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脹
【定義】
肺脹是因喘咳日久,肺脾腎心俱虛,氣道滯塞,肺氣脹滿,出現以胸部膨滿,咳逆上氣,動后尤甚,痰涎壅盛,甚則面色晦黯,唇舌紫紺,面目四肢浮腫,病程纏綿,經久不愈為特征的疾病。
【范圍】
西醫學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合并阻塞性肺氣腫、慢性肺原性心臟病、老年性肺氣腫等病,均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肺脹是由于慢性咳喘氣逆,反復發作,以致肺脾腎心等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運行敷布障礙而形成。因此其病變部位主要在肺,兼及它臟。現將其病因病機分述于下:
一、病因
1.肺系疾病日久,或遷延失治,肺氣郁阻,氣道滯塞不利,肺脾心腎俱損,而形成肺脹。
2.過度吸煙、酗酒、縱欲、勞極、憂傷,加之反復感冒,損傷肺脾腎心,可誘發肺脹。
3.年邁體弱,又加頻繁的外感內傷,肺脾腎心受損,往往造成肺脹喘滿。
4.稟賦不足,肺脾腎心素虛而導致本病。
二、病機
1.發病 本病多由慢性肺系疾病積久而成,隱襲發病,病程較長,在其發病過程中,痰濁、水飲與血瘀起重要作用。若素有脾腎陽虛,脾陽虛則失于溫化,腎陽虛則失于蒸化,水津停滯而生痰,痰從寒化而積成飲,水飲內停,復感風寒外襲,則寒飲相搏,上射迫肺,氣滯于胸,肺失斂降而為肺脹;肺脾虛弱者,肺虛不能化津,脾虛不能轉輸,水津停滯,痰濁內生,壅阻于肺,壅塞氣道,亦為肺脹;若痰濁素盛,久則痰從熱化,痰熱相搏,郁遏肺氣,清肅失司,肺氣上逆。甚則痰氣交阻,陽氣閉塞,痰蒙神竅,或痰熱內盛,熱甚動風,則病情危殆。若痰濁久留,肺氣郁滯,心肺失暢,則血郁為瘀,瘀阻血脈,痰濁、水飲、瘀血相互為患,常使病情進一步惡化。
2.病位在肺脾腎心,亦可及腦與肝。肺脹的病變首先在肺,肺主氣司呼吸,化生宗氣以貫心脈;又宣發和肅降,布散津氣營養全身,通調水道以利三焦。若久病喘咳,肺失宣肅,氣滯胸中,甚或痰飲水停,瘀血內阻,發為肺脹,痰飲內停則傷脾,肺失宣降則腎失攝納,故繼則影響脾腎,痰飲瘀血內阻后期又可及于心,甚則及腦,痰蒙神竅,或引動肝風。
3.病性本虛標實,虛實交錯為本病之特點。本虛為肺脾腎心俱虛,標實為痰飲水停,氣滯血瘀為患。偏虛者,當區別氣虛、陽虛或陰虛,并應分辨肺脾腎心病變的主次;偏實者須分清風寒、風熱、水飲、痰濁、痰熱、血瘀等的不同。一般感邪則偏于邪實,平時偏于本虛。早期多屬氣虛、氣陰兩虛,由肺而及脾腎;晚期氣虛及陽,以肺腎心為主,或陰陽兩虛,但純屬陰虛者罕見。
4.病勢病勢可由上及下,由肺及脾及腎。亦可由下及上,后期病及心腦。
5.病機轉化本病正虛與邪實互為因果。如陽氣不足,衛外不固,易感外邪,痰飲難蠲,兼有陰虛者,則外邪、痰濁易于熱化;故虛實常夾雜出現。若反復外感、內傷,進一步耗傷正氣,每致愈發愈頻、甚則持續不已。惡化與緩解是病性發展的兩端。一是季節性加重,或寒溫失控,或情志因素引起急性發作,出現寒飲束肺,或痰熱壅肺,或心脾腎陽虛,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誤治,甚至再受誘因的刺激,輕則在三證之間轉化,重則轉為痰濁內閉,嚴重時發生喘脫等危重證候。二是季節性緩解,或治療及時得力,諸證由重轉輕,由危轉安,由發作轉緩解。
肺脹病因病機見圖1-5。
鬈黧蒜滋感冒]一荊晰。黼一鬈n脹
煙酒過度,勞欲過極,反復感冒l一損及肺脾腎心答卷篇靠一。、。。。1一肺脹
年邁多病或稟賦不足 J 遷延失治』反復發作
霸翥辭蠢]一危殆
圖1-5肺脹病因病機示意圖
【診斷和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
1.有長期慢性咳喘的病史。
2.以腫(脹)、喘、痰、咳、瘀為本病的證候特征,常因明顯的外感而誘發或加重。其中,腫(脹)是指胸中脹滿,并見四肢顏面浮腫;喘是動則氣短不續,吸少呼多,可聞及喘鳴音;痰為喘咳之時痰涎壅盛可聞痰喘;咳為長期反復發作咳嗽;瘀為唇舌紫紺,面色晦黯。
3.有杵狀指、唇甲紫紺及肺氣腫的體征。
4.X線透視攝片,可見肺容積增大,肺透亮度增強,肋骨平行間隙增寬,橫膈活動度減弱,位置低平,心影縮小,常呈垂直性。心電圖檢查呈肺型P波、電軸右偏、直位心、順鐘向轉位等。肺功能檢查示殘氣量增多,最大通氣量降低,第一秒鐘間肺活量降低,氣體分布不均。痰涂片或痰菌培養可見異常。血液檢查示繼發性紅細胞增多,或紅細胞壓積增加,動脈血氧分壓降低,二氧化碳分壓升高,繼發感染者可見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升高。
二、鑒別診斷
1、哮病發作時喉中有哮鳴音。咳、痰均少,無腫、瘀,緩解后無胸中脹滿,病有夙根。肺脹之咳喘雖經治療緩解,其胸中脹滿、氣短,常可持續存在,因此不難區別。
2.喘病喘病發作時有喘,無腫、瘀,緩解后胸中不脹滿。但反復發作,可轉為肺脹。
3.肺痿反復發作的咳吐濁唾涎沫而氣短,無腫、瘀。必要時結合x線攝片以鑒別。
4.痰飲痰飲是肺脾腎功能失調引起的水飲停積于某些部位的一類病證,表現為水走腸間瀝瀝有聲(痰飲);飲留脅下,咳唾引痛(懸飲);溢于四肢(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支飲)。肺脹在急性發病階段,可出現支飲證候,可以認為支飲是從病理角度命名,肺脹是根據病證特點為名,支飲可看作肺脹病的一個證候,可出現于該病的某一階段。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虛實肺脹是本虛標實之證,但有偏實與偏虛的不同。一般感邪時偏于邪實,平時偏于本虛,偏虛者有氣(陽)虛、陰陽兩虛等不同,為肺脾腎心虧損所致;偏實者為水停痰凝,氣滯血瘀為患,常因感邪而病甚。
2.辨臟腑咳嗽喘息,胸悶脹滿,氣短怕風,稍勞即著,病位在肺;咳喘胸滿,脘痞痰多,倦怠乏力,病位在脾;咳喘氣短,動則喘甚,呼多吸少,病位在腎;咳逆上氣,心慌氣短,唇舌紫紺,病位在心。
3.辨痰飲氣血咳逆上氣,面浮肢腫,心悸尿少,屬水飲;咳逆上氣,痰涎壅盛,屬痰濁;咳逆上氣,胸中膨膨脹滿,不能平臥,屬氣滯;咳逆上氣,面色晦黯,唇舌紫紺,為瘀血。
