寒。數之極,則為至,遲之極,則為損。一定之法也。 翻譯遲脈數脈,是陰陽的本氣。《難經.九難》說:數脈,是腑,遲脈,是臟。數脈便為熱,遲脈便為寒。經脈的跳動,相應于漏刻(古計時器),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而脈五動,氣的正常狀態,超過了就為數脈,減少了就為遲脈。五臟屬陰而六腑屬陽,數脈便是陽盛因而為腑,遲脈便是陰盛因而為臟,陽盛就熱,陰盛就寒。數脈的極端,便為至,遲脈的極端,便為損。一定的法則。 [原文]然遲不盡寒,而數不盡熱。「脈法」: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遲則陰氣盛,陰陽相抱,營衛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是遲緩者,趺陽寸口之常脈,未可以為寒也。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發其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是數者,陽明之陽虛,未可以為熱也。 翻譯然而遲脈不全是寒,而且數脈也不全是熱。「脈法」說:趺陽脈遲并且緩,胃氣如經。寸口脈緩并且遲,緩則陽氣生長,遲則陰氣旺盛,陰陽相互環繞,營氣衛氣都運行,剛強的同柔和的互相調劑,叫做強。這遲緩的,趺陽寸口的正常脈,不可認為是寒。說:病人脈是數脈,數脈為熱,應當消化食物引導食物下去,而反胃吐的,讓他發汗,使陽氣微,膈氣虛,脈是數脈。數脈為客熱(小兒發熱,進退不定,如客之往來。),不能消化谷物,胃中虛冷的緣故。這個數脈,陽明經的陽氣虛,不可以以為是熱。 [原文]凡脈或遲或數,乖戾失度則死。十四難曰: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脈也。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人之將死,脈遲者少,脈數者多。陽氣絕根,浮空欲脫,故脈見疾數。大概一息七八至以上,便不可救。虛勞之家,最忌此脈。若數加常人一倍,一息十至以上,則死期迫矣。 翻譯凡是脈有的是遲脈有的是數脈,不合情理失去分寸便死。十四難說:一呼再至叫平,三至叫離經,四至叫奪精,五至叫死,六至叫命絕,此至的脈象。一呼一至叫離經,二呼一至叫奪精,三呼一至叫死,四呼一至叫命絕,此損的脈象。人之將死,脈遲的少,脈數的多。陽氣斷絕根源,浮空想離開,所以脈表現為疾數。大概一息七八至以上,便不可救。虛勞的病人,最忌諱這樣的脈。若數脈超過正常人的一倍,一息十至以上,則死期迫近了。 滑 澀 [原文]滑澀者,陰陽之體也。滑則血盛而氣虛,澀則血虛而氣盛。肝藏血而肺藏氣,故肝脈滑而肺脈澀。肺性收斂,肝性生發,收斂則澀,生發則滑。金自上斂,木自下發,是以肺脈浮澀而肝脈沉滑。斂則氣聚,發則氣散,是以肺脈澀短而肝脈滑長。氣,陽也,而含陰;血,陰也,而抱陽。故滑為陽而澀為陰。「脈法」: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以金水之性收藏,木火之性生長,收則浮澀而生則沉滑,長則浮滑而藏則沉澀。 翻譯滑澀,陰陽的本體。滑脈是血盛而氣虛,澀脈是血虛而氣盛。肝藏血而肺藏氣,所以肝脈滑而肺脈澀。肺性收斂,肝性生發,收斂則澀,生發則滑。金自上收斂,木自下生發,所以肺脈浮澀而肝脈沉滑。收斂則氣聚,生發則氣散,所以肺脈澀短而肝脈滑長。氣,屬陽,而包含陰;血,屬陰,而抱陽。所以滑為陽而澀為陰。「脈法」說:大、浮、數、動、滑,這是陽;沉、澀、弱、弦、微,這是陰。以金水的本性收藏,木火的本性生長,收斂則浮澀而生發則沉滑,生長則浮滑而收藏則沉澀。 [原文]滑者,生長之意;澀者,收藏之象,而俱非平氣。「脈法」:脈有弦、緊、浮、滑、沉、澀,名曰殘賊。以其氣血之偏,澀則氣盛而血病,滑則血盛而氣傷也。寸應滑而尺應澀,肺脈之澀者,尺之始基,肝脈之滑者,寸之初氣。尺應澀而變滑,則遺精而不藏,寸應滑而變澀,則氣痞而不通。寸過于滑,則肺金不斂而痰嗽生,尺過于澀,則肝木不升而淋痢作,是以滑澀之脈,均為病氣也。 翻譯滑,是生長之意;澀,是收藏之象,但都不是平常的氣。「脈法」說:脈有弦、緊、浮、滑、沉、澀,名叫殘賊。因為氣血的偏重,澀則氣盛而發血病,滑則血盛而傷氣。寸脈應當滑而尺脈應當澀,肺脈的澀,尺脈的始基,肝脈的滑,寸脈的初始氣。尺脈應當澀但變滑,就會遺精并且不收藏,寸脈應當滑但變澀,就會氣痞(表邪因誤下入里,無形之邪結于心下,按之柔和不痛的痞癥或者氣膈)而不通。寸脈過于的滑,那么肺金不收斂而痰嗽產生,尺脈過于的澀,那么肝木不升而淋痢發作,所以滑、澀的脈象,都為病氣。 大 小 [原文]大小者,陰陽之象也。陽盛則脈大,陰盛則脈小,大為陽而小為陰。寸大而尺小者,氣之常也,寸過于大則上熱,尺過于小則下寒。 然有大不可以為陽盛,而小不可以為陰盛者。