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誤案淺析(1)
桂枝人參湯證誤辨為葛根芩連湯證 【沈炎南醫案】一女孩,3歲許,疹子已收,身熱不退,體溫39℃,頭痛惡寒與否不得而知,下利日十余次,俱為黃色糞水。脈數無歇止,舌質尚正常。遂診為麻后熱毒不凈作利,與葛根芩連湯加石榴皮。服后體溫反升至39、5℃,仍下利不止,嗅起糞味并無惡臭氣,沉思再三,觀病孩頗有倦容,乃毅然改用桂枝人參湯,仍加石榴皮,一服熱利俱減,再服熱退利止。 【來源】沈炎南 傷寒醫案選評 廣東中醫1963 5(3):40。 【原文】《傷寒論》163條.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分析】麻疹之后,余邪不盡,內陷于里,協熱下利。因表里皆寒,故雖下利而無臭穢及肛門灼熱之熱證,脈雖數而無歇止,反有津傷之虞。醫見發熱39℃,又有下利黃色糞水,而誤用葛根芩連湯清熱止利,兼辛涼解表。豈止患兒雖下利而無臭穢及肛門灼熱之象,脈雖數而無歇止,反有津傷之侯。況面有倦容,一日下利十余次,寒象迭生,與葛根芩連場以寒治寒,是為冰上覆雪,陽氣浮越,反見熱象陡增。當與桂枝人參湯溫通表里;為防利脫,又加石榴皮以澀腸止利。 【啟示】所謂“協熱利”,即兼有表證之下利,《傷寒論》中論述“協熱利”者,有兩:一是第34條的葛根芩連湯證,屬表不解而有邪熱內陷的“協熱利”;二是第163條的桂枝人參湯證,則屬表不解而中陽受損的“協熱利”。前者治以辛涼解表,清熱止利;后者治宜辛溫解表,溫中止利。當明辨! 經方誤案淺識(2)http://www./jfbbs/read.php?tid=24514
營衛不和汗出誤辨為表虛不固汗出
【熊廖笙醫案】一商人患自汗證達半年之久,延醫服止澀收斂藥龍牡之類,約數10帖之多,毫無寸進,乃請為治療。詢知患者無發熱惡風癥狀,汗出不溫,精神疲倦,脈像弱而不振,溫劑收澀已遍服無效。乃與桂枝湯,不加增減,服5帖而愈。 【來源】熊廖笙,傷寒名案選新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原文】《傷寒論》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1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分析】自汗達半年之久,既無發熱惡風等表證,又無迫津外出之里熱,乃衛氣不固營陰所致,何以言之?以“汗出不溫,精神疲倦,脈象弱而不振”之脈證為憑。故用桂枝湯調合營衛自當必然。正如《傷寒論》第53條所說:“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而收澀藥雖能斂汗于一時,但無調和營衛之功,汗雖得暫止,亦必復出,故投之罔效。 【啟示】關于桂枝湯的作用,曾經有過“發汗”“止汗”之爭論,實際上,桂枝湯既能發汗,又能止汗。桂枝湯之發汗,除桂枝、生姜本身具有發汗作用外,與服后“啜熱稀粥”、“溫復”有關。倘若有邪,通過發汗,邪從汗出,邪去汗止。桂枝湯又能止汗,這主要是通過桂芍配伍的功能實現的。“桂枝君芍藥,是于發汗中寓斂汗之旨;芍藥臣桂枝,是于和營中有調衛之功。”桂枝湯證的自汗出乃營衛不知,治療當調和營衛,營衛諧和而汗自止。 臨床上,桂枝湯不唯用于太陽中風表虛自汗,亦用于內傷雜證之汗出,以此擴之,大凡營衛不和之證,無論外感、內傷,皆可使用桂枝湯。要注意的是,桂枝與芍藥的用量比例應一致相等,否則,將起不到調和營衛的作用。本方凡增減桂枝或白芍用量,都會改變其治療范圍。 經方誤案淺識(3)|http://www./jfbbs/read.php?tid=24539
小柴胡湯證和之不及
【俞長榮醫案】友人某,微寒發熱,目眩,胸脅苦滿,持續多日不愈。自診為少陽病,亦服過小柴胡湯,但所用柴胡系毛柴胡、銀柴胡,后才用北柴胡八分,漸加至一錢,連服數劑,癥狀仍熱。自認為證屬少陽無疑,何以用小柴湯無效?雖非大病,但纏綿多日,苦惱異常。一日召我商痰。我說:仲師創立小柴胡湯,柴胡用量幾乎三倍于參、芩,汝用柴胡不及他藥之半。貶君為佐,將如何發揮柴胡除寒熱、解半表半里之邪?他問:柴胡須用多少?我說:三錢。他笑云:寧愿再苦幾日,不愿冒此大險。我正色云:汝以我為“追魂使者”耶?他默不言。后經勸強相加,始用北柴胡二錢,連服3劑而愈。 【來源】俞長榮.傷寒論匯要分析.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原文】《傷寒論》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分析】微寒發熱,目眩,胸脅苦滿,持續多日不愈,確為小柴湯證。