4.抓主證腫、喘、痰、咳、瘀為本病之主要證候。
二、治療原則
肺脹為本虛標實,虛實錯雜的病證,扶正祛邪為其治療原則。在急性發作期,一般以標實為多,故以祛邪為主,根據水飲、痰濁、氣滯、血瘀的不同,分別選用逐飲利水,宣肺化痰,利氣降逆,調氣行血等法,佐以扶正,或益氣,或溫陽。在緩解期,一般以正虛為多,故以扶正為主,根據氣(陽)虛、陰陽兩虛的不同,肺脾腎心臟腑虛損的差異,或以補養心肺,益腎健脾,或氣陰兼調,或陰陽兩顧,佐以祛邪、化痰、活血。對于本病的治療,扶正祛邪尤應突出以下兩個方面:
1.治病必求于本對于本病的治療,應“追本求源,審因論治”。由于本病患者多是中老年人,病程纏綿,病情遷延,久病體衰,更易反復受邪,而臨床表現多不一致,或輕或重,或表或里,或寒或熱,但均屬本虛標實之證,治當扶正祛邪,攻補兼施。慢性咳喘,冬受風寒濕之邪,痰涎壅盛,而夏令暑燥火使氣道干燥,故肺脹多為冬季發作,夏令小康,采用冬病夏治常可達到預防性治療效果。痰濁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有寒痰、熱痰、燥痰、濕痰等,應辨別其性質,采取“制源暢流”的方法,即針對病因治療以減少痰液的來源,同時恢復肺的清肅功能,祛除既成之痰。
2.順其生機,因勢利導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氣血沖和,循行無間”。一旦罹病,生機受到破壞,醫者要從整體入手,尋求并掌握臟腑、經絡、氣血各個系統之間的功能失調因素,或祛邪,或扶正,順其生機,以復常度。肺以清肅為順,壅阻為逆,肺經受病而咳喘痰壅,治宜宣肺祛痰,此即順其肺之生機,反之皆為逆。“咳無止法”,若直接抑制咳嗽,反致咳嗽遷延不愈,成為肺脹之漸。“因勢利導”是本病重要的治則之一,透邪則咳自止,豁痰則喘自平。
三、分證論治
1.寒飲束肺
證候喘咳氣短,咯痰量多稀白,惡寒發熱,身痛無汗,苔白,脈浮緊。
證候分析風寒之邪引動內伏寒飲,或寒飲招引風寒致病急作,風寒飲邪壅肺,肺失宣肅之職,故喘咳氣短,咯痰量多稀白,胸膨脹滿;風寒束表,衛表不和,故惡寒發熱,身痛無汗;苔白,脈浮緊,為風寒束表之象。
治法宣肺散寒,溫肺化飲。
方藥運用
(1)常用方小青龍湯加減。藥用麻黃、桂枝、生白芍、干姜、細辛、清半夏、五味子、炙甘草。
方中麻黃、桂枝宣肺平喘散寒;桂枝既助麻黃發汗解表,又有溫陽化飲之意;生白芍配桂枝以調和營衛;干姜、細辛內以溫化水飲,外可辛散風寒;五味子斂肺止咳;半夏燥濕化痰,蠲飲降濁;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辛開苦降、散收相配,以復肺之功能,又寓“病痰飲者,溫藥和之”以除痰飲。
(2)加減痰多者,加浙貝母、杏仁以化痰;咯痰不利者,加桔梗宣肺利氣;若有郁熱,兼見煩躁口渴者,可加生石膏清泄郁熱;咽痛甚者,可加杏仁宣肺止咳;便秘者,加瓜蔞仁潤腸通便。
(3)臨證參考本證嚴重者,水氣上逆,可見面浮目脫,可選紫蘇散;若咳逆上氣,身體浮腫,短氣脹滿,晝夜不得平臥,喉中如水雞聲,用白前湯;若咳逆上氣,支滿息欲絕,氣結于胸中,選一合湯。
2.痰濁阻肺
證候咳嗽胸滿悶脹,痰多色白粘膩,或呈泡沫,短氣喘息,不能平臥,稍勞即甚,怕風易汗,脘腹痞滿,食納減少,倦怠乏力,舌質偏淡,苔濁膩,脈小滑。
證候分析脾虛肺虛,痰濁內生,上逆于肺,壅塞氣道,氣因痰阻,失于斂降,故短氣胸滿悶脹,喘咳上逆,不能平臥,痰多色白粘膩,或痰從寒化而呈泡沫狀,稍勞即甚;肺氣虛弱,衛表不固,故怕風易汗;脾虛氣弱,故脘痞納少,倦怠乏力;舌質淡,苔濁膩,脈小滑,為肺脾氣虛,痰濁內盛之候。
治法健脾益肺,降氣化痰。
方藥運用
(1)常用方蘇子降氣湯加減。藥用蘇子、陳皮、半夏、白芥子、當歸、前胡、厚樸、茯苓、白術、黨參、生姜、甘草。
方中蘇子為君,降氣消痰,止咳平喘;臣以陳皮、半夏、白芥子燥濕化痰,降逆散結;佐以前胡、厚樸降氣平喘,又佐黨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當歸以養血行血,生姜以散寒宣肺;使以甘草調藥和中。全方標本兼顧,降氣消痰以治標,健脾補肺又固本。
(2)加減脾肺氣虛,易汗乏力者,加黃芪、白術健脾益氣,補肺固表;痰多胸滿不能平臥,加葶藶子瀉肺祛痰。
(3)臨證參考本證常用蘇子降氣湯、三子養親湯、六君子湯化裁治療。蘇子降氣湯偏溫,以上盛兼有下虛,寒痰喘咳為宜;三子養親湯偏降,以痰濁壅盛,肺實喘滿,痰多粘膩為宜;六君子湯健脾燥濕化痰偏補,以脾虛兼有痰濕者為宜,可作病情穩定時之調治方。
3.痰熱壅肺
證候喘促氣短,胸滿咳嗽,痰黃或白,粘稠難咯,發熱有汗,口干面赤,苔黃,脈浮滑數。
證候分析外感風熱,或風寒化熱,內有痰濕,痰熱相搏,壅遏肺氣,故喘促氣短,胸滿咳嗽;痰熱內蘊,則痰黃粘稠難咯;肺熱耗精則El干;熱壅上蒸則面赤;風熱犯肺,衛表失疏,故發熱有汗;苔黃,脈浮滑數為風熱外襲,引動痰熱之象。
治法宣肺疏風,清化熱痰。
方藥運用
(1)常用方清氣化痰丸加減。藥用膽南星、陳皮、黃芩、全瓜蔞、枳實、杏仁、法半夏、茯苓。
方中膽南星為君,取其味苦性涼,清熱化痰;臣以黃芩、瓜蔞清熱化痰助君藥清化之力,治痰當須理氣,故又以枳實、陳皮下氣消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故佐以茯苓健脾滲濕,杏仁宣肺下氣,半夏燥濕化痰,既消已生之痰,又杜生痰之源。全方合用,使熱清火降,氣順痰消則諸證自解。
(2)加減咳嗽者,加枇杷葉肅肺止咳;痰多者,加葶藶子利肺化痰;痰臭者,加魚腥草、金蕎麥清熱解毒;發熱者,加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口渴者,加金銀花、蘆根清熱生津;便秘者,加大黃通腑瀉下。
(3)臨證參考本證亦可選越婢加半夏湯、桑白皮湯加減。前方宣肺泄熱,用于飲熱郁肺,外有表邪,喘咳上氣,目如脫狀,身熱,脈浮數;后方清肺化痰,用于痰熱壅肺,喘急胸滿,咳吐痰黃,或粘白稠厚者。
4.痰蒙神竅
證候神志恍惚,煩躁,撮空理線,表情淡漠,嗜睡或昏迷,肢體晌動,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膩或淡黃膩,脈細滑數。 .
