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能加深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消化及記憶;能診斷、彌補學生課堂學習的不足;能使學生所學的知識系統化、網絡化;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自學能力。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復習是學生鞏固和強化所學知識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通過復習,學生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再一次的理解和運用。平常學習好的一些學生可以利用復習之機,進行知識遷移、能力訓練,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使自己的學習再上—個新層次;學習一般的同學則可以通過復習,鞏固基本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做到查遺補漏、溫故而知新。 然而,復習時枯燥的內容再現、簡單的機械重復又讓學生產生反感情緒,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復習不再是學生繁重的勞動,讓復習變得生動、有趣呢?怎么才能夠讓學生喜歡上復習課,從而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呢? ![]() 在教學過程中,枯燥無味的復習課往往令教師頭痛,令學生厭煩,造成師生關系緊張。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教師的復習形式單調、乏味。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極少數教師認為熟能生巧,絕大多數教師認為只要多次重復,加大學生的練習量,就能鞏固知識,從而讓學生達到熟練的程度。然而這樣的復習卻讓學生陷入被動之中,不但加重了他們學習的負擔,浪費了部分同學的學習時間,還讓學生對老師、學習產生反感情緒。例如,案例中復習課上,薛老師如果讓所有學生都將生字寫四遍,就會給學生帶來繁重的學習負擔,使學生陷入被動復習與簡單重復中。 另一個原因是復習內容枯燥無味,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復習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內容都是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如果在復習過程中,我們教師既不能引起學生興趣,又不能深化認知,一味地解決復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生便會對復習課產生反感情緒。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認真鉆研,采用多種復習方式,減輕學生的復習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案例中的薛老師通過自主復習,讓學生在復習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并有針對性地自己安排自己的復習計劃,不但鞏固了知識,還體會到了復習的快樂,從而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 教育需要有心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用心地安排好復習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積極地投身到復習中去,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 ![]() 復習是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溫習、整理、鞏固和延伸的過程。它不是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要將它們條理化、系統化。為了達到好的復習效果,在課堂上組織復習時,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讓復習變得生動、有趣。 1.以競賽的方式讓復習充滿“新鮮感” 學習競賽對鼓舞學生斗志、激發學習動機、克服學習困難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如果讓學生把吃過的東西再嚼一遍,一定索然無味。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好勝的特點,用競賽的方式進行復習,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投入到復習中。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知識重點、難點的不同,采用個人必答、小組必答、搶答、小組輪答等形式復習所學內容。這樣,不僅使學生在復習中始終有“新鮮感”,也使復習做到了有的放矢。 2.讓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深入到復習中 在復習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只是把學生學過的知識再重復一遍,不僅學生聽得沒有意思,就連教師自己也感覺索然無味。為此,教師應該設法激起學生的復習興趣,使學生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投入到復習中。 例如,英語課中出現的生詞和短語是英語學習的重:戶之重。在復習時,教師不能像學新課一樣詳細講解,更沒有多余的時間逐個復習,所以學生會出現很多拼寫錯誤。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充分利用每堂課的預備時間和早讀時間,讓幾個學生把一課中容易寫錯的單詞和短語寫在黑板』:,然后讓他們當小老師,抽幾個學生起來訂正,最后再由他們找出應該著重注意的地方和容易出錯的地方。這不僅使其他學生能夠記住易錯的單詞和短語,當“老師”的學生也會更清晰地記住易錯的單詞和短語。這樣,時間一長,學生出現單詞拼錯率便會逐漸降低。 3.注重復習的計劃性和系統性 學生平時學習的時候,大腦中接受的是相對單一的知識點。