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池穴:明目醒腦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風池穴的位置:位于后頸部,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與耳垂齊平。 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癥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雙手掌心貼住耳朵,十指自然張開抱頭,拇指往上推,在脖子與發際的交接線各有一凹處(即:風池穴位于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按摩風池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改善頸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頭痛等。(特別推薦:小編多次自已按摩按揉過該穴位,確實有明顯的作用。) 2、治療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落枕。 3、緩解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酸痛、失眠、宿醉等
【溫馨提示】
劇烈運動引起的排汗不建議揉風池穴,因為此時是人體正常的排毒階段。
中脘穴:養胃
中脘穴的位置: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松開,再壓,如此反復,三五分鐘就可緩解癥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于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于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當臍中上4寸)。
【按摩中脘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疏肝養胃、消食導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養顏、延緩衰老的作用; 2、緩解治療胃痛、腹痛、腹脹、嘔逆、納呆、反胃、食不化、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黃疸、胃擴張等; 3、緩解治療腸鳴、泄瀉、便秘、便血、脅下堅痛、治療慢性肝炎等; 4、緩解治療喘息不止、惡心、痰多、咳喘、失眠、臟躁、癲癇、尸厥、子宮脫垂、蕁麻疹、食物中毒、治療燒心等。
【溫馨提示】
中脘穴的按摩方法: 點擊法:兩手相對,如果另一只手不方便,用一只手也可以,但是一根手指頭的力量很弱,不容易點揉到這個穴位,所以至少要用兩個手指頭,對于脹氣,胃痛,可以點擊它,點擊它會出現酸痛,隨后會出現打嗝,用力要大,堅持 一般3-5分鐘。 按摩法:按摩中脘穴益先順時針后逆時針按摩,以拇指螺紋面施力。 特別提醒:中脘穴孕婦禁止按摩。
關元穴:補腎固元
關元穴的位置:肚臍以下3寸(約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攏的寬度)處。 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掉發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準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1、有培腎固本、調節回陽的作用,能夠治療陽痿、早泄、月以不調、崩漏、帶下、不孕、子宮脫垂、閉經、遺精、遺尿、小便頻繁、小便不通、痛經、產后出血、小腹痛、腹泄、腹痛、痢疾等癥狀; 2、長期按摩這個穴位,對尿路感染、腎炎、脫肛、中風、尿道炎、盆腔炎、腸炎、腸粘連、神經衰弱、小兒消化不良等疾患,都有很好的療效,而且有調理、改善的功能。關元穴位于腹部,身體前正中線,臍中下3寸。
內關穴:養護心臟
內關穴的位置:伸開手臂,掌心向上,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內關穴就在離手腕距離兩個手指寬的兩條筋之間。按揉內關穴有助于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鐘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臟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干、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癥。 位置在手掌面關節橫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凹陷處
