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網上一幅關于中美孩子家務清單對比圖,引發了許多家長及老師的共鳴。2月16日,成都市民王先生稱,10歲的女兒,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甚至穿衣還要父母“照顧”。女兒漸漸大了,有些簡單的活兒應該學著做,但是她不僅不愛動手,反而跟家長們討價還價。“洗碗一次,起步價50元,掃地、拖地70元,有時候她媽媽做飯,讓她去買佐料,還要收跑路費?!保?月17日《成都晚報》)
父母讓孩子適當干些家務活,對孩子成長有利。父母對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給予必要的賞識與激勵,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本無可厚非。但是因為父母的溺愛,有的孩子懶于動手,要求家長實行有償勞動,并與家長討價還價。家長一味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洗碗一次,起步價50元,掃地、拖地70元,有時候她媽媽做飯,讓她去買佐料,還要收跑路費?!边@顯然超出了正常家政工資的范圍,容易使家務勞動商品化,不僅物化了親情關系,而且誤導孩子的價值觀。正如教育專家所言,很多孩子最渴望的未必是錢,一支畫筆、一次郊游、一次家庭游戲,類似這些獎勵或許更能激發孩子干家務的積極性,對孩子,精神上的鼓勵比物質刺激更重要。
由于孩子善惡美丑的辨別能力比較低,他們的模仿能力特別強,面對成人社會的種種不良現象,他們感到困惑與好奇。雖然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市場意識、理財觀念,但是作為家長有責任與義務當好孩子的引路人,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淡化金錢觀念。
孩子的金錢觀念、成人意識越來越強,與塑造、培養人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馳。問題的關鍵在于,家長不能聽任成人社會的不良現象侵蝕孩子原本無邪的內心世界。面對現實社會的影響,當孩子內心感到彷徨,與父母討價還價的時候,學校與家長又做了什么?家長給孩子發放不菲的家務“工資”,不是誤導又是什么?
家長給孩子發放家務“工資”,或許不具有代表性,但是這種苗頭與導向值得思考。不僅過分物化對孩子的褒獎不可取,給孩子過多的壓歲紅包,對孩子動輒千元萬元的壓歲錢放任自流,也不明智。對此,家長要反思金錢激勵孩子的尺度與必要性,改變單純以金錢多寡衡量親情的做法,找到更能激勵孩子成長的教育方法。多從精神層面激發孩子刻苦學習、熱愛勞動,還要注意用心與孩子交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金錢,學會做人做事。幫助孩子樹立科學的金錢觀、價值觀。讓孩子從彷徨無助的心理中走出來。
如果家長不能擺正自身位置,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如果學校不能及時為家庭教育失誤糾偏,對日進斗金的孩子心理進行疏導;孩子的金錢意識入腦入心,從此帶著唯利是圖的“勢利”心態成長。這勢必會潛移默化誤導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 (葉祝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