一學期下來,許多學生會感到頭腦里裝了很多東西,可又理不出頭緒,,所以,在考前教師要先根據所學過的內容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詳細地設計復習課教案,并注意把已學的知識系統地進行整理、歸類,而后完整地把知識串講一遍。這樣,學生就能夠在頭腦中構建起一個知識網絡,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便于他們提取知識。 4.以學生為主,多用激勵的語言贊美學生 在復習過程中,教師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進行總結、歸納。同時,當發現學生做得好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贊揚、鼓勵,以贊美來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讓學生自覺地鞏固舊的知識,彌補不足。并通過努力使簡單的、機械的“重復”變為生動的、積極的“再現”,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復習的樂趣。 總之,復習不是一個簡單的、機械的重復過程,它同樣需要教師精心地進行設計。只有方式方法得當,才能使復習課變得生動有趣,才能被學生所喜歡,才能達到復習的目的。 指導學生復習的具體方法 復習,是我們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一個難題,也是最令學生頭痛的。每當復習時,學生就會情緒低落,學習積極性不高,給教學工作帶來困難。這主要是以往傳統的教學理念認為復習只是鞏固知識、強化記憶的過程,而忽視了對復習的深入研究,使復習成了學生繁重的勞動。那么,教師怎樣指導學生進行復習,才能讓他們感受到復習的樂趣,從而積極地投身到復習中去呢? 1.激發學生復習的興趣 復習課不同于一般的講授新課,沒有新鮮感,很難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師要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復習的興趣,并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制訂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積極地投入到復習中去。 2.調整學生的心理 提到復習,有一部分同學就畏難發愁,總認為自己太笨,學過的知識經過一段時間就會忘得無影無蹤。實際上這是一種人人都存在的遺忘現象,只是有的人課后及時復習,所以才遺忘得慢一些或少一點。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教師應從關注學生的心理出發,在尊重個性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做好心理調整,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訓練,如每天或每節課都對自己說諸如“我能行”、“我不比別人差”等一些鼓勵自己的話。通過反復訓練,讓學生增強對自己的信心,從而積極地進行復習。 3.攻克重點、難點、疑點 對學習過的知識都進行復習,勢必會給學生帶來繁重的負擔。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教師要抓住知識的重點、難點和疑點,指導學生重點掌握,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對于重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吃透,并盡可能在實際中加以運用;對于難點,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還可以加強學生間的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解決這些難點。復習最重要的是查漏補缺,對于學生一知半解的疑點,教師決不可模棱兩可,輕易放過,要為他們講清、講明,讓他們徹底弄懂。 4.指導學生適度記憶 復習中,離不開學生對以前學過知識的記憶。有些教師認為記憶的次數越多,越有助于學生記憶。心理學研究指出,一般學習程度以150%為佳,過少或過多的記憶其效果也不好。因此,在記憶過程中一定要掌握記憶的度,不要將復習變成枯燥的、無用的機械記憶。當然,如果學生記憶力差可以適度多記幾次。 5.采用靈活多樣的復習方法 如果復習方法呆板單調,時間長了,不可避免地會讓學生覺得厭煩,使學生失去繼續復習的興趣,況且同一種復習方法也不會一直有效。因而,教師指導學生復習的方法應靈活多樣,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保持新鮮感。 6.指導學生查漏補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輔導學生進行復習,還要教會學生復習的方法,使他們學會查漏補缺,找出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節,并自己制訂計劃,從而有選擇地進行復習,減輕復習的負擔。 7.指導學生建立起自己的認知體系 讓學生建立起自己的認知體系,不但有助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更有助于學生進行有效記憶,還能使學生在總結中獲得快樂。因此,復習過程中,除了教師對學生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外,教師還應該注意指導學生自己歸納、整理知識,建立自己的認知結構,從而幫助記憶、掌握。如在復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采用編寫提綱、列圖表等方式把知識加以系統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上的方法減輕學生的復習負擔,讓學生積極地投身到復習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俄國有句諺語:“復習是學習之母。”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也說過:“溫故而知新。”由此可見復習的重要性。然而繁重的復習任務讓學生望而卻步,同時,對教師、學習產生逆反情緒。這就需要教師通過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指導,帶領學生們復習,既能使他們達到溫故知新、系統全面掌握知識的目的,又使他們不覺得是在進行乏味的重復勞動,以便做到輕松復習、快樂鞏固,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