證候分析痰涎壅盛,濁邪逆竄,閉心蒙腦,則神志恍惚,煩躁,撮空理線,表情淡漠;肝風內動,則肢體瞤動,抽搐;肺虛痰蘊,則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膩或淡黃膩,脈細滑數,均為痰濁內蘊之象。
治法滌痰開閉,化痰醒腦。
方藥運用
(1)常用方菖蒲郁金湯加減。藥用石菖蒲、郁金、竹茹、竹瀝、玉樞丹、山梔、牡丹皮、連翹、燈芯草、木通。
方中石菖蒲辛溫芳香,祛痰穢以開竅寧神,郁金辛苦寒,涼血清心,行氣開郁,共為君藥,以開竅除痰醒腦;臣以竹茹、竹瀝、玉樞丹助君藥辟穢除痰,開竅醒腦;佐以梔子、牡丹皮、連翹瀉熱除煩,燈芯草、木通利尿泄濁。全方辛開苦降,開以治上,降以滲下,除痰穢而醒腦寧神。
(2)加減痰熱較重者,可加瓜蔞、膽南星清熱化痰;大便秘結不通者,加大黃通腑瀉下。
(3)臨證參考熱痰內閉重證可服至寶丹;寒痰內閉,氣虛欲脫者改獨參湯送服蘇合香丸;寒痰內閉者,用三生飲或羚羊鉤藤湯加減。
5.肺腎氣陰兩虛
證候呼吸淺短,動則尤甚,聲怯乏力,咳嗽痰少,甚則張口抬肩,倚息不能平臥,面浮肢腫,手足心熱,心悸心慌,舌質黯紅或舌紅,少苔,脈沉細弱或細數。
證候分析此為緩解期證型。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傷及腎,氣陰兩傷,腎氣衰憊,攝納無權,則呼吸淺促,動則尤甚;腎主水,腎虛氣不化水,水邪泛溢可見面浮肢腫,上凌心肺則心悸一L-慌,張El抬肩,倚息不能平臥;氣傷及陰,耗傷陰液則手足心熱;舌脈均為氣陰兩虛之表現。
治法益氣養陰,補肺納腎。
方藥運用
(1)常用方人參蛤蚧散合八珍湯加減。藥用人參、蛤蚧、炙黃芪、白術、茯苓、炙甘草、熟地黃、川芎、當歸、桃仁、貝母。
方中人參、炙黃芪、白術、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氣;蛤蚧補肺納腎;熟地、當歸、川芎、桃仁養血補心活血;貝母化痰。全方重補后天之本,以益氣血生化之源。
(2)加減 腎不納氣者,加五味子、補骨脂以補腎納氣;陰虛者,加百合、生地、天冬、麥冬、玄參滋陰;心悸者,加龍眼肉、遠志,重用炙甘草益氣養心;血瘀者,加丹參、五靈脂活血祛瘀。
(3)臨證參考肺腎陰虛甚者,百合固金湯加減;肺腎氣虛甚者,補肺湯合生脈散加減;肺腎氣陰兩虛甚者,生脈散合麥昧地黃湯加減;肺脾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加減。
6.陽虛水泛
證候浮腫心悸,氣短倚息,尿少肢涼,唇紺舌紫苔膩,脈沉虛數或結代。
證候分析勞倦七情傷及心脾腎,陽氣衰微,水津代謝障礙,水飲上干外溢,致浮腫心悸,氣短倚息,尿少肢冷;心陽不振,氣血運行不暢,則唇紺舌紫,脈沉虛數或結代。
治法溫陽利水,補腎納氣。
方藥運用
(1)常用方金匱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藥用熟地黃、山萸肉、山藥、肉桂、熟附子、茯苓、澤瀉、牡丹皮、五加皮。 .
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方中重用熟地黃為君,滋補腎水;臣以山茱萸、山藥滋肝補脾,斂陰澀精,再配附子、肉桂溫陽暖腎,以鼓舞腎氣;佐以茯苓健脾滲濕,澤瀉宣瀉腎濁,牡丹皮清瀉,五加皮溫補腎陽而除寒濕。
(2)加減腫甚者,加生姜皮,茯苓改茯苓皮以利水消腫;血瘀者,加丹參、川芎活血化瘀;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益氣。
(3)臨證參考脾陽虛者,用實脾飲;心陽虛者,用苓桂術甘湯合五苓散、五皮飲。
肺脹方劑;
1 痰濁壅肺:
化痰降氣,健脾益肺 蘇子降氣湯(組成】 紫蘇子9克、半夏9克、前胡6克、厚樸6克、陳皮3克、甘草6克、當歸6克、生姜兩片、大棗1個、肉桂3克)合三子養新湯(原料:白芥子10克,蘇子12克,萊菔子12克。)
加減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氣逆難臥者,酌加沉香以增強降氣平喘之力;
2.兼有表證者,加麻黃、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氣虛者,加人參、黃芪等以益氣補虛;
4.若腎虛較甚者,可加附子、補骨脂等以助溫腎納氣之功;
5.若無明顯腰酸腿軟,氣短浮腫等下虛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6.脾肺氣虛,易汗乏力者,加黃芪、白術健脾益氣,補肺固表;
7.痰多胸滿不能平臥,加葶藶子瀉肺祛痰。
8.痰多喘急,胸滿 不能臥,加葶藶子瀉肺化痰。
痰從寒化為飲,外感風寒誘發,喘咳痰多粘白泡沫,見表寒里飲證者--小青龍湯
【組成】; 麻黃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細車6克,半夏14克 白芍9克甘草10克。
加減;
1.如果口渴則去半夏,加入栝蔞根9克
2.如果輕微下痢則去麻黃,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黃,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黃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證較輕者,可去桂枝,麻黃則改用炙麻黃。
6.兼有熱象而出現煩躁者,加生石膏、黃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蒼耳子。
8.兼水腫者,加茯苓、豬苓。
9.痰多者,加漸貝母、杏仁以化痰;
10.咯痰不利者,加桔梗宣肺利氣;
11.若有郁熱,兼見煩燥口渴者,可加生石膏清泄郁熱;
12.咽痛甚者,可加杏仁宣肺止咳;
13.便秘者,加瓜蔞仁潤腸通便。
14.如果外感已解,而咳喘未除,去桂枝以減緩發散之力,麻黃用蜜炙以偏重宣肺平喘。
15.飲郁化熱,煩躁而喘,脈浮--小青龍加石膏湯。
若痰濁夾瘀用滌痰湯+活血藥
【組成】姜南星7.5克 半夏7.5克 枳實6克 茯苓6克 橘紅4.5克 石菖蒲3克 人參3克(包) 竹茹2克 甘草2克
1.若見高熱煩燥,神昏譫語,舌質紅降者,為痰郁化熱,內陷心包,可加黃連、天竺黃,以清熱化痰;
2.若舌質紫暗,為內有瘀血,可酌加丹參、桃仁、紅花、丹皮等,以活血化瘀通絡。
3.如痰涎壅塞氣道,痰鳴喘促不安, 加用猴棗散(每次0.3-0.6克,日三次)、鮮竹瀝水(每次30-60毫升,一日數次 )等,以豁痰利肺。
4.若痰熱內盛,身熱煩躁,神昏譫語,苔黃舌紅者,加黃連、天竺黃、竹瀝,中成藥改用安宮牛黃丸(每次一粒,日2-3 次),以增強清心開竅之力。
5.若肝風內動,四肢抽搐,加鉤藤、全蝎,另服羚羊角(0.3-0.6克,日2-3次)以平肝息風。
6.熱傷血絡,皮膚粘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鮮紅者,配合清熱涼血止血藥物,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等。