【按摩內關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幫助入眠,可調節自律神經,抒壓/解除疲勞,改善胸痛、心悸、盜汗,舒緩腹脹感,治頭暈目眩。
合谷穴:清熱止痛
合谷穴又稱虎口,位于拇指和食指合攏后,隆起肌肉最高處。合谷穴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作用,對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由于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吃了藥不能馬上見效,均可通過指壓合谷穴來緩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脹為宜。如果伴有發燒,可用瓷湯勺刮頸后部皮膚或用手指揪拉周圍皮膚,直到發紅發紫,有助于排出熱毒,較快退燒。 先以右手拇指內側橫紋,對應左手虎口,拇指下壓所按之處即是,或著食指拇指并攏,虎口處出現隆起肌肉,狀若山丘,往后走為山谷凹陷處,即是此穴。
【按摩合谷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抒壓/解除疲勞,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避免「中痧」,增進免疫力,提神醒腦,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
委中穴:解腰背酸痛
委中穴的位置:位于膝內窩腘窩處中點。 中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暢腰背氣血。按揉委中穴時,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1次,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腎虛引起的腰痛還是要以補腎為本。
陽陵泉:舒筋活絡
陽陵泉的位置:在小腿上,找它的時候要端坐不動,用手摸腿,膝關節外下方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陽陵泉的位置。平時按揉陽陵泉,再配合活動肩膀,可以緩解肩膀周圍的疼痛。此外,陽陵泉還對乳房脹痛、兩肋脹痛,肋間神經痛有緩解作用。 陽陵泉穴位于人體的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
【按摩陽陵泉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治療膝關節炎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腰痛、膝蓋疼痛、腳麻痹、下肢癱瘓、關節筋遲緩或痙攣腫痛、抽筋、麻痹、坐骨神經痛、腰腿疲勞、踝扭傷,肩周炎,落枕,腰扭傷,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 2、緩解治療消化不良、胃潰瘍、膽囊炎、肝炎,膽結石,膽絞痛,膽道蛔蟲癥,習慣性便秘; 3、緩解治療其高血壓病、遺尿、肋間神經痛。
【溫馨提示】
按摩陽陵泉穴的手法: 1、用兩手大拇指分別按壓兩小腿的陽陵泉穴; 2、兩手掌心、掌根、指端一起用力,上下揉50下。防治膝關節炎、膝冷痛、鶴膝風、老寒腿、下肢不遂、癱瘓等。
足三里:“全能”穴
民間一直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蓋窩下方3寸。中醫有“肚腹三里留”的要訣,說的是,如果我們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腸炎、慢性腹瀉、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里。另外,足三里對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出血、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白領和亞健康人群,每天按壓足三里10分鐘,能減輕工作壓力,緩解疲勞。 足三里穴位于腿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即:膝關節處有一個髕骨,髕骨下兩邊有兩個坑,叫膝眼穴,內側的叫內膝眼,外側的叫外膝眼,從外膝眼開始,往下,四個指。脛骨的前邊一個指頭寬,然后四個指頭在外膝眼的下面,這個位置就是準確的足三里穴。)第二種尋找方法:用右手掌心按準右腿膝蓋頂部,五指朝下,中指頂端向外一指的位置就是右腿足三里。(把你的手腕橫紋,對準膝蓋處髕骨的上邊,這手自然的搭下去,中指尖指的位置)換左手用同樣方法可以找到左腿足三里。
