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辯證從陰陽升降出入角度觀察則具有了動態、整體辯證的概念,六經的開合樞將六經聯系為一個整體;三陽合則一陽,揭示了陽氣升降;三陰合則一陰,揭示了陰成形的能量收藏。升降沉浮簡化為升降即四象簡化為陰陽。
六經辯證主要是經絡辯證,同時兼有陰陽辯證、氣血辯證。六經實則一經,在動態辯證下,是一元狀態的辯證。
三七生曰:“陰陽升降,道生一,太極也。一生二,兩儀也:陰陽也,動靜也,在象為水火也;二生三:陰陽相感,水升火降,升降之間,中氣成焉,中氣者,土也;三生萬物:水流濕,火就燥,濕土生木,燥土生金,金木成氣,萬類成形矣。火性上炎,外陽內陰,升中有降也。水性下潤,外陰內陽,降中有升也。金性收斂,在卦為兌,一陰居上,二陽居下,陰覆二陽下降歸坎也。兌上一陰,從離中來也,離陰為陰之祖,故名太陰。木性敷揚,在卦為震,一陽居下,二陰居上,陽載二陰上升于離內也。震下一陽,從坎內來也,坎陽為陽之祖,故名太陽。離陰右降,肺氣從之收斂也。坎陽左升,肝氣從之敷揚也。”
“太陽居左,太陰居右。太陽之開外升,陽明合之;太陰之開內降,厥陰合之。太陽承厥陰之合而升,太陰承陽明之合而降。陰陽相合,祖氣互根也。若陰全從左升,陽全從右降,則陰陽打成兩截,不成合抱之形,反有欲脫之勢矣。升降之軸,樞機所在:少陰君火以明于上,陰從外生也,主降斂;少陽相火以位于下,陽從內生也,主升散。若無火力推動,萬物即成靜止,無限生機不顯,生克制化全息矣。
開合樞為陰陽二氣三陰三陽轉化之門戶,如出入之從門。陽在外主入,陰在內主出:陽注于陰,陰滿之外。在外則向內為(陽)合為(陰)開(陽明太陰,先合后開),在內則向外為(陰)合為(陽)開(厥陰太陽,先合后開)。樞為轉動之軸(少陰主降,少陽主升: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樞機不轉,則開合不利,升降不調,否塞不通”。
土樞四象主要是臟腑辯證,同時有陰陽辯證、氣血辯證。五行在土樞四象、一氣周流動態辯證下,是整體、動態的一元狀態的辯證。
" 陽化氣,陰成形",經絡是流動的氣血,臟腑是提供氣血的基地,經絡如天地之大氣,臟腑如天地之大地,取象比類,在人體這個小天地中,經絡屬陽,臟腑屬陰,這就是經絡臟腑的陰陽關系。
經絡辯證在人體內從陽的角度辯證,臟腑辯證在人體內從陰的角度辯證。兩者合二為一就是完整的動態的一元辯證,涵蓋氣血辯證、陰陽辯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從易與道德角度進一步推理分析:
1.一氣周流表達了動態、整體的太極圖的內涵,
2.進一步分化,分為動態陰陽。動態陰陽合則為一氣周流
3.陰陽分化,產生四象。
六經來自與六氣,陽明、少陽、太陽;太陰、厥陰、少陰。在天六氣,在人六經,屬四象的層次。圓運動的古中醫也闡述了這一點。傷寒論來之六氣,采用六經辨證,主要六經角度進行人體經絡辯證,用六經定位人體疾病的位置。四圣心源來自六氣,土樞四象主要五行角度進行人體臟腑辯證。
萬宗歸元,傷寒論與四圣心源同源于六氣,一表人體內屬陽之經絡,一表人體內屬陰之臟腑,同述陰陽、氣血。一母同胞,一屬男,一屬女。
四圣心源可以表述為,土樞四象,一氣周流,具有了動態的、整體的醫理,執間御繁,執道握術,簡便易學易用,必將對普及中醫起到推動作用。
傷寒論是同屬六氣一氣周流。同樣可以具有動態的、整體的醫理,一改明方藥、隱醫理,不易傳播造就高級精通的人才的缺憾。傳統的六經辯證論治具有兩級分化的特點,一是大量的庸醫分割六經,僵化地套用傷寒六經辯證論治,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缺乏導師引導掌握動態的、整體的六經辯證論治。而是極少數領會到三陰三陽開闔樞之奧秘,其特征就是一個藥方加減治病,其內涵是領會了六經實則一經、六氣升降沉浮,實則達到了道生一的層次,實質是開闔升降、一氣周流。
綜上所述,傷寒六經辯證、形象表述動態的整體的六經辯證論治,總結表述為:“開闔升降,一氣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