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課堂教學評析 悅來中心小學四年級語文組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八冊第八課《三顧茅廬》一文,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祖國大業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教學中教師從“廬”字入手理解課題,了解故事內容。對“茅廬”的了解,也是對諸葛亮身份的了解,感受諸葛亮地位的卑微,為下面的品味人物形象,埋下伏筆。(秦海飛) 在教師提及劉備、張飛、關羽桃園結義時,老師在教學中插入三人結義時說的一段話:次日,于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再拜而說誓約:“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使學生理解到劉備為了諸葛亮而斥責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謂是求賢若渴;又對閱讀《三國演義》中的其他故事產生了較大的興趣。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袁花移) 我想,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學生對課外閱讀有了興趣,就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是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尹曉燕)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 悅來中心小學四年級語文組 《三顧茅廬》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劉備是本文的主人公,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誠意,是這篇課文的重點。以前我也上過這篇課文,我在研讀劉備的言行上下功夫,但總是覺得不盡如人意。在通過集體備課后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我通過《三國演義》的主題歌導入課文,大處著手,引導同學們了解《三國演義》的主要內容與人物,理清其中的人物關系,為學生更好地理解本課內容打下基礎。 其中我插入了劉備、張飛、關羽三人桃園結義中的結義時說的一段話:次日,于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再拜而說誓約:“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學生聽了這段話后,既能從張飛和劉備的關系上理解到劉備為了諸葛亮而斥責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謂是求賢若渴;又能對閱讀《三國演義》中的其他故事產生較大的興趣。 |
|