【按摩足三里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 2、治療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瀉、便秘、痢疾、疳積、癲狂、中風、腳氣、水腫、下肢不遂、心悸、氣短、虛勞羸瘦; 3、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腎絞痛,膀脹炎,陽痿,遺精,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4、修飾曲線,恢復窈窕、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
三陰交穴:滋陰養顏
三陰交被稱為女人的穴位,位于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3寸處。按揉三陰交,有助于打通人體淤塞,保養子宮和卵巢,還有調月經、除斑、祛皺、祛痘,治療皮膚過敏、皮炎、濕疹的作用。從經期前三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堅持三個月,可以緩解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按揉時,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1分鐘左右,停歇后再揉。因為按揉三陰交有調暢人體氣血運轉的作用,所以不適合孕婦。在小腿內側,正坐屈膝成直角,在踝關節內側,四個手指并攏,沿著足內踝尖(腳內側內踝骨最高點)向上另一側對應的點,也就是足內踝上緣四指寬,在踝尖正上 方脛骨邊緣凹陷中(自己的手橫著放,約四根手指橫著的寬度)就是三陰交穴位。即: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這三條陰經在腳踝處偏偏有了一個交叉 點。
【按摩三陰交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緩解治療脾胃虛弱、腸鳴腹脹,大便溏泄、消化不良、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肝脾腫大、腹水浮腫、肝炎、膽囊炎等; 2、緩解治療腎炎、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乳糜尿、疝氣等; 3、保養子宮和卵巢、改善性冷淡,緩解治療月經失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帶下、陰道炎、盆腔炎、前陰瘙癢、胎位異常、子宮下垂、難產、陰挺、經閉、不孕、遺精、陽萎、陰莖痛等; 4、緩解治療癲癇、精神分裂癥、神經衰弱、失眠等; 5、緩解治療高血壓、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 6、緩解治療膝、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病變,糖尿病、腳氣、更年期綜合癥等; 7、緊致臉部肌肉、去斑、去皺、祛痘,調治肌膚過敏、濕疹、蕁麻疹、皮炎等。
常揉三陰交穴位,健脾化濕,疏肝益腎,終身不變老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如今日子越過越好,保養的方法也層出不窮。很多人,花了大把的時間和金錢,卻眼睜睜的看衰老爬上自己的臉龐和身體。內心充滿了憤怒、失望、悵惘…… 其實,三陰交穴位就是我們的父母留給我們的巨額財產。可以幫助我們維持年輕,延緩衰老,推遲更年期,保證女人的魅力。三陰交穴位對女人、對人體究竟有什么神奇作用呢? 1、 保養子宮和卵巢。人體的任脈、督脈、沖脈這三條經脈的經氣都同起于胞宮(子宮和卵巢)。其 中,任脈主管人體全身之血,督脈主管人體全身之氣,沖脈是所有經脈的主管。每天晚上5點—7點,腎經當令之時,用力按揉每條腿的三陰交穴各15分鐘左右, 能保養子宮和卵巢。促進任脈、督脈、沖脈的暢通。女人只要氣血暢通,就會面色紅潤白里透紅,睡眠踏實,皮膚和肌肉不垮不松。
2、 緊致臉部肌肉,使臉部不下垂。看看張曼玉和趙雅芝,現在臉都緊緊的,沒有松垮下來,因為她們的飲食都很規律,脾沒有受到傷害。再看看大美人關之琳,經常在家開Part,飲食無節制,喝酒無節制,傷了 脾,臉部現在松弛得非常明顯,老態驟然顯現。經常傷害脾,臉上及全身肌肉都會更快的松弛。如果想在40歲之后,還能對抗地球的引力,保證臉部和胸部不下 垂。除了飲食要規律之外,還要經常在晚上9點左右,三焦經當令之時,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各20分鐘健脾,因為三陰交穴位是脾經的大補穴哦。
3、調月經,去斑,去皺,祛痘。三陰交穴位是脾、肝、腎三條經絡相交匯的穴位。其 中,脾化生氣血,統攝血液。肝藏血,腎精生氣血。女人只要氣血足,那些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先后無定期、不來月經等統稱為月經不調的疾病都會消失。而 女人臉上長斑、痘、皺紋,其實都與月經不調有關。只要每天晚上9點—11點,三焦經當令之時,按揉兩條腿的三陰交各15分鐘,就能調理月經,祛斑、祛痘、 去皺。不過,要堅持才有效果哦,堅持每天按揉三陰交穴位,按揉一個月之后,才能看得到效果。如果指望一兩天就看到效果,只能是做夢了。