然為何無效?是因其處方中柴胡劑量不足,故難以發揮作用。小柴胡湯原方中柴胡是主藥,一定要重用,尤其是治療典型的少陽證,更是如此。《神農本草經》載:柴胡性苦平,主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神農本草經》所載推陳致新的藥物僅有二味,一是大黃,從血分而言;一是柴胡,從氣分而言,足以說明柴胡用途之廣。當今臨床一些人使用經方效果不甚理想,便認為經方已過時(古方不能治今病),其實,許多情況下是因為藥量的使用不當所造成的。用小柴胡湯之不當,或不遵原方配伍比例,誤將柴胡與他藥等量;或惟恐“柴胡劫肝陰”,而不敢用足其量;或竟視柴胡而畏,而不敢動用毫厘。若此,焉能取效?方藥劑量是歷代醫家經歷無數次臨床驗證而確定的,今天我們若不經過反復實踐就輕易否定,未免輕率。 【啟示】方劑配伍中重用君藥的例子在《傷寒論》中很多,臨證使用需認真對待,仔細研磨,而后方能有悟。 經方誤案淺識(4)http://www./jfbbs/read.php?tid=24596
麻黃升麻湯證誤辨
【陳明醫案】羅某,女,26歲。素來脾虛便溏(慢性腸炎病史),不敢食涼可吃飽,否則腹瀉。一日,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鼻塞流涕,自服家存感冒藥,越兩日其病不愈。見但熱不寒,鼻塞流涕濁,咽喉疼痛,口干但飲水不多,咳嗽吐黃痰,胸悶,汗出,就診于某醫,服清肺化痰之劑,病人出現腹瀉,每日5~6次,并感胃中涼甚,有振水音,飲食不下,患者因“難以忍受”而停服。察其面部痤瘡滿布,口腔潰瘍點2個,但舌不紅,舌苔根部浮黃,脈寸大尺弱。此脾素虛寒,疊加外感后邪氣入里化熱,煉液成痰,壅塞于肺。辨為“肺熱脾寒”證。試用麻黃升麻湯,因慮肺有痰熱,恐葳蕤戀邪,去之,加蘆根以清肺生津排痰。處方:麻黃6g,升麻5g,桂枝6g,生石膏15g,知母9g,天冬9g,黃芩9g,當歸10g,白芍10g,干姜9g,茯苓15g,炒白術10g,蘆根30g,炙甘草3g。水煎服,上方3劑,發熱、咽痛、咳嗽吐痰即愈,病人自述服藥的“非常舒服”,大便轉為每日2次,稍不成形,胃納大增。繼服7劑,面部痤瘡消去大半,口腔潰瘍亦愈,大便基本正常。后以四君子湯加黃芩、枇杷葉調理善后。
【來源】陳明.傷寒三論.中國醫藥學報,2003,(5):272
【原文】《傷寒論》357條.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分析】本案患者素來便溏,不敢食涼,乃脾寒一貫,外感風寒后,宜溫中解表,或可用桂枝人參湯。遺憾的是,自治、醫治均用寒涼之劑,結果導致:一者外邪冰伏不解,反化熱入里;二者脾陽更傷,遂成“肺熱脾寒”之證,故見面部痤瘡滿布、口腔潰瘍、舌不紅而苔根部浮黃、脈寸大尺弱表現。此證符合麻黃升麻湯證,用之不疑,則效亦不疑。
【啟示】《傷寒》中,治寒熱錯雜(上熱下寒)之證者有數方,但各有特點:麻黃升麻湯病機為肺熱、脾寒,陽氣內郁,病證特點為咽痛咳吐、下利;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病機為胃熱、脾寒,寒熱格拒,病證特點為食入即吐,下利;柴胡桂枝干姜湯病機為膽熱、脾寒,病證特點為口渴、脅痛、便溏;烏梅丸病機為膈間有熱、胃腸有寒,病證特點為得食而煩、下利;黃連湯病機為上焦熱、中焦寒,病證特點為嘔吐、腹痛;小柴胡湯病機為肝膽寒熱錯雜,病證特點為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脈弦;
半夏瀉心湯病機為脾胃寒熱夾雜,病證特點為痞滿。只要抓住了這些特點,辨治起來并不復雜。
王桂枝我這里也介紹一個更為典型的麻黃升麻湯醫案 經方誤案淺識(5)|http://www./jfbbs/read.php?tid=24623 烏梅丸炮制不當
一說:所謂的“清漿水”就是用上好的生黃土加入井花水攪拌使之渾濁,待泥土沉淀后取上部的清水入藥使用。之所以空煮清漿水是為了消毒。因為凡水得土氣就不傷脾胃之氣,而土是純陰健脾之物,萬物土中生,萬物土中死,任何有毒之物入土則其毒自解,黃土解毒除熱健脾之功,有不可思議之妙。 井花水是過去水井里清晨第一次打上來的水 經方誤案淺識(6)|http://www./jfbbs/read.php?tid=24658 旋覆代赭湯重用赭石 經方誤案淺識(7)|http://www./jfbbs/read.php?tid=24659 吳茱萸湯治療胃寒嘔吐藥物替代不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