「脈法」: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摶,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蓋陽衰土濕,水火不交,火炎而金爍,則關寸浮大;水寒而木郁,則關尺浮大。肺金失其收斂,肝木行其疏泄,此亡血失精,半產漏下之原。庸工以為陰虛,投以滋潤,土敗則命殞。是大不可以為陽盛也。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此為欲解也。蓋邪退而正復則脈微,是小不可以為陰盛也。 翻譯大脈小脈,陰陽的顯象。陽盛則脈大,陰盛則脈小,大脈為陽而小脈為陰。寸脈大而尺脈小的,氣的正常狀態,寸脈過于大則上熱,尺脈過于小則下寒。 然而有大脈不可以為陽盛,小脈不可以為陰盛的情況。「脈法」說: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芤空(脈博浮大而軟,按之中空如蔥管),減小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集聚凝結,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陽衰土濕,水火不交,火炎而金熱,便是關寸浮大;水寒而木郁,便是關尺浮大。肺金失去收斂,肝木運行疏泄,這是亡血失精,半產漏下的根原。庸醫以為是陰虛,投藥用滋潤陰氣,以至于土衰敗導致殞命。這是大不可以認為是陽盛。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的,這是想排解。邪退而正復則脈微,這是小不可以認為是陰盛。 [原文]凡木火泄露則脈大,金水收斂則脈小。陽泄則上熱而下寒,陽藏則上清而下溫。勞傷虛損之脈,最忌浮大。陽根下斷,浮大無歸,則人死矣。故大則病進,小則病退。小脈未可以扶陽,大脈未可以助陰,當因委而見源,窮其大小所由來也。 翻譯凡是木火泄露則脈大,金水收斂則脈小。陽泄則上熱而下寒,陽收藏則上清而下溫。勞傷虛損的脈象,最忌諱浮大。陽根下斷,浮大無歸,那么人就死了。所以大脈則病加重,小脈則病減輕。小脈不可以扶陽,大脈不可以助陰,應當明確原委而看到根源,明白脈大脈小的由來。 長 短 [原文]長短者,陰陽之形也。長為陽而短為陰。陽升于木火,故肝脈沉滑而長,心脈浮滑而長;陰降于金水,故肺脈浮澀而短,腎脈沉澀而短也。人莫不病發于陰進而病愈于陽長,陰進則脈短,陽長則脈長,故長則氣治而短則氣病。 翻譯長脈短脈,是陰陽的外形。長脈為陽而短脈為陰。陽升于木火,所以肝脈沉滑而長,心脈浮滑而長;陰降于金水,所以肺脈浮澀而短,腎脈沉澀而短。人沒有不是發病于陰盛而病痊愈于陽氣的生長,陰氣盛則脈短,陽氣增長則脈長,所以長脈則氣順而短脈則氣病。 [原文] 然不宜過長,過長則木旺而金衰矣。木者,中氣之賊,百病之長。以木性發達,而百病之起,多因于木氣之不達,生意盤郁,而克脾胃,是以氣愈郁而脈愈長。木郁則協水以賊土,合火而刑金,故但顯肝脈之長而不形肺脈之短。金雖克木,而凡人之病,則金能克木者少,而木能侮金者多也。蓋木氣之所以能達者,水土溫而根本暖也,水寒土濕,生意不遂,則木愈郁而氣愈盛,所以肝病則脈長也。 翻譯長脈也不宜過長,過長則木旺而金衰了。木,是克制中氣的,是百病的先導。因為木性發達,因而百病的開始,多是起因于木氣的不通達,生發的意愿郁結,而克制脾胃,所以氣越郁積而脈越長。木郁積則協助水克制土,聚合火而刑克金,所以只是顯示肝脈的長脈而不顯形肺脈的短脈。金雖然克木,但凡是人的病,便是金能克木的少,而木能克金的多。因為木氣之所以能發達,水土溫暖而根本是暖的,水寒土濕,生長意愿不暢通,那么木氣越郁積而氣越旺盛,所以肝病就是脈長。 緩 緊 [原文] 緩緊者,陰陽之情也。緩為陽而緊為陰。 緩者,戊土之氣也。「脈法」: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曰:衛氣和,名曰緩,營氣和,名曰遲。曰: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遲則陰氣盛。以土居四象之中,具木火之氣,而不至于溫熱,含金水之體,而不至于寒涼,雍容和暢,是以緩也。緩則熱生。「脈法」:緩則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靈樞?五癃津液》:中熱則胃中消谷,腸胃充廓,故胃緩也。然則傷寒陽明之脈,必實大而兼緩也。 翻譯緩脈緊脈,陰陽的本性。緩脈為陽而緊脈為陰。 緩脈,戊土的氣。「脈法」說:趺陽脈遲并且緩,胃氣如經。說:衛氣平和,名叫緩,營氣平和,名叫遲。說: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生長,遲則陰氣旺盛。因土位于四象之中,具有木火的氣,而不至于溫熱,含金水的本體,而不至于寒涼,雍容和暢,所以緩。緩則熱生。「脈法」說:緩則胃氣實,實則谷物和水都可以消化。