4、改善性冷淡 很多女性面對高壓的生活節奏,或者因為自身飲食結構或生活習慣不合理,導致性冷淡。這樣不但自己少了很多生活的樂趣,還影響夫妻感情,容易導致家庭不穩。三陰交穴位是一個大補穴,能補氣補血,提升女人的性欲,讓女人逃離性冷淡,重溫浪漫人生。每天晚上5點—7點,腎經當令之時,按揉三陰交穴位,提升性欲的效果最好。堅持一個月,定能收到你想要的效果。
5、 調治肌膚過敏,濕疹,蕁麻疹,皮炎。三陰交穴 位是脾經的大補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夠把人體的水濕濁毒運化出去。每天中午11點,脾經當令之時,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位各20分鐘,能把身體里面的 濕氣、濁氣、毒素都給排出去。皮膚之所以過敏,長濕疹,蕁麻疹,皮炎等毛病,都是體內的濕氣、濁氣、毒素在搗亂。只要按揉三陰交穴位,把這些討厭的調皮鬼 趕出去,不出一個半月,皮膚就能恢復光潔細膩,干凈無暇了。
6、保持血壓穩定。三陰交是一個智能調節穴位。當你血壓過高或過低,每天中午11點—13點,心經當令之時,用力按揉兩條腿的三陰交各20分鐘,堅持兩三個月,能把血壓調理至正常值。
另外,三陰交穴位還能調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白帶過多,子宮下垂,全身水腫,眼袋浮腫,小便不利,腳氣,失眠等癥。
我家鄰居王教授是位退休的老中醫。老太太她今年71歲,臉上一個老年斑都沒有,臉皮緊緊的沒有松弛現象,皺紋只有淺淺的幾根。說話聲音洪亮,中氣十足。每 次去爬香山,中途從不休息,都是一口氣爬上去的,還不大喘氣。在我的一再套近乎下,老人透露了她的保養秘訣:保持心情愉快,飲食清淡,適量運動,充足的睡 眠,每天按揉三陰交穴位,每條腿的三陰交穴位至少按揉或用經絡錘敲打10分鐘以上。
對于三陰交穴位的按揉,不要指望一兩天出效果。一定要像王教授這樣堅持,堅持才有效果。父母生我們時,三陰交穴位這個大補穴已經在我們身上了,等于是父母 給我們往抗衰老銀行里存了一筆巨額財產。既然是父母無私的贈與,我們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每天堅持按揉鏈條腿的三陰交穴位各15分鐘以上,還懼怕歲月的侵 蝕嗎?如果感覺用手指按揉比較累,可以用經絡錘敲打,或者用筷子頭按揉,效果也一樣哦。
按摩三陰交穴的時間表: 1、每天11時,按揉20分鐘,對治療各種皮疹大有裨益; 2、每天11~13時,按揉20分鐘,對血壓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3、每天下午17時到晚上19時,用力按揉各15分鐘,具有促進子宮和卵巢血運暢通的功效,可防治各種婦科病; 4、每天晚上21時左右,按揉各20分鐘,具有健脾、收緊臉部皮膚、防止雙下巴的功效; 5、每天晚上21時至23時,按揉15分鐘,具有調經、祛斑、祛痘、除皺等功效。一般來說,堅持按揉一個月就能看到明顯效果。 人體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治腸鳴泄瀉;配中極穴治月經不調;配子宮治療陰挺;配大敦穴治疝氣;配內關穴、神門穴治失眠。注意了,月經期和懷孕期間(也就是對孕婦)不可揉按三陰交穴位!
涌泉穴:安神健體
涌泉穴為腎經之首,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彎屈腳趾時的凹陷處。 民間有“三里涌泉穴,長壽妙中訣;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說法。每天洗腳后,用雙手大拇指摩搓兩足底涌泉穴10分鐘左右,有助睡眠。神經衰弱的人,可將時間延長為半個小時。天氣轉暖后,可赤腳或穿襪在鵝卵石路上散步,刺激涌泉穴。
1、輕輕點按涌泉穴能通過經絡傳遞作用,調節你的植物神經系統,幫你擴張血管、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加快毒素排出、降低血液粘稠度。
2、活躍腎經內氣、固本培元、延年益壽、散熱生氣,有使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發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等。
3、緩解治療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癥、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癥、腎臟病等。
4、緩解治療頭頂痛,頭暈,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難,小兒驚風,足心熱,癲疾,霍亂轉筋,昏厥等。
5、治療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軟無力、耳聾、耳鳴等。
【溫馨提示】
1、摩擦涌泉穴:端坐于椅子上,先將右腳架在左腿上,以右手握著腳趾,再用左手掌摩擦右腳心的涌泉穴,直至腳心發熱。再將左腳架在右腿上,以左手掌摩擦右腳心的涌泉穴,也是摩擦到腳心發熱為止。 2、浸泡涌泉穴:每天晚上臨睡前,用熱水浸泡雙腳,熱水以自己能適應為度,加少許食鹽,浸泡15~30分鐘。 3、拍打涌泉穴:在床上取坐位,雙腳自然向上分開,或取盤腿坐位,然后用雙手自然輕緩地拍打涌泉穴,最好拍到腳底有發熱的感覺。