2 痰熱郁肺: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湯(組成】麻黃18克(包) 石膏24克 生姜9克 紅棗15枚 半夏12克
1.痰熱內盛,膠粘不易咯吐者,加魚腥草、瓜蔞皮、海蛤粉、風化硝以清熱滑痰利肺。
2.痰鳴喘息,不得平臥,加射干、葶藶子瀉肺平喘。
3.痰熱壅結,便秘腹滿者,加大黃泄熱通便,以降肺氣。但不可過劑,以免傷正。
4.痰熱傷津,口舌干燥,加花粉、知母、蘆根以生津潤燥。
5.陰傷而痰量已少者,酌減苦寒藥物,加沙參、麥冬等滋養陰液。
桑白皮湯(【組成】桑白皮5克 黃芩5克 黃連5克 梔子5克 杏仁5克 川貝5克 半夏5克 炒蘇子5克
1.痰熱內盛,膠粘不易咯吐者,加魚腥草、瓜蔞皮、海蛤粉、風化硝以清熱滑痰利肺。
2.痰鳴喘息,不得平臥,加射干、葶藶子瀉肺平喘。
3.痰熱壅結,便秘腹滿者,加大黃泄熱通便,以降肺氣。但不可過劑,以免傷正。
4.痰熱傷津,口舌干燥,加花粉、知母、蘆根以生津潤燥。
3 痰蒙神竅:
滌痰、開竅、熄風 滌痰湯加減,另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
4 肺腎氣虛:
補肺納腎、降氣平喘 平喘固本湯(【組成】黨參15克,五味子6克,冬蟲夏草6克,胡桃肉12克,靈磁石18克,沉香、坎臍、蘇子各15克,款冬花12克,法半夏12克,橘紅6克。水煎服。(注釋:坎臍--臍帶))
1.肺虛有這-進,怕冷,舌質淡:當溫肺寒,加肉桂、干姜、鐘乳石等。
2.兼有陰傷,低熱、舌紅,苔少:加麥冬、玉竹、生地等以滋養陰液。
3.痰濁明顯,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膩:加厚樸、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溫。
4.氣虛瘀阻,頸脈動甚,面唇紫紺明顯:加當歸、川芎、紅花、丹參等以活血通脈。
合補肺湯 組成;人參5克 黃芪9克 麥冬9克 五味子9克 桑白皮6克 紫菀6克
1.肺虛有這-進,怕冷,舌質淡:當溫肺寒,加肉桂、干姜、鐘乳石等。
2.兼有陰傷,低熱、舌紅,苔少:加麥冬、玉竹、生地等以滋養陰液。
3.痰濁明顯,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膩:加厚樸、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溫。
4.氣虛瘀阻,頸脈動甚,面唇紫紺明顯:加當歸、川芎、紅花、丹參等以活血通脈。
若見喘脫危象,急加參附湯送服蛤蚧散/黑錫丹。病情穩定階段,可常服皺肺丸。(藥物組成 五靈脂(研)2兩,柏子仁半兩,胡桃8枚(去殼,研)。)
人參蛤蚧散合八珍湯;人參6克(焗服) 蛤蚧6克 炙黃芪9克 白術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酒當歸9克 熟地9克 川芎4.5克 桃仁5克 貝母5克 生姜5片 紅棗3枚
加減:
1. 腎不納氣者,加五味子、補骨脂以補腎納氣;
2. 陰虛者,加百合、生地、天冬、麥冬、玄參滋陰;
3. 心悸者,加龍眼肉、遠志,重用炙甘草益氣養心;
4. 血瘀者,加丹參、五靈脂活血祛瘀。
5 陽虛水泛:
溫腎健脾、化飲利水 真武湯(茯苓15克、芍藥15克、生姜15克、白術10克、炮附7克。)
加減;
1.咳嗽者,為水氣上犯于肺,故加細辛、干姜以溫肺化飲,加五味子以斂肺止咳;
2.小便利者,去茯苓,恐過利傷腎;
3.若脾陽虛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干姜以溫運脾陽;
4.若嘔者,為水停于胃,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姜,以溫胃散水而止嘔。
5.腫甚者,加生姜皮、茯苓皮以利水消腫;
6.血瘀者,加丹參、川芎活血化瘀;
7.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益氣。
五苓散;豬苓9克、澤瀉15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桂枝6克
1.腎虛者,可并服濟生腎氣丸。
2.陽虛甚,畏寒肢冷,可加附子、干姜以溫陽散寒;可用真武湯溫陽利水。
3.水腫勢劇,可加沉香、黑白丑、萬年青根行氣逐水。
四、其它療法
1.中成藥
(1)痰濁阻肺
①止喘靈注射液(蘇中牌,江蘇蘇中制藥廠):每次2ml,每日2~3次。用于咳喘、胸悶、痰多等。
②消咳喘(向陽牌,哈爾濱中藥二廠):每次7~lOml,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用于慢性支氣管炎。
(2)痰熱壅肺橘紅丸(嘉應牌,廣東梅州制藥廠):每次129,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適用于痰熱壅盛之咳嗽痰多,喘促氣急,胸悶口干。
(3)痰蒙神竅
①安宮牛黃丸(旭日牌、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藥廠;長城牌,天津達仁堂制藥廠):1次1丸,溫開水送服。適用于痰熱上擾,竅閉神昏之證。
②清開靈注射液(地壇牌,北京中醫藥大學實驗藥廠):20~3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靜脈滴注,每天1次。
③醒腦靜注射液(錫藥牌,江西無錫中藥廠):1次2~4ml,1日1~2次,肌內注射;靜脈注射每次10~20ml或遵醫囑。
(4)肺虛
①蛤蚧定喘丸(桂中藥牌,廣西桂林中藥廠):每次9g,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適用于陰虛咳喘。
②生脈飲(京花牌,北京中藥廠):每次lOml,每日3次。適用于氣陰不足者。
2.單驗方
(1)葶藶子粉3~6g,裝膠囊,1日3次,食后分服。用于咳嗽痰涌之癥。
(2)萬年青根12一--15g,紅棗5枚,煎服。用于喘悸水腫。
(3)杏仁、胡桃肉各60g,共研為細末,加生蜂蜜少許調服,每日3次,每次用藥末3g。適用于肺腎氣虛而肺脹者。
(4)生梨1個,柿餅2個,同煎。適用于肺腎陰虛而肺脹者。
(5)百合、枸杞子各250g,研細末蜜丸,每日3次,每次lOg。適用于肺腎陰虛而肺脹者。
(6)紫河車1具,焙干研末,每服3g,每日3次。適用于脾腎陽虛之肺脹。
食療
(1)紫桃羹鮮紫河車1具,洗凈切成小片,核桃仁500g,燉湯加調料食。具有補腎納氣之功。
(2)參芪粥丹參20g,黃芪20g,水煎2次取汁,入粳米lOOg,煮成粥食。能補肺活血。
(3)參苓白術散饃將5小袋中成藥參苓白術散揉入250g發好之白面中,作成蒸饃食。可健脾益氣。
3.針灸療法 .