《靈樞?五癃津液》說:中熱則胃中消化谷物,腸胃充滿,所以胃緩。那么傷寒陽明的脈象,必然實大而且兼緩。 [原文]緊者,寒水之氣也。「脈法」: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此內寒之緊也。曰: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此外寒之緊也。以水為冬氣,冬時寒盛,冰堅地坼,是以緊也。緊則痛生。曰:營衛俱病,骨節煩痛,當發其汗,是外寒之痛也。曰:趺陽脈緊而浮,浮為風,緊為寒,浮為腸滿,緊為腹痛,浮緊相摶,腹鳴而轉,轉即氣動,膈氣乃下,是內寒之痛也。然則傷寒少陰之脈,必微細而兼緊也。 翻譯緊脈,是寒水的氣。「脈法」說:假若盜汗象吐,因為肺里寒,所以使脈緊;假若咳嗽的,由于飲冷水,所以使脈緊;假若下痢(痢疾與泄瀉),因為胃中虛冷,所以使脈緊,這是體內寒冷的緊脈。說:寸口脈浮而且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氣,寒則傷營氣,這是外寒的緊脈。因為水為冬氣,冬時寒盛,冰堅地裂,所以是緊脈。緊則產生疼痛。說:營氣衛氣都病,骨節劇烈疼痛,應當發汗,這是外寒引發的痛。說:趺陽脈緊而浮,浮為風,緊為寒,浮為吃得很飽,緊為腹痛,浮緊聚集,腹鳴而轉動,轉動即是氣動,膈氣于是下行,這是內臟寒的疼痛。那么傷寒少陰的脈象,必然微細而兼緊。 [原文]蓋陽盛則緩,陰盛則緊,緩則生熱,緊則生寒。寒愈盛,則愈緊,熱愈盛,則愈緩。以陽性發泄而陰性閉藏,發而不藏,所以緩也,藏而不發,所以緊也。 翻譯陽盛則緩,陰盛則緊,緩則生熱,緊則生寒。寒越盛,則越緊,熱越盛,則越緩。因為陽性發泄而陰性閉藏,發而不藏,所以緩,藏而不發,所以緊。 石 芤(kōu) [原文]石芤者,陰陽之虛也。陽氣不降,則腎脈石,陰氣不升,則心脈芤。石則外虛而內實,芤則外實而內虛。 石者,氣虛而不蟄也。陽體虛而陰體實,水中無氣,凝冱而沉結,所以石也。「平人氣象論」: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蓋坎中之陽,生氣之原也,陽根下斷,陰魄徒存,堅實結硬,生氣全無,是以死也。《老子》: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此之謂也。 翻譯石芤脈,陰陽的虛象。陽氣不降,則腎脈石,陰氣不升,則心脈芤。石則外虛而內實,芤則外實而內虛。 石脈,氣虛而不蟄藏。陽體虛而陰體實,水中無氣,結冰而沉結,所以是石脈。「平人氣象論」說:正常人的常氣生成于胃,胃,正常人的常氣所在,人無胃氣叫逆,逆者死亡。冬胃微石叫平,石多胃少是腎病,但石無胃是死。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般彎曲,按之堅硬,叫腎平,冬天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拉葛根,按之益發堅硬,是腎病。死腎脈來,發病如同奪命,手指如同彈石,是腎死。因為腎水中的陽氣,是生命的元氣,陽根下斷,陰魄空存,堅實結硬,生氣完全沒有,所以死亡。《老子》說:柔弱,是長壽的人,堅強,是短命而亡的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芤者,血虛而不守也。陰體實而陽體虛,火中無血,消減而浮空,所以芤也。「脈法」: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虛,芤者營氣傷。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摶,此名為革。(芤減相合,則名曰革,后世芤外又有革脈,非是。)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蓋離中之陰,收氣之原也,陰根上斷,陽魂徒存,虛飄空洞,收氣全無,是以病也。 翻譯芤脈,是血虛而不能衛護。陰體實而陽體虛,火中無血,消減而浮空,所以是芤脈。「脈法」說:趺陽脈浮而芤,浮脈衛氣虛,芤脈營氣傷。說:脈形粗大有力,謂之大;浮沉有力,中取無力,狀如蔥管謂之芤;沉而且大,按之勁急有力,謂之牢;浮而且大,舉之勁急有力,謂之革,革脈者以鼓革而得名,外急中空之象也。 按之有如琴弦,端直而長,指下挺然并且指脈大而滿指,波動幅度倍于平常。弦則為勁,減其中取之勁,外急象也;大則為實,小其中取之實,中空像也,此以弦減、芤虛二脈,形容革脈也。女子得之半產漏下,男子得之亡血失精,寒虛相搏故也。(芤減相合,則名曰革,后世芤外又有革脈,非是。)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說: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所以應當顫抖而出汗。