膻中穴的位置:胸部,兩乳頭連線的正中間(胸之內,肺之間,心之外,胃之上)。膻中穴的作用: 1、膻中穴對肺的調節作用:也是胃的氣匯聚的地方,腎中的精氣也上達到這個位置,三種氣都匯聚到膻中穴的位置,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包括咽喉的咳喘問題都可以歸為膻中穴管治。 2、一些皮膚病的問題也歸于膻中穴管治,如皮膚過敏、皮膚上的斑等。 3、膻中穴還有補益肺氣,增加免疫力的作用。 4、對心的調節作用,如果心氣不足的時候,如:胸悶、心悸、心絞痛 5、膻中穴還有豐胸的作用,膻中穴是一個交匯穴位,與乳房相聯系的經脈,會匯聚在這個位置,聯絡人體的胸部。
穴位保健治咳嗽
治療咳嗽的第一個穴位:身柱穴,單穴,督脈的后背正中間,身柱穴的位置在我們人體的背部,從大椎穴開始,第三胸椎棘突下。該穴正是在兩肺之間,跟肺氣、肺的聯絡非常密切,按照脊椎的聯系,它有脊神經根,內和臟腑聯,外和體表聯系,是一個橋梁,刺激身柱穴的位置,可以通過外面的刺激,調節內在的臟腑。
治療咳嗽的第二個穴位:肺俞穴 肺俞穴的位置:在身柱穴旁一寸半的地方,正好是在第三胸椎下面旁開一寸半,也就是第三胸椎和肩胛骨之間。兩個穴名三個刺激點調節肺臟,正中間是身柱穴,旁開1寸半是肺俞穴,用灸法對準這三個穴位,先灸身柱穴(正中間),然后左右再分別灸,都是三分鐘左右。
(癥狀:風寒就是咳白色的痰,而且痰比較清稀,且流清鼻涕;風熱就是咳的是黃痰,流濃鼻涕。)
人體穴位當中還有一個化痰的第一要穴:豐隆穴
豐隆穴是雙穴,兩腿外側都有,豐隆穴的位置還是比較好找,在足外踝(高點)上八寸的地方,外踝到外膝眼正好是十六寸,實際上正好就是它們兩個連線的中點,也是肌肉很豐滿的地方。操作方法:基本是自己可以操作,首先用大拇指對準穴位旋揉按壓一百次、兩百次都可以,因為它不存在風寒風熱,如果說是白痰也可以用灸的方法,熱痰用皮膚針扣刺,還有有力度的捶打。
豐胸還要按哪些穴位? 天宗穴:按摩天宗穴也是可以穴位豐胸的,這個是可以自己按摩的,把手掌平放在肩上,中指碰到的凹洞處就是天宗穴,按摩天宗穴可以治療五十肩的功效,肩膀酸痛,而且它是直接同乳腺的,不通才會痛的。腿部經絡豐胸穴位:委中穴 膝蓋后面的直線中間叫做委中穴,以委中穴為中心點,上下放四根手指,左右放四根手指頭,圓圈就是上胸圍的反射點,切記一定要單方向的按摩。 乳根穴:位于胸部的正下方,用雙手大拇指按住兩側乳根穴,配合呼吸頻率,每晚睡前20次 膻中穴:位于兩胸連線的中間,利用指節做圈狀按摩。 乳四穴:位于PB點四周,一指的距離,以指面做圓圈按摩,不但能豐胸,還能改善體質,補充血氣。
【按摩委中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消化系統疾病:治療腹痛、急性吐瀉、急性胃腸炎、腸炎、腹痛等; 2、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治療小便不利、遺尿、尿潴留等; 3、精神神經系統疾病:治療坐骨神經痛、腦血管病后遺癥、癲癇等; 4、皮膚科系統疾病:治療丹毒、濕疹、風疹、蕁麻疹、牛皮癬、癤瘡等; 5、運動系統疾病:治療下肢痿痹、腰背痛、風濕性膝關節炎、腓腸肌痙攣、小腿抽筋、脖子酸痛、臀部疼痛、膝蓋疼痛等; 6、其它:提高性欲、豐胸美乳等。
【溫馨提示】
按摩委中穴的手法: 1、用兩手拇指端按壓兩側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1次,連做10—20次。 2、兩手握空拳,用拳背有節奏地叩擊該委中穴,連做20—40次。 3、用兩手拇指指端置于兩側委中穴處,順、逆時針方向各揉10次。 4、摩手至熱,用兩手掌面上下來回擦本穴,連做30次。此外,膀胱經最活躍的時候為下午3點到5點,在這段時間刺激委中效果更好。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麻脹重,有麻電感向足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特別注意:對于體質素虛、精血不足、病久體衰、孕婦、貧血、一切虛脫之癥和習慣性流產、失血、易于出血的病人禁用。 養性作用:膝蓋后方的穴道主導生殖器官的神經延伸到這里,用手指輕輕撫壓穴位,能提高女性的性亢奮度,同時對緩和緊張情緒引起的性欲下降特別有效。
交信穴屬于足少陰腎經穴位圖,交信穴位于小腿內側,當太溪穴直上2寸,復溜穴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后方。
【按摩交信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緩解治療崩漏、帶下、月經不調、陰挺、閉經、便秘、疝氣、睪丸腫痛等
按摩交信穴的功效:外散寒冷水濕
【溫馨提示】
交信穴位配伍:交信穴配太沖穴、血海穴、地機穴緩解治療崩漏;交信穴配陰陵泉穴緩解治療五淋;交信穴配中都穴緩解治療疝氣;交信穴配中極穴緩解治療癃閉;交信穴配關元穴、三陰交穴緩解治療婦科疾患之月經不調;交信穴配關元穴緩解治療陰挺。
【圖解血海穴位的位置】