(1)體針選定喘、大椎、膻中等穴。寒飲束肺者,配風門、列缺;痰濁壅盛者,配豐隆;痰熱者,選尺澤、合谷;心悸胸悶者,選內關、間使、郗上;水腫尿少者,選水分、三陰交,復溜;痰濁內閉者,選人中、涌泉、太沖等穴。
(2)耳針選肺、大腸、枕區等穴。水腫者,加心、脾、腎、內分泌;痰蒙神竅者,選加腦干、皮質下、心等穴。
(3)灸法肺脾腎心虛證,可灸足三里穴15分鐘,每日1次。亦可自我按摩腎俞、涌泉穴各15分鐘,每日2次。
【轉歸與預后】
本病屬病情復雜嚴重的慢性疾病,患者的轉歸與預后與體質、年齡、病程、環境以及治療是否及時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本病病程纏綿,經常反復發作,愈發愈劇,多呈進行性加重,難于根治。若體質強、病情輕、環境好、攝生有方,發作時能及時控制喘咳,康復條件較好者,往往可使病情基本穩定,帶病延年;反之,不能控制喘咳,因肺氣壅遏,金令不降,不能安臥,鼻翼煽動,治療就比較棘手,往往可使病情加重,預后較差。
寒飲束肺、痰濁阻肺、痰熱壅肺、痰蒙神竅、心脾腎陽虛諸證,治療得力,脈現沖和滑利,病情緩解,轉為肺脾腎虛證。寒飲束肺證、痰濁阻肺證治療不及時,可郁而化熱,轉為痰熱壅肺證,進一步發展可轉為痰蒙神竅或心脾腎陽虛證。反之,痰熱壅肺證,寒涼太過,復感風寒,亦可轉為寒飲、痰濁之證。本病后期病情嚴重,可因氣病及血,氣不攝血,出現血痰或吐血便血,可因痰迷心竅,或肝風內動,出現譫妄、昏迷、震顫、抽搐;也可因陰陽衰敗,出現喘脫、神昧、汗出、肢冷、脈微欲絕之危重證候。如能及時治療,尚能使病情緩解,但反復多次發作,終將不能救治。
【護理與調攝】
一、生活調攝
宜慎風寒,避免受外邪;戒煙酒,避免肺脾腎心再度損傷;節房事,以保精強腎;毋過勞,以益五臟;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煎炒、酸咸、甜膩及海腥發物。
二、辨證調護
1.預防感冒是護理本病的重要環節。病室應保持清潔衛生,安靜舒適,空氣流通,保持適當的溫度與濕度;清潔口腔,預防上感,每天可用銀花連翹煎液漱口兩次;發現有流感征兆,用紫蘇、貫眾、大青葉煎湯,進行預防及治療投藥;病室可用艾葉、蒼術、貫眾香熏,每天熏6小時;患者作有關檢查時,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著涼。
2,深入病房密切觀察病情,采取一看、二聽、三檢查:看神志、皮色、呼吸、痰色、眼、舌、頭面、手、飲食、尿量;聽咳痰聲、喘息聲;查脈象、血壓、手心、呼吸頻率與節律。其中要特別注意痰的量色質、神志變化、出汗情況、出血傾向。
3.排除患者通氣障礙,排痰是重要方法。采取咳、翻拍、吸、氧、霧5項措旋:咳是鼓勵清醒患者咳痰;翻拍是指每2~3小時給昏迷患者翻身拍背一次,翻拍時先吸盡其口腔、鼻腔、咽喉部分泌物;吸是用鼻導管側孔改直孔吸痰;氧是對危重病人多持續低流量(1~1.5給氧,對嚴重缺氧而無明顯二氧化碳潴留合并肺水腫患者,高流量(4~6L/min)給氧;霧即用清熱解毒化痰平喘的中藥煎液,進行呼吸道霧化吸入。
【預防與康復】
1.堅持鍛煉,增強體質。患者可根據體質、病情與愛好,選擇呼吸方式、縮攏口呼氣、健肺操、氣功療法等體育項目進行鍛煉,以改善肺臟通氣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防患于未然。
2.積極防治肺部疾病。本病乃由咳喘、哮病日久發展而成,故預防和及時治療咳、喘、哮等病證,是本病預防的關鍵。
3.既病防變。本病最先肺系受累,反復感邪發作,日久必累及它臟,平時當注意保暖防寒,尤其注意胸背部的保暖,不使嬌臟受邪。本病患者在緩解期,亦應積極治療,可采用冬病夏治、扶正固本、活血化瘀、溫化寒飲等法。
二、康復
1.運動康復太極拳、步行、慢跑等抗寒鍛煉,可以增強體質。可根據體力及病情選擇,運動量宜由小到大,時間由短到長,避免劇烈運動。此外可作呼吸肌放松訓練:坐位,軀干稍前傾,雙肘屈曲90。,肩部放松,雙上臂及肩關節自前向后做環形運動10~20次,動作宜輕柔緩慢。
2.藥物康復宜培補肺脾腎心,活血化瘀,溫化痰飲。肺氣虛用補肺湯,脾氣虛用補中益氣湯,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腎氣虛用腎氣丸,心氣虛用炙甘草湯,痰飲可選二陳湯、苓桂術甘湯,瘀血可選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等。
3.食療康復
(1)紫桃羹鮮紫河車1具,洗凈切成小片,核桃仁500g,燉湯加調料食。具有補腎納氣之功。
(2)參芪粥丹參20g,黃芪20g,水煎2次取汁,入粳米lOOg,煮成粥食。能補肺活血。
(3)參苓白術散饃將5小袋中成藥參苓白術散揉入250g發好之白面中,作成蒸饃食。可健脾益氣。
【醫論提要】
肺脹之名,首見于《內經》。如《靈樞·脹論》云:“……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而對肺脹證候較為具體的描述,則見于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其中有“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等記載。