火中的陰氣,收斂氣的本原,陰根上斷,陽魂空存,虛飄空洞,收斂氣全部沒有,所以發病。 [原文]血,陰也,而生于陽,陽升則化火,故溫暖和暢,而吐陽魂。陽虛血寒,則凝瘀而亡脫,血脫則火泄而寒增,是以失精亡血而脈芤者,不可助陰而泄陽,蓋芤則營陰外脫,而血中之溫氣亦亡也。 翻譯血,屬陰,而產生于陽,陽升則轉化為火,是故溫暖和暢,而吐陽魂。陽虛血寒,則寒凝瘀阻而脫漏,血脫則火泄而寒增加,所以失精亡血而脈芤的,不可助陰而泄陽,因為芤則營陰氣體外脫漏,而血中的溫氣也失去了。 促 結 [原文]促結者,陰陽之盛也。「脈法」: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曰: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陰陽之性,實則虛而虛則實,實而虛者,清空而無障礙,所以不結。虛而實者,壅滿而生阻隔,所以脈結。陽結則藹藹郁動,如車蓋之升沉,陰結則累累不平,如長竿之勁節。以陽性輕清而陰性重濁,故促結之象異焉。 翻譯促結,是陰陽的旺盛。「脈法」說:脈來緩,緩時一止復來,叫結脈。脈來數,數時一止復來,叫促脈。陽盛是促脈,陰盛是結脈,這都是病脈。曰:藹藹如車蓋,形容脈之浮大有力,即前陽結浮數脈,因其有力而盛,叫陽結。累累如循長竿,形容脈之沉石有力,即前陰結沉遲脈,因其有力而盛,叫陰結。陰陽的性質,充實之處則會有虛損而虛損之處則有充實,充實中有虛損,清虛空蕩因而沒有障礙,所以不間歇。正氣不足而邪氣亢盛,堵塞而產生阻隔,所以脈有間歇。陽結則茂盛變化,如同車蓋的升降進退,陰結則重疊不平,如同竹竿的勁節。因為陽性輕而清澈而陰性濃重渾濁,所以促結的脈象不同。 [原文]驚悸之家,脈多促結,以其陰陽之不濟也。陽旺于木火,陰盛于金水,陽虛而生驚者,木火下虛,陰氣凝澀而不化,是以結也;陰虛而生悸者,金水上虛,陽氣郁迫而不通,是以促也。 「脈法」:其脈浮而數,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此藏腑之結也。蓋孤陽獨陰,燥濕偏盛,寒熱不調,其氣必結。藏腑經絡,本為一氣,臟氣結則脈氣必結,脈氣結則臟氣必結。 若夫代止之脈,并無郁阻而中斷,是營衛之敗竭,非促結之謂也。 翻譯心悸的病人,多促結脈,因為陰陽氣不足。陽氣旺在木火,陰氣盛在金水,陽虛而生驚的病人,木火下虛,陰氣凝澀而不化,所以結;陰虛而生悸的病人,金水上虛,陽氣郁迫而不通,所以促。 「脈法」說:脈浮并且數,不能吃飯,身體感覺沉重,大便反而堅硬,叫陰結(胃腸陰寒凝結,或精血虧耗大腸干燥所致的便秘),這是藏腑的結。原因是孤陽獨陰,燥濕偏盛,寒熱不調,氣必然的結。藏腑經絡,本為一氣,臟氣結則脈氣必然結,脈氣結則臟氣必然結。 至于代脈,并不是郁阻而中斷,是營衛氣衰敗枯竭,不能說是促結。 弦 牢 (弦者,如弦之直,弦而有力曰牢) [原文]弦牢者,陰氣之旺也。《素問?玉機真臟論》:春脈如弦。「四難」:牢而長者,肝也。弦牢者,肝家之脈,非病也。 然弦牢之中,而有濡弱之象,則肝平,但有弦牢,而無濡弱,則肝病矣。「平人氣象論」: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長竿末梢者,軟弱之意也。蓋木生于水而長于土,水土溫和,則木氣發達而榮暢,水土寒濕,則木氣枯槁而弦牢。 翻譯弦脈牢脈,陰氣旺盛的脈象。《素問?玉機真臟論》說:春季陽氣升發,脈象呈流暢柔和而挺直之弓弦狀。「四難」說:牢脈并且長脈,是肝。弦脈牢脈,肝的脈象,不是病。 然而弦脈牢脈之中,有柔弱之象,那么肝正常,只有弦牢,卻沒有柔弱,便是肝病了。「平人氣象論」說:正常的肝脈來,軟弱長軟,如同高舉的竹竿末梢,叫肝平。竹竿末梢,軟弱的意思。因為木生于水而長于土,水土溫和,那么木氣發達而榮暢,水土寒濕,便木氣枯萎因而弦牢。 [原文]木之為義,越郁積就越旺盛,弦牢者,木盛而土虛也。弦為里濕,支飲之阻衛陽,則木氣抑遏而為弦。「脈法」:支飲弦急是也。牢為外寒,寒邪之束營陰,則木氣郁迫而為牢。「脈法」:寒則牢堅是也。 弦亦為寒,「脈法」: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金匱》說:脈雙弦者,寒也,偏弦者,飲也。以水寒不能生木,是以弦也。弦亦為痛,《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湯,以風木而賊土,是以痛也。 翻譯木的本性,越郁積就越旺盛,弦牢脈,是木盛并且土虛。弦脈為里濕,支飲(西醫病名:滲出性心包炎)是衛陽氣被阻,因為木氣抑制為弦脈。「脈法」說:支飲是弦急。牢脈為外寒,寒邪舒服了營陰氣,那么木氣郁積急促而為牢。「脈法」說:寒是牢堅。 弦脈也是寒,「脈法」說:脈弦而且大,弦則為緊,大則為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金匱》:脈為雙弦脈當于一手寸口脈中出現兩道弦脈,為寒,偏弦的,(臟腑病變過程中滲出并積存于腔道內的清稀液體)為飲。