血海穴位于大腿內側,從膝蓋骨內側的上角,上面約三指寬筋肉的溝,一按就感覺到痛的地方,有稱為血海的穴位。(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頂端就是血海穴,或者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膝蓋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張開,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
【按摩血海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緩解治療生理不順、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功能性子宮出血、帶下、產后惡露不盡、睪丸炎、小便淋澀、氣逆、腹脹、便溏腹瀉、體倦無力、腹痛等 2、緩解治療膝蓋疼痛、股內側痛、膝關節疼痛等 3、緩解治療貧血、風疹、癮疹、濕疹、皮膚瘙癢、神經性皮炎、丹毒、雀斑等 4、緩解治療更年期障礙(更年期綜合癥),瘦腿、補血養肝、滋潤皮膚等
【溫馨提示】
按摩手法:每天上午的9~11時,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這個時辰是脾經經氣運行最旺盛的時候,人體的陽氣也正處于上升趨勢,所以直接進行按揉就好了。每一側3分鐘,要掌握好力道,不易大力,只要能感覺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脹感即可。 人體穴位配伍: 配三陰交穴治月經不調;配曲池穴治癮疹。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可向髕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圖解曲池穴位的位置】
曲池穴位于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即:在手肘關節彎曲凹陷處。
【按摩曲池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抒壓/解除疲勞,有疏風清熱的作用,助排便,解除掉發危機,可讓肌膚循環改善,避免中痧。 2、有預防和改善老人斑、皮膚粗糙、手肘疼痛、眼疾、牙疼等 3、治療上肢癱、麻、痛等 4、緩解高血壓、貧血等 5、治療咽喉腫痛、牙痛、目赤痛、瘰疬、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等
【溫馨提示】
按摩曲池穴容易造成流產,孕婦禁用
攢竹穴在面部,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即是。
【按摩攢竹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舒解迎風流淚(俗稱漏風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勞、眼部常見疾病、假性近視等 2、治療口眼歪斜,目視不明,目赤腫痛,眼瞼(目閏)動,眉棱骨痛,眼瞼下垂等 3、緩解頭痛、眉棱骨痛、目赤腫痛、目視不明、眼睛疲勞等
【溫馨提示】
按摩攢竹穴用大拇指和食指以畫圈的方式按壓此穴位,可令疲勞的雙眼立刻得到放松。
太陽穴位于頭部側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間向后一橫指凹陷處。
【按摩太陽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舒解偏正頭痛、神經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眼睛疲勞等 2、緩解目赤腫痛、視神經萎縮等 3、解除疲勞、振奮精神、止痛醒腦、解除掉發危機等
【溫馨提示】
切忌用力按太陽穴,這樣會導致頭疼,不過持續時間不是很長 特別注意:打擊太陽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腦震蕩使人意識喪失。
睛明穴位于眼部內側,內眼角稍上方凹陷處。(位于人體面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按摩睛明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預防頭痛,提神醒腦等。 2、緩解治療迎風流淚、結膜炎、目赤腫痛、瞼緣炎、眼睛疲勞、眼部疾病、近視、夜盲,色盲等。 3、舒緩急性腰痛等。 4、治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等。
【溫馨提示】
按摩睛明穴 每隔兩個小時用大拇指和食指以畫圈的方式按壓此穴位,可令疲勞的雙眼立刻得到放松。 注意事項:如有血腫、皮損、懷疑骨折的病人都不要按摩。另外,有骨質疏松的病人按摩時不要過力。眼部衛生一定要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