對肺脹病因的認識,以明代秦景明《癥因脈治·喘證論》所論最為精當,他說:“肺脹之因,內有郁結,先傷肺氣,外復感邪,肺氣不得發泄,則肺脹作矣。”而歷代對肺脹病機的認識,大致有以下3個方面:其一,縱觀《金匱要略》之條文,肺脹之病機,當屬素有水飲內蓄,因外感而觸發一類;其二,隋·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咳逆短氣候》中指出,本病病機在于‘‘肺本虛,氣為不足,復為邪所乘,壅否不能宜暢,故咳逆短氣也”,并有‘‘肺虛為微寒所傷”、“肺虛為邪熱所客”之不同;其三,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咳嗽》中明確指出,‘‘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夾瘀血礙氣而病”,此說多為后世所宗,影響頗大。自《內經》提出“肺脹者,虛滿而喘咳”開始,x,f肺脹病性的認識,多認為是一種虛實相兼的復雜證候,但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肺臟.肺虛實》卻指出,肺實熱可以引起肺脹,“右手寸口氣13以前脈陰實者,手太陰經也,病苦肺脹汗出,若露上氣喘,咽中塞,如欲嘔狀,名日脈實熱也。”清代張璐《張氏醫通·肺痿》也指出:“肺脹實證居多”。這種認識,可供臨床參考。
歷代對肺脹一病的辨證論治,內容相當豐富。清代李用粹《證治匯補·咳嗽》指出,肺脹有“氣散而脹者,宜補肺;氣逆而脹者,宜降氣,當參虛實而施治。”將肺脹的辨證分為虛實兩端,提綱挈領。在具體的分證治療上,李氏的概括亦頗為全面,他總結說:“如痰夾瘀血礙氣,宜養血以流動乎氣,降火以清利其痰,用四物湯加桃仁、枳殼、陳皮、瓜蔞、竹瀝。又風寒郁于肺中,不得發越,喘嗽脹悶者,宜發汗以祛邪,利肺以順氣。用麻黃越婢加半夏湯。有停水不化,肺氣不得下降者,其癥水入即吐,宜四苓散加葶藶、桔梗、桑皮、石膏。有腎虛水枯,肺金不敢下降而脹者,其癥干咳煩冤,宜六味丸加麥冬、五味。”其中,痰夾瘀血礙氣而病,運用活血化瘀的治療原則,為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咳嗽》所開創。在具體的治療方藥上,《金匱要略》射干麻黃湯、皂莢丸、澤漆湯、厚樸麻黃湯、越婢加半夏湯、小青龍加石膏湯等,為后世治療肺脹奠定了基礎;明代李梃《醫學入門·咳喘》中金沸草散、麻黃杏仁飲、蘇沉九寶飲、古百花膏、訶黎勒丸等,豐富了肺脹辨證論治的內容;明代李中梓《醫宗必讀·咳嗽》還指出,肺脹的辨證論治,應區別有無外邪,他說:“肺脹嗽而上氣,鼻扇抬肩,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無外邪而內虛之肺脹,宜訶子、海藻、香附、瓜蔞仁、青黛、半夏、杏仁、姜汁為末,蜜調噙之。”
民國以降之醫家,對肺脹的治療也有一些新的體會。慢性肺原性心臟病,多屬中醫肺脹的范疇。肖俊逸認為本病起始于肺,繼而累及于心,并與脾腎有一定的關系,因此,治療的重點在于心肺,或偏重于脾腎。但臨床上以心肺氣虛為多見,因此,生脈散和沙參是必用之劑。有人認為生脈散和沙參似有戀邪之弊,多不敢用,實踐證明并非如此。肖氏認為,凡咳嗽稍久,不論有喘無喘,均可在辨證方中加用生脈散和沙參,其效果比不加者顯著。治療肺心病并發心力衰竭,以葶藶子末3~69,每日分3次食后服,效果良好。肺心病屬于本虛標實,在臨床實踐中,固本之法須貫徹始終。
對于本病的預后,清代李用粹《證治匯補·水腫》指出,“若肺脹壅遏,不得眠臥,喘息鼻煽者,難治”。明代秦景明撰、秦皇士補輯的《癥因脈治·喘證論》從脈象分析,認為“肺脹之脈,寸口獨大,或見浮數,或見浮緊,浮數傷熱,浮緊傷寒,寸實肺壅,浮芤氣脫,和緩易治,代散則絕”。
【醫案選粹】
案一
黃敬修兄店內,有同事鮑宗海者。因感風寒,喘嗽多日。就彼地某姓老醫看視,謂其證屬內虧,藥與地、歸、參、術。予見方勸其勿服。宗海以為伊體素虛,老醫見識不謬,潛服其藥,是夜喘嗽益甚。次日復往加減,醫謂前藥尚輕更增黃芪、五味子。服后胸高氣筑,莫能臥下,呷呀不休,閉悶欲絕。敬兄詢知其故,囑予拯治。予日:“前藥吾原勸其勿服,伊之不信,況加酸斂,邪錮益堅,如何排解。”敬兄云:“渠與我同事多年,不忍見其死而不救。”揣摩至再,立方用麻黃、桂枝、細辛、半夏、甘草、生姜、杏仁、葶藶子,并語之日:“此乃風寒客肺,氣阻痰凝,因而喘嗽。醫不開解,反投斂補,以致閉者愈閉,壅者愈壅,釀成肺脹危證。《金匱》云: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予于方中除五味、白芍之酸收,加葶藶、杏仁之苦瀉者,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如求眉燃,不容緩待也。”敬兄欣以為然,即令市藥。煎服少頃,嗽出稠痰兩盂,胸膈頓寬。再服復渣,又吐痰涎盞許,喘定,能臥。宗海始唔前藥之誤,泣求救援。予笑日:“無妨,枉自吃幾13苦耳。”次服麻桂等味分量減輕,參入桔梗、橘紅、茯苓、蘇子,更為調和肺胃而痊。
(選自《杏軒醫案》)
案二
班某某,女,50歲。高熱四日,咳嗽喘息胸脅均痛,痰不易出,痰色如鐵銹。經西醫診為大葉性肺炎,囑住院醫治,患者不愿入院,要服中藥治療。初診時體溫39.6℃,兩顴赤,呼吸急促,痰鳴漉漉,咳嗽頻頻。舌苔白,中間黃垢膩,脈滑數,沉取弱。辨證立法:風邪外束,內熱熾盛。氣逆喘滿,是屬肺脹。熱迫血滲,痰如鐵銹。氣滯橫逆,胸脅疼痛,急擬麻杏石甘湯合瀉白散、葶藶大棗湯主治,表里雙清,瀉肺氣之
脹滿。
處方:鮮葦根30克 炙前胡5克 葶藶子3克 大紅棗5枚(去核用布包) 鮮茅根30克 炙白前5克 半夏曲6克 炙麻黃1.5克 炒杏仁6克 生石膏15克(打,先煎) 炙陳皮5克 冬瓜子(打)15克 旋覆花6克 代赭石12克(用布包) 炙蘇子5克 苦桔梗5克 鮮杷葉12克 地骨皮6克 西洋參(另燉服)10克 鮮桑皮5克 炙甘草3克
二診:服二劑痰色變淡,胸脅疼痛減輕,體溫38.4℃,咳喘如舊。
擬麻杏石甘湯、葶藶大棗湯、旋覆代赭湯、竹葉石膏湯、瀉白散諸方化裁,另加局方至寶丹1丸。
三診:服藥二劑,體溫37.5℃,喘息大減,咳嗽暢快,痰易吐出,痰色正常,脅間仍痛,口渴思飲。
處方:鮮杷葉10克肥知母(米炒)10克天花粉12克鮮桑白皮5克大紅棗3枚(去核) 葶藶子2.1克(同布包) 鮮地骨皮6克旋覆花6克代赭石10克(同布包) 半夏曲6克炙紫菀5克 生石膏(打,先煎)12克黛蛤散10克海浮
石10克(同布包) 炙白前5克冬瓜子(打)15克苦桔梗10克青橘葉5克炒杏仁6克淡竹葉6克焦遠志6克(粳米百粒,同煎)
四診:前方服二劑,體溫已恢復正常,咳輕喘定,痰已不多,脅痛亦減,但不思食,夜臥不安。病邪已退,胃氣尚虛,胃不和則臥不安,調理肺胃,以作善后。