因為水寒不能生木,所以是弦脈。弦也為痛,《傷寒》說:陽脈澀,陰脈弦,當腹中急痛的時候,治療方法是先用小建中湯,因為風木克制土,所以痛。 [原文]脈以胃氣為本,木得胃氣則和緩,不得胃氣則弦牢。「平人氣象論」:平人之常氣稟于胃,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病肝脈來,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新張弓弦者,弦牢之象,肝家之真臟脈也。 翻譯脈以胃氣為根本,木得到胃氣便和緩,得不到胃氣便是弦牢。「平人氣象論」說:正常人的常氣先天來源于胃,人沒有胃氣叫逆,逆者死。春胃微弦叫平,弦多胃少叫肝病,只是弦沒有胃氣叫死,所謂無胃氣,只是有真臟脈,得不到胃氣。病肝脈來,如循長竿,叫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叫肝死。新張弓弦者,弦牢之象,肝病人的真臟脈。 濡 弱 (濡者,如綿之軟,軟而無力曰弱) [原文]濡弱者,陽氣之衰也。「平人氣象論」: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脈法」:肝者,木也,其脈微弦,濡弱而長。肝病自得濡弱者愈。濡弱者,肝家之脈,非病也。 然濡弱之中而有弦牢之意,則肝平,但有濡弱而無弦牢,則肝病矣。「玉機真臟論」:春脈如弦,其氣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端直以長者,弦牢之意也。蓋木生于水而長于土,木氣不達,固賴土氣達之,土氣不升,亦賴木氣升之。冬令蟄藏,水冰地坼,一得春氣鼓蕩,則閉蟄起而百物生,是木能克土而亦能扶土。以乙木之生意,即己土之陽左旋而上發者也,生意濡弱,則土木之氣不能升達,而肝脾俱病。 翻譯濡弱,陽氣的衰敗。「平人氣象論」說:正常的肝臟脈象,其特點是舒緩軟弱而微弦,猶如人高舉行桿之稍,叫肝平。「脈法」說:肝,木性,肝脈微弦,濡弱而長。(脈是弦的,但是微弦,而且脈來得很軟弱、很長,這是肝有正常的有胃氣的脈)。肝病得到了濡弱而弦的,病就好了。濡弱的,肝的正常脈象,不是病。 雖然濡弱之中而有弦牢的意象,則是肝平,但有濡弱而無弦牢,則是有肝病了。「玉機真臟論」說:春脈如弦,其氣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所以叫弦,端直以長,弦牢的意象。因為木生于水而長于土,木氣不達,本來依賴土氣發達他,土氣不升,也依賴木氣升他。冬令蟄藏,水冰地裂,一旦得到春氣鼓蕩,蟲類藏伏冬眠的開始蘇醒并且百物生發,是因為木能克土而也能扶土。因為乙木的生發意愿,就是己土的陽左旋而向上發散,生發意愿濡弱,則是土木的氣不能升達,而肝脾都發病。 [原文]氣化于戊土而藏于肺,血化于己土而藏于肝。《靈樞?決氣》:脾藏營,肝藏血,肝脾者,營血之原也。濡弱則營血虛衰,「脈法」: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血亡則熱發也。傷寒脈濡而弱,不可汗下,以其血虛而陽敗也。 弦牢者,木氣之太過,濡弱者,木氣之不及。太過則侮人,不及則人侮,均能為病也。 翻譯氣化于戊土而藏于肺,血化于己土而藏于肝。《靈樞?決氣》說:脾藏營氣,肝藏血,肝脾,營血的本原。濡弱則營血虛衰,「脈法」說:各種濡脈都是血液的失亡,各種弱脈發熱,血液的失亡就發熱。傷寒脈濡而且弱,不可汗下,因為病人血虛而且陽氣衰敗。 弦牢,木氣的太過,濡弱,木氣的不及。太過則侮人,不及則人侮,均能為病。 散 伏 [原文]散伏者,陰陽之闔辟也。氣辟而不闔,則脈散,氣闔而不辟,則脈伏。 散者,氣泄而不藏也。陰性聚而陽性散,陽降于尺,而化濁陰,則脈沉聚;陰升于寸,而化清陽,則脈浮散。而聚散之權,則在于關。關者,陰陽之關鎖,其散而不至于飛揚者,有關以闔之,故散而能聚;散而不聚,則心病矣。「脈法」: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脈散者,病家之大忌。散脈一形,則氣血之亡脫在近,精神之飛走不遠。散見于寸,猶可挽也,散見于尺,無可醫矣。 翻譯散伏,陰陽的閉合與開啟。氣開而不閉,則脈散,氣閉而不開,則脈伏。 散脈,氣泄而不能收藏(輕按有分散零亂且無力之感,重按則觸不到脈動的脈象)。陰性聚集而陽性發散,陽降于尺脈,而化濁陰,則脈沉聚;陰升于寸脈,而化清陽,則脈浮、散。而聚散的權責,則在于關脈。關脈,陰陽的關鎖,其散而不至于飛揚,有關來關閉他,所以散而能聚;散而不聚,則是心病了。「脈法」說: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的死,所以形損的緣故。脈散,病家的大忌。散脈一形,則氣血的亡脫在眼前,精神的飛走不遠了。散見于寸,還可以挽救,散見于尺,沒有可以醫治的了。 [原文]伏者,氣郁而不發也。