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祖父的極力推薦下我買了艾思奇著的《大眾哲學》這本書,并帶著半信半疑的想法開始了對哲學的學習。沒想到這本書很快就打動了我,并深深的吸引了我。作者用通俗的筆法,日常談話的體裁,融化專門的理論,讓人很輕松地就能讀懂。原來,哲學并不神秘,哲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哲學思想是人們對于整個世界的根本認識和看法,學習哲學能讓我更好地掌握正確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
一、現象和本質
現象和本質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在聯系和內在聯系相互關系的一對范疇。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是我們經常說的理論。2010年10月16日河北大學校園李姓學生駕車撞死人后不但不慌張,反而叫囂“我爸是李剛”。這一事件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大家普遍認為這一現象是對正義的公開宣戰,是對道德的公開藐視。同時,我們在網上也時常看到某某學生開著豪車上學,某某學生的官兒父母開著公車接送小孩等新聞,這些雖然只是個別現象,但透過這些現象不難看出一些實質的東西,它是官位思想的副產品,更是有權集團利益受保護的具體表現。
二、內容和形式
內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內在要素和它們的結構及其表現方式的一對范疇。形式和內容的內在關系,首先表現在內容的優越地位和決定作用上。因此一定的內容要求一定的形式,并且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形成它所要求的形式。
三、原因和結果
原因和結果是揭示客觀世界中普遍聯系著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繼、彼此制約的一對范疇。一個原因可以引起幾個結果,一個結果也往往由幾個原因所引起。
四、偶然性和必然性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的一對范疇。事物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的趨勢是必然性;事物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或可能以多種多樣的方式出現的趨勢是偶然性。農夫守株待兔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農夫犯的致命性錯誤就是把偶然性當成了必然性。
五、可能性和現實性
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由可能向現實轉化過程的一對范疇。可能性與現實性決定了人類行為的目的性,它是社會發展規律的產物。
當前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也是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這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為此,我們具備許多有利條件(即可能性):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證;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斷發展具備了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國內各民族享有平等地位,為化解各種矛盾奠定了堅實基礎;馬克思主義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指導地位不斷得到鞏固,民族凝聚力顯著增強,這些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思想文化保證。當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只能分階段有層次地循序漸進。只要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堅持不懈,努力奮斗,相信幸福快樂的和諧社會離我們不再遙遠。
由此可見,哲學在我們日常生產生活中無處不在,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作為機關工作人員,我們更應該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多讀書,讀好書,正確地應用哲學,辯證地看待問題,響應黨的號召,提高自身素質,共建和諧幸福松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