處方:川I貝母10克炒杏仁6克冬瓜子(打)12克青橘葉6克酒黃芩6克苦桔梗5克 生谷芽10克旋覆花6克海浮石10克(同布包) 半夏曲5克北秫米10克(同布包) 生麥芽10克 炙紫菀5克 廣皮炭6克佩蘭葉lo克炙白前5
克焦遠志6克
(選自《施今墨臨床經驗集》)
案三
李女,十月十五日診:熱經半月,無汗,咳喘,鼻扇,口渴,痰多,面浮足腫。脈濡數,苔白。風邪夾飲上襲,有肺脹之險。昨尚進新米,腹常作痛,兼有積也。凈麻黃、杏仁、玉泉散、射干、枳實、郁金、甜葶藶、冬甜瓜子、生薏仁、通草、薄荷、桑皮、兜鈴、茅蘆根、枇杷葉。另西月石、生明礬、礞石、檳榔,研末,沖。服藥得汗,吐韌痰碗許,氣喘鼻扇大減;轉清肺滌痰,愈。
(選自《周小農醫案》)
【現代研究】
肺脹主要包括西醫學的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及其嚴重并發癥,如肺心病、肺性腦病、呼吸衰竭等。近年來,隨著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研究本病的不斷深入,無論在臨床研究,還是在基礎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績。綜述如下:
一、基礎研究
1.瘀血癥機理研究:金維岳測定肺心病患者血液流變學5項指標,其均值均高于正常,同時發現血液流變學的改變和中醫分型有關(遼寧中醫雜志,1994,21<8):282)。張伯禮對部分慢阻肺患者進行了體外血栓形成的檢測和初步分析,結果慢阻肺者體外血栓長度、濕重、干重高于健康人數倍,肺心病患者血栓最長,說明本病常伴有高凝血狀態,血栓形成能力增強(天津中醫,1988,<4>:23)。李樹森對肺心病患者各部位的微循環(甲皺微循環、舌尖微循環、眼部微循環等)進行觀察,發現整個病變過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環障礙,呈血瘀表現,其程度隨病情加重而遞增,而用活血化瘀治療后有所好轉(中西醫結合雜志,1984,4(5):273)。
2.生化指標的探討:廖承濟為了探討肺心病腎陽虛證者腎上腺皮質功能的改變情況,對患者尿17一羥和17一酮的排量進行了觀察,結果肺心病腎陽虛者24小時尿17一羥和17一酮總排量顯著下降(福建中醫藥,1983,<3):48)。張智奎針對慢阻肺血漿性激素的改變與虛證的關系,進行了人體、動物實驗病理初步觀察。結果觀察組T均較對照組低,E。/T(雌二醇/血漿睪丸酮)值增高,尤以女性為著。動物實驗無論雌雄均發現性腺和腎上腺皮質有顯著的病理改變。尸檢男女生殖腺和腎上腺皮質均呈萎縮及退化現象。估計陽虛和陰陽兩虛是反應這種性激素變化的物質基礎(天津中醫,1988,(6>:19)。杜求誠測定肺心病患者治療前血漿環磷酸腺苷(cAMP)含量明顯高于正常人,中藥治療后cAMP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以至于恢復至正常水平(遼寧中醫雜志,1994,21(8>:283)。廖承濟觀察到肺心病患者隨著病情加重,乙酰膽堿(Ache)愈高,血清多巴胺一p一羥化酶(SDflH)愈低,證明本病確實存在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狀態,并為大量臨床治療實踐證實;肺心病早期,單胺氧化酶(SMAO)活力即開始上升,與X線胸片所見的肺紋理變化狀況相一致,其嚴重者往往不為治療所逆轉。陰陽兩虛型為本病最嚴重患者,呈現AchE、SMAO明顯升高。本病腎陽虛患者甲狀腺素(T3和T3/T4)水平較健康人及肺陰虛者顯著降低(福建中醫藥,1985,(1):19)。
3.血氣分析:王素英將106例肺心病患者分為氣虛型、氣陰兩虛型和陽虛型進行血氣分析研究。結果氣虛型、氣陰兩虛型有輕度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但其pH值仍在正常范圍內,提示此2型病人屬于呼吸性酸中毒代償期。陽虛型病人表現有嚴重的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血液pH值明顯下降,提示此型病人處于呼吸性酸中毒失代償期,病情顯著較前2型為重。由此說明,分型和血氣存在一定的辨證關系(內蒙古中醫藥,1986,(3>:26)。
二、臨床研究
1.辨證論治黃大文將本病分為3型:痰熱阻肺,用麻杏石甘湯合二陳湯加魚腥革、全瓜萎、當歸、川芎;寒痰傷肺,用小青龍湯加川芎;陽虛水泛,用苓桂術甘湯合真武湯加川芎、薏苡仁。共治本病85例,總有效率為88.2%(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2,(5>:16~17)。朱光宗等治療本病101例,其中肺熱痰瘀型53例,用清熱利肺化痰逐瘀湯(魚腥草、黃芩、銀花、連翹、天竺黃、地骨皮、全瓜蔞、丹參、竹瀝、桃仁、冬瓜仁、地龍);肺熱痰瘀合心脾腎虛型22例,采用陰陽勝衰服藥法,即上午陽盛服陰藥,用清熱利肺化痰逐瘀湯,下午陰盛服陽藥,用益氣溫陽制水湯(制附子、桂枝、北五加皮、破故紙、紅參、茯苓、澤瀉、車前子、龍骨、牡蠣);肺熱痰瘀合痰迷心竅型(肺腦)15例,方用清熱利肺化痰逐瘀湯加石菖蒲、郁金、遠志、安宮牛黃丸;元陽欲絕型11例,方用保元參附龍牡湯(制附子、黃芪、紅參、龍骨、牡蠣、炙甘草),待四肢轉溫、汗出止,保元參附龍牡湯和清熱利肺化痰逐瘀湯交替使用。病情較重者,配合西藥對癥處理。結果顯效69例,好轉37例,無效及死亡各9例,總有效率為85.4%(浙江中醫雜志,1992,27<5):197~198)。晁恩祥等將本病分為肺腎氣虛外感型,其中偏寒者,選用小青龍湯加味;偏熱者,用麻杏石甘湯合葦莖湯;心脾腎陽虛水泛型,用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加味;痰濁蒙竅型,用滌痰湯加減;元陽欲絕型,用參附湯、四逆湯合生脈注射液;熱瘀傷絡型,用生脈飲合生地、大黃炭、大薊、小薊、三七、赤芍等。共治療本病286例,總有效率為90%(天津中醫,1985,(1):1~3)。