陽性起而陰性伏,陰升于寸,而化清陽,則脈浮起,陽降于尺,而化濁陰,則脈沉伏,而起伏之權,則在于關。關者,陰陽之關鎖,其伏而不至于閉結者,有關以辟之,故伏而能起;伏而不起,則腎病矣。凡積聚癥瘕,停痰宿水之疾,脈必伏結。十八難:伏者,脈行筋下也,浮者,脈在肉上行也。故脈浮結者,外有痼疾,脈伏結者,內有積聚。《金匱》: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非但積聚如是,凡一經將病,則一氣先伏。肝病者木郁,心病者火郁,腎病者水郁,肺病者金郁,脾病者土郁,郁則脈伏。庚桑子:人郁則為病,至理妙言!診一氣之欲伏,則知一經之將病,「脈法」:伏氣之病,以意候之,此之謂也。 翻譯伏脈,氣郁積而不能發散。陽性浮起而陰性沉,陰氣升到寸脈,轉化為清陽,則脈浮起,陽下降到尺脈,轉化濁陰,則脈沉伏,而起伏的關鍵,則在于關脈。關脈,陰陽的關鎖,其伏而不至于閉結的,因為有關開啟,所以伏但能浮起;伏而不起,則是腎病了。凡是積聚癥瘕,停痰宿水的疾病,脈必然伏結。十八難說:伏脈,脈在筋下行,浮脈,脈在肉上行。所以脈浮結的,外有痼疾,脈伏結的,內有積聚。《金匱》說:脈來細而附骨的,乃是積聚。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不單單積聚是這樣,凡是一個經脈將要發病,都是一氣先伏。肝病的木郁,心病的火郁,腎病的水郁,肺病的金郁,脾病的土郁,郁則脈伏。庚桑子說:人郁則為病,至理妙言!診一氣的欲伏,則知一經的將要發病,「脈法」說:伏氣的病,以意候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趙克宜序 [原文]先君樓公,辛丑夏抱恙,延醫調治,仙草無靈。迨竹坪兄于木民龔明府處得《四圣心源》一編攜歸,與醫者討論,師其意以訂方,而病已不可為矣。為人子而不知醫,此愚兄弟之抱憾終天而椎心泣血者也﹗ 伏念是編本昌邑黃氏所著,實稱善本,向曾刻于陽湖宛鄰書屋叢書中。宛鄰張氏集叢書十有十種,除詩、古文、詞外,有黃氏所著《長沙藥解》、《傷寒懸解》、《素靈微蘊》,莊氏所著《慈幼二書》,并張氏自著《素問釋義》諸書,而《心源》一書,尤諸書中之至粹至精者。 夫醫雖小道,理極精深,用之得當,如濟世之航,用之不當,如傷人之刃,可不慎歟﹗ 近世庸工,藥性湯頭一經熟讀,自詡通人。及入病家,論實論虛,猜寒猜熱,以人試藥,莫中病情。求其觀天時之變,察人事之宜,準古酌今,神而明之者,未易數覯。此矯其弊者,有勿藥中醫之說也。甚至逞其私智,立說著書,伐陽滋陰,損人生氣。種種背妄,遺禍無窮,良可慨已﹗縱有一二依附圣經,強為詮釋,惜又穿鑿附會,龐雜不精,反令古圣之道,愈解而愈晦矣。 是編宗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人之心傳,而運以精思,達以卓論,抉天人之秘奧,闡順逆之精微,作述相承,獨標真諦,舉謬悠之說,一掃而空之,其為功豈淺鮮哉﹗愚兄弟不能早購是書以起先君之痼疾,而顧念世之人子或有愿讀是書者,爰另梓流傳,以志終天之憾,且以見事親者之不可不知醫也。竹坪兄與宜悉心校讎,付諸剞劂,謹敘其意,以為緣起云。 道光壬寅歲季春下浣丹徒趙克宜小樓序 翻譯已故的父親樓公,辛丑夏抱病,請醫生調治,仙草無效。等到竹坪兄于明府龔木民處得《四圣心源》一書帶回來,與醫者討論,效法其意以制訂方子,但病已不可為了。為人子而不懂醫,這我們兄弟的抱憾終天而椎心泣血的事﹗ 退而自省這本昌邑黃氏所著的書,實稱善本,以前曾刻印于陽湖宛鄰書屋叢書中。張宛鄰集叢書十有十種,除詩、古文、詞外,有黃氏所著《長沙藥解》、《傷寒懸解》、《素靈微蘊》,莊氏所著《慈幼二書》,并張氏自著《素問釋義》諸書,而《心源》一書,尤諸書中之至粹至精的。 醫雖然是小的宇宙之道,道理卻極其精深,用之得當,如濟助世人的航船,用之不當,如傷人的利刃,可以不慎重嗎﹗ 近世的庸醫,《藥性賦》《湯頭歌》一經熟讀,自詡為學識淵博貫通古今的人。等到到了病人家,論實論虛,猜寒猜熱,以人試藥,不切中病情。求其觀天時之變,察人事之宜,擇取古代之事,用來比照今天的情況,表面玄妙的事理,沒遇見幾個。這兒矯正弊端,有不服藥中醫的說法。甚至炫耀個人的智慧,立說著書,殺伐陽氣滋補陰氣,損傷人的生氣。種種胡作非為,遺禍無窮,真是值得感嘆感慨啊﹗縱有一二兩依附醫圣經典的,勉強做了詮釋,可惜又是穿鑿附會,多而雜亂,反而讓古圣的道理,越解越難懂了。 這篇尊奉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人的心傳,而運用了自己的精心思考,達到卓越分析,撬開天人的秘奧,闡述順逆的精微,創作傳述先后繼承,獨自標榜真諦,舉出了荒誕無稽的言論,一下子便掃除干凈,其功績豈是微薄啊﹗愚兄弟不能早購這個書以治先父的經久難治愈的病,但眷顧世上人子或有愿讀這個書的,于是再雕刻印刷流傳,以記住到死的時候都清除不了的悔恨,并且認為奉養父母親的不可不懂點醫。竹坪兄和我悉心校勘,付之于刻印,鄭重恭敬地述說這個意思,也是刻印的起因。 道光壬寅歲季春下浣丹徒趙克宜小樓序 歐陽兆熊序 [原文]嗚呼﹗醫學之壞,至今日而極矣。其鬻術者無論也,即有一二嗜古之士,欲以涉獵方書,研求醫理,而謬種流傳,往往守一先生之言,以為標準。俗學茫昧,千手一律,殺人如麻,不可殫記。有詰而難之者,曰︰吾之學,朱、張、劉、李之學也,吾之方,固出自景岳《八陣》、葉氏《指南》之所傳也,然而不愈者,有命焉,非醫之咎也。噫﹗雖予亦以為非醫之咎也,何則彼其耳目錮蔽已深,性靈沒日久,雖欲自拔而不能,亦大可哀也已。 余自束發,侍先父母疾,即喜翻閱醫書。初師喻嘉言昌,又師陳修園念祖,十年無所得。道光戊申,江西陳廣敷溥以玉楸黃先生《醫書八種》抄本相餉。其源不盡出自醫家,而自唐以后,談醫者莫之能及,二千年不傳之絕學,至是始得其真。爰取《四圣心源》、《素靈微蘊》,鋟板行世,一時醫風,翕然丕變。今湘鄉左君菊農繼明毅然以昌明醫學為己任,費錢一千有奇,重刊其全部,而以校讎之役相屬。其嘉惠來學之心,可謂習矣。夫菊農亦嘗從事于朱、張、劉、李、景岳《八陣》、葉氏《指南》之說者,而一旦棄之如遺。何今之自命為名醫者先入以為主,抵死而不悟﹗讀此書曾不汗流浹背,一發其羞惡是非之良,不亦慎乎﹗ 或曰︰朱、張、劉、李,古大家也,張景岳、葉天士,亦近今之名手也,斯與黃氏,優劣惡從而辨之?不知黃氏所傳者,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心法,彼則背而馳焉。異端曲學,足以害道,辭而辟之,大聲疾呼,吾黨之責也。譬之儒家,《素問》、《靈樞》,醫之六經也,《傷寒》、《金匱》,醫之四子書也。若黃氏之羽翼仲景,方之朱子,何多讓焉﹗ 宗黃氏即以宗仲景,不宗仲景,黃岐之法不立,不宗黃氏,仲景之法不明。昌黎有言︰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讀。段師琵琶,須不近樂器,十年乃可授,吾愿世之好學深思者,將后世一切非圣之書,視之如洪水猛獸,而一以仲景為歸,涵濡既久,漸漬而化焉。若涉迷津,臻彼岸,導歧路,騁康莊,有不自旋其面目而捐棄故伎,如菊農之勇者,無是人也。 黃氏尚有《周易懸象》、《素問懸解》、《靈樞懸解》若干卷,《四庫全書提要》存目中已著錄。聞其昌邑裔孫珍藏甚密,儻更有大力者搜而傳之,于以康濟群生,補救劫運,豈非醫林之盛事哉﹗ 同治元年月四朔日湘潭后學歐陽兆熊序 翻譯嗚呼﹗醫學的惡劣,到今天達到極端了。那些欺世盜名的不說,即有一二個好古學士,想瀏覽論述方劑的著作,研求醫學道理,但荒謬的東西一代代地流傳,往往遵照一先生的言論,作為標準。世俗流行之學模糊不清,千篇一律,殺人如麻,不可全部記下來。有追問究竟的,說︰我的學問,朱、張、劉、李的學說,我的方子,本來出自景岳的《八陣》、葉氏《指南》所傳的,然而不能治愈的,是命運了,不是醫生的過錯。哎﹗雖然我也認為不是醫生的過錯,他們耳目禁錮蔽塞已很深,智慧喪失很久了,雖想自拔而不能,也是大可悲哀的罷了。 我自成童之年,伺候先父母病,就喜歡翻閱醫書。開始以喻嘉言為師,又師陳修園,十年沒有收獲。道光戊申(1848年),江西陳廣敷以黃元御先生《醫書八種》抄本相贈。他的淵源不全出自醫學世家,但從唐朝以后,談醫的沒有人比得上,二千年不傳的絕學,到這兒開始發現其真諦。于是取《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刻書流行于世,一個時期的醫風,突然大變。現在湘鄉左菊農繼明毅然以昌明醫學為己任,花費錢一千多,重新刊印其全部書籍,把校勘的事托負給我。他所給予后來學子恩惠的心,可以反復地學習了。菊農也曾經追隨于朱、張、劉、李、景岳《八陣》、葉氏《指南》的學說,而一旦丟棄如遺失。為什么現在的自命為名醫的先入以為主,拼死而不醒悟﹗讀此書曾不汗流浹背,一發其羞惡是非的良心,不也慎重嗎﹗ 有人說︰朱、張、劉、李,古代的大醫家,張景岳、葉天士,也是近代的名手,這與黃氏,優劣惡從哪里分辨?不知道黃氏所傳的,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的心法,他們則是背道而馳了。異端曲學,足以害道,辭而辟之,大聲疾呼,我們的責任。比如儒家,《素問》、《靈樞》,醫的六經,《傷寒》、《金匱》,醫的四子書。如果黃氏的翅膀仲景,方之朱子,何必那么多謙讓啊﹗ 尊奉黃師就是尊奉仲景,不尊奉仲景,黃帝岐伯的醫法不確立,不尊奉黃氏,仲景的醫法不明白。韓愈有言︰不是三代兩漢(夏商周三代東西兩漢)的書不敢讀。段師琵琶,須不近樂器,十年才可以傳授,我希望世上好學深思的人,將后世一切非圣人的書,視之如洪水猛獸,而一概以仲景為標準,沉浸已經久了,熏陶漸漬,深入于人的心性,則可造成一種認真的習性。如果過回找不到渡口,到達彼岸,進入岔路,奔跑康莊,有不自動回歸本來的面目而拋棄原來的舊伎倆,如菊農的勇氣,沒這樣的人。 黃氏還有《周易懸象》、《素問懸解》、《靈樞懸解》若干卷,《四庫全書提要》存目中已著錄。