2.治法探討大多以熱痰、瘀、虛為肺脹治法的立論依據,其中又以血瘀為立法的基礎。應用較多的治法有:清熱化瘀、通下化瘀、滌痰化瘀、溫陽化瘀、益氣化瘀、滋陰化瘀等法。
(1)清熱化瘀急性發作時,呼吸道感染可加重已有的肺循環阻力,致使感染區血液供應不足,熱和瘀形成惡性循環。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房山縣第一醫院將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合為一體,制成注射液(魚腥草、敗醬草、大蒜、衛矛、黃芩、丹參),治療肺心病。結果總有效率及心肺功能改善皆高于綜合治療組和對照組(青霉素組)及清解組(五味消毒飲組),且無副作用(中醫雜志,1982,(1):39~40)。周風林等用通活湯(魚腥草、當歸、赤芍、JIf芎、桃仁、杏仁、桔梗、雞血藤、丹參)治療肺心病呼吸衰竭,總有效率為84.37%,明顯優于西藥對照組(遼寧中醫雜志,1992,<10):19~20)。
(2)通腑化瘀肺與大腸相表里,腑氣通肺氣自降。周其林等采用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法,對15例急性發作時辨證為肺脾腎氣虛和肺脾腎氣陰兩虛,而又有腹脹、便秘的患者,用大黃、厚樸、枳實、土鱉蟲、莪術、浙貝母等,服藥后便通、脹減,相應膈運動幅度增大,肺泡通氣量和高碳酸血癥及低氧血癥獲得一定改善,炎癥明顯吸收(福建中醫藥,1981,<3):19~20)。
(3)祛痰化瘀 洪廣祥認為,痰瘀阻肺是肺脹患者氣道壅塞的重要病理基礎。應用葶藶子、牡荊子、礞石、大黃、青陳皮、水蛭粉、衛矛、人參、熟附片、黃芪為基本方,治療肺心病并心衰45例,治療10天后,結果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o.05)(中國中醫急癥雜志,1993,(2):10~11)。王學東對寒痰阻肺者,溫肺化痰,佐以活血;熱痰犯肺者,清熱化痰,佐以活血,收效顯著(中國藥學報,1986,<4>:19~20)。
(4)溫陽活血肺心病心衰,與陽氣虛衰及血脈瘀阻有關。曹興亞應用活血化瘀,溫陽利水(雞血藤、郁金、紅花、丹參、附子、肉桂、干姜、澤瀉、白術)方藥治療30例,同西藥強心利尿作對照觀察,在改善心、肺、腎功能方面,效果優于后者,且無副作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84,4(10>:589)。馬斌用溫陽化瘀法(附子、人參、桃仁、紅花、澤蘭等)治療肺心病繼發紅細胞增多癥證屬陽虛血瘀者,全部病例神志轉清,血紅蛋白、紅細胞恢復正常(遼寧中醫雜志,1986,(11>:29~30)。
(5)益氣活血屠伯言等應用調氣活血方(黃芪、葶藶子、蘇子、桔梗、杏仁、桃仁、赤芍、三七)治療20例肺心病高粘度綜合征,總有效率為70%(1I蘇中醫,1985,(6):30)。汪再舫用益氣強心湯(黃芪、黨參、肉桂、紅花、丹參、益母草、澤蘭、澤瀉、葶藶子等)治療肺心病心衰,總有效率為78%(江蘇中醫,1989,(12):5~6)。王琦等用益氣活血化痰方(黃芪、黃精、當歸、地龍、水蛭、皂角、海蛤殼等)治療肺脹 70例,有效率為87.14%;對照組30例,用宣肺化痰方(麻黃、杏仁、半夏、橘紅、桔梗、白芥子、前胡等)治療,有效率為80%。兩組療效有顯著差異(北京中醫藥大學學 報,1994,<6>:44)。黃大文等以益氣活血湯治療肺脹31例,用人參、五味子、胡桃肉、當歸、柏子仁、五靈脂、川芎、黃芪、山藥、蛤蚧、丹參、虎杖,日1劑水煎服,20日為1療程,結果總有效率93.55%,治療后較治療前肺通氣功能明顯改善(P<o.05)(福建中醫藥,1993,<5):13)。徐小玉等以益氣免疫沖劑(含紅參須、茯苓、白術、刺五加、山茱萸等)治療氣虛證慢性阻塞性肺病72例,總有效率為93.1%,免疫指標(CD。、CD 、CDs/CD4、IgM)治療前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o.01或0.05)(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6,16(2>:81~83)。
(6)滋陰活血 馬斌對肺心病繼發紅細胞增多癥屬血熱瘀滯型者,以滋陰清熱、活血化瘀法(生地、玄參、麥冬、天花粉、丹皮、赤芍、丹參、桃仁等)治療,療效滿意(遼寧中醫雜志,1986,<11>:29~30)。
3.專方專藥
(1)安宮牛黃散杜懷棠等用本方治療肺脹神昏(肺性腦病)109例,1日1.69,1日4次沖服,7日為1療程。對照組31例,寒束伏飲、痰蒙心竅型用小青龍湯合真武湯
加減;痰熱阻肺、熱陷心包型用滌痰湯合清營湯加減;氣陰衰竭喘脫者用生脈散加煅龍骨、煅牡蠣、黃精、山萸肉、炙甘草;氣虛陽衰喘脫者用參附湯加煅龍骨、煅牡蠣、山萸肉、五味子、黃精、干姜、炙甘草。西醫對癥處理。結果兩組分別顯效60、6例,有效21、10例,無效28、15例。本組有效率、死亡率均優于對照組(P<o.05),對重證的療效優于對照組(P<o.01)(中國中醫急癥,1995,2(6>:244一--245)。
(2)菖蒲霧化劑 陶凱等用本方(含菖蒲、丹參、銀花、黃芩等)治療慢性呼吸衰竭失代償期56例,總有效率為89.3%(中醫雜志,1996,37(3>:161~164)。
(3)健壯I號吳銀根等用本品(由大蒜素脫臭提煉有效成分、巴戟天與蛇床子流浸膏提取物,按2:2:1比例,裝膠囊),每日4~6粒,每日3次口服,治療脾腎陽虛
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68例,總有效率為80.8%(中醫雜志,1995,36(12):731~7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