聞其昌邑裔孫珍藏甚密,倘若更有大力的搜集傳播,用來安撫救助百姓,挽救災難,難道不是醫林的盛事啊﹗ 同治元年月四朔日湘潭后學歐陽兆熊序 動 代 [原文]動代者,陰陽之起止也。氣欲發而不能,則為動,氣中歇而不屬,則為代。 動者,郁勃而不息也。「脈法」: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關者,中氣之變現,陰陽之樞機,陽自此將而為陰,陰自此升而為陽。陰升于寸,則遂其上浮之性,不至為動;陽降于尺,則遂其下沉之性,不至為動。惟陰欲升,脾土虛而不能升,陽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則二氣郁于關上,而見動形。陰陽郁勃,不能升降,是以動而不止也。郁勃之久,不無勝負,陽盛而動于關上,則內泄營陰而汗出,陰盛而動于關下,則外閉衛陽而發熱。熱發則汗不出,汗出則熱不發,汗出而熱發,陰陽之勝負乃分,方其動時,陰陽郁蕩,未知將來之孰勝而孰負也。動見于土位,木氣盤塞而莫達,甲木不降,乃懸虛而為驚,乙木不升,乃沖擊而為痛。甲乙橫逆,而賊戊己,則土氣敗矣。 翻譯動、代脈,陰陽的起止。氣欲發而不能,則為動脈,氣中歇而不連續,則為代脈。 動脈,郁結壅塞但不停止。「脈法」說:陰氣陽氣互相爭斗、搏擊,叫動脈。陽氣動則出汗,陰氣動則發熱。如果是數脈表現在關口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的,名叫動脈。關脈,中氣的變現,陰陽的樞機,陽氣從這時候將轉化為陰氣,陰氣從這時候上升為陽氣。陰氣升于寸口,則發揮他上浮的本性,不至為動脈;陽降于尺,則發揮他下沉的本性,不至為動脈。只有陰氣欲升,脾土虛而不能升,陽氣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則二氣郁結于關上,而表現為動脈形態。陰陽郁結壅塞,不能升降,所以跳動不止。郁結壅塞的時間久了,不會沒有勝負,陽氣盛而動于關上,則內泄營陰而出汗,陰盛而動于關下,則外閉衛陽而發熱。發熱則汗不出,汗出則不發熱,出汗而發熱,陰陽的勝負于是分出來了,剛剛開始動的時候,陰陽郁蕩,不知道將來孰勝孰負。動脈表現在土位,木氣盤塞而不能發達,甲木不降,于是懸虛而為驚,乙木不升,于是沖擊而為痛。甲乙木都橫逆,而賊克戊己,那么土氣衰敗了。 [原文]代者,斷續而不聯也。《靈樞?根結》: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與之短期。與之短期者,乍疏乍數也,乍疏乍數者,斷續之象也。蓋呼吸者,氣之所以升降也。心肺主呼,腎肝主吸,脾居呼吸之間,呼則氣升于心肺,吸則氣降于腎肝,呼吸定息,經脈五動,故十息之間,五十動內,即可以候五臟之氣,一臟無氣,則脈必代矣。十一難: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臟無氣者,何臟也?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由腎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可類推矣。代脈一見,死期在近,不可治也。(代為死脈,與脾脈代之代不同。脾脈代者,脾不主時,隨四時而更代也,此為病脈。) 翻譯代脈,斷續而不連結。《靈樞?根結》說:營血行脈中,陰陽十二經脈流行,一晝夜五十周于身,以營運五臟的精氣,不符合這個數的,叫作超出常度。五十周動脈而沒有一個代脈的,五臟都接受精氣,四十周動脈一個代脈的,一個臟器沒有精氣,三十周動脈一個代脈的,二個臟器沒有精氣,二十周動脈一個代脈的,三個臟器沒有精氣,十周動脈一個代脈的,四個臟器沒有精氣,不滿十周動脈一個代脈的,五個臟器沒有精氣,相當于短期。遇到短期,乍疏乍數(脈搏節律不勻,散亂無序或時慢時快,屬“怪脈”的脈形。見于氣血即將消亡,病屬垂危)。乍疏乍數,是斷續的象。因為呼吸,是氣之所以升降的原因。心肺主呼,腎肝主吸,脾居呼吸之間,呼則氣升于心肺,吸則氣降于腎肝,呼吸定息,經脈五動,(“呼吸定息脈五動”,人體一呼一吸叫作一息,在這一呼一吸之間,經脈、脈搏又運動了一次,所以說“呼吸定息脈五動”,一呼(2次)、一吸(2次)、呼吸之間(1次),加起來經脈、脈搏剛好動了五次。)所以十息之間,五十動內,即可以候五臟之氣,一臟無氣,則脈必然是代脈了。十一難說: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臟無氣,哪一個臟呢?吸的時候是隨陰氣進入,呼的時候是因陽氣出去,現在吸不能到達腎,到了肝就回來了,所以知一臟無氣的,腎氣先沒。由腎到肝,由肝到脾,由脾到心,由心到肺,可以類推了。代脈一現,死期就在近期,不可治了。(代為死脈,與脾脈代脈的代不同。脾脈代,脾不主時,隨四時而更代,這是病脈。) |
|
來自: johnney908 > 《仲景四圣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